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已經過去,我們平穩過渡進入信息化時代

2021-02-26 珊瑚橘

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給大家連載張召忠的專著《怎樣才能打贏信息化戰爭》

 

 

機械化戰爭是在熱兵器戰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照機械化戰爭形態的發展階段,應該是先有半機械化戰爭、再有機械化戰爭和後機械化戰爭。機械化是工業化的產物,通常泛指以機械能、電能、核能、化學能推進的坦克、飛機、艦艇等作戰平臺,而信息化則是指由這些作戰平臺攜載的電子裝備、精確制導武器等有效負載。

 

機械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半機械化、機械化來表示。什麼是「化」?所謂「化」一般是指在技術水平或數量規模上已經形成主流。比如,海灣戰爭時期美國有18個陸軍師,所有陸軍師都編有主戰坦克、裝甲車、直升機及各種車輛,步兵全部乘車或直升機機動,火炮等武器也以自行為主,不具備自行能力的也可牽引、拖曳或裝載機動。

       (來源:War on the Rocks)

 

這樣的水平應該算是達到了機械化水平。18個陸軍師,如果有10個陸軍師達到上述水平,可以算是半機械化水平。當然,如果只有5個師達到上述水平,那連半機械化水平也達不到。

 

機械化戰爭形態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初期、中期和後期三個歷史階段:初期大致從17—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期。這個時期以海上鋼鐵艦隊為主,發展了戰列艦、巡洋艦和裝甲艦等機械化裝備。這些機械化裝備出現並在實戰中運用之後,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推動了海上作戰方式的變革,並促使相應的編制體制產生了變化。

 

但是,由於所有這些變化僅僅發生在海上,而且局限於歐洲少數海洋國家,所以沒能構成機械化的量變和質變,所以機械化戰爭形態還沒有本質性變化,機械化戰爭形態尚未形成。

 

機械化戰爭的中期階段,大致是在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這個時期機械化裝備的發展日新月異,坦克、飛機、潛艇、航空母艦相繼問世,逐漸對作戰方式和編制體制產生影響。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機械化裝備和機械化部隊大量湧現,成為戰場的主導性裝備。

       美國獨立號航母

(來源:Wikipedia)

 

戰後以來,機械化戰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而且與工業化時代並駕齊驅,主導著時代潮流。這個時期,應該算是機械化戰爭形態的形成和穩定時期。在機械化戰爭中期階段,核武器的發展及核戰爭的出現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但核戰爭並沒有像機械化戰爭那樣構成一種單獨的戰爭形態。

 

20世紀40年代開始,核武器的發展對核威懾戰略、核打擊戰略的形成,對「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建設,對核突防、核攻擊、核防護等作戰方式的創新,對核飛彈部隊、戰略火箭部隊體制編制的建立,以及對相關教育訓練的影響是巨大的,但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內,世界發展潮流並非是以核技術、核武器和核大戰為主導,恰恰相反,核武器的發展方向、核戰爭的作戰企圖卻是與社會變革的潮流相背離,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戰爭實踐檢驗。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核武器的作用十分巨大,但難以形成核戰爭形態。

       (來源:BBC)

 

機械化戰爭的後期階段,大致是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中期以後。這個時期機械化戰爭形態相對穩定,但信息化戰爭形態剛剛崛起,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武器裝備對傳統的機械化裝備和機械化戰爭構成新的衝擊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機械化裝備面臨信息化改造的任務,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具有一定信息化能力的機械化裝備投入作戰之後,對機械化戰爭的傳統方式、體制構成新的挑戰,促使其向新的高度發展,因而構成了機械化戰爭的後期階段。這個階段在改造和提升機械化戰爭形態的同時,也在孕育和催生信息化戰爭形態的產生與發展,因而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

 

2010年之前,信息化戰爭形態將仍然處於初期階段,這個階段就像是機械化戰爭的初期階段一樣,無法構成一個穩定的信息化戰爭形態,還將處於試驗、驗證和動蕩過程之中,還將只有美國一個國家為主導、極少數發達國家參與,不可能形成世界主流和主導態勢。2010年到2050年之間,信息化戰爭形態可能處於中期階段,基本上處於穩定時期,信息化戰爭形態基本形成。

       (來源:Time)

 

機械化戰爭的主要特徵是數量規模型和人力密集型,雖然武器裝備性能提高很快,相互之間聯合作戰能力有所增強,戰略和戰役機動能力提高幅度很大,但用數量規模彌補質量效能的觀念沒有變,全面戰爭特有的兩大時期(戰爭初期與爾後時期)、三個作戰階段(防禦階段、相持階段、反攻階段)、三種作戰層次(戰略、戰役和戰鬥)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界限仍比較清晰。

 

機械化戰爭中,作戰力量分實力和潛力兩種,實力的強弱主要是數量規模對比的結果,潛力的強弱則依賴全民動員水平的高低。力量的凝聚來自於戰略和戰役的機動,力量的運用依賴指揮藝術和軍事謀略,力量的能量釋放取決於熱能、電能、核能、機械能和化學能。

 

