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世界的中國「人造太陽」——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

2021-02-08 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託卡馬克(Tokamak)是由蘇聯科學家阿齊莫維齊的團隊發明的,由環形真空室、產生磁場的線圈和其他輔助設施組成。


它拗口的名字來源於四個俄語單詞——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線圈(kotushka),恰好體現了它的主要構造。

託卡馬克雖然工藝複雜,但是它的工作原理卻很簡單,分為微波加熱和磁約束兩部分。

微波可以增加分子、原子或離子的運動速度,當運動劇烈到一定程度時,不但分子結構會被破壞,原子也會被電離,形成游離的原子核與電子,這種狀態被稱為等離子體

等離子體可以與磁場發生相互作用,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調控磁場的強度與分布,把等離子體約束在一定範圍內。

等離子體被約束在粉色區域

(圖片來源: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

在微波和磁場的共同作用下,氘和氚原子電離形成的等離子體會被限制在一個小區域中,同時溫度不斷上升,其內部游離原子核和電子的運動速度不斷加快,原子核間相互碰撞的概率也隨之增大。

在一定密度下,當溫度達到一定數值時(1億攝氏度以上),氘和氚原子核具有較大的碰撞概率,進而相互融合,發生核聚變反應,釋放能量。

不過,要想將前面的設想變成現實,我們需要一臺及其精密的設備,這個設備就是以EAST為代表的託卡馬克。

託卡馬克結構

(動圖來源:AP科學院)

環形的腔體就像一圈「跑道」,為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提供空間。

真空是為了保障核反應順利進行。雜質過多時,會出現核反應無法發生、對等離子體約束能力下降等問題。

磁場由線圈產生,這裡的線圈通常指的是超導線圈。超導線圈內電阻為零,其內部可產生很大的電流,進而利用電磁感應產生很強的磁場,用來約束環形腔室內部的等離子體。

目前,所有的託卡馬克裝置只能運行很短的一段時間,無法持續發生核反應。如何使反應持續、穩定地發生,成為了全球科學家有待攻克的難關。

EAST於2000年開始動工建設,並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承接該項目。

2006年3月,EAST完成建造,同年9月成功獲得初始等離子體,標誌著建造階段的成功。

2008年,EAST內部設施首次完成了全面改造,採用了主動水冷結構,並更換了內壁的材料,增強了導熱性能。

EAST實驗室內部

(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

2012年,EAST成功實現了持續400s的低約束模等離子體放電。這意味著,EAST可以穩定運行400s,首次達到ITER項目的設計運行時間。

2013年,負責EAST項目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在各國研究機構中脫穎而出,通過國際競標,承接了歐盟大型超導磁體(ITER PF6磁體)建造任務,獲得了向世界展示中國科技力量的機會。

同年,EAST團隊實現了難度更大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並使EAST裝置持續運行了30s。

為了配合ITER項目,同時進一步提高EAST的載熱性能,2014年,我國科研人員把EAST上的偏濾器改造升級為與ITER項目相同的水冷鎢銅偏濾器,使其擁有更好的導熱性能和機械強度。

科研人員在進行EAST裝置內部檢查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7年,EAST項目團隊攻克了困擾全世界科學家的難題,首次實現了5000萬攝氏度高溫下,持續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打破了世界紀錄。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

之後的研發中,EAST團隊相繼取得階段性成就,並在託卡馬克的建設與運行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今年,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自主研發的ITER PF6磁體按計劃交付給了歐盟聚變委員會,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

同時,等離子體所再次中標ITER託卡馬克主機TAC-1安裝標段工程,並於今年的9月30日在北京正式籤訂合同。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掌握了託卡馬克裝置最核心的技術。

