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溫度達到1億度 中國「人造小太陽」又進步了

2021-02-07 人民日報海外網

「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度。」短短一句話讓網友興奮了。11月12日,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發布消息,EAST核聚變裝置在2018年實驗中再破紀錄。

這是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新華社發(馬啟兵 攝)

核聚變就像氫彈爆炸或太陽內部反應,溫度超高,一般容器沒法盛放。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變實驗方案叫「託卡馬克」——用超強的磁場約束高溫的核燃料。EAST又稱東方超環,是中國研製的世界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它外形像一個甜甜圈,它使用超導體,以最小的能耗獲取最強的磁場。

EAST近年來一直走在國際競爭最前列,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等離子體研究方面成績傲人。比如去年EAST創造了「101.2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的穩定時間世界紀錄,就引起輿論熱議。

「描述等離子體的參數很多,比如穩態運行時間、密度、電子溫度、離子溫度等等,都很重要,我們希望所有的參數同時提高。」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萬寶年說,「這次大家關注的『1億度『是電子溫度。媒體喜歡簡化成『等離子體溫度1億度『,實際上除了電子溫度還要看離子溫度。」

氘和氚發生聚變需極高溫度(氫彈用原子彈起爆來點燃)。高溫下,物質離散成較輕的電子和較重的原子核-離子(這也是它能被磁場約束的原因)。萬寶年說,電子和離子的溫度有差異,要用不同技術分別加熱,用不同技術分別測量。

此次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度,主要歸功於電子迴旋與低雜波協同加熱兩項技術。

科研人員在進行EAST裝置內部檢查。資料圖。新華社發(馬啟兵 攝)

「EAST就好比一個爐子,要讓它的內部足夠熱。一要提高加熱效率,二要讓熱量更慢跑出去。「萬寶年說。」爐子越大,越容易提升核心溫度。EAST比較小,實現電子溫度1億度比較難;將來ITER(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用同樣的辦法實現2億度,就容易多了。「

萬寶年說:「實驗在8月份就已經完成,但當時沒有立即發布,因為確保數據準確需要重新校核所有的測量設備和大量計算。一個手段測量出來的數據,需要用其它手段的測量來驗證,並且多種手段的測量結果經過物理計算要自洽。「

「得到實驗結果時,我並沒有太激動,因為這是預料之中的。「萬寶年說,」這次的實驗是我們長期計劃中一個點上的階段性成果。我們更加關注的等離子體綜合指標的提升,這個科學價值更高,對未來聚變堆的借鑑意義也更大,但因為太專業,大家對此不是太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實驗中,EAST蘊含的能量創了紀錄,它通過優化穩態射頻波等多種加熱、電流驅動技術在高參數條件下的耦合,以及先進等離子體控制技術,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

相關研究成果是10月下旬在印度舉辦的第27屆國際聚變能大會上公布的,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11月12日消息在國內發布後被廣為轉發。

EAST此次實驗的「射頻波加熱、低動量注入、鎢偏濾器「等技術的組合,將為ITER和正在設計中的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與科學支持。

ITER是2006年成立的國際最大科學合作項目,旨在為未來的聚變發電廠示範。作為合作方之一,中國未參與ITER的設計。ITER前期進度較慢,受到質疑。

中法科學家見證EAST遙操作維護系統調試成功。資料圖

2007年參與ITER計劃後,中國承擔製造一些關鍵部件,則高效按期完成,廣受讚譽。如反應器抗強輻照的內層;有強大的阻氚塗層的送氘系統;特種不鏽鋼,等等。這些技術都可用於中國自己的聚變堆。

除了EAST,中國著名的核聚變實驗裝置還有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國環流器。中國的聚變研究自有優勢:EAST長時間穩定運行領先世界,中國環流器在等離子體加料等方面很有經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在一年前的ITER回顧會議上曾表示,中國已具備從堆芯到工程所有環節的設計能力。

計劃中的CFETR是集全國智力的下一代聚變堆。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元熙介紹說,CFETR的任務是在ITER和未來的核聚變電站之間架起橋梁。CFETR被期望在後期階段實現「Q大於25」的目標,即每消耗1份能量,釋放出25份能量;而ITER的目標是Q大於10。(記者 高博)

