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少將怒言:中國要崛起,必先打一仗?No!這是美國挖的坑...

2021-02-26 人民話語

  正在崛起的中國軍力,隨著整體國力的上升而日漸強大。在此背景下,每當遇到領土爭端或邊境摩擦事件,就有人提出應「適時」打一仗來顯示我們的強大。好像不打一仗,「大國」就當得名不正言不順。

  鍾情「大國崛起必有一戰」是刻舟求劍

  不得不說,這種「大國崛起必有一戰」的思維相當陳舊,源頭還是「修昔底德陷阱」那套邏輯。雖然它映射出20世紀中葉之前人類歷史的運行軌跡,但當時代在20世紀下半葉因信息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的普及而快速進化後,很多人的思維卻沒能與時俱進。19世紀末葉中國曆千年而衰落,再次崛起已是百年後的20世紀尾聲。當時下國人重嘗久違了的大國崛起滋味時,因千年衰落而生的自卑和雪恥之心,便使有些人對歷史上大國崛起的一些所謂「規律」情有獨鍾。

  但這種「鍾情」是刻舟求劍,枉顧世界已然發生的變化。首先,以傳統戰爭形式解決領土和主權問題的做法已成歷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締結,現代民族國家誕生,國家主權不可侵犯的國際關係準則確立。雖然在那之後很長時期,國家主權遭侵犯的案例仍屢見不鮮,但世界的總體趨勢是不斷進步向前。及至二戰後,人類社會開始普遍尊重國家主權原則,一個國家通過強權改變另一國家物理版圖的事已鮮有發生,雖然不能說完全絕跡。

  其次,戰爭形態和目的也已發生演變。近代之前,不管因何理由生起戰端,幾乎所有戰爭最後都會落到擴張領土這個目的上,因為彼時人類的生存與土地關係至為密切,更大版圖帶來更大利益。近代以後,情況生變,戰爭不再只為擴大版圖,而是為了攫取資源,這也是近代以來殖民戰爭的主要特徵。現代世界則更進一步,雖依舊戰爭不斷,但戰爭目的既不僅僅是為爭奪資源,更非僅僅為爭奪土地,而是為了通過擴張資本獲益。這種轉變,主要因之於美國人自二戰後在全球建立起來的美元體系。

  正因這些變化,現代人在看待戰爭時,就不能再簡單地認為它只事關領土主權問題,更不能將國家興衰繫於一場邊境戰爭的勝負。這是今天的人都應具備的現代意識。

  為何戰爭已經不是最佳選項

  既然美國通過美元全球化的方式,將整個世界帶入了通過資本獲得利益的新形態,那麼在面對與周邊一些國家的糾紛時,我們就應多一個思考維度:國家利益在今天的表達,主要是可見的領土爭奪還是無形的資本爭奪?

  這些年來,中國一直是吸引和利用國際資本最多的國家之一,這對同樣亟需資本的對手而言顯然非其所願。但如果依照傳統思維,同實力已顯著增強的中國打一場「修昔底德陷阱」式戰爭,肯定得不償失。經過精心盤算,對它最有利的方式,是通過在中國周邊製造動蕩來惡化中國投資環境,進而抽走資本,遲滯中國的發展。面對如此心機叵測的對手,難道我們還能簡單地以「打一仗」的思維去應對嗎?那不等於直接中了對方的圈套和陷阱嗎?過去幾年,我們最強勁的對手在需要資本向其國內回流時,煞費苦心地推動了一輪又一輪對中國的代理人遏制。它先鼓動日本製造釣魚島危機;接著推動菲律賓挑起黃巖島爭端;如此這般仍未奏效,於是乾脆親自出馬,派軍艦軍機直接闖我南海島礁周邊海域。目的是什麼?就是給中國挖坑。

