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標準戰列艦——新墨西哥級

2021-02-15 戰艦聯盟手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新興的美國海軍開始建造自己的新一代超無畏艦。積累了紐約級以及內華達級的建造經驗,並在內華達級上開創了all or nothing的重點防護理念的先河。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4座3聯14英寸主炮成為了美國海軍戰列艦的標準配置,並裝備在賓夕法尼亞級、田納西級、新墨西哥級共計三級戰列艦上,由於相似的布局和防護標準,這三級被稱之為標準戰列艦。其中新墨西哥級為標準戰列艦中最後建造的一級。

相比其他兩級標準戰列艦,新墨西哥級由於建造時間較晚,進行了較多的改進,其中最顯著的區別便是新墨西哥級用新式的50倍徑主炮取代了先前的45倍徑14英寸主炮。動力方面,儘管功率區別不大,但新墨西哥級採用了全電力推進,這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主力艦上都是首創的,這項技術同樣應用在科羅拉多級以及列剋星敦級上,自北卡羅萊納級才改回傳統機械傳動。電力推進最大的特點便是動力輸出不再受變速箱齒輪組限制,可以任意切換功率輸出,可以實現機械傳動一般情況下無法實現的全功率反向輸出,可以使軍艦在倒退時接近最高航速,具有一定的戰術價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艘新墨西哥級在珍珠港事件發生時均駐防本土,因此逃過一劫。戰爭初期在大西洋執行巡航任務,隨後調往太平洋,參加了反攻日本絕對國防圈的一系列戰役,主要負責在奪島作戰中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1945年8月,三艘新墨西哥級均和其他盟軍艦隻一道駛入東京灣,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戰爭結束後,戰列艦的時代也就此終結,嶄新的快速戰列艦尚無用武之地,艦齡接近30年的新墨西哥級緩慢且陳舊,很快轉入預備役,並陸續拆解。

在《戰艦聯盟》中,新墨西哥級作為美系III級戰列艦,權重6.1,由紐約晉升後解鎖。

在這個較低的權重下,12門50倍徑14英寸主炮具有密集且有效的火力,對所有目標都有著可觀的威懾力。

但明顯的缺點是射程不足且航速嚴重偏低,因此在戰鬥中需要嚴格規劃自己的走位,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揮火力。

防護上,面對15寸及以下的穿甲彈都擁有良好的防護性,但由於船殼厚度較低,面對16英寸及以上主炮都會被強制擊穿導致缺乏安全角度,戰鬥中應當避免直面過大口徑的主炮,同時薄弱的船殼也導致HE抗性低下,戰鬥中也應避免過長時間暴露在敵方巡洋艦火力下。

作為遊戲中最後一艘美國低速戰列艦,新墨西哥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提升,但基本缺點依然存在,需要各位玩家在戰鬥中格外注意。

