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抗美援朝時,日本產的三八式步槍仍是我軍主力槍型,帶刺刀的三八大蓋,槍身修長的三八式非常適合白刃戰。
美制春田式步槍:M1903式步槍,因其生產廠商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而得名斯普林菲爾德步槍( 也有譯成春田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彈倉式步槍。是美軍在一戰及二戰的制式步槍,直到1936年,它一直是美軍標準配置步槍。二戰期間仍有許多在使用。36年,M1步槍取代它成為美軍標準配置。在二戰的美國軍隊中成為狙擊手的主要武器,因射速劣勢而在步兵中被M1加蘭德步槍取代。
中正式步槍:此槍是德國M1924式步槍的仿製品。M1924式步槍,構造簡單、性能優良。1935年,國民黨兵工署第十一廠(鞏縣兵工廠)從德國購買到 M1924式毛瑟步槍的圖紙和樣板,就開始製造此槍,同年10月正式出品,並定為國民黨軍隊的制式武器,當時定為「中正式」, 因是民國24年製造,亦為「二四式」。由於子彈不能與日式和美式槍枝通用,志願軍裝備不算太多,原國軍起義部隊志願軍50軍有6000多支。
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是二戰期間著名狙擊步槍之一,其對手是德國毛瑟98K狙擊步槍。一直沿用到60年代 。最大特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性能穩定。韓戰爆發後,中國緊急向蘇聯籤訂了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步槍。該槍在韓戰中是北朝鮮人民軍抗衡"聯合國"軍的主力步兵裝備。換裝初期大量裝備我一線部隊,然而這批槍多為回收品,易凍住槍栓,戰場反饋極差。
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在中國,解放軍戰士喜歡叫它"水連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定型了一種新的卡賓槍型,被命名為1944型卡賓槍,不過因為戰爭在第二年就結束了,所以戰時裝備部隊的M1944卡賓槍並不多。該槍在1950年代中期取代M1891/30步槍和M1938卡賓槍,成為蘇聯紅軍 的制式輕武器。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張桃芳曾使用它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
英制李-恩菲爾德NO.4型短步槍:李-恩菲爾德短步槍是一戰、 二戰以及韓戰中所有大英國協國家的制式裝備,它是栓動步槍中持續火力最強、射速最快的步槍。No.4型:No.1型的改進型,主要改用覘孔式照門,為了更容易生產簡化了主要零部件。1939年英國軍隊選定為制式步槍,1943年之後英軍才廣泛裝備使用。志願軍裝備不多。
美制M1917型步槍:M1917型步槍原型是英國P-14型步槍,該型步槍為美軍在一戰中主要步槍,裝備量達美國遠徵軍75%,該槍性能不是很好,一戰後撤裝轉入儲存。二戰時才緊急翻修發往各地,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將152000支該型步槍發往中國,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曾經大量圍殲國民黨美械部隊,華北、華東戰場上解放軍繳獲了大量M1917型步槍。志願軍第9兵團入朝參戰時裝備大量該槍。
美制M1型卡賓槍:二戰中被公認為最優秀的步槍。該槍於1941年正式定型,裝備於特種部隊和連級軍官,該槍重量輕,精度好,在四、五十年代廣泛使用。然而,由於它廣泛的用途,到戰爭結束時,已生產了超過6百萬支。在最早入朝的志願軍部隊中,M1型卡賓槍裝備給連、排、班長、指導員、司號員等職位使用,因為近戰火力猛、重量輕方便攜帶的特點,在各軍中裝備量都很大,美械部隊中裝備最多。
美制M1型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在中國俗稱大八粒。是美國軍隊在二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 1936年1月9日,美軍開始裝備M1加蘭德,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產了M1加蘭德近1000萬支。二戰和韓戰中的實戰表明,M1步槍是當時最好的戰鬥步槍之一。初期入朝部隊少量裝備,主要依靠戰場繳獲,廣受好評,常用作冷槍武器。重量較重,換裝後仍有部隊使用。
漢陽造88式步槍:在軍閥混戰的時代,一直到抗戰結束,漢陽造在中國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該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從1896年開始,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定名為八八式。1899年江南製造局也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為當時中國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入朝部隊有攜帶,但是少用於戰鬥,常作防空哨。
捷克VZ-24式步槍:設計完全來自於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1920年年代研發的成果,並在毛瑟M1898步槍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因此各項功能與M1898步槍十分類似。1924年布爾諾兵工廠推出後,成為了捷克陸軍的制式步槍,同時向全世界各國銷售。1936年鎮守華北的29軍進口過一萬支。1937年到1938年之間,南京國民政府先後總共購入過99997支。內戰時期解放軍繳獲國不少,有資料表明志願軍裝備過此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