抗戰時大量有日軍竟然死於自己鋼盔!

2021-02-13 趣歷史


在整個波瀾壯闊的抗戰過程中,中國軍民用這最原始的武器打敗了自稱是亞洲無敵的「蝗軍」。在戰鬥中我們是用了各類武器來打擊敵人,當然也包括繳獲的小鬼子的武器,今天當人們侃侃而談當年的38式步槍,92式重機槍,歪把子,擲彈筒……有一件武器也曾經給鬼子製造了不少麻煩如今卻很少有人提起,更是不多見,他就是——鬼子的鋼盔。

日語中管鋼盔叫「鐵帽」,聽起來也算形象,作為一種個人防具使用,中國軍民在繳獲後自然當作寶貝來看,可是就是這麼一件鬼子的防具,鬼子確有不少是被他害死的。

當時在東京曾經上映過《軍神飯冢國五郎》的戰地紀錄片,此片「曾極大的鼓舞國民士氣」,拍攝者是比較有名氣的日軍隨軍記者——小誤行男,這個飯冢國五郎是何許人物呢?

他是101使團101聯隊的聯隊長,特晉陸軍少將,再攻大廬山時,小誤行男趕到前線採集素材,飯冢國五郎被這個記者看中,倒不是因為這位如何的善戰,如何的英勇,如何的英俊,相反,這位正在向記者大倒苦水,而且,因為長時間的作戰皮膚黝黑,眼睛裡布滿血絲,鬍子也有很長時間沒颳了,顯得十分邋遢,醜陋。可是這位名記者就是看中了這點咬著老鬼子擺幾個造型,拍攝後仍嫌不過癮,又叫上了幾個小鬼子來跑龍套,在不遠處的一處小高地上跑上跑下,大吼大叫,記者仍不過癮,又找來一頂鋼盔扣在了這老鬼子頭上,又拍了一遍,這老鬼子也極配合,演到興起時,扒光了衣服哇哇亂叫。可是他們忘了,這不是攝影棚的外景地,這裡是前線。在不遠處就是中國160師的一個哨所,而這個外景地又在哨兵的視線內,本來在視線內也沒什麼,戰場上目標多,已開始哨兵也沒太在意,可是因為廬山處於中國南方,雨多,空氣潮溼,鋼盔使用久了,盔面上的油漆脫落,露出了鋼底,哨兵凡現在不遠處一個燈泡一樣亮的東西,又發現十幾個鬼子又蹦又跳得挺活躍,又個鬼子後來居然脫下了衣服,管它是誰,先打一槍。於是這位俊生就這樣被鋼盔給害死了!

軍神尚且如此,那普通小兵呢?

9.18後,鬼子在東北的大小戰鬥中,因為鋼盔襯裡太簿,作戰出汗後,沒有及時處理,頭皮就和鋼盔粘在了一起,強行去夏荷蓮頭皮一起撕下,鬼子沒遇上這種狀況,於是用溫水燙盔面,結果往往造成被凍結的頭皮直接脫落。鬼子在攻佔齊齊哈爾時,陣亡700餘人,手上卻高達2000餘其中因凍傷減員的佔大多數,其中又以鋼盔凍傷為主,留下了奇特又好笑的鋼盔頭。

在諾門檻戰役時,鬼子經常被蘇軍擊中頭部陣亡,而且戴鋼盔的死亡率比不戴鋼盔的死亡率還要高,作為一種保護頭部的護具反而造成了大面積的傷亡,於是軍部派專家到前線調查,結果很快出來————鋼盔上的正前部的紅色的小太陽,為蘇軍指明了目標,蘇軍使用的莫辛納甘步槍,雖然笨重,卻威力巨大,瞄準小太陽,一槍就能打個透心亮。

在我們的印象中,鬼子的形象三大件——掛著月經帶的38步槍,屁股帘子,指揮刀。再細看就是鬼子那很有特色的尖頂戰鬥帽,《地道戰》《地雷戰》……影片中的桂枝不是帶著這種小帽子,就是頂著鋼盔。

在戰爭結束後,因為繳獲和接受我軍(不分國共)手裡還是有很多鬼子鋼盔,可是因為時間久遠,加上期間的戰爭等原因,如今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

