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臺灣電視臺某名嘴又開始扯淡。
說啊,臺軍高層向美國求購F-35,而美國「愛護」臺灣表示臺灣的軍費不夠,建議不要買,還是買F-16V吧……
然後呢,大陸啊,以前啊,可以通過「遊說華盛頓」的「管道」,來阻止美國對臺軍售——但現在啊,美國和大陸關係惡化啦!(名嘴一副要"哇哈哈"的表情)所以對岸啊,就只能對我們進行心理戰,讓我們臺灣人自己不願意買F-16V來阻止我們增強軍力!所以啊,就製造什麼殲-20打F-16V跟玩一樣的說法……如果臺灣人相信了呀,就會阻止軍方購買F-16V啊……(戲肉)所以F-16V打不過殲-20,完全是大陸的「心戰」!不要相信!
F-16V在外貿F-16V中也屬於「基本款」,只改了雷達和座艙顯示器,沒有韓國空軍要的頭盔顯示系統(以及與之相關的先進紅外光電系統),而其新買的F-16V,從其報價來看,基本配置也不會高
……聽他們在那巴拉巴拉胡扯八道的時候啊,我就覺得啊,現在對臺灣媒體的這種聲音呢——咱們還是無視為好,因為他們的水平啊,還不如你到北京打輛計程車,跟的哥聊會呢……
不過呢,這裡倒是也讓我想起來,正經的聊一下,如F-16V(特指美軍自己將要裝備的改裝版,賣給臺灣的是閹割版,稍後我們說)、殲-10C、殲-16,以及美國正在準備製造的F-15X、F/A-18E/F block III啊這些飛機,優勢究竟何在——咱們之前說過好幾次,殲-10C,殲-16的出現,讓解放軍意識到新一代有源陣雷達的優勢究竟多大——那麼究竟多大呢?……反正本周軍評施老寫,那麼今天咱們來正面說一說這個問題吧。
美國空軍自己的F-16升級中,有很多外銷型所沒有的新設備,比如,能夠對先進雷達的低截獲率模式有效的告警儀……嗯……明白點什麼了不?
當然了,四代機水平的航電設備其實有點太籠統,咱們還需要具體說說。
首先說,F-16V的航電是不是四代機水平呢?
昨天晚上幹了一件特別蠢的事兒,去看了一眼臺灣論壇上是怎麼吹APG-83 SABR雷達的——然後發現這幫人的邏輯簡直飛上天——現在的電腦什麼水平,10年前的電腦什麼水平?所以APG-83一定要比功率更大,散熱要求更高,價格更貴的 APG-80(F-16E/F的雷達)要強(而且是強得多),然後美國爸爸的電子技術牛逼,土鱉雷達雖然從硬體上看和美國雷達一樣,但水平比我們的APG-83差遠啦……共軍的雷達全靠吹,實質上根本運行不了得啦!
嗯
好吧
你高興就好……
然而事實上F-16V用的APG-83基本的架構雖然算是個新雷達,但它是作為新一代雷達中的低端產品設計出來的。其本身的代號SABR(可變架構敏捷波束雷達),就表明了它實質上是一個系列產品的代號,事實上B-1B戰略轟炸機現在的雷達也是SABR系列,只不過它的TR單元數量數倍於F-16V所用的雷達。
APG-83雷達實際上是基於F-35所用的APG-81雷達的降檔版——它的地位和中電科14所為JF-17BLOCK 3提供的KLJ-7A雷達相似,後者是基於解放軍殲-20的14XX雷達基礎的降檔版。
而現在殲-10C使用的14XX雷達,則是殲-20的14XX雷達的另一種降檔版,當然了,它比KLJ-7A那是要高級不少的。
而殲-16所用的雷達雖然是607所開發,但其性能也不會比14XX系列的雷達差多少——就好像美國目前折騰的AESA雷達也有雷西昂的APG-79(F/A-18用)、APG-82系列(F-15E用)和諾斯羅普的APG-81、83系列(這一系列雷達網上追溯可以追溯到F-22的APG-77),兩個系列都覆蓋了從高端到低端的產品,同一檔次的產品性能上不會拉開太大距離。但指望一個低端雷達比人家的高端雷達還強,那還是洗洗睡吧。
