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和德國就駐軍開支問題發生了爭吵。
雙方談判破裂。為此,美國軍方決定從德國撤出1.2萬名美國士兵。這1.2萬名美軍該去哪兒呢?就在美國愁眉不展的時候,波蘭敞開了懷抱,表示只要美國願意增加其在波蘭的駐軍,波蘭願意為美軍買單。於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親自前往波蘭,波蘭也對蓬佩奧表示「歡迎」。
其實早在上月底,波蘭就宣布已於美國完成談判,將很快籤署一份關於美軍永久駐軍波蘭的《加強防務合作協議》。8月15日,該協議正式籤署。美軍於近期頻繁往波蘭增兵。
時隔81年,世人的目光終於再次注意到了波蘭這個充滿悲情的國家。
1968年8月8日,一個普通的星期六晚上。在倫敦的一家酒店,正在歐洲拍電影的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接到了經紀人打來的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先是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傳來了緩慢而又低沉的聲音:「你的妻子被人謀殺了。」聽到這番話後,波蘭斯基呆住了,好久說不出話來。當時,她的妻子已經懷孕8個多月。他不斷地用手和頭猛撞酒店的牆,嘴裡語無倫次地重複著:對波蘭斯基來說,發生在妻子身上的慘劇是歷史的再一次重演。同妻子一樣,他的母親,也是在懷孕之際慘遭謀殺。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德軍迅速佔領羅曼·波蘭斯基的故鄉——克拉科夫,並下令驅逐當地波蘭人,以供德國人居住。也就是在那時,波蘭斯基的家人被相繼抓入集中營,母親死於有著「死亡工廠」之稱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奧斯威辛集中營位于波蘭南方的小城奧斯威辛,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裡。大約有110萬人在這一集中營被殺害,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波蘭,並攻克了奧斯維辛集中營。而在2020年1月,美國駐丹麥大使館宣稱,是美軍士兵解放了奧斯維辛。到了2020年5月8日,在紀念二戰勝利75周年紀念日期間,在美國進行的一次紀念活動上,美方發表了一份名為《歐洲勝利日:慶祝與思考的時刻》的文章,聲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由於蘇聯「入侵」。這種對歷史赤裸裸地篡改行為,讓二戰的始作俑者德國看不下去了,表示自己不需要別人替它背鍋,二戰爆發的確是起於德國入侵波蘭。歷史在宣傳工具和時間洪流的衝刷下變得模稜兩可,真假難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國與國之間永遠存在利益的博弈。在此之下,人性的複雜多樣暴露無遺,無數普通人的命運也於微妙之際變得千折百轉。1933年8月,羅曼·波蘭斯基出生於一個僑居巴黎的波蘭籍猶太人家庭。此時,德國和法國都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猶排猶浪潮。波蘭斯基一家因此飽受排擠,難以在當地生存。於是,三歲那年,波蘭斯基一家遷回了波蘭老家克拉科夫。
「那是一個天大的錯誤。」據導演回憶,當時所有人,包括波蘭政府,都堅定不移地相信德國將率先進攻克拉科夫,因為那裡離德國邊境最近。面對即將到來的危機,羅曼·波蘭斯基的父親選擇送家人前往首都華沙。因為那兒有著層層保護,德軍一時半會兒難以攻下。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幾分鐘後,波蘭人第一次嘗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來自空中的死亡滋味。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同時,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戰艦「霍爾斯坦」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波軍500架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掌握了制空權後,當天上午10時,希特勒向國會宣布,帝國軍隊已攻入波蘭,德國進入戰爭狀態。一周後的9月7日,德軍佔領了波蘭工業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此時,羅曼·波蘭斯基一家已離開克拉科夫遷往華沙。而在導演的記憶裡,這次遷移也只是把噩夢的時間往後推遲了十天。在那十天裡,波蘭斯基這樣回憶道:「一有轟炸就得躲進防空洞,有時一晚要躲兩三次。」到了9月17日,德軍完成了對華沙的合圍,並限令華沙當局於12小時內投降。而波蘭政府和波軍統帥部已於一天前越過邊界,逃往羅馬尼亞。10月,德軍佔領華沙。留下來的,多是如波蘭斯基家一樣的普通百姓,其中又以猶太人最受排擠。在德國推行的種族政策下,華沙建立了猶太人特劃區。波蘭斯基這樣的猶太人家庭被強制限居在劃定的猶太隔離區內,他們跟其他四五戶人家一同擠在同一間公寓——在這個3.4平方公裡的區域內,容納了超過40萬的猶太人。