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匠計劃│航空史翻譯公開課,聊點航空翻譯、航空史、女飛行家等話題,約嗎?

2021-02-24 譯匠

既上周航空專業翻譯公開課之後,本周又邀請到一位航空史翻譯的老師展開航空門類的第二次公開課。

排除一切虛名、名頭,回到翻譯本身,請先來欣賞一下本次航空翻譯高級譯匠的作品選段。

The three-cornered policy of the Guangdong Air Force included suppressing Communist insurgents, resisting foreign aggression and overthrowing dictatorship. In late September, the flying partner of the late Eddie Deed’s, Harry Claiborne, arrived to carry on the mission, and the base began training exercises to ready itself for 「Double Ten,」 the Anniversary of the Chinese Republic, so-called because the date fell on the tenth day of the tenth month. 

 

Actually, 20 September was declared Guangdong Aviation Day and was decided for the airshow over the aerodrome at Shou Gou Ling. The date was chosen out of sentiment; it was the day that Yang Xianyi, now considered the Father of Chinese Aviation, had died in action. But due to 「inadequate preparation」, the fly-over was postponed to the Double Ten. When the day of celebrations finally arrived, the air was filled with the mighty hum of massed flying machines as the new Curtiss Hawks joined the squadrons』 other fighting aircraft—Vought, Armstrong-Whitworth 16s, Douglas and 9 locally built Yangchengs—in a mighty formation of forty-two aircraft. Also aloft were twelve trainer planes that, in a show of no-hard-feelings solidarity, had been sent from the now-allied province of Guangxi. As part of the celebration, proud Guangdong school children presented the base with a gun-equipped bomber they had purchased with money raised by subscription. (英譯中)

其時,廣東空軍的主要任務有三:一是配合蔣介石「剿共」,二為抵禦外侵,三乃推翻專制獨裁。1933年9月底,艾德•迪茲(Eddie Deeds)曾經的飛行夥伴哈利•克萊本(Harry Claiborne)抵達廣州,加入在廣東空軍基地執教的美國顧問團。此時,廣東空軍正在為即將到來的雙十國慶檢閱活動作最後的緊張訓練和準備。

廣東空軍原定於9月20日在瘦狗嶺天河機場舉行檢閱。這一天為「航空紀念日」,以紀念中國近代航空事業的先驅、被譽為「革命空軍之父」的楊仙逸,楊在1923年9月20日一次執行任務中壯烈犧牲,後大元帥府倡議每年9月20日為航空紀念日。但是由於「準備不足」的原因,擬定於這一天的檢閱活動被迫推遲到雙十國慶節。到了10月10日這一天,天河機場出動各機型共42架,場面宏大,轟動一時。當時參加編隊檢閱的飛機有柯蒂斯—霍克II、英制阿姆斯特朗—惠特渥茲AW-16(Armstrong-Whitworth AW-16)、美制沃特(Vought)及道格拉斯(Douglas)等從國外購進的各型戰鬥機,廣州東山飛機製造廠自製的9架「羊城」號偵察/輕轟炸機也參加了檢閱。另外,廣西空軍為助陣這次檢閱活動,也派出了12架教練機進行編隊飛行表演。作為慶祝活動的一部分,廣東學子向空軍捐贈飛機儀式也在當天舉行,學生們用從社會募集的善款購進了一架帶機槍裝置的轟炸機。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全球緊張局勢加劇,戰爭一觸即發,一些中國女子撕去社會強加給她們的性別標籤飛上藍天。其中一位名叫李霞卿,曾是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藝名李旦旦。李霞卿1912年出生於廣東的一個富貴之家,1933年巴黎的一個航展讓這位東方女子迷戀上了特技飛行表演。1933年,她入讀日內瓦科因特林飛行學校,駕虎蛾雙翼機學習飛行,1934年畢業,為日內瓦獲得飛行執照的首位女性。1935年11月,成為美國波音航空學校畢業的第一位女學員。1938-1945年間,李霞卿報效祖國,在北美、中南美洲開展慈善巡迴飛行表演。她因迷人的個性、執著的飛行夢想,更重要的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使命感,而被譽為「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傳奇女飛行家」。(中譯英)

In the late 1930s, tension was developing throughout the world, it seemed as war would break out soon. Some Chinese women defied gender perceptions by becoming pilots. One famous female pilot was Li Xiaqing. Li was a renowned film actress of the time, popularly known as Li Dandan. Li Xiaqing was born in 1912 to wealth and privilege in Guangdong, and in 1933, she attended a Paris airshow and was deeply thrilled by the aerobatic performance. In 1933, Li took flying lessons in Tiger-Moth at Geneva’s Cointrin-Ecoled Aviation and became the first woman to earn a pilot’s license in Geneva. In November 1935, Li won her wings and became the first woman to graduate from the Boeing School of Aerobatics, Oakland, CA. During 1938-1945, Li devoted to her motherland conducting good-will flying missions throughout North,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Li was given the titles by the people as China’s First Woman of the Air, the Legendary Aviatrix because of her fascinating personality, her persistent dream of flying, and above all, her overwhelming sense of patriotism and her duty to the country.