而具體到臺灣使用的APG-83,由於強調價格低廉的特性,因此它的性能又比美國即將給國民警衛隊的F-16戰鬥機升級項目中使用的APG-83又要有所降檔——具體體現在該型雷達採用類似KLJ-7A的風冷、水冷結合技術,而不是完全的液冷,這樣可以大幅度減少雷達對於散熱系統的要求,在改裝老式飛機的時候不必安裝累贅的冷卻裝置,但問題也是散熱量有限,因此雷達的功率也就有所限制。
當然607與KLJ-7A競爭的風冷相控陣雷達更加激進,採用了完全風冷技術——從其在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數據來看,他們的風冷相控陣雷達在很多功能方面不亞於F-16V的SABR雷達,甚至在對地功能上要強很多。
先進數據鏈,先進紅外,先進雷達,增程格鬥飛彈和中距飛彈……這些是從四代機「下放」到三代機的技術,具備這些技術後,三代半戰鬥機只要使用得當,可以發揮很多類似四代機的效能
基本上,美國從APG-77,中國從14XX雷達開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基本克服了這種雷達開發支出耗電量、發熱量過大,價格昂貴,技術難度高等缺陷,開始能夠作為一種可供本國和出口型飛機使用的系列化成熟產品了。
基本上來說,作為航電系統的核心,雷達決定了現代空戰中態勢感知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先進相控陣雷達裝備以後,原本只有F-22\F-35、殲-20這些四代機才有的功能,對於經過改裝的三代機而言也將是可以同樣具備的。
這裡面影響較大的當屬低截獲概率工作模式——我們知道在當代空戰當中,缺乏電子對抗系統的戰鬥機,或者電子系統嚴重落後於時代的戰鬥機,主要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敵方戰鬥機什麼時候盯上了自己,什麼時候敵人的超視距飛彈發射過來。因而無法有效的擺脫敵方飛彈的跟蹤或者迴避飛彈的攻擊。
而對於現在的大部分電子對抗系統來說,先進相控陣雷達的低截獲率工作模式完全可以不觸發它們的報警——在現代空戰中,戰鬥機的電子警告系統隨時要接收來自各個方向的大量雷達信號,一旦被連續跟蹤,或者鎖定,那麼就會觸發警告。而低截獲率工作模式的雷達可以通過不斷的改變自身的雷達信號特徵,使這些傳統的雷達告警裝置完全不發揮作用。
像CMANO這類的遊戲當中,會把第四代戰鬥機做成雷達一開機,敵人戰鬥機就能循著雷達波束倒推其方位而失去隱身——這完全是妄想。
殲-11B攜帶霹靂-15飛彈當然也是可以的,只是如果要發揮最大射程優勢,就得通過數據鏈之類的技術手段——而如果換了新雷達,就會好很多
換言之,在三代半戰鬥機裝上四代水平的雷達後,就變成了一種「準隱身」裝填,它們可以利用低截獲率模式,悄悄跟蹤敵方戰鬥機,而自己躲在敵人的雷達盲區——比如敵機60°範圍內,悄悄進行跟蹤和攻擊。
同時這些先進雷達的探測距離也往往可以達到同等尺寸重量的傳統雷達2倍以上的探測距離,也就是說,即使雙方在迎頭飛行,裝備先進雷達的三代半飛機也可以在敵方雷達能夠看到自己之前,悄悄的對敵機進行跟蹤。
如果再配以PL-15、AIM-120D這類的增程型空空飛彈,那麼就可以在比傳統的中距空戰更遠的距離上進行發射,在飛彈飛行的前半段悄悄跟蹤敵機,並通過數據鏈控制飛彈飛向目標。從而讓敵機更難有效的做出反制。
這樣的優勢是現代空戰中飛行員夢寐以求的。
蘇-35S戰鬥機的「雪豹」雷達雖然和先進有源陣雷達在很多方面有差距,但相比傳統機械掃描雷達,它的優勢也是很明顯的,甚至如果在應對技術領先的對手的時候,這也有利於提高生存性
即使不這樣,雙方拿雷達互相照射,由於先進相控陣雷達的波束更加敏捷,使用機械掃描雷達戰鬥機之間對抗中經常使用的通過一些特定機動動作讓對方難以跟蹤的戰法也失效了。
