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你所能看到的最完善、最有乾貨的關於克什米爾的文章了。
01經驗,解決問題的三步走策略
我們先來看看印度的做法。
記住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明白別人的解決問題之道,在關鍵時候借鑑使用,才是最有價值的。
印度總理——莫迪執政五年之後,經驗越發的老到了,本次行動,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挑起紛爭,從而讓印軍的調動名正言順
老仙連任以來,克什米爾就沒聽過,剛好前段時間,印方出現了幾名死傷。所以,這是最好的機會啊,平時的情況下,實行大規模的調動,各國的衛星都在看著你,你不找出個理由,那可是容易引發多個國家擔憂的。
依靠對外紛爭的名義,進而名正言順的調動印軍進駐,當年在洞朗的時候,我們這樣做過,這一次,印方也是這樣做的。
第二步,隔絕關鍵人物,軟禁克什米爾的高層
因為多年以來,克什米爾實行自治,當地的政府高層有著極強的動員能力,而莫迪在這一次,出售快準狠,直接把關鍵人物進行軟禁了,隔絕他們與外界的往來,包括信息的交流,這是關鍵的一步。
第三步,迅速通過決議,依靠印軍控制局面。
印度調動印軍的目的,不在於對巴基斯坦的反擊,而是在於,為了執行軍管,防止暴亂。現在,克什米爾的很多地區都在實行宵禁,為的就是讓政策得到順利的推行。
02印度對克什米爾的決議內容
為了兩項決議而採取了三步走的策略,那麼決議的內容是什麼呢?
決議一:讓憲法的第370條失效,讓第35A條失效。
印度憲法第370條,規定的是克什米爾的自治權——除了外交、國防以及通訊外的獨立管治權。是不是很熟悉?嗯,除了通訊權,就剩下一國兩制的味道了。
印度憲法第35A條,克什米爾本地居民在就業和不動產上有永久特權。這永久特權是什麼呢?就是如果你不是克什米爾的居民,那麼——作為外地公民,你不得永久定居克什米爾,不得購買土地,不得在當地政府任職,不得獲取獎學金。
注意啊,第35A條,這可是讓印度的克什米爾邦形成了一個【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了哦!
對比一下,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可是沒有這一條的哦。所以,我們才能促進大團結啊。要知道,1950年的時候,新疆的漢族人口不足5%,而2010年,已經佔到了40%。
1949年6月27日,史達林向劉主席面授機宜:「應將漢人比例提高到30%以上,這樣有利於全面開發這一遼闊而富饒的邊區,也可以加強中國邊界的防衛」,「總之,為了鞏固中國國防,所有中國邊界地區均應遷去漢人」。——[俄] A. M.列多夫斯基(A. M. Lyedovski)著的《史達林與中國》。
所以啊,建議大家不要被那些網絡亂七八糟的信息所擾亂,記住,印度的這一項決議是無比正確的!
決議二:重組行政區劃,一分為二。
將之前的克什米爾邦重組為「查謨-克什米爾聯邦直屬區」和「拉達克聯邦直屬區」。
在印度,有很多這樣的聯邦直屬區,這種區劃,大概類似於中國的直轄市框架,又有點特別行政區的味道。
從宗教上來講,拉達克10萬人,絕大部分是佛教徒,是藏族,是與中國相關聯的地區;
查謨-克什米爾,人口1500萬以上,一部分是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克什米爾),一部分是印度教徒(主要居住在查謨),是和巴基斯坦相關聯的地區。
【取消自治權】,印度需要的就是往克什米爾地區,目前居住著大量的穆斯林的地區,移填大量的印度教教徒,從而改變當地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現狀。
如果說,印度對拉達克地區的重點是撫與和,對中國的態度是務實解決的話,那麼,印度對查謨-克什米爾地區的重點就是攻和剿,對巴基斯坦的態度就是以暴制暴了。
一分為二,恰好是針對不同對象使用的不同手段。
03印度對爭議地區的小心思
印度對印控克什米爾,也就是前克什米爾邦的這兩個項決議,是非常厲害的兩招,也充分體現了印度莫迪的「小心思」。
第一點,區劃重組,分別解決
如果印度想要和中國進行邊界談判,最務實的辦法也是進行區劃拆分。
如果你想讓一個問題無法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引入更多的相關人員,人多口雜最終是眾聲喧譁成不了大事,就好比如聯合國大會。
如果想讓一個問題得到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重新界定問題的邊界,重新界定相關的利益對象,越少越好,越是單一的對象,越能解決單一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印度方面的一分為二,恰恰不是挑起事端,而是非常務實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避免了同時與中、巴兩線作戰(對峙)的壓力。
這種拆分,對中國來說,也是有很大意義的,具體在後面部分詳說。
事實上,你會發現,我方外交部的對此的發言是非常克制的,而俠客島的解讀裡,所批判的也是對印方把阿克賽欽成為克什米爾一部分的這種意見,而不是對印度方面的兩條決議提出異議。
聽話要聽音,這就是我方的態度。
第二點,區劃重組,讓中方無話可說
進行拆分後,【查謨-克什米爾】就是另一個行政區了,這個行政區與中國沒有爭議,那麼,按照中國的「不幹涉內政」的外交原則,無論印度在這裡幹了些什麼事情——包括讓印度教徒移民克什米爾,包括對克什米爾穆斯林的一些手段——中國都無可指責了。
事實上,8月6日,我方外交部的表態後,印度方面的回應就已經是「這是印度領土的內部事務,印度不對其他國家的內政發表評論,同樣希望其他國家也這麼做」。
你看,如果你站在印度的角度,你是不是覺得這話也應該這麼說呢?
