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給大家連載張召忠的專著《怎樣才能打贏信息化戰爭》
機械化戰爭是在熱兵器戰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照機械化戰爭形態的發展階段,應該是先有半機械化戰爭、再有機械化戰爭和後機械化戰爭。機械化是工業化的產物,通常泛指以機械能、電能、核能、化學能推進的坦克、飛機、艦艇等作戰平臺,而信息化則是指由這些作戰平臺攜載的電子裝備、精確制導武器等有效負載。
機械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半機械化、機械化來表示。什麼是「化」?所謂「化」一般是指在技術水平或數量規模上已經形成主流。比如,海灣戰爭時期美國有18個陸軍師,所有陸軍師都編有主戰坦克、裝甲車、直升機及各種車輛,步兵全部乘車或直升機機動,火炮等武器也以自行為主,不具備自行能力的也可牽引、拖曳或裝載機動。
(來源:War on the Rocks)
這樣的水平應該算是達到了機械化水平。18個陸軍師,如果有10個陸軍師達到上述水平,可以算是半機械化水平。當然,如果只有5個師達到上述水平,那連半機械化水平也達不到。
機械化戰爭形態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初期、中期和後期三個歷史階段:初期大致從17—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期。這個時期以海上鋼鐵艦隊為主,發展了戰列艦、巡洋艦和裝甲艦等機械化裝備。這些機械化裝備出現並在實戰中運用之後,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推動了海上作戰方式的變革,並促使相應的編制體制產生了變化。
但是,由於所有這些變化僅僅發生在海上,而且局限於歐洲少數海洋國家,所以沒能構成機械化的量變和質變,所以機械化戰爭形態還沒有本質性變化,機械化戰爭形態尚未形成。
機械化戰爭的中期階段,大致是在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這個時期機械化裝備的發展日新月異,坦克、飛機、潛艇、航空母艦相繼問世,逐漸對作戰方式和編制體制產生影響。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機械化裝備和機械化部隊大量湧現,成為戰場的主導性裝備。
美國獨立號航母
(來源:Wikipedia)
戰後以來,機械化戰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而且與工業化時代並駕齊驅,主導著時代潮流。這個時期,應該算是機械化戰爭形態的形成和穩定時期。在機械化戰爭中期階段,核武器的發展及核戰爭的出現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但核戰爭並沒有像機械化戰爭那樣構成一種單獨的戰爭形態。
20世紀40年代開始,核武器的發展對核威懾戰略、核打擊戰略的形成,對「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建設,對核突防、核攻擊、核防護等作戰方式的創新,對核飛彈部隊、戰略火箭部隊體制編制的建立,以及對相關教育訓練的影響是巨大的,但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內,世界發展潮流並非是以核技術、核武器和核大戰為主導,恰恰相反,核武器的發展方向、核戰爭的作戰企圖卻是與社會變革的潮流相背離,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戰爭實踐檢驗。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核武器的作用十分巨大,但難以形成核戰爭形態。
(來源:BBC)
機械化戰爭的後期階段,大致是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中期以後。這個時期機械化戰爭形態相對穩定,但信息化戰爭形態剛剛崛起,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武器裝備對傳統的機械化裝備和機械化戰爭構成新的衝擊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機械化裝備面臨信息化改造的任務,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具有一定信息化能力的機械化裝備投入作戰之後,對機械化戰爭的傳統方式、體制構成新的挑戰,促使其向新的高度發展,因而構成了機械化戰爭的後期階段。這個階段在改造和提升機械化戰爭形態的同時,也在孕育和催生信息化戰爭形態的產生與發展,因而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
2010年之前,信息化戰爭形態將仍然處於初期階段,這個階段就像是機械化戰爭的初期階段一樣,無法構成一個穩定的信息化戰爭形態,還將處於試驗、驗證和動蕩過程之中,還將只有美國一個國家為主導、極少數發達國家參與,不可能形成世界主流和主導態勢。2010年到2050年之間,信息化戰爭形態可能處於中期階段,基本上處於穩定時期,信息化戰爭形態基本形成。
(來源:Time)
機械化戰爭的主要特徵是數量規模型和人力密集型,雖然武器裝備性能提高很快,相互之間聯合作戰能力有所增強,戰略和戰役機動能力提高幅度很大,但用數量規模彌補質量效能的觀念沒有變,全面戰爭特有的兩大時期(戰爭初期與爾後時期)、三個作戰階段(防禦階段、相持階段、反攻階段)、三種作戰層次(戰略、戰役和戰鬥)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界限仍比較清晰。
機械化戰爭中,作戰力量分實力和潛力兩種,實力的強弱主要是數量規模對比的結果,潛力的強弱則依賴全民動員水平的高低。力量的凝聚來自於戰略和戰役的機動,力量的運用依賴指揮藝術和軍事謀略,力量的能量釋放取決於熱能、電能、核能、機械能和化學能。
機械化戰爭的作戰空間擴展到空中、太空、遠海、深海和遙遠的地面;作戰範圍平面可達洲際,垂直可達外層空間及深海洋底;機動方式實現了機械化、摩託化;武器的射程、速度和殺傷力都達到物理極限;軍隊規模、軍兵種數量越來越多,軍事裝備品種越來越複雜;指揮方式只能是間接式,將帥無法親臨戰場指揮,參謀機構和領導機關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美國建立太空軍
(來源:Military)
信息化戰爭中,作戰力量不再是數量規模效應,而是系統集成後的體系效能。力量來自對戰場、對裝備、對信息的控制,控制源於系統集成和技術融合的程度,系統集成和技術融合的程度取決於單件裝備的信息化和網絡化水平。能量的釋放表現為信息能與傳統熱能、電能、核能、機械能和化學能的融合。在機械化戰爭中,由於武器裝備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且運動速度較慢,因此劣勢一方可以充分利用天氣、地理、謀略、時間、空間、動員等戰略要素打贏戰爭。
從機械化戰爭和信息化戰爭形態的產生與發展來看,衡量戰爭形態產生變化的主要指標有三個:一是要符合戰爭形態變化的邏輯關係,側重考慮系統性變革。新型武器裝備的作戰運用,導致作戰方式和編制體制產生重大變化,並對教育訓練提出新的要求。如果其中某個鏈路或環節被隔斷,不應稱作是戰爭形態發生質變。
二是要產生本質性變化並形成主導性優勢,側重考察量變和質變。從新型武器裝備出現到引發作戰方式、編制體制和教育訓練等一系列變化,必須是本質上產生根本性變化,數量規模上形成主導性優勢。同時,這些量變和質變不能僅僅發生在一個國家或少數國家,必須在世界多數國家的軍隊和多數戰爭實踐中佔據主流並形成主導。
三是要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變化的大潮,側重考察社會變革。如果只是在武器裝備、戰爭方式、編制體制上產生重大變革,並已經產生了量變和質變,但並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大潮,而且與社會變革的方向也不一致,也不能算是戰爭形態發生變化。只有當武器裝備、戰爭方式、編制體制與時代大潮和社會變革的方向相一致的情況下,才能稱作是戰爭形態發生質變。
——本文摘自《怎樣才能打贏信息化戰爭》
第二篇 信息化戰爭的演變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次印刷
本文到此為止,以下為微信平臺自動配送廣告,與本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