相關焦點

  • 海軍文庫 | 生不逢時的獅級戰列艦,英國戰列艦最後的暢想
    在1938年2月英國海軍部正式向設計部門下發新型戰列艦的要求,那就是建造一型標準排水量為4.2萬噸、安裝9門16英寸(406毫米)口徑的艦炮,最大航速為30節,續航力要達到14000海裡的戰列艦,而這樣的配置和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很像。而設計人員在提出大量的初步設計方案後,經過研究和討論,決定以KGV的艦體為藍本進行設計採用3座三聯裝炮塔,按前二後一的方式布置。
  • 飄蕩的法蘭西,從「孤拔」級到「黎塞留」級,法國海軍戰列艦盤點
    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級戰列艦尤其是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不僅在海戰理念上引領世界,在海軍裝備的發展上也靠無畏艦等新戰列艦,繼續引領世界海軍裝備的發展。於是,法國海軍打算緊跟英國的步伐,研製和發展屬於自己的戰列艦。
  • 最後的戰列艦——讓-巴爾
    所以接下來請接收來自於我的文章投餵(以下文章來自玩家投稿,不代表官方觀點)隨著後條約時代的到來,列強都開始建造自己的新一代主力艦,不願甘落人後的法國海軍也建造了全新的黎塞留級,但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也只有一號艦黎塞留徹底完工,於1937年開工,以法荷戰爭英雄命名的二號艦讓-巴爾則僅有船體基本完工,大部分武備尚未安裝。
  • 義大利維內託級戰列艦「維內託」號戰列艦,義大利海軍之最後榮光
    此及別型號戰列艦是義大利,二戰前期最新設計建造的最大級別戰列艦。 在1932年開始德法兩國海軍的軍事武備競賽中,義大利海軍明顯感覺自己的戰艦噸位上和更新武備程度上要明顯落後於德法兩國,義大利軍艦陳舊感,讓原本就一絲不苟的義大利人感覺明顯的落差感。在此背景下義大利海軍開始建造新型軍艦,以確保義大利在地中海的地位,和西太平洋海軍威懾力量。
  • 「黎塞留」級航空戰列艦,參上!
    法國海軍也回到各個造船廠開始清點德國人匆忙撤退留下來的船舶和物資,在德國人到來之前,法國在大西洋畔的布雷斯特造船廠和聖納澤爾彭霍特造船廠分別開工了法國有史以來建造噸位最大的戰列艦——「黎塞留」級戰列艦。德國人佔領時,「黎塞留」級戰列艦首艦「黎塞留」號和次艦「讓·巴爾」號都已下水,僥倖撤出了法國本土未遭侵佔。
  • 消失的舷號|大和級的頭號勁敵!若順利出世,恐成為史上最強戰列艦!
    大和級,世上存在過的最強,最大的戰列艦。其72810噸的滿載排水量,9門傲人的460mm45倍徑的艦炮,主裝甲帶裝甲厚達410mm。其名大和,是日本的驕傲,更是最後的瘋狂與希望。遠在太平洋對岸的美國,也曾想建造屬於自己的「大和」。
  • 戰列艦的最後對決:7艘一戰老式戰列艦,406毫米艦炮齊射
    說到戰列艦之間的對決,不論是日德蘭海戰還是黑夜中的鐵底灣上,華盛頓號一打三,相比較於航母艦載機的漫天轟炸,戰列艦巨大的艦炮齊射對決,重視更動人心魄,不過戰列艦的最後對決
  • 舊日本海軍最後一次開火的戰列艦:伊勢號航空戰列艦
    而在二戰前和二戰期間,各海軍列強,自然也對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做過諸多試驗與研究,期間就出現了兩者混血的「航空戰列艦」。本文的主角——舊日本海軍的伊勢號航空戰列艦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伊勢、日向計劃建造時正值日俄戰爭之後的海軍擴充計劃。當時扶桑則是被稱為「世界最強超弩級戰列艦」。
  • 戰艦溯源:鬼神之爭——「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方案
    「大和」級戰列艦20世紀30年代,日本海軍受制於《五國海軍條》限制,打起了以質取勝的主意。日本人的想法很簡單,經過計算,無畏艦的戰鬥力大約為前無畏艦的1.5倍,那麼如果建造戰鬥力是現有戰列艦威力1.5倍的新式戰列艦,就可以獲得對美的優勢。不過日本人的想法過於一廂情願,因為1935年美國GDP為696億美元,日本只有64億美元,兩者根本不是同一量級的選手。實際上美國在設計「蒙大拿」級時根本不考慮巴拿馬運河通過能力,至於數量上,第一批計劃為5艘,除此之外還有後續的計劃。
  •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最後是怎麼沉沒的?
    該艦屬「大和級」首艦,次艦為「武藏」號戰列艦,第三艦改為「信濃」號航母。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3聯裝457mm主炮三座(前二後一,歷史上威力最大的艦炮)。單座炮塔重量2700噸,相當於一艘日本「秋月」級驅逐艦的排水量。每發炮彈1.5噸。最大射程42公裡。副炮155mm艦炮3聯裝6門。
  • 長門級戰列艦,日本人心中海軍的象徵!但結局慘了點,被當小白鼠了
    此前的金剛級戰列艦是從英國訂購的、扶桑級戰列艦使用的是英國人給出的設計圖紙、而伊勢級則是直接抄了扶桑級的「作業」!總之在長門級之前,日本人製造的戰列艦多多少少都帶有英國的影子,但到了該型戰列艦之後,日本開始走上了自主發展的道路。雖然它也少許借鑑了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的設計,可在實際建造上二者完全不同,用日本人自己的話來形容,這是一級「純日本血統的戰列艦」!
