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勒以企業史的研究而著稱,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大公司的發展歷程。他的三部巨著《戰略與結構》、《看得見的手》、《規模與範圍》,被學界譽為經典之作。
一、結構跟隨戰略
在《戰略與結構》一書中,錢德勒以杜邦、通用汽車、新澤西標準石油和零售商業的西爾斯四家公司為主要案例,詳細考察了20世紀前期美國大企業從直線職能結構向多部門結構轉變的過程,並提出結構跟隨戰略的主題,即企業擴張戰略必須有相應的結構變化跟隨。
他認為,企業在多樣化擴張戰略的引導下,規模逐步擴大,當積累一定資源後,會開始向不同地區或者向不同產品市場的方向發展。多部門結構可以更有效地協調大規模的生產和分配,適應越來越多樣化並複雜化的企業活動。當企業的經營擴大、新的戰略制定後,沒有進行相應的結構調整,組織面臨的只能是無效率。要想避免這種無效率,無論企業怎樣擴大經營業務,根據業務制定出怎樣的決策,組織都必定要作出相應調整與變化。這一觀點,被人們稱為錢德勒命題。
錢德勒將戰略定義為:企業長期目標的決定,以及為實現這些目標所必須採取的系列行動和資源分配。
企業戰略的出發點是要適應環境,其實質是組織對相關環境的適應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組織內部結構變化的過程,因此,企業的組織結構必須要與企業戰略相對應。
二、看得見的手
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一書中,討論了美國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管理革命。他明確表示,這本書所討論的主題就是現代工商企業在協調經濟活動和分配資源方面已取代了亞當·斯密的所謂市場力量的『無形的手』。市場依舊是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創造者,然而現代工商企業已接管了協調流經現有生產和分配過程的產品流量的功能,以及為未來的生產和分配分派資金和人員的功能。由於獲得了原先為市場所執行的功能,現代工商企業已成為美國經濟中最強大的機構,經理人員則已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經濟決策者集團。在錢德勒看來,管理協調這隻「看得見的手」,相比市場協調這隻「看不見的手」而能夠帶來巨大的生產力和豐厚的利潤,能夠提高資本的競爭力,由此管理的變革會引發生產和消費的顯著提高。這也就是錢德勒所謂的企業的管理革命。
三、組織能力是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
1990年完成了巨著《規模與範圍: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通過對美國、英國和德國資本主義制度的比較,詳細分析了三個國家的制度差別及其各自的成長過程,進而發現三個國家的資本主義具有共同之處:凡是具備並維持了組織能力的企業或國家,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中就會成功,否則就會被淘汰。因此,企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來自企業作為一個整體的組織能力。只有當設備和技能得到合理的整合和協調的時候,企業才能在國內外參與競爭,並實現規模經濟。
組織能力又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泉和動力,甚至影響到企業和國家的持續發展,從而使美、德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0年間成為世界上最富競爭力的國家。在一戰到二戰期間,組織能力的保持和更新,對於德國迅速在世界市場上崛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正是由於缺乏這種能力,才導致英國和法國企業未能搶佔到德國曾經暫時失去的市場。到20世紀60年代,管理型企業基於組織能力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使得競爭日益加劇,同時也給這些企業的戰略、組織和融資結構都帶來了根本的變化。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組織能力是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的核心動力。
精彩語錄
1.現代工商企業在協調經濟活動和分配資源方面已取代了亞當·斯密的所謂市場力量的「無形的手」。
2.事業部制把事無巨細、對整個企業的方方面面都要擔當負責人的管理人員從常規的操作職責中解放出來,賦予他們時間、信息,甚至心理上的承諾,以便讓他們作出長期的計劃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