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之中,排行第一的是七傷拳,傷人先傷自己,傷害自己越嚴重,威力就越大,金毛獅王謝遜靠七傷拳創出了好大一篇名頭,擊斃海沙幫少林派高手無數。
七傷拳看起來是個笑話,實際上資深戰鬥機飛行員幾乎個個都姓謝,謝遜的謝,謝頂的謝。
為啥,戰鬥機飛行員,經常飛高空,高過載,動不動就是8-9G,按標準體重80公斤算,幾乎700公斤重壓在身上,還要做動作,非常的慘,身上抗荷服五花大綁充氣勒得緊繃繃的,腦袋上還得頂個2-3公斤重的頭盔,這個時候就變20公斤重的鐵鍋了,悲慘的還是,高壓氧氣呼呼往鼻子裡瘋狂的灌,這完全是不折不扣的虐待,臉紅脖子粗,真不是說笑。
金牌飛行員,個個不輕鬆
戰鬥機高空飛行,需要吸氧,次數多了,飛行員脫髮很嚴重,飛的越久頭髮越少。
其實高機動對身體的折磨,這是傳統保留節目,飛行員的職業必須,但是最近10多年,飛行員還得了個更慘的病,越先進的飛機病情越嚴重。
症狀表現如下:頸椎疼死,不能隨便轉動,眼睛花,出現幻覺,視力下降,而且頭暈,外加嘔吐。
這個病咋來的?
「玩遊戲」搞的。
先進戰鬥機飛行員和這個美女同病相憐
諾,好像戰鬥機飛行員沒這麼酷帥掉!
其實就是這麼個東西,頭盔顯示器,美軍俗稱鬥雞眼訓練器
為啥要吃這個苦頭,用這個坑爹的東西?
F35是身懷幾十項世界第一,成為第一個取消平顯的戰鬥機
要說頭盔顯示器,先從平顯說起,大家都知道,飛行員要發動攻擊,必須先瞄準,瞄準信息最早是顯示在儀錶板上,飛行員必須低頭才看得見,而空戰時候非常激烈,很難兼顧儀錶板和外界敵機動態,這就給設計師來了個很大的難題。
當然,美國人善於破局,他們就發明了平顯,讓飛機的常用信息都在座艙正前方顯示,對於飛行和操縱毫無影響,據計算,安裝平顯後,攻擊效率提高了幾乎10倍,因為飛行員不需要分心內外來回看。
這就是F16的平顯,關鍵信息幾乎都在上面,飛行員不用內外來回分心
有了平顯還不夠,為啥,平顯就解決了一個常用信息便捷顯示問題,飛行員得到信息後必須要控制飛機發射武器,假如不過不做重大改進,還是要低頭去一個個找電門撥旋鈕,效率還是不高,為了搞定這個問題,美國開發了HOTAS系統,俗稱雙杆控制系統,或者手不離杆系統,所有需要的常規控制,都在油門杆和駕駛杆上就可以搞定,有了這麼一個黑科技,美國F16發射飛彈比俄羅斯戰鬥機快一倍不止。
F16的雙杆控制系統,一經推出,風靡全球
當然,追新不戀舊是人之常情,先進科技也是,平顯技術也是,平顯最大的問題是,面積太小,視野就是20X30度角,或者更大點,對於老型號的響尾蛇飛彈30度的離軸角是足夠了,但是最新的飛彈,比如我國霹靂10E或者美國AIM-9X超級響尾蛇,離軸角高達120甚至180度,這就明顯不夠了。
這就是頭盔瞄準器,俄羅斯蘇27米格29的頭盔瞄準器,很簡陋,沒有多少電子科技,但是支持60度離軸角的攻擊,但是應付更先進的飛彈力不從心。
俄羅斯三代機瞄準具全套,我國也引進山寨,推廣到殲10家族
超大離軸角空空飛彈的發展,逼迫飛機設計師做出讓步,為了發揮飛彈的性能,飛機設計師開發了多種頭盔瞄準具,但是,僅僅為了紅外飛彈發射,就太浪費,所以設計師又得寸進尺,將飛機平顯的功能集成到頭盔上,當然,平顯數據還是不夠,還有敵我態勢,光電傳感器,目標信息,最終不斷加碼,就把全部座艙信息全部加到頭盔裡面去。
而且為了充分發揮飛機設備優勢,F35頭盔顯示器還重複利用遍布機身的光電傳感器,開發了穿透座艙功能,飛行員可以透過座艙看到下方敵人目標,就像飛機是透明一樣。
原來簡單的頭盔瞄準器升級到頭盔顯示器,採用了無數高新科技減重,還是帶來了不小的重量增加,而且飛行員紛紛表示,要求兼容夜視鏡(取消夜視鏡)。
夜間作戰必須加夜視鏡,這對於很重的頭盔來說是雪上加霜
俗話說,沒有任何事情是一千萬搞不定的,假如有,再燒一千萬,經過努力,美國人取消了夜視鏡,完美無缺了。
這就是F35比較黛比的第一代頭盔顯示器,綠眼牛魔王
F35的第三代頭盔顯示器,兼容夜視鏡,比較完美,而且外形沒有那麼黛比
從頭盔瞄準器到頭盔顯示器,功能得到了上百倍的增加,但是也帶來了很多麻煩。
頭盔功能多,重量就重,飛行員長時間高過載飛行,頸椎吃不消,發病率居高不下,我國某武裝直升機也是如此。
而且頭盔顯示器要實時顯示多種多樣的符號,圖形,視頻,就遇到一個攔路虎,這就是圖像延遲,延遲過大,容易頭昏眼花嘔吐,這是VR遊戲或者AR技術的常見病。
殲20飛行超敏捷,眨眼間就完成半滾,飛行員轉頭靈活,我們的頭盔顯示器不重!
實際上F35也沒有完全解決。
為了儘量提高飛機作戰能力,我國殲20也採用了頭盔顯示器技術,實際上來說,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不過我國沒有那麼極端,還保留了平顯,在常規不太緊要的關頭還是依賴平顯,降低飛行員的載荷和負擔。
殲20戰鬥機雖然也有頭盔顯示器,但是沒有取消平顯,關愛飛行員身體健康
一步到位很恐怖,代價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