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2017年4月26日
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正式下水!
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儀式26日上午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範長龍出席儀式並致辭。
9時許,儀式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按照國際慣例,剪彩後進行「擲瓶禮」。隨著一瓶香檳酒摔碎艦艏,兩舷噴射絢麗彩帶,周邊船舶一起鳴響汽笛,全場響起熱烈掌聲。航空母艦在拖曳牽引下緩緩移出船塢,停靠碼頭。
第二艘航空母艦由我國自行研製,2013年11月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目前,航空母艦主船體完成建造,動力、電力等主要系統設備安裝到位。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點之一,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下一步,該航空母艦將按計劃進行系統設備調試和舾裝施工,並全面開展系泊試驗。
海軍、中船重工集團領導沈金龍、苗華、胡問鳴,以及軍地有關部門領導和科研人員、幹部職工、參建官兵代表等參加儀式。
現場升起五星紅旗,敬禮!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一百多年前,傾注國人夢想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折戟沉沙。
日艦瘋了,包圍過來!戰艦上的炮彈打光,冒著彈雨,鄧世昌親自掌舵「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
鄧世昌和200餘官兵殉國,此戰中沉沒的還有北洋海軍另外3條戰艦,分別是超勇艦、揚威艦、經遠艦。這段悲壯的故事,成了一個民族記憶深處的傷痛。
清光緒帝曾評:「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當首艘國產航母下水的那一刻,鄧世昌以及殉國的海軍英靈們,你們可以瞑目了!
資料圖
中國人對航空母艦的愛戀,早在航母自身還在蹣跚學步之時,便已萌發。
早在1928年,時任民國海軍署署長的陳紹寬,向國民政府呈文,首次提出要花2000萬元建造一艘航母。但是,這個提議在1929年1月的全國編遣會議上被否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紹寬親臨江陰,指揮了抗戰期間唯一一次海軍戰役。
這場中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戰役,卻長期鮮為人知。
為了抵抗日軍,因實力懸殊巨大,只能作出封鎖長江、保衛南京決定,防禦焦點就選在江陰要塞,而方法則是自沉艦船堵塞航道。
這是名副其實的破釜沉舟,江陰建起了一道「水上防線」!其後,日軍僱傭1000餘人打撈沉船、清除障礙,用了7天7夜挖出一條很窄的航道,僅能容小型艦船通過。
如今,我們有了航母,還是國產的!再也不用沉船來阻擋敵艦了。陳紹寬和犧牲的海軍英烈們,你們可以瞑目了。
資料圖。圖為在長江上進行炮擊的日本軍艦。
張愛萍(資料圖)
張愛萍,被稱為「新中國海軍之父」。
當年組建海軍張愛萍費了很大心血,一沒船,二沒人,帶著幾名幹部和警衛員,加上自己13個人白手起家。
站在小渡輪狹窄的甲板上,張愛萍說:「同志們,這是我們華東軍區海軍的先頭部隊,5名幹部加8名戰士,一共13人——這可以稱之為全世界最小的一支海軍了!」片刻,張愛萍又激情滿懷地補充道:「13個人,13萬兵馬啊!」
如今,中國海軍已經不再是那個13個人海軍,而是擁有國產航母技術的海軍,張愛萍將軍和那些為創建海軍窮盡一生的前輩們,你們可以瞑目了。
資料圖
首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曾撰文指出,中國海軍需要航空母艦:一個船隊在遠海活動,沒有航空母艦就沒有制空權,沒有制空權就沒有遠海作戰的勝利和保證。
如今,中國遼闊的海面上有了國產航母的身影,蕭勁光將軍和那些把終生奉獻給這片蔚藍的軍人,你們可以瞑目了。
圖片來源:中國軍網
照片上的老將軍是劉華清。
那年,他穿著簡單布料縫製的舊軍裝,領章上沒有將星,怕技術露底,美國不允許近距離觀看自己的航母,劉華清將軍就踮著腳尖看!
他說,中國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2011年,劉華清走了,今天,我們有了第二艘航母,有了第一艘國產航母,他的航母夢也圓了。
2月6日,山東省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萊鋼黨委組織部接到一張匯款單,金額為兩萬元整,籤名為「中共黨員、萊鋼集團退休職工」,附言:「特殊黨費,捐給國產第二艘航母……」
第一艘國產航母如今已成功下水,第二艘國產航母服役時,應該邀請一下老人。
有人說,「三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一百年海軍」。可見,一個國家海軍的發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
航空母艦作為現代高科技的產物,被看作是大型海上戰機移動基地平臺。航母對於增強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說話的分量以及處理地區問題和國際問題的能力信心都有很大幫助。
勇艦走四海,雄鷹擊長空。
有了第一艘國產航母,
就會有第二艘,
第三艘……
這是強軍之路上的一大步
從歷史上講,1840年到1949年的100多年間,西方強國從海上對我發動的侵略達470多次,其中規模較大的80餘次,入侵艦船1860多艘次,我國沿海幾乎所有的重要港口、港灣和島嶼都屢遭列強蹂躪。
世界歷史昭示我們,一個不能走向海洋的國家,是沒有出路的;一個不能走向海洋的國家,是難以登上大國舞臺的。研究發展航母,保障領土和主權完整,是中國鞏固國防、維護自身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一種必然要求和選擇。

1985年,中國海軍排水量僅3000多噸051型驅逐艦在對馬海峽孤身面對排水量20000多噸的蘇聯海軍「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今天,人民海軍卻再也不用如此「受氣」了!
