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把地圖放大,很難發現在阿拉伯半島與西奈半島之間有兩個小島,它們鎖控從亞喀巴灣進入紅海的必經之路,因而無論對以色列還是阿拉伯世界來說都至關重要。這兩座島嶼被稱作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其中蒂朗島面積不過80平方公裡,塞納菲爾島更是只有33平方公裡,這樣規模的島嶼很難說有多大經濟價值,但作為軍事要塞卻綽綽有餘。
以色列絕大部分海岸線都面向地中海一側,但是在亞喀巴灣卻有一座城市埃特拉可以直通紅海,如果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被敵對國家控制,那麼以色列的船隻就很難平安通過蒂朗海峽,進而駛入印度洋。從歷史上說,這兩座島嶼起初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但是英國人滲入中東後將埃及行省從奧斯曼帝國剝離,而這兩座島嶼也在英國的操縱之下成為埃及領土。
公元1906年,英國和奧斯曼帝國達成協議,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併入埃及,但這樣的情形並沒有維持太久。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霸權式微,埃及本土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風起雲湧,眼見埃及隨時有脫離掌控的風險,英國人便為蒂塞兩島尋找下家。當時沙特作為英國殖民中東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得格外恭順,於是英國便將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轉交給沙特,沙特成為蒂塞兩島新的主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的夾縫中復國,而隨著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阿拉伯諸國聯合絞殺以色列的計劃宣告破產。此時佔據蒂塞兩島的沙特明顯感覺無力封鎖蒂朗海峽,於是便將兩島暫交予埃及並請後者代為出力。1950年,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籤訂協議,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再次落入埃及手中,但這樣一來以色列的生存狀況便急轉直下。
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同時封鎖蒂朗海峽,以色列的船隻如果要進入印度洋,只能通過直布羅陀海峽並繞過好望角實現了。這對於立國不久的以色列來說可謂是致命傷,同時之前掌控蘇伊士運河的英法兩國也對埃及收回運河的行為感到不滿,所以英、法、以三方聯合於1956年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
戰爭以埃及的全面失敗告終,但由於美蘇的強勢介入,英法以三國也未佔到絕對的便宜,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依舊在埃及手中。寢食難安的以色列不能容忍埃及在蒂朗海峽的軍事存在,於是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奪佔了西奈半島、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埃及再不能對以色列形成封鎖。隨著後續的第四次中東戰爭落幕,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終於認識到戰爭根本無法從源頭解決問題,只有和平才是唯一出路。
(圖-蒂朗島旁一艘沉船見證當年的戰爭)
1978年,埃以籤訂《戴維營協議》,以色列將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歸還埃及,而埃及則不再限制以色列船隻在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的航行。伴隨著埃及以色列關係正常化,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的軍事用途已經大為弱化,於是沙特便提議收回對蒂塞兩島的主權。然而借出去容易,要回來卻很難,經過一系列的波折,最後沙特以上百億美金的投資做擔保,埃及議會最終在2017年通過歸還島嶼的決議。就這樣,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再次回到沙特版圖,直到今天。
(本文編輯:閆錦鯉;本文插圖:風長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