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式坦克第一車身世探究

2021-02-19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走進蘭州軍區第47集團軍某裝甲旅的大門,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特色鮮明的標誌。水泥臺上擺放著一輛坦克,而在其正面,赫然有著這樣一個醒目的標牌--「中國人民解放軍五九式中型坦克第一車」。

說起59式中型坦克,似乎稱得上是「地球人都知道」。作為一款世界坦克之林中的經典裝甲戰鬥車輛,堪稱中國裝甲裝備體系中名符其實的「大哥大」。它是國產坦克中服役時間最長,裝備數量最大,改進變型最多,使用最為廣泛的。自上個世紀50年代末研製成功裝備部隊之後,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59式坦克還出口到亞洲、非洲的十多個國家,至今仍是不少國家軍隊的主戰車型。那麼,59式坦克是在什麼樣的戰略需求與技術環境下誕生的呢?它的研製與使用經歷了怎樣不同尋常的歷程呢?這個名門望族的「頭生子」究竟在哪裡?裝甲旅門前的這輛坦克又憑什麼敢自稱「59式坦克第一車」呢?這一連串充滿著歷史積澱的疑問,成為我們盤點中國裝甲家族砥礪滄桑時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今天,我們回溯「59式坦克第一車」,其著眼點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考證某種技術裝備的範疇,轉而延伸成為對其附加精神概念的強烈追求,力求在現實的反思中品味濃濃的傳承意義,收穫深層的思辨內涵。

尋根探源

考證「59式坦克第一車」的來龍去脈,勢必要追溯到中國坦克工業的奠基與發展。

在世界坦克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的坦克製造業起步甚晚。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大國大量生產和使用坦克之時,中國的坦克製造業還處於一片空白,甚至連坦克維修和零部件製造都要依賴外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共有543輛坦克裝甲車。包括日本製造的97式、100式、美國的M4A3等,基本上都是在戰場上繳獲的。除了一部分美制「老水牛」水陸坦克勉強堪用之外,其餘大都非常陳舊,許多已經不能動彈。為了迅速提高我軍的現代化作戰水平,當時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的許光達,按照毛澤東「為了建設現代化的國防,我們的陸軍、空軍和海軍都必須有充分的機械化的裝備和設備」的訓示,提出了用三年時間裝備1000輛坦克的宏偉計劃。自1950年11月3日,我國首次從蘇聯購買300輛T-34、60輛「史達林」2和40輛ASU-122自行火炮開始,到1955年4月,先後購買了約3000輛蘇制坦克、自行火炮。與此同時,著手組建了相關的坦克修理及配件製造工廠,1952年首修T-34坦克成功,1953年試製成B-2-34坦克發動機和履帶板,為中國生產製造坦克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坦克裝甲裝備是一種複雜的技術兵器系統,它的研究設計和生產製造,涵蓋機械、冶金、動力、材料、光電等多種技術領域,對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工業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而在上個世紀50年代之初,新中國的工業基礎極為薄弱。一些西方國家甚至斷言,中國在20年內不可能生產出自己的國產坦克。然而,就在這百廢待興之際,新中國的領導人從國家周邊戰略格局和國防建設全局出發,於1953年做出了獨立自主發展中國坦克工業的重大決策。1956年3月,聶榮臻給毛澤東的報告中進一步地提出,「進行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研究,減輕重量,增強超越障礙、爬山能力」。在國民經濟恢復結束後,利用當時與蘇聯良好的軍事合作關係,爭取和利用外援但不依賴外援,以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在十年之內建成自己的坦克製造廠。

建立坦克工業,首先要確定生產型號。在當時的條件下,從仿製外國坦克起步,不失為是一個必然而有效的抉擇。經過談判,中國與蘇聯籤訂了由蘇聯援助中國新建和改建的156項重點工程,而建設坦克製造廠就是其中一項。這個新建的坦克製造廠將引進蘇聯的成套坦克生產線,最初準備生產T-34坦克,但不久改為T-54,而最終提供圖紙資料,則成為T-54A。這樣三種生產型號的調整變化,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使得中國坦克製造業上手就搞T-54A,從起步之初站在了當時世界坦克研製的高起點上。1955年4月,代號為617的中國第一個坦克製造廠開始在內蒙古大青山腳下的包頭近郊動工興建。在全國各行各業的大力支持下,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五萬多平方米的主體建築、配套設施建設和設備安裝調試的任務。與此同時,赴蘇聯鄂木斯克學習坦克生產技術的專業技術骨幹也陸續回國,走上了生產第一線。其中有廠長、生產長、總工程師、總工藝師、冶金師和主要車間的車間主任,以及關鍵崗位的工長,共一百多人。