2000年後解放軍空軍殲-11在與美國海軍F-14\F-18戰鬥機進行空中對峙的時候就採用了很多此類動作,尤其針對F-14的雷達非常有效(畢竟F-14的雷達更老些,中方通過「各種渠道」接觸的更多),美國方面對此也印象深刻。此後在與土耳其空軍對練的時候,雙方本來是有個默契,土耳其給我們展示AIM-120C7飛彈的信號特徵,作為交換,我們就給他們看一些特殊的機動動作——然后土耳其人的F-16沒有來,更沒有AIM-120C7了……那我方自然也就只管平飛,讓土耳其的F-4隨便怎麼折騰吧……
當然後來在和泰國的交流中,我方還是獲得了AIM-120C7的相關數據,而我方也給泰國展示了一些他們的對手可能使用的「高級技巧」(越南空軍飛行員的素質從越戰時代以來都被認為在東方陣營裡不算差的,當然現在他們有沒有心算R-27ET發射時機的技巧就不知道了……但至少理論上有可能)。
在近年來的「紅劍」演練中,解放軍空軍也已經驗證了許多與此有關的關鍵性問題——畢竟現在咱們該有的都有,各種跨代對抗的技巧什麼的,都可以自己驗證一下,這和更早時候關於這些東西只能靠猜想和模擬驗證不一樣了。
目前有消息說,解放軍所有裝備機械掃描雷達的殲-11、殲-10都將會進行改裝,至少也要裝備類似蘇-35那樣的「機相掃結合」雷達(全換先進電掃有源陣不僅僅是成本上有些貴,而且對於老機型來說,需要加裝佔空間較大的散熱系統,改動太大就不划算了)。
這就表明,相對於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上的優勢,電掃雷達帶來的波束敏捷的優勢對於在現代作戰環境下確保有對抗能力,是絕對必要的,如果沒有這種能力,那就乾脆沒有對抗的資格了。
除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現在各國比較熱衷的在三代半戰鬥機上安裝的,源於四代機的新技術還有高性能的紅外光電系統。儘管紅外光電系統相對於雷達存在著不能在搜索的同時測距,視場窄等缺陷,但是在對付隱身目標的時候,它往往可以發揮比雷達更大的作用——按照珠海航展上某公司向解放軍推銷烏克蘭開發(當然是基於白俄羅斯產的紅外熱像儀,其性能還不如我國最先進的熱像儀)的某型紅外搜索系統的說法,這種可以吊艙形式掛到殲-11、殲-10,乃至二代機上的光電系統理論上能在40公裡上發現F-22,如果它在超巡,那探測距離還能更遠。
類似的,英國的「颱風」此前也曾聲稱曾在數十公裡外探測到F-22,說明現代的紅外熱像系統確實具備在數十公裡外探測到處於高速飛行中的隱身戰鬥機的能力。
即使是無法進行測距,因而不能用來引導雷達制導的空空飛彈進行攻擊(因為無法進行彈道規劃,同時現代戰鬥機也開始裝備雷射感應裝置,雷射測距會可能被敵方提前發現),但是如果開發一種加大號的紅外格鬥飛彈,比如霹靂-10,英國的AIM-132、美國的AIM-9X block III(研製中,那麼就有可能把攻擊隱身飛機的距離大大提高——雖然隱身飛機因為擁有態勢感知能力,不會傻呵呵讓自己陷入這樣的境地——但至少是增加了一種對抗手段。
而且如果使用這種裝備來攻擊其他三代機,那麼理論上在攻擊前沒有任何主動信號發射出去,用這種方法在20公裡內的攻擊將極其致命(被動測距當然是個難題,限制了紅外製導飛彈的攻擊距離很難再進一步提高)
對於三代機改裝來說,加裝紅外光電吊艙是個比較可行的選擇,當然,會佔用掛架
而更不用說,諸如F-35等型號具備的「看穿機體」的全向光電探測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以前認為只有使用向後探測的尾部雷達才具備的向後警戒的能力。這種技術理論上當然也可以用到三代機上,從而讓傳統的後方偷襲戰術更難得手。