除了航空史翻譯本身,本次公開課內容將更為宏大。會加入一些更有市場需求的航空公司市場類句段翻譯與老外修改文本對照。還會提到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家、廣東空軍史、航空精神和翻譯精神的相通之處等等讓人啟發的話題。

如果你剛剛了解或涉足航空交通領域的中英翻譯,想必聽完後會大大受益,而如果你對交通領域中英互譯非常熟悉,還可以獲得稿件推薦、優質項目訂單哦。

也歡迎各翻譯領域大咖來互換技能,共享學習。給我們開一次公開課和深度課程之後,成為譯匠計劃合伙人,免費學習其他領域的專業翻譯。

本次公開課報名截止時間:6月26號下午兩點!感興趣的小夥伴拉上好友,速速來約哈!

報名方式:關注本公眾號,將此文章,轉發至朋友圈/微博截屏後,添加微信好友:godot1002,發送截屏後,可免費獲得入群聽課資格。如果你的好友也想免費聽課,也歡迎告訴他/她這個免費報名方式。

相關焦點

  • 空難改變航空史50——空中的「甘迺迪詛咒」 小約翰·甘迺迪墜機事故
    飛機為小詹森·甘迺迪在1998年購買的二手派珀PA-32R型通用飛機(註冊號:N9253N),在當時那是一架性能不錯的單發六座飛機,搭載了GPS定位系統等裝備,這架飛機最大的特點還在於後排擁有面對面的4個座位。他們此次的行程先飛到瑪莎文雅然後再飛往目的地海恩尼斯港,這也是小約翰·甘迺迪相對熟悉的航路,他們在晚上8:40開始了旅程,這比原計劃延遲了2個多小時。
  • 新片速遞|《Sully》,及航空史奇蹟與喋血
    這次航空史上奇蹟般的水上迫降,被改編成了電影《Sully》(《薩利機長》),由湯姆·漢克斯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 實際上像全美航空1549號這樣的零死亡航空事故,加拿大幹過兩次。 十八年後,加拿大越洋航空(Air Transat)236號班機的機長打破了這個紀錄……
  • 航空史的又一神來之筆?
    試想一下,一架搭載核聚變發動機的超音速客機能以三倍於音速飛行。伴隨著當時日益緊張的美蘇局勢,美國積極尋求一種能夠長時間巡航的的核彈頭轟炸機,久久盤旋在領土上空,以降低飛行核彈載體對機場跑道的依賴。 對此,英國航空航天技術研究所(ATI)的西蒙•維克士解釋道,「核裂變反應堆的最大問題是必須完全封閉。因為核裂變會釋放大量中子,這些中子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
  • 航空英語筆記:滑翔機、撲翼機、水上飛機、直升飛機 │ 譯匠出品
    旋翼機實際上是一種介於直升機和飛機之間的飛行器,它除去旋翼外,還帶有一副垂直放置的螺旋槳以提供前進的動力,一般也裝有較小的機翼在飛行中提供部分升力。旋翼機與直升機的最大區別是,旋翼機的旋翼不與發動機傳動系統相連,發動機不是以驅動旋翼為旋翼機提供升力,而是在旋翼機飛行的過程中,由前方氣流吹動旋翼旋轉產生升力,象一隻風車,旋翼系統僅在起動時由自身動力驅動,稱之為預旋(prerotate),起飛之後靠空氣作用力驅動;而直升機的旋翼與發動機傳動系統相連,既能產生升力,又能提供飛行的動力,象一臺電風扇。
  • 葬送美國商務部長的空難 美國空軍IFO21號航班——空難改變航空史52
    美國空軍隨即成立意外調查局以徹查事故真相,調查組發現他們在事故調查的初期就陷入了被動局面,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架CT-43型並沒有安裝「黑匣子」(駕駛艙語音記錄器Cockpit VoiceRecorder和飛行數據記錄器Flight Data Recorder)。這個裝置雖然是民用客機的標準配置,但卻不是軍用飛機的,調查組只能將矛頭指向留在現場的殘骸。調
  • 航空探趣1日營 | 專業的飛行員+營地教育導師,模擬駕駛,登上真機,探索航空飛行樂趣~
    >航空科技的發展歷程從無到有【活動價格】一名兒童 原價:398元父母邦特惠:338元【活動時間】10.18周日 09:00—16:1510.24周六 09:00—16:1511.01周日 09:00—16:1511.06進博會 09:00—16:1511.07周六 09:00—16:1511.15周日 09:00—16:1511.21周六 09:00—16:1511.29周日 09:00—16:15【費用包含】
  • 摧毀「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塑料泡沫 空難改變航空史
    接連兩次太空梭失事,給NASA聲譽和航天計劃造成重大打擊。事故發生三小時後,官方成了獨立的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CAIB),委員會由退休的美國海軍上將哈羅德·蓋曼領銜。 CAIB的當務之急是要消除輿論的猜忌,眾所周知2001年「9·11」事件,讓大眾對航空安全風聲鶴唳,哥倫比亞號也會是恐怖分子的目標嗎?調查員事無巨細的查閱完安保記錄後,將恐怖分子的選項劃除了。
  • 蘇聯航空之父:圖波列夫