1958年新春伊始,中國坦克生產進入了總裝階段。當年9月,開始利用進口材料和部件生產和組裝首臺坦克。在工廠黨委「奮戰一百天,突破試製關,人人創奇蹟,出車一至三」的口號鼓舞下,經過工人和技術人員的艱苦努力,1958年12月25日,第一輛由蘇聯提供主要零部件,由中國人自己裝配製造的中型坦克駛下了生產線。到1959年8月22日,第一批33輛國產中型坦克全部裝配完成。而據時任617廠技術科長、後任兵器工業部副部長的唐仲文同志回憶,當時這批坦克的前裝甲板上,並排裝有兩塊金屬銘牌。如圖所示,其中一塊用於標明生產時間。但考慮到保密的因素,不僅首批59式坦克並沒有在這塊「ZH  年  月」銘牌上明確標註具體時間,而且後來裝配製造的坦克乾脆就不再安裝這塊銘牌。另一塊則是以「2110」為前綴的序號銘牌,就像圖中顯示的「2110-3243」。然而,59式坦克轉入批量生產後就被賦予「120」的代號,後續生產的坦克均不再「2110」的序號,轉而採用「120-XXXX」的銘牌。由此可見,這兩塊金屬銘牌,是國產第一批59式坦克的特有標誌,我們在「59式坦克第一車」上,恰好找到了它們。從而表明,這輛坦克確實屬於中國首批裝配製造的59式中型坦克。

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查找了這輛坦克列編後的隸屬沿革,從另一個側面為「59式坦克第一車」做了有力的正名。1959年10月1日,首批國產59式坦克參加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國慶10周年閱兵盛典。10月6日,這33輛坦克被分別送到了軍事學校和有關部隊。其中,3輛配給軍事工程學院,3輛配給裝甲兵學院,15輛分別編配到第1、第2、第3、第4、第5坦克學校,另有10輛裝備了坦克獨立第6團,2輛裝備給第1機械化師教導營。

把有限的新型武器裝備優先編配到院校和部隊訓練機構,是我軍的一貫傳統,目的在於改善和提高院校對技術骨幹進行技能培養的條件,為新裝備的大範圍普及使用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而蘭州軍區某裝甲旅的前身,正是原大同裝甲兵學院坦克教練團。如此看來,這輛被冠以「59式坦克第一車」的坦克,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時間編配到這個團的,並隨著部隊編制裝備的調整轉隸,最終成為47集團軍某裝甲旅的標誌性裝備。


三大關鍵技術

1963年3月18日,59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投入了批量生產。而在此時,中蘇關係卻逐步惡化,蘇聯方面撤走了技術專家,撕毀協議,這就使得我國繼續以進口零部件組裝坦克不再可能。在當時的作戰需求和技術條件下,構成坦克綜合作戰能力三項主要指標主要表現在相應坦克炮技術、發動機技術和裝甲鋼技術上。要擺脫對外依賴,自力更生地製造59式坦克,就必須立足國內,首先攻克這三大關鍵性技術。