機械化戰爭的作戰空間擴展到空中、太空、遠海、深海和遙遠的地面;作戰範圍平面可達洲際,垂直可達外層空間及深海洋底;機動方式實現了機械化、摩託化;武器的射程、速度和殺傷力都達到物理極限;軍隊規模、軍兵種數量越來越多,軍事裝備品種越來越複雜;指揮方式只能是間接式,將帥無法親臨戰場指揮,參謀機構和領導機關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美國建立太空軍

(來源:Military)

 

信息化戰爭中,作戰力量不再是數量規模效應,而是系統集成後的體系效能。力量來自對戰場、對裝備、對信息的控制,控制源於系統集成和技術融合的程度,系統集成和技術融合的程度取決於單件裝備的信息化和網絡化水平。能量的釋放表現為信息能與傳統熱能、電能、核能、機械能和化學能的融合。在機械化戰爭中,由於武器裝備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且運動速度較慢,因此劣勢一方可以充分利用天氣、地理、謀略、時間、空間、動員等戰略要素打贏戰爭。

 

從機械化戰爭和信息化戰爭形態的產生與發展來看,衡量戰爭形態產生變化的主要指標有三個:一是要符合戰爭形態變化的邏輯關係,側重考慮系統性變革。新型武器裝備的作戰運用,導致作戰方式和編制體制產生重大變化,並對教育訓練提出新的要求。如果其中某個鏈路或環節被隔斷,不應稱作是戰爭形態發生質變。

 

二是要產生本質性變化並形成主導性優勢,側重考察量變和質變。從新型武器裝備出現到引發作戰方式、編制體制和教育訓練等一系列變化,必須是本質上產生根本性變化,數量規模上形成主導性優勢。同時,這些量變和質變不能僅僅發生在一個國家或少數國家,必須在世界多數國家的軍隊和多數戰爭實踐中佔據主流並形成主導。

 

三是要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變化的大潮,側重考察社會變革。如果只是在武器裝備、戰爭方式、編制體制上產生重大變革,並已經產生了量變和質變,但並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大潮,而且與社會變革的方向也不一致,也不能算是戰爭形態發生變化。只有當武器裝備、戰爭方式、編制體制與時代大潮和社會變革的方向相一致的情況下,才能稱作是戰爭形態發生質變。

 

——本文摘自《怎樣才能打贏信息化戰爭》

第二篇 信息化戰爭的演變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次印刷

 

