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卡馬克(Tokamak)是由蘇聯科學家阿齊莫維齊的團隊發明的,由環形真空室、產生磁場的線圈和其他輔助設施組成。
它拗口的名字來源於四個俄語單詞——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線圈(kotushka),恰好體現了它的主要構造。
託卡馬克雖然工藝複雜,但是它的工作原理卻很簡單,分為微波加熱和磁約束兩部分。
微波可以增加分子、原子或離子的運動速度,當運動劇烈到一定程度時,不但分子結構會被破壞,原子也會被電離,形成游離的原子核與電子,這種狀態被稱為等離子體。
等離子體可以與磁場發生相互作用,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調控磁場的強度與分布,把等離子體約束在一定範圍內。
等離子體被約束在粉色區域
(圖片來源: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
在微波和磁場的共同作用下,氘和氚原子電離形成的等離子體會被限制在一個小區域中,同時溫度不斷上升,其內部游離原子核和電子的運動速度不斷加快,原子核間相互碰撞的概率也隨之增大。
在一定密度下,當溫度達到一定數值時(1億攝氏度以上),氘和氚原子核具有較大的碰撞概率,進而相互融合,發生核聚變反應,釋放能量。
不過,要想將前面的設想變成現實,我們需要一臺及其精密的設備,這個設備就是以EAST為代表的託卡馬克。
託卡馬克結構
(動圖來源:AP科學院)
環形的腔體就像一圈「跑道」,為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提供空間。
真空是為了保障核反應順利進行。雜質過多時,會出現核反應無法發生、對等離子體約束能力下降等問題。
磁場由線圈產生,這裡的線圈通常指的是超導線圈。超導線圈內電阻為零,其內部可產生很大的電流,進而利用電磁感應產生很強的磁場,用來約束環形腔室內部的等離子體。
目前,所有的託卡馬克裝置只能運行很短的一段時間,無法持續發生核反應。如何使反應持續、穩定地發生,成為了全球科學家有待攻克的難關。
EAST於2000年開始動工建設,並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承接該項目。
2006年3月,EAST完成建造,同年9月成功獲得初始等離子體,標誌著建造階段的成功。
2008年,EAST內部設施首次完成了全面改造,採用了主動水冷結構,並更換了內壁的材料,增強了導熱性能。
EAST實驗室內部
(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
2012年,EAST成功實現了持續400s的低約束模等離子體放電。這意味著,EAST可以穩定運行400s,首次達到ITER項目的設計運行時間。
2013年,負責EAST項目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在各國研究機構中脫穎而出,通過國際競標,承接了歐盟大型超導磁體(ITER PF6磁體)建造任務,獲得了向世界展示中國科技力量的機會。
同年,EAST團隊實現了難度更大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並使EAST裝置持續運行了30s。
為了配合ITER項目,同時進一步提高EAST的載熱性能,2014年,我國科研人員把EAST上的偏濾器改造升級為與ITER項目相同的水冷鎢銅偏濾器,使其擁有更好的導熱性能和機械強度。
科研人員在進行EAST裝置內部檢查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7年,EAST項目團隊攻克了困擾全世界科學家的難題,首次實現了5000萬攝氏度高溫下,持續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打破了世界紀錄。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
之後的研發中,EAST團隊相繼取得階段性成就,並在託卡馬克的建設與運行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今年,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自主研發的ITER PF6磁體按計劃交付給了歐盟聚變委員會,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
同時,等離子體所再次中標ITER託卡馬克主機TAC-1安裝標段工程,並於今年的9月30日在北京正式籤訂合同。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掌握了託卡馬克裝置最核心的技術。
PF6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