而且,你看我方外交部的發言,只針對第二項決議,對於第一項決議,也就是【讓憲法的第370條失效,讓第35A條失效】,我們可是什麼話也沒有說哦!
第三點,當一個問題用和平手段遲遲不能解決的話,那麼,就用暴力手段或其他一切手段去解決它,或者是,摧毀它。
這一點,俠客島的文章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我引用一下:
——克什米爾問題延續了70餘年,印度民眾普遍已「不耐煩」。
——對印人黨高層而言,目前採取的做法則是「一勞永逸」解決克什米爾的必要之舉,因為如此就能部分解決同巴基斯坦的主權之爭,實現長期佔有的目的。
所以,這也是巴基斯坦目前反映最激烈的原因。
因為如果克什米爾最終實現了印度教徒佔大多數,可能是印度方面實行人口輸出,把克什米爾的穆斯林趕到巴基斯坦,「留地不留人」;又可能是使用一些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那麼:
——巴基斯坦想要讓克什米爾公投來解決歸屬問題?不好意思,現在印度教徒佔絕大多數了,就算是公投,也不會加入巴基斯坦的。
——巴基斯坦想說克什米爾是穆斯林人口居多,應該要合併到巴基斯坦?不好意思,現在的克什米爾已經是印度教徒的天下了,印度教徒還是留在印度家裡比較好。
你會發現,最後,巴基斯坦方面對克什米爾的領土要求就會弱很多。
04地理,小中大的三個克什米爾
說了這麼久,我們還得說回一下克什米爾。
對於【克什米爾】這個詞,事實上,有著3種解讀,所以,也就有了大、中、小,三個範圍的克什米爾。
我們按照最大範圍的來分析一下——這裡僅做分析,不代表我承認這種解讀。
最大範圍的大克什米爾,是印度方面的解讀,印度的依據是當年攪屎棍英國劃出的那一道麥克馬洪線。按照這條線,中國的喀喇崑崙走廊、阿克賽欽和巴裡加斯地區,都屬於印度的。
那麼,按照印度方面的解讀,整個【大克什米爾】包括了以下6個部分:
——阿克賽欽部分——中國實際控制
——拉達克部分——印度控制,與巴爾蒂斯坦的地理分界點基本就是如今的印巴停火線,與西藏阿里地區的分界線,是在巴裡加斯地區。
——巴爾蒂斯坦部分——巴基斯坦控制,在唐朝,屬於大勃律國。
——吉爾吉特部分——巴基斯坦控制,在唐朝,屬於小勃律國。
——克什米爾部分——主要核心是克什米爾盤地,印度控制大部分,如今的印度查謨-克什米爾直屬區;巴基斯坦控制小部分,屬於巴基斯坦的自由查謨與克什米爾地區
——查謨部分——印度控制,巴基斯坦的「自由查謨與克什米爾地區」事實上並沒有實際控制到查謨地區。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小部分(過渡地帶):
——喀喇崑崙走廊,在中國新疆和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之間,中巴已經解決,目前該地區歸屬中國。
——巴裡加斯,面積1900平方公裡,屬於中國西藏阿里地區和印控拉達克地區的過渡地帶,目前,中國控制1450平方公裡,印度佔領另外的450平方公裡。
第一種解讀,是印度方面的解讀,就是包括以上6大2小的地區,可以稱之為大克什米爾;
第二種解讀,是中巴雙方的解讀,僅包括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拉達克、查謨-克什米爾(印巴雙方),這種稱為中克什米爾。一般來說,克什米爾爭議地區,就是單獨指印巴兩國。
原因也很簡單,第一,中國方面不承認麥克馬洪線,我方認為阿克賽欽、巴裡加斯不屬於克什米爾爭端。它屬於中印邊界爭議地帶,但不屬於克什米爾。
而且,中巴邊界談判談妥好,雙方也明確了,中印邊界爭議部分,對於中國宣稱主權的地區,巴基斯坦無異議。
所以,中國出版的地圖,就是印巴兩國的爭議部分塗上白色。當然,西方一些國家為了噁心中國,常常用印度理解的大克什米爾地圖。
第三種,事實上的克什米爾,也就是印巴雙方的【查謨-克什米爾】裡的克什米爾地區,可以稱之為小克什米爾。這裡的小克什米爾,居住的基本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
05博弈,克什米爾爭端的五塊地
大家都知道英國人在離開印度殖民地時,留下的印巴分支方案式導致如今印巴對峙的歷史緣由,但是印巴分治後,其他邊界線都基本確定了,為什麼就是克什米爾確定不下來呢?