坦克炮技術主要由火炮、射彈和觀瞄火控設備等技術所構成,它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坦克的火力打擊效能。在T-54A坦克上原來裝配有一門100毫米線膛坦克炮,其改進型曾用於SU-100自行火炮。我國於1958年由447廠仿製成功了這種坦克炮,1963年正式定型為1959年式100毫米坦克炮,安裝在國產59式坦克上。並在仿製過程中把火炮駐退機中緊塞具的石棉結構改為皮碗石棉繩混合結構,解決了射擊時漏液超量的問題。對於蘇制100毫米坦克炮原來配用的六種炮彈,我國當時重點仿製了榴彈和被帽穿甲彈,而後又為其研發出100毫米鎢頭穿甲彈。1960年,我國開始自行研製破甲彈,先後設計定型了85、100、120毫米三種口徑、六種型號的破甲彈。針對蘇制100毫米破甲彈的彈丸高速旋轉時會對破甲流的穩定性形成破壞,裝甲兵提出了運用氣缸式尾穩破甲彈,並改用了微旋和不旋轉彈丸,提升了射彈射流的侵透性,使之成為100毫米坦克炮的主要反坦克彈種。此外,59式坦克繼續沿用T-54A坦克單向穩定器的簡易火控裝置,具有車長超越調炮能力。但由於受到T-54A坦克的設計局限,在59式坦克上始終沒有安裝紅外夜瞄裝置.對坦克的夜間射擊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發動機是坦克的「心臟」,主要為坦克提供驅動功率,是坦克的動力與電力源。發動機技術不僅決定著坦克的機動性,同時它的外形尺寸、燃油經濟性以及在車輛上的安裝方式與坦克的生存力也有著密切關係。1955年,在617廠著手興建的同時,代號為616的坦克發動機生產廠也在山西省大同市南郊開始籌建。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1958年第一臺B-54柴油發動機由616廠仿製成功,被命名為12150L坦克發動機。其中的數字12,表示12缸,150則表示缸徑為150毫米。這種四衝程水冷直接噴射式柴油機,採用了V形60度夾角的總體布置,發動機扭矩的均勻性、柴油機的平衡,附件的配置以及外廓尺寸的高度與體積等幾方面均比較理想,燃油經濟性好,在標定功率時的燃油消耗率不超過180克馬力時,全重僅895千克,緊湊性係數達30.57。12150L發動機作為基型機定型投產後,又發展定型了一系列的變型產品,形成了一個十多種具備不同功率、結構略有改變的柴油發動機系列。其中,改裝了三環活塞、網紋缸套和長體噴油器,大修期增至500小時的12150L-A型機除繼續用於59式坦克外,還用於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和89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此外,12150民用型還廣泛應用在氣墊艇、登陸艇、965水翼艇、緝私艇、983E邊防巡邏艇以及石油鑽探機、空壓機、發電機組、礦山載重車和鐵路機車上。

裝甲鋼技術是決定坦克戰場防護力的基本要素。源自T-54A的59式坦克車體低矮,半球形炮塔具有較好的流線型,車體各部位裝甲厚度分布也較為合理,是當時國際同類坦克最為優良的外形設計。在59式坦克仿製初期,炮塔主要是蘇聯提供的鑄造裝甲鋼,這是當時蘇聯在鉻鎳鉬系列裝甲鋼中提高錳含量的一種合金結構鋼,比T-34降低了鎳含量60%,而側裝甲則是採用蘇聯的42CM軋制裝甲鋼,淬透性達90毫米。然而,囿於我國當時技術能力和資源條件的局限,我國冶金工業尚不能夠為坦克製造提供鎳鎘裝甲鋼。為了儘快改變依賴進口、受制於人的狀況,國內有關兵器科研單位和工廠,著眼於我國稀土資源豐富的優勢,群策群力,勇於創新,相繼研製成功了稀土601型鑄造裝甲鋼和603軋制裝甲鋼,經過嚴格的試驗完全達到蘇制鎳鉻剛的質量水平。而後,又根據對坦克不同部位,防護不同彈種的不同要求,相機開發出了616、617、623、高壓4、高壓5、675等多種型號的裝甲鋼材品種,逐步使得59式坦克製造用鋼全部依託國內,在裝甲鋼的總體防護性能甚至還優於進口鋼材。

以我為主,立足國內,克服重重困難,自力更生地完成了三大關鍵性技術的突破,有效地實現了59式坦克的國產化生產。到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製造的59式坦克,雖然在外觀上與早期型號沒有明顯的區別,而構成上卻從內到外發生了根本性的實質轉變,依託中國設備,使用中國材料,採用中國工藝的59式坦克,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製造」。


寶刀不老

上個世紀60年代初開始,國產59式坦克大規模地入役列裝,為我軍裝甲兵提供了一種適合國情、性能優異的主戰坦克。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第一次使用上了由本國生產製造的裝甲裝備,總體狀況從此為之一新。伴隨著我軍坦克裝甲部隊編制不斷擴大,在坦克裝甲戰鬥車輛數量增長的同時,裝甲裝備的構成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和優化。到1975年,舊雜裝備全部退役,蘇制坦克編配比例急劇下降至不足20%,59式坦克很快成為國產裝備的主體。自從裝備了國產59式坦克之後,部隊有了理想的戰術技術訓練平臺,確定了統一的訓練內容和標準,零配件的供應維修等技術保障也有了穩定可靠的物質依託,在短時間內即與主要及潛在作戰對象形成了裝甲戰力上的相對平衡,這不僅極大地加快了我軍機械化建設的進度,提升了本土防衛作戰能力,而且使得我國開始步入世界裝甲大國行列。