相關焦點

  • 中國「人造太陽」即將面世,溫度達2億度,西方媒體:世界奇蹟
    中國人民向來擅長創造奇蹟,無論是古代或者現代都有令人驚嘆的發明。新中國從成立至今僅短短七十年,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的中國經濟、軍事、科研等方面的發展都比較薄弱,還有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使得我國發展起來步履艱難。
  • 中國可控核聚變領域的青年力量!33歲學者心系「小太陽」,科研報國家|專訪
    2018 年 11 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 「東方超環」 EAST 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實現了 1 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多項重大突破,獲得的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標誌著我國朝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
  • 人造太陽「現身」!好好的太陽,為啥還要人造呢?
    12月26日,韓國聚變能研究所宣布,該國的人造太陽試驗裝置——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核聚變裝置,已經成功地將高達1億度的高溫等離子體維持了20
  • 中國「人造太陽」現身!太陽好好的,為啥還要造?
    中國環流器一號(HL-1)裝置,坐落於四川樂山,1971年12月批准建設,項目代號「451工程」,意思是第四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個項目,只是代號就讓人感受到意義非凡。這是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中國第一個、首個國際中等規模的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受控核聚變能源開發中當之無愧的裡程碑,榮獲國家重大工程銀質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
  • 太陽也能人造?韓國人造太陽破世界紀錄,中國申請十幾項專利
    ——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核聚變裝置,已經成功地將高達1億度的高溫等離子體維持了20秒鐘,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是我斷網太久了嗎?人造太陽」也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這個裝置是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卡馬克,最初「人造太陽」概念被提出來時,很多人根據字面意思,認為科學家是在製造的第二個太陽,然而太陽現在正處於青壯年期,並且這個狀態至少還能維持50億年,科學家此舉至少在目前來說是多此一舉。
  • 中國科研團隊向「人造太陽」邁出一步!
    在中國,科研人員正在製造一顆「人造太陽」。ITER是一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計劃。未來,核聚變反應內部的溫度將高達幾億度,第一壁要承受每平米4.7兆瓦的熱量,這幾乎可以瞬間將一公斤的鋼鐵融化。環流器2M裝置的建成可以使中國的聚變研究,達到世界較先進的水平。環流器2M裝置就好像是「人造太陽」的實驗室版本,先要驗證裝置的可行性。它將來的反應溫度能夠達到1億5千萬度,是太陽溫度的7倍。
  • 中國新一代 「人造太陽」 首次放電,邁向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核電研究能力再次取得重大進步。HL-2M 託卡馬克反應堆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先進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該項目於 2009 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國核工業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SWIP)自主設計建造,科學家們希望該設備釋放強大的清潔能源,它使用強大的磁場來約束等離子體發生核聚變反應,最高核心溫度可以達到 1.5 億攝氏度,約是太陽核心溫度的十倍。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也就是說,到2025年時,該核反應堆能才能執行等離子體演示,成為「人造太陽」。雖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少數正在發展的非常昂貴的「微型太陽」之一,但由於有多達七個國家來共同打造分擔高昂的成本,這個項目無疑是核聚變項目中的領頭羊。
  • 科技前線 | 「人造太陽」——照亮能源危機暗夜的曙光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人造太陽」的出現又是否能為人類能源危機帶來一絲轉機呢?
  • 【英翻】中國開啟核能「人造太陽」
    ,目前其裝置(核心)溫度已超過1.5億攝氏度以上China successfully powered up its "artificial sun" nuclear fusion reactor for the first time, state media reported Friday, marking a great advance in the country's nuclear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人造太陽」將成現實,韓國已搶在各國前面
    韓國聚變能研究所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中心宣布:在與首爾國立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聯合研究中,成功實現離子溫度高於1億度的20秒等離子體連續運行,這是2020年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中心等離子體中核聚變的核心條件之一。
  • 人造黑洞誕生在中國嚇壞美日
    中國製造的世界首個人造黑洞似乎有點敏感,小編想說雖然中國造出了世界上首個人造黑洞,這讓美日頗為畏懼。
  • 本世紀最雄心勃勃的「人造太陽」項目,中國有幾分話語權?
    耗資100多億歐元,吸引世界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參與各方人口總和超過全球人口的一半……對於這個本世紀最為雄心勃勃的能源科技合作項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安裝啟動儀式的賀信致辭中說,計劃實施以來,中方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中國要送人造月亮上天,是福還是禍?
    除了為項目的大膽創舉讚嘆外,也有不少人表達了對「人造月亮」可能帶來的生態災害的擔憂。事實上,「人造月亮」的想法由來已久,卻從未實現,而其對地球生態、氣候等系統所可能造成的影響,需要在項目設計和進行過程中審慎周全的考慮。
  • 外媒鋪天蓋地狂炒成都人造月亮,這次恐怕丟臉丟大了!
    根據新華網轉載的科技日報的報導,這個人造月亮由位於地球軌道500公裡處的三面鏡子組成,「3面巨大的反射鏡將等分360度的軌道平面」(原文),可將太陽光反射到地球上;3顆月亮交替運行,可以每天24小時固定照亮成都地區3600至6400平方公裡的地表面積,亮度達到月亮的8倍,每年節約12億元的電費。500公裡軌道能行嗎?
  • 寒流席捲美國中西部:體感溫度達零下45度 美民眾生命受威脅
    【環球網綜合報導】自北極的冷空氣這幾天覆蓋了從美國中西部到東海岸的大面積地區,最南達到佛羅裡達州部分地區。美國中西部許多地區氣溫低至零下30多度,體感溫度更低至零下45度。美媒1月31月報導,來自北極的巨大寒流本星期席捲美國,上億美國民眾這兩天曆經了美國大陸有史以來最嚴寒的天氣。特別是在美國中西部地區,凜冽的冷空氣和低溫使伊利諾伊、密西根和威斯康辛三州進入緊急狀態。許多學校自星期二下午停課至星期四。
  • 閃耀世界的中國「人造太陽」——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
    等離子體被約束在粉色區域(圖片來源: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在微波和磁場的共同作用下,氘和氚原子電離形成的等離子體會被限制在一個小區域中,同時溫度不斷上升,其內部游離原子核和電子的運動速度不斷加快,原子核間相互碰撞的概率也隨之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