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革命!告別引擎:離子推進飛機試飛成功,將開創航空新時代?

2021-02-23 環球科學

新型飛機效果圖(來源:MIT)

自萊特兄弟的「飛行者1號」於1903年升空以來,100多年間,飛機的外形、動力裝置、燃料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幾乎所有飛機都存在一些共通之處:通過部件的運動產生推力,例如螺旋槳、渦輪風扇,也因此產生巨大的噪音。而現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副教授史蒂文·巴雷特(Steven Barrett)領導的團隊,研發出一款顛覆性的飛機原型——通過離子風驅動、不消耗化石燃料、不產生任何噪音,並且在室內成功試飛。今天,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來源 | Scientific American等

編譯 | 吳非

巴雷特的靈感來源於《星際迷航》(Star Trek)。他在小時候看到《星際迷航》中夢幻般的飛行器時,就在想,這正是他夢想中未來飛機的飛行方式。

星際迷航中的企業號(來源:onceuponageek)

9年前,巴雷特開始帶領MIT航空航天系的團隊,探索打造新型飛機的可能性。他採用的推進方案是電空氣動力學,也就是「離子風」。當氣流經過兩個電極(一薄一厚)之間時,一旦施加足夠的電壓,電極間的空氣分子就會電離、被電極另一端吸引,在移動過程中與周圍空氣分子碰撞從而產生推力。巴雷特猜想,如果電壓夠高,離子風或許能推動小型飛行器。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科學家提出,離子風不可能成為飛機的動力。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信邪的巴雷特團隊研發進展也並不順利。他們只能讓小型飛行器短暫滑行幾秒鐘,距離產生足以維持更大型飛機飛行的離子風還很遠。因此,他們在設計新的飛機原型時,也不敢抱有太高的期望——他們甚至都沒有起一個響亮的名字,以至於這架飛機最終頂著「第二版」(Version 2)這個平淡的名字,完成創造歷史的飛行。「我想的是,我們只有50%的成功機率,」巴雷特說,「我在MIT的同事更悲觀,認為成功的概率只有1%。」

直到某天夜裡,出差在外的巴雷特因為時差而失眠,「我乾脆起床來思考,離子風飛機究竟是否可信,」巴雷特講述道,「我做了一些初步的計算,這時我知道:沒錯,我找到了可行的推進系統。」 

十年磨一劍,巴雷特團隊在論文中展示了名為「第二版」的飛機原型。飛機翼長5米,質量只有5磅(2.45千克)。在機翼前端下方,研究團隊固定了一排與機翼平行的細金屬線;而在機翼後側下方,是一排較粗的金屬線。這些看似簡單的導線,就是驅動離子風飛機的核心部件。

飛機結構圖。可以明顯看到電極和電線的位置(來源:研究論文)

試驗時,飛機上的電池向前端的金屬(正極)施加2萬伏電壓。高壓將空氣中氮氣的電子剝離,氮原子變為帶正電荷的離子。而後側的金屬帶負電荷(負極),這些氮正離子就像被磁鐵吸引的鐵屑,迅速向後排移動。「沿途它們會與數百萬的中性空氣分子碰撞。」巴雷特說,這些空氣分子如同被撞擊的撞球,被推向飛機後方,從而產生足夠的推力。

在MIT的一座室內體育館,巴雷特的願望邁出了第一步。研究團隊測試了「第二版」的飛行性能。與那些堅持不過幾秒的前任相比,「第二版」以每小時17千米的速度平穩飛行了60米,直至撞上牆壁。研究者共進行了10次測試,飛機在每次測試中都有穩定的表現。期間沒有動力耗盡的跡象,也沒有惱人的噪音。

飛行測試現場

在巴雷特看來,除了離子風推進器的設計,取得成功的另一項關鍵因素,是設計出很輕,但足夠強大的電氣系統。在此之前,沒有人能用輕質的電池產生如此高的電壓。「想要在飛機上施加4萬伏的電壓?這樣的技術根本不存在。而巴雷特找到了一條新穎的解決途徑。」喬治亞理工大學的航天工程師米切爾·沃克(Mitchell Walker)說。