然而,59式坦克的基礎畢竟是上個世紀50年代研發的戰鬥車輛。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蘇美和西方發達國家迅速完成了由戰後第一代坦克向第三代坦克的轉型發展進程之後,59式坦克在火力、機動和防護上「先天不足」的短板弱項也隨之暴露出來。在七八十年代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敘以衝突和兩伊戰爭中,59式原型車T-54A坦克的戰場表現不盡人意,固然與使用這種坦克軍隊的素質、士氣緊密相關,但這種坦克火力偏弱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集中表現為火控設備老舊滯後,命中精度低,射彈穿破甲能力明顯不足。據此,我軍裝甲兵領率機關與國家有關科研生產單位通力配合,按照唯物辯證法「突出重點解決主要矛盾」的思路,從1979年開始了以強化火力為重點的59式坦克升級改裝工程,先後經歷了四次較大的改進。

59式坦克的第一次改進,部隊內部稱為「59小改」。主要是圍繞解決「打不準」的難點,完成了增裝自動裝表簡易火控裝置和雷射測距機等12項改進,提高了原有100毫米坦克炮在複雜環境下對固定目標的射擊命中精度。改進後定型為59-1式坦克。這次改裝的坦克數量並不多,也沒有大量在戰鬥部隊中列裝,而是把相當一部分改裝後的59-1式坦克,編配到了「三北」軍區的坦克乘員訓練基地。在科研生產部門加大研發技術儲備的同時,依託部隊相應地展開了乘員熟悉使用的技能儲備。充分發揮出這批教練用車的「種子」作用,大範圍地普及推廣了現代火控設備的操控技能。

1980年進行了59式坦克的第二次改進,部隊內部稱之為「59改」。主要是抓住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圍繞著「能打毀,能防住,能聯上」這三項關乎坦克作戰性能的基本要素,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國內改裝相結合,完成了4項大改和14項小改,定型為59-2坦克。其中的4項大改包括:採用105毫米線膛炮,引進能擊穿複合裝甲的高初速穿甲彈,安裝跳頻可加密多信道的VRC-8000系列戰術通信電臺,以及在車內加裝高靈敏難度的全自動滅火抑爆系統。而14項小改則是應用國內較為成熟的技術成果,包括部隊多年來使用59式坦克的技術革新成果。雖然只是局部改進,卻對提升整車戰術技術性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59-2坦克改裝完成後,首先裝備到了當時的北京軍區坦克第1師,在全師範圍內成建制地全面換裝了59-2式坦克,也有利於通過運用實踐中儘快形成戰鬥力和保障力。


1984年,在吸收消化引進技術的基礎上,依靠我國自己的技術,開始研製59-2A式坦克,主要是加裝了國產帶輕質熱套管的105毫米線膛炮,1988年4月定型後,沒有裝備部隊。而到了1991年8月,59式坦克迎來了一次「脫胎換骨」的大改裝。總部機關批准59式坦克重大改進方案,採用了國產第二代光電注入式火控系統,換裝了加長身管的105毫米線膛炮,加裝了76毫米煙幕彈發射器,在炮塔和車體重要部位掛裝了反應裝甲。1993年7月至1994年先後研製出3臺樣車,進行射擊和行駛試驗,到1995年4月正式設計定型。命名為ZTZ59D式坦克。這次重大改進,堪稱是59式坦克改裝工程的一個裡程碑,使得已經服役了近半個世紀的老裝備寶刀不老、再現青春,讓一代載體具備了與三代裝備對抗的能力,不僅裝備了我軍,還出口到一些發展中國家,贏得了廣泛的市場好評和用戶讚譽。

 

