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ASLAV-25輪式裝甲車。
澳大利亞作為大英國協的重要成員,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就隨著大英帝國一起四處徵戰,二戰後更是將自身國防力量定位為美國人的馬前卒,多次參與海外作戰,東帝汶、伊拉克、阿富汗等地都曾經留下澳大利亞軍隊的影子。然而,與其承擔的繁重海外作戰任務相比,澳大利亞陸軍在很長時間並不能展現出足夠強悍的作戰能力,其裝備的豹1AS主戰坦克、ASLAV-25輪式裝甲車和M113 AS4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早已不能適應現代作戰環境,老裝備運維成本也越來越高。2007年,澳大利亞購買了59輛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裝備達爾文地區的第1裝甲團,這份7.2億美元的軍購還包括7輛配套的M88A2裝甲救援車和相應的訓練裝備。與少量的主戰坦克更新相比,澳大利亞在近年還啟動了一項規模龐大的「陸地400陸戰車輛系統」項目,開始了機動性更強、部署性更佳的輪式、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換代。「陸地400」項目於2012年首次提出,2015年3月項目進入第二階段,優先向外招標採購輪式戰鬥偵察車項目。最終澳大利亞陸軍選擇了成熟可靠性能優良的德國「拳擊手」裝甲車,並籤署了購買全車族各車型共計211輛的合同。圖片:「拳擊手」重型輪式裝甲車。
隨著輪式戰車選型塵埃落地,澳大利亞「陸地400」項目進入第三階段,對最重量級的履帶式步兵戰車開始選型。根據計劃,澳大利亞陸軍將採購多達450輛履帶式步兵戰車,總價值達到100~150億澳元,是近年少有的地面裝備大訂單。競標參與者包括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KF41「猞猁」步兵戰車、KWM和萊茵金屬公司合作的「美洲獅」步兵戰車、BEA系統公司的CV90 MK4步兵戰車、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的「阿賈克斯」步兵戰車和韓國韓華公司的AS21「紅背蜘蛛」步兵戰車。競標初選已結束,殺出重圍的是萊茵金屬公司KF41「猞猁」步兵戰車和韓華公司AS21「紅背蜘蛛」步兵戰車。韓國人在「紅背蜘蛛」步兵戰車研製過程中打出了一張拉攏本地軍工企業的感情牌、利益牌,採用了澳大利亞EOS防禦系統公司與ELBIT系統公司合作開發的T2000型模塊化炮塔,這讓傾向於本地軍工發展的澳大利亞政府對「紅背蜘蛛」步兵戰車刮目相看。圖片:AS-21「紅背蜘蛛」步兵戰車。
根據「陸地400」項目計劃,澳軍將於2021年開始用「拳擊手」替換ASLAV-25輪式裝甲車族,2025年從KF41「猞猁」和AS21「紅背蜘蛛」中選擇一型替換M113AS4履帶式裝甲運兵車,屆時將完成陸軍主戰裝備的全面更新,戰鬥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圖片:M113AS4裝甲車。
近年來,澳大利亞皇家海軍跟隨美國海軍的腳步,不斷增強水下、水面作戰能力,鞏固自身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海上霸主地位,積極插手和幹預印太事務,並著力提升遠程投送能力,支持陸軍的海外部署。2003年,澳大利亞「國防項目計劃2048」中首次規劃了2艘新型多用途兩棲攻擊艦以替代已經老舊的2艘美制新港級坦克登陸艦和1艘「託卜魯克」號大型運輸艦。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和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級戰略投送艦方案為此展開了角逐,澳大利亞最終選擇了西班牙人的方案。2014年11月28日,首制艦「坎培拉」號正式交付皇家澳大利亞海軍,2015年12月4日第二艘「阿德萊德」號服役。兩艘戰艦由澳大利亞和西班牙合作建造,首先在西班牙北部的納凡蒂亞船廠建造船體並下水,隨後由半潛船將其運至澳大利亞坦尼克斯船廠完成最終的舾裝工作。2艘巨艦滿載排水量2.7萬噸,飛行甲板上有8個直升機起降點,滑躍甲板支持起飛F-35B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目前該型艦搭載36架NH-90中型直升機或14架CH-47重型直升機。圖片:澳大利亞海軍擁有2艘坎培拉級準航母。