  如果對手挖的這些坑我們跳進去了,結果必定是自身投資環境惡化、資本流失。所幸,面對接二連三的領土爭端或邊境摩擦,我們並未輕率選擇兵戎相見,使對手盤算落空。

  應該說,這個維度的問題在古代並不存在,因為那時根本就不會有確保投資環境安全這樣的概念。古代史上幾乎所有帝國都是通過戰爭和領土擴張的方式,獲取事關國運的重大利益。但在資本主導人類生產方式和經濟生活三四百年後,對於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而言,如何駕馭資本已經變得比擴張領土更為重要。弄清這些問題,我們就會明白為何戰爭在今天不是最好的選項。

  打不打仗取決於國家利益考量

  從世界軍力排行看,美國軍力最強應無異議,中國則排在第二和第三之間。我們跟俄羅斯互為伯仲。有些方面俄羅斯稍強而有些方面中國更強。以中國今天的軍力和綜合國力,可以說發動一場戰爭並非難事。

  難的是如何計算一場戰爭的得失。過去戰爭的成本和收益顯而易見,損兵10萬拿下一個百萬人口的國家,那就是賺了。但現在這個問題要複雜得多,戰爭除了直接成本還有間接成本。如果打仗只是換來一場榮耀,而讓一個國家喪失重大發展機遇或更大規模利益,那麼要不要打這場仗,就需充分和理性的算計。現代沒有一個國家打得起一場不考慮成本和權益的戰爭。誰不考慮誰就會受到歷史的懲罰。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的負面影響,就是對其不計代價發動戰爭的懲罰。

  從這個角度,反觀去年的某次邊境對峙事件,從軍事角度講,我們打敗對手幾無懸念。但要知道,現在世界上很多視中國為挑戰的西方國家都在盼著中國出錯。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中國陷入戰爭將會面臨什麼情況?只要看看俄羅斯收回克裡米亞後,歐美對其施加聯合制裁的後果就明白了。

  所幸在每一個關鍵時刻,決策者的戰略遠見和戰略定力發揮了力挽狂瀾的作用,才使我們與每一場迎面對撞、不可避免的危機擦肩而過。回過頭看,真有一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因為通過外交努力,我們幾乎與每個一度劍拔弩張的對手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關係緩和。這些結果,對中國是更好還是更差呢?結果不言自明。

  戰爭史告訴我們,無論何時,戰爭甚至戰爭勝利本身,都不應該成為一個民族和國家不顧一切追求的目標。一個國家真正追求的應該是切實的利益。而打不打仗,只能取決於對國家利益的充分考量。當然,如果有人非要把戰火燒到你家門口,你除了奮起反擊別無選項的話,那時,戰爭當然就成了你唯一正確的選擇。(作者是國防大學教授、少將)