相關焦點

  • 59式坦克,列裝60周年記
    59式坦克的印跡也是無數優秀中華兒女青春與生命的印跡。他們用忠誠、智慧與汗水,不斷為中國版「陸戰之王」賦予生命與力量,在戰火與硝煙中見證「五對負重輪」的奇蹟。作為國產坦克歷史的「第一章」,59式坦克留下的是拓荒開路的精神,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59式坦克,回顧它橫貫一個甲子的傳奇。
  • 59魔改火力支援車現身:五對輪火力兇猛猶如鐵掃帚,專打城市戰
    今年正好是59式坦克服役59周年之際,在即將舉行的珠海航展上,我們將看到一輛外形奇葩的59魔改火力支援車。
  • ​對面的59下山了:我軍祖師爺級59式坦克部隊殺入朱日和演習
    只是這個旅的主戰武器,還是五對負重輪的59式坦克,而且是沒經過任何改進的最早期的59式坦克。在「渭北勁旅」的營地大門前,有一輛安放在水泥臺子上的59式坦克,其正面標牌上寫著「中國人民解放軍五九式中型坦克第一車」。原來,該裝甲旅是我軍首支裝備國產59式主戰坦克的部隊之一,並且一直裝備到現在,還沒有退役。
  • 59式改裝的美洲虎坦克,曾計劃替代我軍數千輛59式
    式為基礎研製一種新式的外貿坦克,它應該在59式的基礎上大幅度提升性能,成品用於滿足國際市場需求,以及升級我軍中尚存的數千輛59式;這款中外聯合研製的坦克就是美洲虎坦克。美洲虎坦克整體性能確實優於59式,它於1989年宣布研製工作完成,隨後進行測試工作。按照計劃,定型後這種升級59將在我國進行量產,一部分零部件在國際市場購買,利用我國生產成本相對低廉的優勢增加美洲虎坦克的競爭力。
  • 59式中型坦克
    本期分享來自@小畫蟲的59坦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美帝終不還!59式中型坦克(中國研製代號:WZ120,英文:Type 59 Medium Tank ,簡稱:59式坦克),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參考蘇聯T-54A中型坦克仿製並大量裝備的一種中型坦克。該型坦克戰鬥全重36噸 ,乘員4人,最大時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
  • 125毫米口徑59坦克亮相珠海!為何59式被一改再改?|軍情晚報
    直到80式坦克的出現,我國坦克工業才進入自主設計的新階段,而80式衍生出的88式和96車族進入陸軍服役的時間則要到80年代後期了。,我國在數十年間生產了大量59式及其改進型坦克,直到90年代中期,59系列坦克才真正停產,這些坦克裝備了我國陸軍絕大多數裝甲兵單位,是名副其實的主力坦克。
  • 不死老兵—中國59式坦克傳奇
    1955年11月,中國從毛熊手中獲得了T-54及其改進型T-54A中型坦克的樣車,並決定選擇T-54A進行仿製並在其後的1956年4月,在蘇聯工程師的幫助下動工建設中國國內第一家坦克製造廠——617廠。
  • 被中國最強59式坦克擊中後,會有多慘?|軍情晚報
    59式坦克發射了一枚穩定尾翼脫殼穿甲彈,成功穿透了10層鋼板。▲59式坦克雖然很老,但殺傷力還是有的59式坦克是我國裝備的第一型主戰坦克,可以說是共和國坦克史上的元老了。不過,59式坦克寶刀未老,在改裝了94式105毫米高壓線膛炮和先進的火控系統之後,即使是像M1A2這樣的第三代坦克,也必須慎重對待。而賦予59式坦克如此強大威懾力的,還是59式坦克的四大法寶。
  • 59式坦克變種繁多,虎式坦克兄弟也不少,「虎」牌家族盤點
    "虎式坦克"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代名詞,這個二戰期間的龐然大物,讓很多人領略到了虎式坦克的風採,它也成為了二戰期間不可多得的戰爭藝術品。由於高度還原了二戰時期坦克的特點,虎式坦克成為了《坦克世界》中被人津津樂道的戰鬥工具,極具歷史感的外觀設計,讓它俘獲了不少玩家的心。
  • 一輛59式坦克「安家」江山!了解一下?
    ✎與你分享江山資訊 | 帶給你一個不一樣的江山我們一路與你同行11月3日筆者在衢州市杜立特國防教育園看到在退役武器裝備展覽區東南角1輛59式坦克靜靜地停靠在那裡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59式坦克是中國裝備的國產第一代主戰坦克,於1959年開始列裝中國軍隊,在1980年以前一直是中國裝甲兵的主要裝備。該輛59式坦克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從中部戰區接回,「安家」到衢州市杜立特國防教育園。
  • 中國陸軍還剩下多少「五對輪」的59坦克