    由於從小就對飛行非常感興趣,圖波列夫青年時進入莫斯科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習,受教於當時著名的空氣動力學者朱可夫斯基教授。圖波列夫在大學時代非常注重獲取國外的航空技術新知識來充實自己,曾利用課餘時間自製了一架雙翼滑翔機,並親自進行了試飛。1911年圖波列夫因鼓動學潮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一戰前夕進入莫斯科著名的DUKS飛機製造廠實習,從這裡獲得了有關飛機製造與設計的最初經驗。
  • 第三十三屆翻譯哥哥杯英語翻譯小賽丨周賽
    (開個玩笑啦)若選中你最假,可不要生氣喲未獲評最佳或未獲獎的選手若是翻譯日課翻譯哥哥會在後臺給予回復點評若是翻譯哥哥杯翻譯哥哥會以回覆郵件的方式給予點評翻譯日課最佳譯者與,獲獎額度越大,推廣力度也要越大呀~你們難道只滿足於幾塊、幾十塊紅包嗎?
  • 【軍情瞭望】海軍副教授這樣翻譯日本最強戰艦
    而搜索謝宇鵬發現在其他發表的論文裡介紹,他是海軍航空大學的講師。唯獨這個於忠琳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篇論文外沒找到其他相關信息。咱們就事論事,說這兩篇論文,軍事的事情咱別多說,就談談論文的英文關鍵詞和摘要翻譯。
  • 10位知名翻譯專家談如何提高翻譯實踐能力
    汪大使說,這句西語直譯的意思是「就像彼得回到自己家一樣」,中國讀者聽了一定會不知所云。這句話在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與此完全對應的俗語。要讓中國讀者讀懂這句話,就必須將這句話直譯出來,然後再作一些補充性的解釋翻譯,否則就不能很好地把源語的意思表達出來。這句話可以翻譯成「就像回到自己家裡一樣,可以隨心所欲了」。
  • 為什麼說網上曝光率最高的那篇《機器翻譯將摧毀翻譯行業》都是胡扯?
    但如果你冷靜下來思考,特別是做翻譯的人看了則會發現這篇東西充滿了「危言聳聽」,而且作者本人顯然對翻譯工作並不了解,過分誇大機器翻譯的作用,把自己整得像個末世預言家一樣,我猜他是科幻電影看多了。文中作者說,有人說「你愛我嗎?」和「你,愛我嗎?」,這兩者人類尚且有時都分不清,那麼機器翻譯沒辦法翻譯也很正常,大家就別老去揪人家的辮子了。而我想說的是既然機器翻譯目前沒法跨越翻譯「言外之意」這道檻,就別老是在那裡瞎bb它會上升到一個全民皆用的層次。因為只有當科學技術上升到能讓機器翻譯也把人類的語氣翻譯出來時,「機器翻譯」才有可能真正的登堂入室。而這個時間,我看大概還要好長好長。
  • 【航空英語】飛行必備:飛行翻譯重點詞彙(三)
    介紹一兩部讓我吃飯時可以放鬆放鬆吧~~crc(continuous repetitive chime)連續重複諧音fws(flight warning system)飛行告警系統heat sensitive unit 熱敏元件connect in parallel 並聯connect in series 串聯
  • 歡迎參加「翻譯與戰爭研究工作坊」
    此次工作坊是翻譯與戰爭研究的深入,繼續通過一些實證案例,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翻譯如何在戰爭中、在歷史的現場構建現實和敘事,如何發揮戰鬥力的作用、影響戰爭進程。除了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翻譯活動外,工作坊還將首次揭開對印自衛反擊戰爭、援越抗美爭中翻譯活動的神秘面紗。
  • 航空發展史上的那些「第一次」
    在航空的發展史上,有許多我們津津樂道的巨大進步與不朽篇章,但也有一些我們未曾聽聞過的「第一次」,有時看來是微小的一步,卻也是航空上的一大步。
  • 你好,「金牌翻譯」!
    ▲"金牌翻譯"評選活動大合影近日,南部戰區陸軍組織首屆「金牌翻譯」
  • 譯見||從翻譯安全觀看「南海仲裁案」新聞翻譯及報導
    摘要:整個「南海仲裁案」新聞報導中,翻譯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對翻譯報導中不盡人意之處有必要作一些反思。從以名舉實角度出發,不難發現南海新聞翻譯報導明顯存在著諸多不足。但西方多家「權威」媒體,如《太陽報》(The Sun)於2016年7月18刊文時採用了「a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ourt in The Hague」[2]這樣的模糊字眼報導PCA;《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則於2016年6月19日將PCA模糊報導成「an international tribunal in The Hague」[3]。
  • 「世界航空之最」集粹
    從1900年至1902年期間,他們除了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之外,還自製了200多個不同的機翼進行了上千次風洞實驗,修正了李林塔爾的一些錯誤的飛行數據,設計出了較大升力的機翼截面形狀。「飛行者」1號飛機的翼展為13.2米,裝有一臺70千克重、功率為8.8千瓦的四缸發動機。1906年他們的飛機在美國獲得專利發明權;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