⊙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埋葬中國崛起和印度崛起,美國挖了一個很大的坑!
    在4月12日的報導中,《南華早報》就曾披露新任司令官菲利普·戴維森身份指出,任命一位專門研究反潛和電子戰的美國海軍四星上將掌管美國在太平洋的所有軍事行動和分支機構,此舉可被視為美國意圖抗衡中國海軍力量的崛起。戴維森本人的舉動也很快證實了這一猜測。
  • 解放軍再次明確底線,打什麼仗?如何打?這次必須要清楚了
    據中國青年網報導,解放軍再次明確底線
  • 美軍為何不愛挖戰壕,散兵坑只及膝蓋,而解放軍戰壕又大又深
    二戰時,巴頓帶兵就非常嚴格,他讓士兵挖掩體,挖完自己就去踹沙包,只要踹得動的,就讓該部隊軍官背著沙包跑步。因治軍嚴格,巴頓統領的第三集團軍是西線美軍中傷亡最小的。不過,近些年美軍和西方國家軍隊的野戰戰壕都挖的特別簡單,臨時戰壕非常淺,基本就一條線,更多的是挖散兵坑,每個坑二三人。
  • 朱成虎少將:格局—大國崛起之思!
    研究領域:大國關係、中國國家安安全、亞太安全、臺灣問題等。朱成虎將軍被美國稱為最強硬的解放軍鷹派人物,為世人熟知請看下圖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崛起有著不同的途徑,它不僅有製造業的崛起,也有軍事力量的崛起,更有世界話語權的崛起,同時還有中國文化的復興等等。中國的崛起是一個綜合性的全面崛起。那麼其他大國為什麼失敗?根本原因在於它們不是綜合全面的崛起。一個國家要成為真正的一極,它的力量跟美國的對比必須是勢均力敵的,那才算真正的崛起。
  •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始末,這是美國給日本挖的坑嗎?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始末,這是美國給日本挖的坑嗎?來源:麥田讀史我相信我們把一個熟睡的巨人吵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這是戰爭電影《虎!虎!虎!》中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說的一句話。或許歷史上的山本並沒有說過這句話,但他確實有這種感覺,其後戰爭態勢的發展也如他所料,美國在此後不久後參戰,珍珠港事件成為二戰重大轉折點。
  • 如果我國打一仗,需要多少錢?
    實際上,美國在近15年的反恐戰爭中的花銷高達3萬億美元,現代戰爭實際上打的就是經濟實力。有軍事專家表示,無論是遏制戰爭,還是贏得戰爭,都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就是戰爭成本。遏制戰爭和贏得戰爭均非易事,不僅要做好平時的軍事鬥爭準備,而且更要做好戰時的軍事保障,而武器裝備又是重中之重。那麼,中國打一場仗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呢?
  • 兩元帥打先鋒,工兵連打一滑稽仗,幾十年後眾人談起還哈哈大笑
    原標題:兩元帥打先鋒,工兵連打一滑稽仗,幾十年後眾人談起還哈哈大笑
  • 朱成虎少將:格局——大國崛起之思!
    因為格局多,矛盾就多了,矛盾運動必然會產生摩擦,摩擦產生爭端,甚至衝突,最後導致戰爭,這是必然的。所以多極格局不見得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具有很大的穩定性。我們一貫主張要推進多極戰略格局的建立,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中國到底怎麼辦?中國能做的就是通過不斷地發展自己,使自己與美國之間的力量差距逐漸縮小,使自己成為真正的一極。
  • 徐焰將軍做客「浙商大講堂」分享「大國崛起-中國的新軍事變革」
    著名軍事史專家、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上海市國防教育基金會客座教授徐焰少將,在本次「浙商大講堂」 中圍繞當前變化的國內外戰略形勢,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深度分享了「大國崛起-中國的新軍事變革」。徐焰將軍還攜其新作《脫胎換骨》舉行了籤名贈書活動。
  • 解放軍最牛中將:幹掉敵軍9個中將和55個少將!
    其中,活捉敵中將7名,擊斃敵中將2名,斃俘敵少將55名。他就是解放軍著名將領,共和國開國中將周希漢將軍!周希漢將軍能力有多出色?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周希漢是1927年黃麻起義才參加革命的,按理說資歷並不老。但是他就敢當面頂撞當時他的大上級徐向前元帥!
  • 臺灣遭美國「狠坑」,解放軍終於行動了
    不僅如此,為了討美國歡心,民進黨當局強行宣布要開放含瘦肉精美豬的進口,並且不惜掏空臺灣財政也要購置美國的昂貴的軍事武器裝備。可以說,臺灣是被美國「狠坑」,在這個時候,解放軍終於行動了。並且在臺海局勢越發緊張的當下,在10天之內,川普連續批准了三次對臺軍售計劃,並且價格極其昂貴,可以說擺明了就是要「狠坑」臺灣一筆。在這個時候,臺灣民進黨當局為了一黨私利,為了謀求「臺獨」,不顧臺灣日益糟糕的經濟狀況,不惜掏空臺灣財政也要向美國購置這樣武器裝備,就是為了討美國的歡心,企圖以此來換取美國的支持。