澳大利亞還於2000年提出了防空飛彈驅逐艦研製項目「大洋4000」,以建造3艘大型宙斯盾防空飛彈驅逐艦,為坎培拉級兩棲攻擊艦為旗艦的海上編隊提供可靠的防空屏障。包括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發展型、英國45型驅逐艦、德國F124型薩克森級護衛艦以及西班牙F100型護衛艦參與競標,西班牙納凡蒂亞船廠力壓美國正牌宙斯盾方案,以F-100型護衛艦改進方案贏得了皇家澳大利亞海軍的青睞。新艦被命名為霍巴特級驅逐艦,3艘戰艦共耗資80億澳元,其系統開發與整合工作、船段建造工作分散在澳大利亞多處船廠進行,雖然導致運費高昂,卻為澳大利亞國防工業提供了超過3000個工作崗位。該艦採用了兼容CEC協同交戰能力的宙斯盾基線7.1作戰系統,安裝有48單元MK-41垂直發射裝置,主要裝備美制「標準」2區域防空飛彈與「改進型海麻雀」ESSM近程防空飛彈。圖片:澳大利亞海軍霍巴特級宙斯盾驅逐艦。
在水下作戰力量提升上,澳大利亞海軍推動「海洋1000」項目落地,於2016年4月在多個方案中選擇了法國「短鰭梭魚」Block1A型潛艇方案為基礎設計未來常規動力潛艇。新型潛艇將由澳大利亞阿德福德潛艇公司承建,水下排水量4500噸,能夠發射「戰斧」巡航飛彈和MK48 Mod7重型魚雷,計劃建造12艘替代現役6艘柯林斯級潛艇,成為澳海軍未來水下作戰的核心力量,也將是南太平洋最強大的水下艦隊。圖片:柯林斯級潛艇即將被新潛艇替代。
在新造戰艦的同時,澳海軍還與2011年向英國購買了滿載排水量1.6萬噸的二手「亞喬勒斯」號船塢運輸艦,並升級柯林斯級常規潛艇和安扎克級護衛艦,使其作戰能力進一步提升。近海巡邏艦、遠洋巡邏艦、獵雷艇等小型水面艦艇建造項目也紛繁複雜。為完成相關建造和升級任務,澳政府向阿德福德潛艇公司和西澳戰略海事公司的關鍵設施投資超過13億澳元,新購船廠用地,增加大型吊車、焊接車、鋼材倉庫等,以提升兩大船廠的現代化建造能力。圖片:阿米代爾巡邏艇擁有良好的遠航能力。
相對於陸軍和海軍的大建設、大發展,澳大利亞皇家空軍重大武器採購計劃要少得多。直到2010年以前,空軍仍然在使用老舊不堪的F-111C「土豚」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而主力戰鬥機則是美國海軍同款的F/A-18A/B「大黃蜂」戰鬥攻擊機。圖片:澳大利亞空軍F-111C「土豚」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
第一步是在2010年接收了波音公司交付的15架F/A-18F雙座型「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並於2013年與美國再次達成採購12架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攻擊機和12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以及大量備件的協議,將「超級大黃蜂」戰機作為過渡時期的主要作戰力量。圖片:澳大利亞空軍F/A-18E/F戰鬥機。
第二步則是要求美國儘早交付F-35A「閃電」Ⅱ隱身戰鬥機。作為F-35項目的重要參與國,澳大利亞一共訂購了72架F-35A戰鬥機,耗資超過247億澳元,這種昂貴的戰機讓澳大利亞國防預算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不得不逐步退役老舊的F/A-18A/B戰鬥機,並將其中的25架出售給加拿大以換取一定資金。截至2019年底共有10架F-35A戰鬥機交付給了澳大利亞,但最初抵達的2架由於忍受不了炎熱的氣候出現了隱身塗層脫落的現象。圖片:澳大利亞空軍F-35A戰鬥機。
2006年引進了C-17「環球霸王」Ⅱ戰略運輸機,2009年購買了E-7A「楔尾」預警機,2011年接收了KC-30A加油運輸機,近年又先後籤訂了採購P-8A「海神」海上反潛機和MQ-4C「人魚海神」海上廣域監視無人機等合同。2015年2月,一支由6架F/A-18F雙座戰鬥機、1架E-7A「楔尾」預警機和1架KC-30A多用途加油運輸機組成的特混打擊群,在C-17運輸機的支持下參與了對「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秋葵」作戰行動,展示了澳大利亞空軍新機型的作戰效能。圖片:澳大利亞E-7A預警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