這要回到【查謨-克什米爾】這個印度如今的聯邦直屬區來講解。
查謨地區,位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正南方,是一片大平原。從河流的方向來說,查謨與克什米爾並不是上下遊關係。所以,查謨與克什米爾互不統屬,克什米爾的勢力,其擴張(宗教滲透)方向是往巴爾蒂斯坦和吉爾吉特地區。
但是,在19世紀中葉,查謨地區的統治者——查謨大公,從英國人手中得到了克什米爾盤地的所有權——這個行為呢,就類似於美國從俄羅斯手中得到阿拉斯加州是一樣的。
那麼,英國為什麼會把克什米爾讓給查謨的統治者呢?
最關鍵的原因是,查謨大公幫助英國打下了附近的錫克王國——錫克族,大多信奉錫克教,喜歡留大鬍子,包紅色頭巾,舊上海的紅頭阿三就是錫克族的人。作為利益交換,英國人願意把克什米爾交給查謨大公。
事實上,查謨大公對克什米爾也是極好的。第一併沒有用強硬的方式改變克什米爾地區的宗教信仰(查謨地區信仰印度教,克什米爾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第二,查謨大公採取了雙都制,夏都在克什米爾的首府,冬都在查謨的首府。也就是說,並沒有偏袒查謨地區。大家也就這樣相安無事的相處了100年。
只是,在100年之後,出現了印巴分治。身為印度教徒的查謨大公,自然表態加入印度咯,但是,居住在克什米爾的穆斯林表示要加入巴基斯坦。
印度方面強調的是,從法理層面,查謨大公的表態是整個查謨-克什米爾都要歸屬印度,強調的是領土三要素裡的主權完整;
而巴基斯坦方的表態是,因為克什米爾有穆斯林,而且他們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強調的是領土三要素裡的人口意願(準確來說,是部分人口意願)。
所以,所謂的克什米爾地區問題,並不是印度方面的單方霸道,而是查謨-克什米爾內部穆斯林的分離傾向造成的。
又因為查謨-克什米爾的問題,帶出了另外三塊地的問題:
當年的大勃律國和小勃律國,已經被克什米爾的宗教滲透之後,引進全部改信伊斯蘭教,並且成為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名字也變成了吉爾吉特和巴爾蒂斯坦。
作為小西藏的拉達克,則是因為查謨大公的一百年裡的四次進攻,才成為了如今克什米爾地區的一個部分。也正因為是查謨大公的進攻,而不是宗教滲透,所以,今天的拉達克地區,依然是信奉佛教,在併入查謨-克什米爾的時候,拉達克王室也得以保存。
以上,就是作為【中克什米爾】地區,或者是你在國內地圖裡看到的印巴之間白色虛線地圖的區域,我們在國內新聞報導裡常見的克什米爾地區爭端的各地理板塊的來龍去脈。
06歷史,大唐、吐蕃與克什米爾
說到克什米爾,可能因為中國地圖的原因,很多人都覺得是印巴雙方的問題,與中國無關。
從爭議糾紛來講,我們當然不願意置身其中,對我們來說,最好的還是悶聲發大財啊。
但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克什米爾對我們的外交和國防都有重要的影響。
要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回到唐朝版圖裡進行解讀。
當漢族人打通了河西走廊,往西拓展的時候,漢族人的表兄弟,同種同源的藏族同袍也在一路向西,透過拉達克,滲透到克什米爾。
到了唐朝時期,漢人與藏人最終在帕米爾高原附近會師了。