  • 解放軍女少將名單圖,解放軍現役女少將簡介
    中國軍銜制中,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都有設立少將軍銜。少將是將級軍官中較低的一級軍銜稱號。世界各國的將官中,一些國家以少將為最低的一個級別,一些國家則以準將為最低級別,後者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印度等國,前者如東歐國家、日本、丹麥、巴西、哥倫比亞、葡萄牙等國。
  • 在中國周邊捅的窟窿還沒填上呢,歐巴馬又在中東給川普挖了一個坑~
    可是你們當巴沙爾·阿薩德是傻子嗎… 這火一停,你們不就又可以休養生息然後捲土重來了嗎? 可是照目前的態勢這麼打下去,美國就急眼了… 幾天前美國就宣布說,要向敘利亞增派200多名軍事人員,包括什麼特種部隊教官啊軍事參謀啊還有炸彈專家…美其名曰是去當「軍事顧問」,告訴他們怎麼打仗的…
  • 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與中國海權的崛起!
    美國《防務新聞》1月13日刊文回顧了吳勝利擔任海軍司令員以來,中國海軍的「戲劇性崛起」。摘要如下:△ 隨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裡查德森訪問中國,與吳司令會談△ 2007年,剛剛擔任解放軍海軍司令員一年的吳勝利中將(時任)登上美國海軍「杜魯門」號航母參觀,與美國海軍第10航母打擊大隊指揮官威廉·哥特尼少將握手
  • 拜登的美國,怎麼回填伊朗的坑?
    1993年老布希卸任前寫給柯林頓的信,共和黨講究階級、優雅和體面的傳統,懂王除外川普也是厲害的,給美國的體制和外交留下了一堆坑,等著拜登去挨個填,這跟他願不願意沒關係,跟他的建制派作風有關係,民主黨向來是舉大旗
  • 原解放軍少將劉連昆、劉廣智間諜案始末
    演習前,臺灣展開反制的軍事部署,同時美國也表達強烈關切,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北京隨即調整演習部署,下達"三不原則":飛彈不飛越臺灣本島、戰機和軍艦不過海峽中線、不佔外島。這些消息,透過劉連昆實時提供,讓臺灣官方掌握了北京的底線,順利完成"總統"選舉。臺灣軍情局發展劉連昆,系解放軍大校邵正宗從中搭線。邵正宗原為總後勤部軍械部處長。
  • 被李登輝洩露的解放軍少將間諜
    這位解放軍少將叫劉連昆,他是1949年以來臺灣策反的最高級別的解放軍軍官,1999年被逮捕、處決。劉連昆這樣一位堂堂的解放軍少將,又怎麼成為臺灣間諜?他到底為臺灣提供了什麼樣的情報,最後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被抓獲?劉連昆1933年1月生於齊齊哈爾市,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畢業。
  • 現在打一仗花費有多少,看看中國列的價目表驚不驚人
    有人覺得外國是先進的國家,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國外。但是仔細想想,歐美發達國家都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而我國建國還不到百年。作為普通公民,我們渴望和平,遠離戰爭。但是有句話說的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世界級的武器,看看如果中國打一仗要花費多少財力。
  • 金燦榮:十年以後,美國會接受中國崛起
    這四個概念是第一層次。第二層次要跟具體問題掛鈎,比如針對中美兩國關係,就要共建新型大國關係。全球治理中國有自己的哲學,雖然進去很晚,但是我們有自己的主見。國家可以大小不同、利益不同、責任不同,但是身份相同,那就是夥伴。我們要構建全球夥伴網絡,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每一個成員的身份是夥伴,有全球夥伴網絡,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國不承認平等夥伴關係,美國認為當今世界是等級式的,美國最高。
  • 劉鄧大軍邯鄲血戰孫連仲,鄧小平二十年後回憶:這一仗打得很困難
    在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的劉伯承氣得直拍桌子:「這仗不打也得打了!」可孫連仲仍未立即動身,他還是堅持認為,日軍都打跑了,土八路那點破槍破炮根本不足為懼。這也似乎印證了驕兵必敗的道理,邯鄲之戰爆發後,雖然跟晉冀魯豫部隊血戰的是孫連仲部,但是孫連仲在初期並未到達戰場,等到他飛抵戰場的時候,仗都差不多打完了。孫連仲部北上的是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馬法五轄第三十軍、第四十軍,高樹勳轄新八軍,合計三個軍4.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