MIT電子學研究實驗室的戴維·佩羅(David Perreault)團隊設計了飛行器的電氣系統。他們為機身安裝了一排聚合物鋰電池,電池通過輕便的轉換器,提供了所需的高壓。

此外,研究團隊通過計算機模擬,讓飛機上的所有元件都發揮最大功效。從推進器到電池,從機身到飛機上的每一條電線,所有配件的設計都得到最優化。巴雷特說,經過數百次的調整,他們最終得到了「第二版」飛機。

離子推進器的概念並不是首次出現。在航天領域,離子推進器不僅用於將太空飛行器送往既定軌道,還將「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送至小行星帶。在近乎真空的太空,離子推進器需要攜帶用於電離的氣體,從而獲得推動力。但在擁有緻密大氣層的地球上,故事又不一樣了。「所有人都清楚,離子推進器產生的速度不足以推動一架飛機,」沃克說,「之前沒有人知道該怎樣讓它前行。」

密西根大學的航天工程師亞歷克·加利莫爾(Alec Gallimore)說,這項工作證明了,離子推進器同樣可以用在地球上。但「第二版」的效率仍然很低,與推動真正的飛機相距甚遠。因此,通過離子推動的載人飛機在短期內也不會出現。

巴雷特同意這個觀點。接下來,他正試圖提升飛機的效率,用更低的電壓製造出更大的離子風。研究者還希望提升推力密度,即單位面積產生的推力。目前,為了確保「第二版」飛行,機身上安置了大面積的電極。而巴雷特的最終目標,是讓包括電極在內的飛機推進系統不可見。

「這需要長時間的研究,」巴雷特說,「從基本理論到真正在空中飛行的機器,是很漫長的一段旅途,需要解決物理、設計上的種種問題。現在,我看到的是,這樣的推進系統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

這項研究登上本期《自然》封面

對於離子風飛機的未來,巴雷特認為,這項技術將可能首先為無人機帶來變革。現在,無人機在運輸、拍攝、環境監控等領域的應用與日俱增。「想像一下,10年或20年後,無人機將無處不在,這意味著我們耳邊將全是無人機的噪音。而我們,能讓它們變安靜。」

而在展望更長遠的目標時,巴雷特有著更大的野心。他希望離子風推進技術能與傳統的燃燒系統結合,打造油耗更低的「混合型」客機,以及其他大型飛行器。或許,正如115年前那次只持續了12秒的飛行,這次試飛也可能在未來改變甚至顛覆航空界的面貌。

原始論文: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707-9

參考連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silent-and-simple-ion-engine-powers-a-plane-with-no-moving-parts/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8-11/miot-mef111618.php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8/nov/21/first-ever-plane-with-no-moving-parts-takes-flight