1985年,中國海軍排水量僅3000多噸051型驅逐艦在對馬海峽孤身面對排水量20000多噸的蘇聯海軍「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051型驅逐艦長期以來是中國海軍的主力艦艇。
建造航母需要很強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工實力。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改革開放30多年,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中國具備了建造工程的前提條件。
目前,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均擁有航母,頭號大國美國擁有航母的數量是10艘!中國GDP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如此大國,理應擁有自己的國產航母!
「銀河」號貨輪與背後船臺上正在改建中的「遼寧」號航母同框出現,一個悲憤的時代與一個驕傲的時代在此相交,令人感慨萬千。
從技術上講,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擔負的任務過重:科研、訓練任務交叉,可部署時間受到大大制約,解決的問題自然也很簡單:我們需要更多的航母!
海軍專家尹卓曾表示,我軍未來在東海、南海兩個方向上都須有航母作戰編隊,而且航母作戰編隊則至少應是雙航母戰鬥群。一般來說,至少需要3艘航母才能維持雙航母戰鬥群。如此算來,中國海軍至少需要6艘航母才能滿足作戰需求。
以美軍航母為例,單艘航母的可進行作戰任務的時間約佔總服役期的1/4,美軍以10艘航母的龐大規模進行輪換,也只不過能保證有2至3艘航母可以隨時出動。所以,對於人民海軍來說,雙航母艦隊也只是可開始,我們也應該習慣本次國產航母下水的喜悅。
新聞多一點:
航母下水後還有哪些工作?
國產航母下水後還有哪些工作要做,還需多久才能裝備部隊呢?
航母下水後距服役至少還需兩年
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後 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軍事專家尹卓指出,001A型國產航母下水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是要把艦內和艦外的設施逐步連上,還要鋪設電纜和數據線,並逐步地安裝垂直發射系統和防空飛彈等作戰裝備。這些安裝完成後,還要調試軟體,進行岸邊調試,看其通信流程、情報流程等是否能夠通過。一切準備就緒後,才能開始海試工作,整個後續工作大概需要至少2年時間。
下水後的001A型航母仍需在大連造船廠進行舾裝工程,所謂航母舾裝的具體工作主要是進行管路和電氣設備的鋪裝。據統計,CVN-77布希號各類管道總長達400km,各類電纜總長更是達2700km!除過電纜管道,航母還有很多艦上特裝設備,例如攔阻設備,燃料供應設備,著艦引導設備,艦島電子設備等,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安裝要求,整體安裝工藝水平要求更是不低,同樣耗時耗力。
預舾裝是近年來造船工程管理領域的一個常用技術,所謂預舾裝就是將一些舾裝工作通過對工程的優化設計,將一些可以在船臺同步進行的舾裝工作提前到船臺進行。以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的建造過程為例,曾計劃將預舾裝提升到舾裝工作的80%以上,從而節省整個舾裝工程高達40%的人工費用和時間。在001A型航母上,也採用了這種現在較為先進的工程管理方式,在中方船業常稱為「殼舾塗一體化」,即在時間上船體、舾裝、塗裝三種作業並不是一起做,而是在一體化計劃的安排下有序地進行和有機地結合,以縮減整個工期。
中國海軍現役唯一航母已具備作戰能力
中國海軍現役唯一的一艘航母遼寧艦已於2012年9月正式服役。去年底今年初,遼寧艦航母編隊沿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由北至南,中間跨越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進行了為期二十多天的跨海區戰備演練,遼寧艦從最初的訓練艦一步步成為一艘具備作戰能力的艦艇。
專家:我國將在太平洋和南海印度洋方向保持雙航母戰鬥群
自中國官方去年年底證實首艘國產航母正在建設後,外界紛紛猜測,隨著中國海軍走向深藍,中國的造艦計劃不會止步於一艘國產航母。
對此,軍事專家尹卓指出,目前我國尚未公布要造航母的數量以及航母編隊規模,但未來建造的航母一定是彈射起飛的,而且要在太平洋和南海印度洋方向保持雙航母戰鬥群,而要保持雙航母戰鬥群至少需要5到6艘航母。
來源:光明網微信、新浪軍事、新華社、央視新聞
本期編輯:蘭亞妮、孫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