    T-54坦克是蘇聯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研製的一種中型坦克,第一輛樣車於1946年製成,1947年投產,1949年首次亮相,後期又改進為T-55型坦克,因為安裝性能良好的д-10式100毫米坦克炮,高低向火炮穩定器,520馬力,使用維修比較簡便,使得這種坦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前蘇聯的鄂木斯克坦克工廠直到1981年才停產,在34年間共生產了5萬輛以上的T-54/T-55坦克
  • 老59式坦克改一改竟然能打14公裡?
    新聞畫面中提到,這是一次第40集團軍某裝甲旅組織的戰法創新訓練,隨著指揮員的一聲令下,數十輛坦克向射擊陣地發起衝擊。坦克集群採取超視距、超飽和的火力打擊新戰法,迅速對14公裡外的裝甲目標進行火力覆蓋,成功將敵裝甲集群摧毀。關於40集團軍某裝甲旅改造59式坦克使之具備間瞄射擊能力一事,其實此前就有報導。
  • 我國領土的捍衛者丨59式主戰坦克
    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它的原型"59式主戰坦克";下面就和糖糖一起來看看這捍衛了我國領土幾十年的59式坦克吧!從最初的59到後來的改造的59-1、59-2和59-D1和進化出來的的69式坦克。可以說59式坦克自誕生日起,一直保衛著我國直到現在,幾十年的崢嶸歲月, 59坦克這位不死老兵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坦克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悍的歷程。
  • 84式裝甲搶救車演練救援96坦克
    在演練中,84式搶救車快速趕到現場,先使用推土鏟對周圍地形進行了平整,之後直接使用隨車攜帶的牽引工具,將受損的96式坦克拖到了安全地域,再進行下一步搶修。演練除了展示我軍士兵紮實的訓練基礎外,也對84式裝甲搶救車的優異性能進行了表現。
  • 共和國的動員兵:59-2A主戰坦克背後的故事(下)
    綜合防護  有資料稱59-2A式坦克首次在車首上部掛裝了新型複合裝甲,為了安裝這一裝甲板,車首上的大燈也被移至車體兩側翼子板上方,但保留了防浪板安裝位置。此外,在多輛樣車上都看到炮塔兩側配備的四聯裝拋射式煙幕彈發射器,這在59式坦克改進工程中算是第一種型號,使用的煙幕彈射程可達100米,能製造出一個寬60米、高8~10米的煙幕屏障,持續時間為2分鐘,可有效降低敵方反坦克武器命中率。比起原本位於車尾的發動機熱煙幕發生器,煙幕彈發射器體積小、反應速度快、煙霧效果更好。
  • 中國坦克對外「軍援」史:主要是59式中型坦克和62式輕型坦克
    當時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就那麼多,主要就是59式中型坦克和62式輕型坦克等,其中以59式最多,援助給巴基斯坦,越南,阿爾巴尼亞等國。巴基斯坦生產的59坦克,注意火炮和原版不同,是改進型號第一個衝進南越總統府(現改稱統一宮)大門的59式坦克,現在在越南展出。
  • 62式坦克為什麼比59式退役早?這裡告訴你答案
    59式坦克是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仿製的蘇聯T54A中型坦克,其噸位達到36噸。它配備了一把100毫米口徑的坦克炮。它的防護能力和機動性都是同期最好的。62式輕型坦克是59式中型坦克的簡化版。62式輕型坦克的噸位只有21噸。它配備了一把85毫米的坦克炮。防護能力相對較弱,機動性和通過性不如59式中型坦克。
  • 59式坦克換裝,新晉「輪式坦克」可堪重任?
    根據報導,這個女兵連目前裝備的是第一代改進型主戰坦克59D。在不久的將來,她們要換裝裝甲突擊車。這新老兩代陸戰重型裝備採用同一型加長身管105毫米線膛炮,而且車組成員都為4人,所以在訓練上有一定的共通性。     根據公開資料,目前陸軍裝備的裝甲突擊車是11式105毫米裝甲突擊車。
  • 虎式坦克以一當十!拉出來單挑的過59坦克嗎?看完就能明白了
    資料圖二戰德軍各種以猛獸為名的裝甲戰車裡,虎式算得上是開山之作,這輛名坦克在戰爭中建立了如此巨大地名聲,以至於到了戰後都有不少人念念不忘地想要把它拿出來和第一代主戰坦克較量一番,我軍大量列裝的59式不幸也在比對之列。
  • 59式魔改金幣車:曾冒充美坦克殲滅十幾個中國裝甲旅
    ,所以該旅官兵在介紹這種坦克的時候,都說:「大家好,我是59式主戰坦克,5是M1A2的5,9是M1A2的9」。創造如此懸殊戰績的奧秘是朱日和藍軍旅的特殊武器——各種魔改的坦克裝甲車,其中魔改59式坦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藍軍旅裝備的這種老式的59式坦克,通過加裝信息化作戰系統,改裝電視自動裝表火控系統和雷射交戰模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