《環球科學》11月刊現已上市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離子風推進飛機在美試飛成功,或將開創航空動力新時代?
    因此,他們在設計新的飛機原型時,也不敢抱有太高的期望——他們甚至都沒有起一個響亮的名字,以至於這架飛機最終頂著「第二版」(Version 2)這個平淡的名字,完成創造歷史的飛行。「我想的是,我們只有50%的成功機率,」巴雷特說,「我在MIT的同事更悲觀,認為成功的概率只有1%。」
  • 離子引擎驅動的無聲飛機原型成功試飛;華為測試谷歌 Fuchsia OS
    (給技術最前線加星標,每天看技術熱點)轉自:開源中國、solidot、cnBeta、騰訊科技、快科技等【技術資訊】0、離子引擎驅動的無聲飛機原型成功試飛
  • 新型飛機不用引擎只靠「離子風」飛行
    這架飛機不配備移動部件或引擎等推進器,飛行起來就像是科幻電影中以發光噴流飛行的太空船。 據報導,這架採用革命性飛行技術的飛機,外表與太陽能飛機「太陽脈動」沒有太大分別,但它沒有太陽能電池板、引擎或螺旋槳產生飛行動力,而是以機上分成兩組的系統推動。  飛機前方設有以輕型電線組成的平行電極,可產生高達正電極兩萬伏特的電壓,用來增壓飛機周邊的空氣,以及把離子分離出來。
  • 全球首駕「離子引擎」飛機問世,麻省理工重新定義飛機!
    試驗中,MIT工程師將飛機安裝在彈射器上,首先在不使用離子引擎的情況下彈射,飛機飛行了10米:2009年,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教授史蒂文 · 巴雷特(這次離子推進飛機的主要設計師)開啟了一個關於「無動力裝置供飛機推進系統設計」的項目。
  • 超靜音零排放「離子風」飛機首飛成功,距《星際迷航》中的藍光科幻飛機更進一步
    麻省理工學院「離子風」飛機研發團隊的試飛現場
  • 麻省理工發明新飛機:無需燃料
    這是一臺純固態發動機飛機:沒有旋轉部件,全靠「離子引擎」驅動。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副教授Steven Barrett說:「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推進系統沒有活動部件的飛機。」這種飛機更安靜,機械構造更簡單,並且不會排放燃燒物。
  • 讓中國欣喜,未來飛機可以不要發動機,改用離子風推進黑科技了?
    隨著2020新的一年開啟,是時候展望一下可能從根本上影響未來飛機設計的一項新技術了。飛機問世100多年之後,仍需要在螺旋槳、渦扇或火箭發動機的驅動下飛行,並發出震耳欲聾的噪音。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在2018年成功試飛了一種全新概念的飛行器,該機沒有任何活動部件,也不依靠燃燒化石燃料的活塞或噴氣發動機驅動,更重要的飛起來完全寂靜無聲,它人類史上首架離子風推進飛行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萊特兄弟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製造的第一架飛機「飛行者1號」 在美國北卡萊納州試飛成功。
  • 首架「電空氣動力」飛機問世,通過放電製造「離子風 」飛行
    Choi科學家們發明了一架不用任何可動部件就能自行推進的飛機。它通過對周圍的空氣放電來產生「離子風」,從而推進自身前進。研究人員表示,儘管這種新型飛機離像傳統飛機那樣自由自在地載重飛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總有一天,這項技術會在無聲隱形飛機和微型無人機上得到應用。
  • 科學發現 | 首架「電空氣動力」飛機問世,通過放電製造「離子風 」飛行
    目前,巴雷特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名航空航天工程師,他表示:「我不認為飛機必須要有螺旋槳或渦輪機,它們應該可以利用某種電磁推進裝置悄無聲息地滑翔,就像《星際迷航》裡描寫的那樣。在我看到過的各種物理學原理中,唯一可能實現這個目標的就是電空氣動力學。」
  • 珍貴影像:萊特兄弟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
    第一架飛機就這樣誕生了。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製造的第一架飛機「飛行者1號」 在美國北卡萊納州試飛成功。  他們成功地駕駛著他們自己設計製造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進行了飛行。對此,人們持懷疑態度。這年年初頗受敬重的美國科學家西蒙紐康發表看法,證明靠機動力量進行飛行是不可能的。7年前,德國著名的航空界先驅奧託-利林塔爾駕駛自己製造的飛行器墜毀身亡。