  • 非驢非馬,說說日本的航空戰列艦
    一開始,兩艘戰列艦是按照超無畏戰列艦的標準研製的。英國在1907年建造了無畏級戰列艦,主炮規格是305毫米12英寸,在當時的海軍艦艇裡稱得上是世界無敵,裝的主炮最大、裝甲衣也是最厚的。因為英國在當時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的無畏級戰列艦自然而然就成為世界的艦船標準。
  • 大西洋的破交戰士:二戰德國「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全解
    ,僅被允許保留8艘老式的非無畏型戰列艦,這些艦隻除了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外,別無他用。在後續,5艘的造艦計劃縮到了3艘,也就是後來的「德意志」、「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和「舍爾海軍上將」。德意志級最初並未裝備水上偵察機,德意志號直到1935年才裝上一座彈射器和兩架雙翼的亨克爾(Heinkel)He-60水上飛機,之後即換裝了單翼的阿拉道(Arado)Ar-196水上飛機,Ar-196也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標準裝備
  • 「大和」前日本最強戰列艦,日本「長門」級戰列艦
    基本上談及戰列艦,必然繞不開日本海軍,這個大艦巨炮最後的堅定擁護者,在太平洋戰爭中期前,仍然堅定不移的在建造新的大型戰列艦,這就是後來的「大和」級戰列艦。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討論的是,如果一定要評出一型人類歷史上的最強戰列艦,是要把票投給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還是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
  • 美海軍依阿華級戰列艦,巨艦大炮主義的巔峰,海上兵器的暴力美學
    二戰後,世界最著名的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依阿華級戰列艦,依阿華級戰列艦長270米,艦寬近33米,吃水達到11米。另外依阿華級戰列艦也是二戰末期防護能力最好的軍艦之一。例如圖片中的三聯裝MK-7型406mm50倍徑主炮的炮塔使用的裝甲厚度超過300mm。
  • 航空戰列艦:二戰時日本「點歪」的科技樹
    另類:航空戰列艦設計和理想,現實很骨感中途島沉沒的4艘航母,讓日本人幾乎直接失去了海戰制空權,曾經心心念的戰列艦艦隊決戰,轟沉對方,顯然已經十分不切實際,於是只能繼續造航母,正所謂「有病亂投醫」,於是日本海軍緊急決定將兩艘伊勢級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改裝為航空戰列艦。改裝後的兩艘戰艦,成為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艦種:航空戰列艦。
  • 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決戰,16分結束戰鬥,2艘4萬噸巨艦攔腰擊沉
    蘇裡高海戰發生在1944年10月25日,這一時期的日本已經被實力強大的美軍全線壓垮,日本海軍最後的軍艦已經所剩無幾,開足馬力下餃子的美國以大量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和衣阿華級戰列艦填充實力,戰爭的天秤已經向美國全面傾斜即將宣告結束。
  • 最後的條頓武士:「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小傳(上)
    採用這一設計的艦船有:1913年的兩艘戰列艦,新加入艦隊的「T」號(28600噸)與老戰列艦「沃爾特」號的替代艦(Ersatz-Wörth,28500噸)。「沃爾特」號替代艦此時被計劃用於中隊旗艦。
  • 大艦巨炮的巔峰,盤點各國最頂級的戰列艦
    本期盤點就為大家盤點下二戰時期這些國家最頂級的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英國)1936年,各國籤署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實際未生效),規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大於14英寸,在此標準下,英國取消了建造裝備15英寸以上口徑主炮戰列艦的計劃,並制定了排水量35000噸,安裝3座四聯裝356毫米口徑主炮,航速26節的戰列艦方案。
  • 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交火,老艦對老艦,山城號如何以一對六?
    西維吉尼亞"號是美國海軍1916年度三年建艦計劃下建造的戰列艦,雖然遇到了華盛頓軍縮條約,但勉強被保留下來,成為科羅拉多級戰列艦4號艦。自該艦完成後,直至1941年新式戰列艦"北卡羅萊納"號誕生的18年間,美國海軍沒有建造戰列艦。起初,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預定建造4艘,但根據中途籤訂的華盛頓軍縮條約的規定,只允許保有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