當然,更準確的說法是——會戰。
從西藏的拉薩開始,一路往西走,沿著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向西,就可以到達阿里地區。
西藏阿里地區,是整個青藏高原上的獨特的一塊地理,這裡發源的四條河流,都是流向印度和巴基斯坦,包括了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分別是印度河、恆河的主流或支流,阿里地區也是中國離印度首都新德裡最近的地區。
阿里地區,再往西,就是拉達克,一塊跟阿里地區一樣權重的地理板塊,大部分的人生活在印度河河谷地帶。
因為兩塊地所能承載的人口相差不大(目前人口都是在7-10萬之間),所以,往往無法做到誰統領誰。但是,來自雅魯藏布江的大量軍馬,當年的吐蕃政權,卻可以把這兩塊地方都統帥起來。
拉達克地區往西北,就是巴爾蒂斯坦,唐朝時的大勃律國,屬於吐蕃的藩屬國。
巴爾蒂斯坦往西北,就是吉爾吉特,唐朝時的小勃律國,屬於大唐的藩屬國。
大勃律國和小勃律國原同屬勃律國,勃律國被吐蕃擊敗後,留在原地的叫大勃律,往西北遷移的叫小勃律。小勃律國在開元二年就朝貢中國,成為大唐的藩屬國。
吉爾吉特往西北,就是帕米爾高原,漢朝的蔥嶺,唐朝已改稱帕米爾。
吉爾吉特往東北,就是可以進入中國的塔裡木盤地,大唐安西都護府的管轄之地。
小勃律國當時已經屬於大唐的藩屬國,後被吐蕃方面和親公主所控制,並且吐蕃軍馬控制了小勃律國,所以,才有了天寶六年,唐朝名將高仙芝的小大勃律國之戰。小勃律國國王及妻子(吐蕃公主),被高仙芝帶回長安接受天朝制裁。
所以,從中國西藏阿里——(印控)拉達克——(巴控)巴爾蒂斯坦/大勃律國——(巴控)吉爾吉特/小勃律國——中國新疆喀什,就是這麼一條通道。
07地緣,中國在克什米爾的利益
時光千年流轉,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再也沒有重回中國的懷抱,而拉達克地區,則是因為在清末時期被查謨大公的進攻,而最終失去(查謨大公的第一次進攻是1834年)。
正因為上面的三塊地區,都不屬於我們的領土,那麼,從西藏到新疆的通道就需要重新變換路徑了。
目前的新藏公路,從南往北走的路線是,從西藏阿里出發——穿過阿克賽欽——再穿過莽莽的崑崙山——最終到達喀什。
這就是阿克賽欽對中國的意義,缺了阿克賽欽,西藏無法連通新疆,整個中國的西部就無法首尾相顧。
所以,我方從來就沒有承認過麥克馬洪線,也從不承認阿克賽欽是有爭議的地區。
而且,即便是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我方也不過是在中印邊界的東段(藏南)和中段(阿里地區的尼泊爾到克什米爾段)後撤,至於阿克賽欽,印度從未佔領。
正因為拉達克-巴爾蒂斯坦-吉爾吉特還與我國歷史、地理有關聯,所以,目前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地緣政治,就是:
(1)務必讓這三塊地,不能屬於同一個外國,無論是巴基斯坦還是印度!
如果他們三個地方同屬一個國家,就可能首尾相顧,同時對中國的新疆和西藏兩頭出擊。
從這個角度來說,拉達克在印度控制之下,在當下的地緣裡,算視比較好的一個的局面。絕不能允許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拉達克這三塊地,屬於同一個外國!