  • 超音速飛機,子彈飛機,一鍵降落2020年航空創新成果匯總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新冠疫情對全球商業航空帶來了重創,但這並未阻止2020年航空創新的發展。以下是2020年具有挑戰性的航空創新,其中包括:擁有摺疊機翼末端的大型客機、配備人工智慧系統的噴氣式戰鬥機、向火星快速推進的核動力探測車,以及美國自2011年以來首次實現太空人本土發射升空…… 航空創新第一名: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設計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搜尋生命跡象的探索者
  • 多款電推進飛機
    根據各自的汽車和航空航天背景,這些公司將開發和製造飛機電力推進系統,首先優先考慮UAM部分,重點是空中計程車和運載工具,他們於5月24日宣布正式結盟。在2019年雙方達成初步合作協議之後,該聯盟的電力推進系統將與霍尼韋爾的電傳、航空電子和驅動系統集成,並將在開發中的各種eVTOL飛機上實施。
  • 洪都打造C919大飛機第二總裝和試飛基地
    這個小小的金屬鍛件,代表的是中航工業洪都在軍民融合發展道路上邁過的又一個重要節點。  軍民融合,對於洪都公司來說並不陌生。作為老牌軍工單位,洪都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在軍事工業中「練習民用產品的本事」。如今,在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期,南昌航空工業城建設日新月異,我省軍民融合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洪都成為我省軍民融合產業示範基地,為促進全省軍民融合發展提供了現實借鑑。
  • 一周航空資訊 | 三菱飛機公司MRJ90飛機試飛已暫停
    據ATW新聞報導,三菱飛機公司MRJ90飛機由於在摩西湖試飛的過程中左側PW1200G發動機出現意外停車,所以試飛測試項目已暫停。
  • 未來十年無人機發展方向:無聲離子推進器式無人機
    巴雷特最近試飛了第一架使用離子風推進器(ionic wind thruster)的飛機,這種電子引擎產生並發射充電粒子。  根據巴雷特的說法,利用這一原理駕駛飛機一直是一個「很遙遠的想法」,更多是在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東西。但他還是想試一試,「在《星際迷航》(Star Trek)中,你會看到太空梭靜靜地滑過,」他說,「我想,『我們也應該有那樣的飛機才對。』」
  • 全球最大的全電動飛機成功飛行30分鐘
    這架由美國賽斯納208B改裝的飛機由MagniX發動機與AeroTEC航空合作推出。這架機齡18年的賽斯納208B由AeroTEC改裝成Magni500電力推進系統,它可以將375馬力轉換為3000轉/分鐘。在半小時的試飛過程中,AeroTEC試飛員史蒂夫·克雷恩表示這次試飛完美無瑕。
  • 中國航空工業的基石——12位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
    他以自己的學識修養與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造就了一批中國航空工業的棟梁之才,如兩院院士顧誦芬、工程院院士陸孝彭、屠基達、陳一堅、管德等。讓人痛心的是,在那場「革命」中,徐舜壽被殘酷迫害,1968年1月6日割腕自殺,終年51歲。這是新中國航空事業的莫大損失。
  • 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意味著什麼?
    ▲中國運-10大型客機    儘管C919並不是前述「第一」,但它仍具有開創時代的意義。由於在研製過程中成功促使大多數外國供應商轉讓技術給中國企業,C919的子系統多數實現了本地化生產和改進研製,因此到2015年11月首架原型機出廠時,國產化率已經超過了60%,令專業人士十分驚喜。可以預見,中國大飛機產業將在引進外國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創新,最終具備研製出完全國產化的中國標準大飛機的能力。
  • 伊爾114-300試飛成功向世界證明,北極熊依然強大
    俄羅斯聯合航空有限公司今天成功試飛了新型伊爾114-300渦槳飛機。儘管這款飛機主要用作支線客機,但這個平臺也有望用作軍事用途,改裝成反潛、巡邏和電子戰飛機,以取代現有了那些衰老的冷戰時期舊型號。新型的伊爾114-300試飛成功最早的伊爾114在1990年就已經飛上天空了,當時蘇聯還在。這款雙引擎渦槳64座的伊爾114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工廠生產,它當時是按照西方市場的需求設計的。然而,一年以後,蘇聯就解體了。伊爾114隻生產了15架。這些早期型的其中一些被用來進行新型的雷達和航空電子設備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