PF6線圈

相關焦點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太陽也能人造?韓國人造太陽破世界紀錄,中國申請十幾項專利
    ——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核聚變裝置,已經成功地將高達1億度的高溫等離子體維持了20秒鐘,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於是,小合查找了相關資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項「人造太陽」計劃是由歐盟、中國、韓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美國7國共同研究的,旨在解決能源不足問題,而作為合作國之一的中國,已經申請了相關專利十幾項。
  • 本世紀最雄心勃勃的「人造太陽」項目,中國有幾分話語權?
    上世紀90年代,我國用羽絨服、牛仔褲、瓷器等生活物資,換了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的半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在當時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對T-7及其低溫系統進行了根本性改造。1994年,更名為「HT-7」的大科學裝置成功研製,使中國成為繼俄、法、日之後第四個擁有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國家。
  • 人造太陽「現身」!好好的太陽,為啥還要人造呢?
    12月26日,韓國聚變能研究所宣布,該國的人造太陽試驗裝置——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核聚變裝置,已經成功地將高達1億度的高溫等離子體維持了20
  • 除了東方超環、中國環流器,你還知道哪些託卡馬克試驗裝置
    從20世紀50年代提出利用託卡馬克實現可控核聚變的理論以來,全世界有超過200個託卡馬克試驗裝置,這些中國、歐洲、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的裝置從不同的方面為測試和解決可控核聚變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朝著實現人造太陽的目標推進。以下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一些試驗裝置的介紹。
  • 「人造太陽」將成現實,韓國已搶在各國前面
    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是一種超導聚變裝置,說得通俗一些,就是人造太陽,它成功地將離子溫度超過1億攝氏度的高溫等離子體保持了20秒,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新研究將2019年超導託卡馬克等離子體運動期間8秒的等離子體操作時間,延長了2倍以上,這是一項飛躍式成就。早在在2018年的實驗中,超導託卡馬克就首次達到了1億度的等離子體離子溫度,但持續時間僅約1.5秒。
  • 中國新一代 「人造太陽」 首次放電,邁向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2020 年 12 月 4 日 14 時 02 分,被稱為 「人造太陽」 的核聚變裝置 —— 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HL-2M)在成都啟動並實現首次放電
  • 中國「人造太陽」現身!太陽好好的,為啥還要造?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設備不斷湧現。而從狹義角度而言,人類離最終可真正利用「人造太陽」還有一定的距離。國際公認的聚變研究步驟是聚變實驗堆→示範堆→商用堆,只有最終的商用堆才是「人造太陽」的終極目標。
  • 電子溫度達到1億度 中國「人造小太陽」又進步了
    11月12日,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發布消息,EAST核聚變裝置在2018年實驗中再破紀錄。這是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新華社發(馬啟兵 攝)核聚變就像氫彈爆炸或太陽內部反應,溫度超高,一般容器沒法盛放。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變實驗方案叫「託卡馬克」——用超強的磁場約束高溫的核燃料。
  • 【能源之美】恆星級熱核聚變,懸浮在超導甜甜圈中的人造太陽
    >薩哈羅夫提出:以環面狀的磁場限制高熱的等離子體,興建受控核聚變反應堆,並把這種東西取名叫託卡馬克(Tokamak)——這個有點日本的名字來源於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 以及線圈(kotushka)。
  • 【英翻】中國開啟核能「人造太陽」
    據官方媒體周五報導,中國首次成功啟動了「人造太陽」核聚變反應堆,這標誌著中國核電研究能力的一偉大進步。該反應堆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四川省,於去年年底完工。由於該裝置可產生巨大熱量和能量而常被稱為「人造太陽」。
  • 中國「人造太陽」即將面世,溫度達2億度,西方媒體:世界奇蹟
    不過進入21世紀的中國,隨著經濟實力的發展起來,有了更多的資金可用於科研、軍事等領域,因此像北鬥系統、石墨烯技術、嫦娥探月工程、空間站,還有遼寧艦、山東艦等工程也逐漸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中國在部分科研領域的發展,甚至超過了某些發達國家,比如對於「人造太陽」的研究,就是中國人創造的又一個奇蹟。所謂的「人造太陽」,就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是一種可控的核聚變研究裝置。
  • 我國核聚變發電技術會成為世界第一嗎?BBC:中國或將得到無限能源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的「科學島」上有一座閃閃發亮的巨型圓圈,被裝在一個約等同於兩座樓高的大型圓盒中,這是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簡稱EAST)。  在裝置中,氫原子融合成氦,氦能夠聚集比太陽核心高出數倍的熱能。  反應由強大的電池控制。如果維持得當,一天能產生大量的電。
  • 託卡馬克研究的現狀及發展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同時建成並運行了世界上超導裝置中第二大的HT-7 裝置,在圍繞長脈衝和穩態等離子體物理實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經獲得400s、1000萬度等離子體。2002年,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在ASDEX裝置基礎上,建成了HL-2A常規磁體託卡馬克,開始一系列物理實驗並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我國高校的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已經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
  • 科技前線 | 「人造太陽」——照亮能源危機暗夜的曙光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人造太陽」的出現又是否能為人類能源危機帶來一絲轉機呢?
  • 【獨家·24小時】一朝成名的託卡馬克
    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代表有歐洲的JET、美國的TFTR、日本的JT-60、中國的EAST和多國合作的ITER。        位於英國牛津卡勒姆聚變中心的歐洲聯合環狀反應堆JET,是世界上已建成的大型常規託卡馬克裝置。
  • 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網友:這就去好好學習……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中國天眼坐落於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的大窩凼於2016年落成是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一樣口徑越大接收到的電磁波越多其靈敏度就越高探測能力就越強藉此中國天眼能夠監聽到宇宙中
  • 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傳來喜訊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取得新突破成功實現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創造託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2020年7月28日,外媒報導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可以開始組裝了。
  • 中國可控核聚變領域的青年力量!33歲學者心系「小太陽」,科研報國家|專訪
    日本大型超導託卡馬克 JT-60SA 將於 2021 年建成並實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ITER 也將於 2028 年建成。圖 | 中國 EAST 「東方超環」 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在新技術的挑戰面前,中國目前也在開展多項核聚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