本文到此為止,以下為微信平臺自動配送廣告,與本號無關。

相關焦點

  • 機械化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究竟有何異同?
    按照託夫勒第三次浪潮的理論,從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的社會變革入手,來分析機械化戰爭與信息化戰爭的異同點,有助於我們把握兩種戰爭形態的本質性區別 如果把生產要素比作戰鬥力要素,那麼機械化戰爭中主要依賴於坦克、飛機、艦艇等作戰平臺,以及火炮、飛彈、炸彈等火力殺傷武器,而信息化戰爭中則轉向C4ISR系統、信息戰裝備、精確制導武器和信息化平臺,知識成為提高戰鬥力的核心和關鍵性要素。
  • 未來30年,硬科技將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時代
    本質上,當科技創新處在上升軌道的時候,經濟繁榮;當科技創新遇到技術瓶頸,進入創新S型曲線的平坦階段,經濟便下滑,走向衰退。信息化革命是從上世紀60年代發明集成電路開始的,到現在也剛好60年左右。我們正處在科技創新的轉折點上,未來的解決方案和出路是新一輪的科技革命,這就是硬科技。
  • 已經是信息化戰爭時代了 還要不要練拼刺刀?
    信息化時代拼刺刀重要不重要?重要!《解放軍報》6月22日報導了新疆軍區某團按照新大綱練習刺刀操鍛鍊士兵學習的故事。
  • 從「穿草鞋走路」到「機械化行軍」!解放軍2020年真能實現全體機械化嗎?
    當然,以我國軍隊的規模,要想全面實現機械化,註定需要下一番大力氣。隨著時間的推移,2019年已不知不覺地進入到下半年,解放軍能否在2020年前實現自己的目標呢?因此在探討解放軍當前的機械化水平和未來發展方向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搞清楚究竟什麼才是機械化以及機械化與摩託化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區別。
  • 726氣墊艇搭載坦克搶灘,中國海軍進入重型機械化登陸作戰時代
    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展示大型登陸艦,機械化氣墊登陸他,主戰坦克和兩棲突擊車進行的機械化登陸的場面。平時「野馬」氣墊登陸艇曝光度並不低,外界已相當熟悉。但「野馬」氣墊登陸艇運輸96A主戰坦克、05式兩棲步兵戰車這些重型裝備的畫面非常少見,還是非常新鮮的,以前「野馬」氣墊登陸艇威武衝灘後,衝出來的卻是一群手持步槍的陸戰隊員,顯得相當違和。
  • 過渡著過渡成主力的96式坦克
    仔細一看,過去三天施佬連更三篇(還有一篇在觀網發過的舊文被某個不要臉的微信公號抄走還標了原創,所以申訴之後今天才能發),結果壓題圖片竟然都是沈霍伊的飛機
  • 軍工行業研究與年度策略:聚焦飛彈、信息化、航發、軍機
    同時也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 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 心。進入型號批產放量階段,設計已經定型,研究院所需要參與的工作相對設計研發階 段減少,以主機廠為首的加工製造產業鏈在這一階段承擔的任務量大大增加。核心矛盾 一定程度上轉變為「先進型號高效、低成本放量問題」。高效:即滿足下遊客戶對先進 型號數量上的爆發式需求;低成本:即在裝備放量過程中不斷降低成本、最終實現終端 產品的階梯降價。
  • 發展果園機械化,路在何方?
    「先天不足」的自然條件嚴重製約了丘陵山區果園機械化的發展。再加上各地的地理條件和種植模式千差萬別,農藝與農機相脫節,現有的普通農機和少量果園機械難以適用於大多數的果園。宜地化機械研發應成為常規當前,山地果園的運送還是以人力為主,機械化水平較低。要解決山地果園機械化問題,首先就要解決運輸機械化。
  • 赤子之心丨碩天電源助力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
    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軍隊的作戰方式和作戰手段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促進了戰爭形態從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變。
  • 機械化勁旅的防空保護傘——紅旗17
    實戰已經證明,在複雜的野戰環境中,部署時間越長的作戰系統,其生存能力和戰鬥能力都會大大降低,尤其是對於日行進距離動輒數百公裡的機械化部隊。由於其本身的目標就很大,且往往處於己方防空範圍的邊緣,甚至超出己方的防空範圍,所以,必須時刻對空威脅保持警戒狀態。
  • 一支重裝機械化師出動,莫迪緊急向白宮求援,俄:火力已超美軍
    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據《環球時報》報導,近期西藏軍區迎來了新年的部隊首訓,一支重裝機械化師出動。從相關媒體的報導中可以得知,這支部隊的規模非常大,各種重型裝備應有盡有,目前初次的訓練,已經引起印度政府的激烈討論。
  • 「政權開始過渡」的消息傳遍全球後,川普表示仍將「繼續戰鬥」……
    在川普「鬆口」後,多名共和黨議員支持開啟權力過渡進程。白宮辦公廳主任馬克·梅多斯稱,白宮方面會「配合所有必要工作,以確保政權平穩過渡」。另據多家外媒證實,拜登方面已與國防部取得聯繫,後者表示將開始為政府過渡提供支持。 就在23日,大選後一直拒絕表態的總務管理局,終於開了綠燈。
  • 量子技術:讓信息化戰爭變了容顏
    隨著量子信息科技的不斷突破,並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軍事領域,將會推動信息化戰爭產生新的飛躍。量子計算意義不亞於核武倘若人們要追溯風靡全球的信息化戰爭之科技源頭的話,無疑是1946年世界第一臺計算機「ENIAC」誕生所開啟的電子信息科技革命,及其給戰爭形態帶來的質變——從機械化戰爭轉向信息化戰爭。
  • 只有美國制裁中國企業,中國不能制裁美國企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從上述這些反應可以看出,儘管中方的具體制裁方案還沒出來,但對美方的壓力已經得到初顯。美國眾議員約霍說,過去40年,美國歷任總統共批准86起對臺軍售案,「每年都在向臺灣進行軍售」。他的言下之意是,中國不該過度反應,應該「習慣成自然」。然而壞事就是壞事,世界沒有適應壞事的道理。
  • 知識經濟時代將重新洗牌,誰能抓住這次機遇誰就能贏得未來
    2015-2017中國第三產業GDP知識經濟時代,製造技術從手工、機械化、自動化開始進入信息化階段。過去一個車間內如果有100臺車床,起碼需要150名車工和輔助工種的工人和管理人員;實現信息化、網絡化和數位化之後,這150名工人中可能有149名工人面臨失業,有一個人便可按照預定程序和網絡信息在自己家裡、在辦公室或任何遠離車間的地方來控制這100臺工具機進行自動工作。
  • 南海"擦槍走火"概率增大,中國忍氣吞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因而,正好4年過去了,又適逢美國進入總統大選,再加上近期南海問題升溫,南海形勢出現新的不穩定因素,那麼在這個背景下美國國務卿突然在7月13號發表聲明,大講特講仲裁裁決的有關內容、重提裁決,也就不足為怪了。美國在此時重提仲裁裁決的另一個重要考量是菲律賓因素。對於菲律賓杜特爾特政府與中國達成共識,不以裁決為基礎,要通過雙邊談判的方式來解決南海問題,美國不能接受。
  • 工程管理信息化創造工程企業競爭優勢
    在21世紀信息科技時代的大潮中,網絡、計算機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家裡的小孩都通過QQ進行遠程視頻聊天,我們在企業管理中怎麼能忽視網絡技術的力量?基於路橋工程行業的特徵,我們不同的項目部和分公司都分布在不同的地區,施工環境複雜多變、施工工藝標準化程度低,工程企業面對如何對項目有效管理,提高項目盈利能力和控制風險的雙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