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對核電站有顧慮,大多是因為擔心發生車諾比一樣的核洩漏。然而,相對於百分之一(或許更低)概率的核洩漏,百分百存在、放射性汙染可達十萬甚至百萬年的致命核廢料,才是核電站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年產600噸,中國核廢料「無處安放」
作為中國唯一的動力堆乏燃料元件後處理中間試驗廠,中核404公司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近來才逐漸為人所知。這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乏燃料處置場,僅僅是中國核廢料處置的其中一環。
其他環節的情勢同樣複雜。中低放固體廢物暫存庫超期服役,面臨庫滿大限,中低放廢物處置場選址長年懸置,高放廢物處置場遙遙無期,中國的核廢料正面臨「無處安放」的尷尬境地。
二、按「危險」程度,核廢料分成兩類
按照放射性的高低,核廢料分為高放和中低放兩類,處理方式各有不同。
三、「誰都不想要廁所」,各地上項目拒要處置場
目前,中國在建的核電機組數量是世界第一(點擊「閱讀原文」,查查哪家核電站離你最近),然而,和核電站休戚相關的廢料處置場建設,卻相形見絀。
有專家把這種搶著上核電項目但堅決不要處置場的心態,形容為「誰都不想要廁所」。
國家原計劃建設西南、西北、華東、華南、北方五個中低放廢物區域處置場,但建成的只有兩個:位於廣東大亞灣的北龍處置場和位於甘肅404廠的西北處置場。位於四川的飛鳳山處置場(西南處置場)正處在建設階段。
西南處置場場址821廠本就是用了幾十年的軍工基地,和404廠一樣,選址時避免了巨大爭議。但據了解,四川省也只同意接受省內核廢物。
這些處置廠佔地20-50萬立方米不等,附近設置幾十平方公裡的安全屏障,有300年~500年的隔離期。
如圖所示,目前接收核電站中低放廢物的實際只有廣東北龍處置場,並且只接受本省核廢物。浙江、江蘇、福建、海南、廣西、遼寧等省份均有核電站運營,這些核廢物咋辦?
其他核電站由於運營時間較短,站內的暫存庫尚能堅持,投運30餘年的秦山核電站,其暫存庫已是強弩之末。據媒體報導,2015年是秦山核電站中低放固體廢物暫存庫滿容的「大限」,但計劃中的華東中低放廢物處置場仍選址未定。針對這個問題,秦山核電站正在建造乏燃料乾式貯存設施,以延長乏燃料在廠區內的暫存時間。
為了打破僵局,目前國防科工局和環保部核安全局有意讓核電項目上馬與廢物處置場建設掛鈎。即想上項目,就必須接受處置場。
四、多個核電站水池飽和,高放處置場建設刻不容緩
相較於中低放廢物,放射性汙染可達百萬年的高放廢物,更能引發公眾對核電成本和環境影響的疑慮。
乏燃料需要先離堆貯存,在核電站的水池裡呆上十幾二十年,消耗掉殘餘熱量,然後送到後處理廠回收固化,最後才能埋入地下。
中國最早的核電站運營於上世紀90年代,大多數高放核廢料仍躺在核電站的乏燃料水池裡,高放廢物的處置場似乎不用太過著急。
但現狀是,多個核電站的乏燃料水池已經快盛不下了。大亞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已經飽和,2013年6月開始,大亞灣核電站只能將乏燃料轉運至嶺澳核電站處理。
國內另一個投運較久的百萬千瓦核電基地田灣核電站也存在類似問題,預計在2016年第9次換料大修之後,將達到乏燃料水池存放上限。乏燃料後處理廠和高放處置場的建設刻不容緩。
五、三層防護,最危險的廢料「入土為安」
高放廢物的輻射長達十萬乃至百萬年,埋進地下真的可以保證安全嗎?萬一遇到地震怎麼辦?會不會汙染地下水?
專家在選址時都會考慮這些因素,核廢料會經過層層隔離,才能埋入地質條件穩定的「墳墓」。理論上來說,專門建設的放射性廢物處置庫必然比天然的鈾礦床更加安全。
2000年,中國的高放廢物處置場在甘肅北山開始鑽孔,目前打了19個鑽孔,打孔平均成本在120萬元。然而,數據的採集還遠遠不夠,國外有的處置庫,打了上千個鑽孔,美國的高放處置場尤卡山預計花費將超過960億美元。
至2020年,中國核電站的全壽命周期,產生的乏燃料將達到13.8萬噸。按全球核廢料處理50.12萬美元/噸的平均成本,處置資金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核廢料的埋葬,漫長而昂貴。
文字來源:鳳凰網 (ID :ifeng-news) l 資料來源:南方能源觀察、鳳凰周刊、中國環境報、南方周末等
華山穹劍——時政分析、軍情解讀、國際縱橫、歷史回眸,國人關注的微信大號。我們每日將提供您喜愛的精品薈萃。
【敬請關注公眾號:華山穹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