探測手段只是航電的一個方面——那麼既然前面我們說到了,低可截獲概率技術的威力這麼強,那麼自然也就必須考慮如何對付。日前,美國已經開始招標研製供本國自用的F-16改進戰鬥機使用的新一代雷達告警接收機。換言之,美軍可以接受在相對廉價的F-16上使用比賣給臺灣的閹割版APG-83稍微好一點的雷達,但不能接受自己的飛機在面對殲-20、蘇-57之類的對手的時候連敵機正在跟蹤自己或者進行攻擊都不知道。
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一代的告警和幹擾技術自然要針對先進雷達的低可截獲模式來進行針對性的設計,而反過來這些雷達的研製廠商也毫無疑問要根據其所獲得的對手新一代告警系統的技術特徵(或者根據對它們的猜測),進行新的改進,這和現在已經很普遍的在通信幹擾和抗幹擾領域的技術演變一樣,到最後仍然是功率、計算能力,以及軟硬體應用思路的比拼,說到底這要看雙方電子系統研製廠商的技術實力和電子工業能夠提供的軟硬體水平來決定勝負——蘇聯就是典型的硬體技術水平不行,靠先進設計思路湊合著對抗的典範,其雖然吃大虧,但卻也不是完全沒辦法。
今天中國在電子工業技術方面差距遠小於蘇聯和美國當年的差距,雙方的對抗……你說呢?
除此外,五代機水平的通信技術採用了指向性極好的低可探測數據鏈系統,可以在幾乎不暴露自己行蹤的前提下與己方的預警機進行溝通——我們昨天有一篇報導提到美國的F-22、F-35的數據鏈不能直接和LINK-16互聯,需要找中繼網關,但如果在這個合作體系中,經過改造的三代半就直接裝上五代機同等水平的低可探測性數據鏈系統,那麼整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從目前的一些推測來看,中國的四代機在這方面的解決方案類似F-35,即有接收傳統數據鏈系統信息的能力,而發送自身信息則只通過具備低截獲率的新型數據鏈,然後由預警機再轉發給其他不具備先進數據鏈的三代機。而同時,由於我們已經有殲-16、殲-10C了,它可以直接和殲-20進行低可截獲數據鏈通信,因此兩者配合緊密無間——這一點其實美國那邊在F-35和F-15E部分改進型之間也一樣,未來F-15X和F-16自用改進型也應該有類似的數據鏈。
數據鏈這東西看起來不起眼,但實際上不便宜——至少臺灣的LINK16數據鏈終端機可不便宜,至今他們採購的數量也不夠給F-16每架都裝上的——至於F-16V……他們也並沒有購買美國的新一代數據鏈中段,那個可比LINK 16貴多了……那麼,除非臺灣「中山科學院」能自己開發出一款廉價的新型數據鏈,否則還是愛咋咋吧。
先進數據鏈,完整的先進有源相控陣系統功能、先進電子告警與對抗系統、以及先進光電系統,這幾點是解放軍的殲-10C相對於臺灣F-16V的根本優勢——臺灣作為「美國陣營中的朝鮮」,最好還是搞明白自己在美國心目中的真實地位,不要沒事兒在那意淫來得好些。
當然,甭管三代機改裝後如何有「第四代戰鬥機標準的電子系統」——四代機的根本特點:隱身、超音速巡航(當然在殲-20上目前只能說是「實用的超音速機動性能」)這兩點,三代機改進是改不出來的——除非進行近乎於重新設計的改進,但那其實已經等於研製一款與原來飛機有一定關係的新型四代機,就好比FC-1和米格-21的關係一樣。
而這也是四代機在未來仍然不可替代的主要原因——當然,使用真正具備四代機技術特點的電子系統的三代半飛機,通過咱們上面的分析,在面對沒有進行相關改造的敵方三代機的時候,很多時候也和四代機沒有大的區別——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對美國為什麼要裝備F-15X、改裝F-16,我們為什麼要裝備殲-16、殲-10C有更多一點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