微信公眾帳號「趣歷史」(帳號:qulishi_v5)為您選編。

趣歷史:講述歷史上那些有趣的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薩沙講史堂第四十五期】有個錘子鋼盔!1979年解放軍步兵全部光著腦袋上 (歷史系列第18講)
    抗戰攻打松山之前,美國聯絡組將自己的鋼盔交給中國遠徵軍。當年國軍精銳部隊都有鋼盔!一戰中裝備的鋼盔,成功的降低了百分之五的死亡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鋼盔已經成為各國制式裝備。就連貧窮落後的中國,也在抗戰爆發前忍痛動用外匯,從德國購買了32萬頂嶄新的德式鋼盔。而各派系軍閥也同樣重視鋼盔,諸如雲南軍閥龍雲的滇軍大量裝備法式鋼盔,宋哲元的西北軍大量裝備英式鋼盔,廣西軍閥李宗仁的桂軍裝備部分日式鋼盔。這些鋼盔是相當重要的。
  • 李中凱先生向青博提供大量抗戰實物和史料
    我館為即將在9月3日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策展推出的《青島記憶——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實物展》而向社會發出徵集抗日戰爭實物和史料的號召後,接到了大量熱心市民提供的資料和線索。市民李中凱先生特別選擇7月7日抗戰爆發紀念日這天,將個人收藏的部分抗日實物史料捐贈此展。館長助理趙好在貴賓室從李先生手中接過物品清單並向李先生為博物館展覽工作的大力支持表達了感激之情。
  • 從手上的幾頂鋼盔,談談我軍的鋼盔發展
    我軍的鋼盔發展較晚,但使用比較早,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就有文件指明繳獲的少量鋼盔優先裝備突擊隊,機槍手,擲彈筒手這些歌高危行業,而不論從開國大典還是從廣東上海入城的解放軍戰士
  • 鋼盔並不能夠擋子彈,那麼為社麼士兵們還要戴?
    鋼盔主要用於防止炮彈破片的殺傷。根據戰時統計,死於火炮的士兵約佔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死於頭部和胸腹部被彈片擊中。當年沒有防彈衣,胸腹部沒有辦法進行防護,頭部則可以使用鋼盔。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裝備的鋼盔,成功降低了百分之五的死亡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鋼盔已經成為各國普遍配發的制式裝備。
  • 兵鑑|不要以為抗戰時期只要是國軍就都戴德式盔
    1935年7月1日,德國國防軍正式將新式鋼盔定型為M1935型(簡稱M35型)鋼盔,並開始配發部隊。不過第一批得到M35鋼盔的竟然不是德軍,而是中國軍隊,因為當時正是中德軍事合作的蜜月期,中國在得知德國剛剛有種新式鋼盔定型,就立即訂購了31.5萬頂,所以開始批量生產的M35鋼盔最早都出口給了中國,德軍自己反而直到1936年才開始正式配備。
  • 抗戰期間,國軍與日軍武器的差距在哪裡?
    部分國軍制式兵器,在性能上並不次於日軍,甚至略有優勢抗戰期間,國軍裝備與日軍相比,
  • 日軍90式鋼盔有多差,諾門坎戰役中,戴了鋼盔比不戴風險更大
    不過如果說從質量和使用效果上來衡量,二戰時期德軍的鋼盔是最出色的,其M35鋼盔,冠絕一時,據說德軍曾將戰場上繳獲的鋼盔進行過測試,測試中德軍M35鋼盔遙遙領先,而最差的是英國鋼盔,不過德國作為一個工業國家,本著德意志人精益求精的品格,鋼盔無論是從材料上,還是在設計上都是一流。
  • 日軍神秘「骷髏隊」侵犯長城 東北軍最精銳遭慘敗!
    還是在幾年前,採訪關於長城抗戰悍將王長江舊事時,開始注意到在這場戰役中日軍有一支十分兇殘,又十分詭異的部隊參加了戰鬥,曾給中國軍隊的戰線造成巨大威脅
  • 制服 炮火下的英姿:抗戰中國民革命軍陸軍制服鑑賞(下)
    1936年,國民政府經由德國軍事顧問向德國訂購了大量的德國新式M1935盔(以下簡稱M35盔),並配發給國府中央軍精銳部隊。抗戰爆發之際,國民政府以德制編制而成的中央軍部隊(德械師)基本都佩戴有M35盔;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中德合作雖早已終止,但很多黃埔嫡系部隊依然還在配發M35鋼盔,可見初期訂購量之大。
  • M35是二戰德軍鋼盔
    儘管如此,但德國陸軍直到1936年才接收了第一批新型鋼盔,因為當時鋼盔的大量定單都優先用於出口國外了。二戰爆發前,M35型鋼盔最大出口定單的買家便是中國和西班牙政府。 外觀特點 形狀 M35可以通過觀察鋼盔的外沿來判斷是否為M35。另外,M35的形狀和M40,M42比較,更接近卵形。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成為M35鋼盔的第一批用戶