(2)保證吉爾吉特屬於巴基斯坦。
吉爾吉特是中巴公路、中巴走廊的的必經之地,這個地方斷了,中巴通道也就斷了。
作為中巴公路緩衝地帶的巴爾蒂斯坦,在地緣上應該與吉爾吉特合為一體,簡而言之就是,保證目前的吉爾吉特和巴爾蒂斯坦這兩塊地屬於巴基斯坦國,尤其是要保吉爾吉特地區。
(3)儘量讓拉達克地區保持佛教信仰,保持我方宗教的可輸出通道。
事實上,由於拉達克河谷主要是處於喜馬拉雅山和喀喇崑崙山之間,能居住的也就是印度河谷、什約克河谷,可以容納的人口並不多,當地居民和駐軍以外,不足以支撐更多的人口。因此,也就不會存在大量印度教教徒遷移拉達克的可能性。
另外,印巴停火線,基本上來說,就是在拉達克和巴爾蒂斯坦之間,這一條坐實了的停火線,事實上也成為了種族文明的保護線。因為印度為了對抗巴基斯坦的需要,以及為了只有萬分之一機會的滲透到青藏高原的可能性,印度人一定會幫助拉達克人堅持他們的信仰。
(4)至於查謨-克什米爾地區,歷史上與我國無關聯,目前屬於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爭奪之地,這種是非之地,最好的不聞不問。
所以,印度到底把它分為邦還是聯邦直屬區,到底取消自治還是賦予自治,到底是依靠優待當地穆斯林還是移民實邊變成印度教的地盤,到底會不會存在**清洗,那都是印度的內政。
對我們來說,我們從不幹涉內政,我們只求悶聲發大財。
08政治,為印度克什米爾而歡呼
這幾天,因為印度弄出的這各大動靜,國內的網站似乎總是一片嘲諷和喊打喊殺的聲音,這也恰恰說明了,一國的外交,不可交於民眾決定,不然就是英國脫歐般的下場。
在外交上,重點的不是對方做了什麼,重要的是利益。在國際政治裡,只有強權和利益才是永恆的。
事實上,我們不緊不要去嘲諷印度,我們還要為印度的政策而歡呼。
——區劃拆分,有利於中印邊界談判
如果印度不進行區域拆分,那麼就算中印邊界談判,和平解決了,由於中印邊界西段屬於克什米爾邦,那會不會引發克什米爾邦的穆斯林們的異議?他們的異議,會不會又引發對中國的恐怖攻擊?
但是現在呢,一分為二,拉達克直接屬於一個聯邦直轄區,不管中國和印度在邊界上的談判是如何,對中國來說,那就是直接跟印度中央談,不需要理睬克什米爾的民眾,這簡直就是一種解脫啊,親!
——摸著印度過河,學習治理經驗。
第一點,印度方面在克什米爾的目前動作(三步走策略),為我們解決一國兩制提供了絕佳的經驗,這一點,尤其是針對最近一段時間鬧得動蕩不安的南方某國際大都市。
第二點,印度方面,對克什米爾的種種治理手段,可以成為我方以後解決(可能存在)問題的重要借鑑——如何取消「自治權」。
做事情,有時候最怕的就是沒有國際先例,那樣就會承擔很大的國際輿論壓力。現在有印度在前面先過河,這簡直是好的不能再好的事情了。
——讓印度去趟雷,動作越大越好。
印度方面在克什米爾的後續動作,越大越好,無論是把印度教教徒移民到克什米爾,還是採取某些特殊的手段,只要是個大新聞就好。這樣,就可以儘量的在國際上轉移我方在西域的教育&培訓中心上的輿論壓力。
——讓克什米爾成為焦點,轉移南海的壓力
在國際政治理論中,有一個理論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處於總體和平狀態,就需要一些地方有適度的戰爭和混亂,這樣才能讓大國推行代理人戰爭,從而避免大國之間的直接戰爭。避免了大國的直接戰爭就是維護了世界的和平,至於那些戰亂地區,就權當是為了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的棋盤吧。
從這個角度來講,克什米爾是越亂越好。克什米爾越亂,美俄雙方對此的關注點就越大,美國的軍艦更多的遊弋在印度洋的時候,我們在南海的壓力就越小。
——印巴之間衝突成為焦點的時候,軍火貿易才大有搞頭。
像兩伊戰爭那樣,我們就可以一邊賣武器給伊朗,一邊賣武器給伊拉克;像蘇丹內戰一樣,一個畢業於國防大學,一個畢業於石家莊步兵學院。
和交戰雙方都能做生意,那是多大的一筆收入啊,現在最可恨的就是印度不買中國的武器了!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恨的了,要知道,印度的軍購預算,甚至要比狗大戶沙特的預算還要多啊!
即便如此,那如果巴鐵需要武器,我們還是能小賺一筆的。
為了摸著石頭過河,為了減輕國際壓力,讓我們為印度的克什米爾政策歡呼吧。
讓我們為印度而鼓掌,
讓我們為印度而加油,
讓印度的克什米爾的紛爭動亂來的更激烈些吧!
熱愛新疆、支持小編的阿達西請右下角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