    核心提示:德械師在中國軍隊中只佔很小的比例德械師最典型的裝具就是德制M35鋼盔。此鋼盔於1935年定型,所以命名為M35,剛剛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有22萬頂之多。
  • 國軍裝備的M35鋼盔
    M35鋼盔採用了「熱壓」技術成型,比M17鋼盔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能力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襯,佩戴起來更加舒適。1935年底,剛定型不久就M35鋼盔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訂單,中國軍隊就這樣成了M35鋼盔的第一批客戶。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M35鋼盔31.5萬頂。
  • 二戰主要參戰國的步兵鋼盔,哪款性能最好?
    鋼盔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為了抵擋流彈和彈片,根據有關數據統計,二戰期間美軍鋼盔至少間接或直接救了七萬士兵的性命,帶上鋼盔至少可以減少百分之十的死亡率,鋼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鋼盔,但是鋼盔之間也有著三六九等之分。
  • 淺析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單兵裝備
    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 。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
  • 抗戰十大謠言之委員長衛隊
    首先,文章號稱衛隊的對手是日軍最強的第250梅村師團, 編制有24聯隊(日軍甲種步兵師有4個),在遭到「委員長衛隊」的沉重打擊後傷亡達兩萬人。且不說南京會戰中日軍參戰師團(第3、5、6、9、13、16、18、104師團)裡沒有這個「梅村師團」,二戰中整個日軍都不存在250師團。
  • 重大事件;國軍裝備了大量德式武器,為什麼抗戰時還是打不過日軍?
    人民黨戎行的德式兵器,要緊是在人民政府和德國同盟時積累的。其時,德國向人民政府發售了大批的兵器設備,此中包含種種型號的步槍、輕機槍、重機槍、迫擊炮等,有些機槍、手槍的機能,遠遠跨越日軍自立研製的機槍等兵器,關於日軍來說,緝獲的人民黨兵器往往比本人設備的兵器更好用。
  • 砍向鬼子頭上:抗戰中的大刀傳奇
    一戰期間,超過八成的士兵死於火炮和重機槍,只有二成左右的士兵死於步槍、衝鋒鎗手榴彈、地雷、毒氣,還有就是冷兵器的肉搏。近戰冷兵器肉搏造成的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了二戰期間,蘇聯、德國、美國、英國等主要列強,都大量裝備了衝鋒鎗這種近戰武器,顯然肉搏戰就越來越難出現了。
  • 抗戰時,中國大砍刀一刀砍斷日軍刺刀?看這個老兵怎麼說
    這也直接導致了抗戰時,我軍使用的武器裝備不僅作戰性能不突出,而且數量上更是無法滿足我軍的需求,而且日本還在國際上施壓,許多槍械彈藥無法向我國出口。為此,不得已大砍刀就成了抗戰時期我軍大量使用的一款冷兵器。不可否認,大砍刀確實為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說它是抗戰功臣也不為過。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 簡陋的三大件:草帽、草鞋與大刀片!與日寇血戰八年!
    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基本上都配發了M35。現在可以從當時很多的歷史照片中看到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士兵,就是一個明顯例證。而佩戴M35鋼盔也成為中央軍部隊的一大標誌,日軍看到戴M35鋼盔的部隊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了,馬上就會打點起精神全力以赴。
  • 日本軍方記錄的中國部隊:茶杯上都刻著4個字,「很有文化內涵」
    最後,赤柴活了84歲,而石原年輕時因為自己的軍刀捅住了襠部得了膀胱癌,在東條等被絞死的第二年,60歲死於癌症。兩人的結局應了中國那句古話,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書中對中國軍隊在臺兒莊戰役中的表現有充分的描述。雖然是日軍所寫,卻能從另一個角度真實地印證中國抗戰原貌。書中,日軍由衷流露出對中國抗日部隊「戰鬥精神「的讚佩、對中國人「決死勇戰的氣概」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