因為封閉,猶太區內一半以上的猶太人沒有任何足以維持生活的手段,他們的生活只能完全依靠同樣陷入困境的同胞的救濟,絕大多數猶太人必須依靠典當才能過活。僅1941年這一年中,在華沙隔都就有43000多猶太人死於疾病,飢餓、寒冷等納粹所謂的「自然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波蘭斯基的母親承擔起了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我們開始挨餓,因為沒有東西吃。錢也快用完了,我媽媽到處找吃的,有次還拿地上撿來的糖帶回來給我們吃。她用水把糖融化,再用紗布過濾,篩掉沙礫和泥土。有次在被轟炸過的廢棄工廠,她找到了一罐醃黃瓜,我們開心得不得了。但連吃兩三天後,光是喝那裡面的醬水,嘴巴只會變得更渴。」有一次,家裡實在沒有吃的了,波蘭斯基就同鄰居家的孩子通過下水道,偷偷跑到了城裡。他們看到一家小店前堆放著土豆,於是,趁別人不注意,飛快地把土豆塞進了衣服裡就跑。這時,店主人發現了小波蘭斯基和他的鄰居朋友追了上來,二人分頭逃跑。事後,波蘭斯基逃回了家中,驚魂未定的他趴在窗戶旁小心地向外張望,然後,他看到自己的朋友正在街頭被兩名德國軍官打得渾身是血。
隔離區內的猶太人時刻處於被壓榨和羞辱之中。一次,波蘭斯基的父親走在人行道上,他被迎面走來的德國軍官打了幾個巴掌。因為按照規定,猶太人只能走在陰溝裡。到了夜晚,波蘭斯基一家總是提心弔膽,因為德國軍人隨時隨地都可能進入隔離區,隨機闖入公寓捉人,伴隨著慘厲的尖叫聲,第二天,隔離區內總會少掉一些猶太人,空出來的地方被騰給波蘭人居住,猶太區被進一步縮小。到1942年7月,華沙猶太區已有50萬人。平均每間屋子住13個人,飢餓和傷寒每月奪去幾千人的生命。但這種「自然死亡」遠沒有達到納粹的預期。從1942年7月22日開始,德軍每天向特雷布林卡死亡營輸送5000名猶太人。沒過多久,波蘭斯基懷孕的母親也被德軍捉走,不知被送往何方。緊接著,父親和一位叔叔也被捉走。那天,小波蘭斯基回到了猶太區,迎面撞見了押送猶太人的隊伍。在隊伍裡,小波蘭斯基看到了自己的父親,父親也看到了他。於是,他轉身離開。自此12歲的波蘭斯基成為孤兒。他想方設法逃離了猶太人居住區,有時寄居在親戚家裡,有時流浪街頭,過上了漂泊無定的流浪生活。1945年,德國投降,波蘭斯基結束了四年多的逃亡生活。他的父親和叔叔在集中營內活了下來,卻永遠失去了母親:通常情況下,懷孕的婦女在送往集中營前就會被挑選出來,直接送進焚屍爐。幼年喪母成了波蘭斯基一生都無法逃脫的噩夢。幸運的是,戰後,波蘭斯基從電影裡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熱情。2002年,羅曼·波蘭斯基將自己早年的這些經歷都拍進了電影《鋼琴家》中。2003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鋼琴家》包攬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7項大獎。主演艾德裡安·布洛狄憑藉這部影片,打敗了丹尼爾·戴·劉易斯和傑克·尼科爾森兩位好萊塢傳奇,以不到30歲的年紀成為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影帝。片中,他飾演的人物原型是波蘭鋼琴家——
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席皮爾曼出生於1911年,父親是當地劇院的第一小提琴手。或許是家族基因,席皮爾曼從小在音樂方面有著過人天分。一首曲譜,只要讀一遍,就能完美地彈奏出來。父母在私下裡甚至竊喜道:「將來這是又一個魯賓斯坦,又一個霍羅威茨!」16歲時,席皮爾曼考入了華沙弗雷德裡克蕭邦音樂學校。畢業後,在父親的建議下,他又前往德國學習。「德國有300部歌劇,而波蘭只有3部!」父親常對席皮爾曼這樣說道,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在德國發展。但很快,父親的希望就破滅了。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率先展開了反猶太人浪潮。還在柏林音樂學院讀大二的席皮爾曼返回華沙。回到波蘭後,席皮爾曼便在波蘭廣播電臺擔任鋼琴師。在華沙陷入德軍轟炸的1939年9月,當羅曼·波蘭斯基一家人蜷縮在防空洞時,鋼琴家席皮爾曼仍然堅守在電臺,為波蘭人彈奏著鋼琴曲。但隨著德國佔領波蘭,天賦過人的鋼琴家也沒了工作。當時,納粹規定,猶太人一家只能保有2000塊現金,剩下的錢要上交。為此,在一通討論後,多下來的錢被他們一張張塞進了父親的小提琴裡:他們全家都沒了工作,父親也不再拉自己的小提琴。
錢用得飛快。一段時間後,全家就只剩20塊了。一家人的溫飽成了問題,靠變賣家產維生,席皮爾曼的鋼琴也被賤價甩賣。一天,家裡來了一個猶太人警察。在這個類似監獄的猶太區裡,德國人組建了一個名為「猶太居民委員會」的組織,組織成員均是猶太人,被稱為猶太警察。它的主要職能就是監督近40萬猶太人同胞,並確保猶太區裡的經濟生活秩序,籌集資金,對財物進行分配。在席皮爾曼所在的最大的華沙猶太區內,有大約5000名猶太警察。但人手還遠遠不夠,這名猶太警察希望席皮爾曼和他的兄長能加入警察隊伍。被拒絕後,猶太警察只留下了一句:「我是在幫你們。」這句話沒假。就在席皮爾曼一家人踏上送往集中營的火車之際,這名猶太警察看到了隊伍中的鋼琴家,一把把他拽出了人群,對他吼道:快走!鋼琴家想回到家人身邊,被警察攔住。父親朝他揮手,自此,他與家人永別,孤身一人在納粹佔領的華沙求生。他先是跟剩餘的猶太人一起為德軍工作,後來,在工友的幫助下,他逃離猶太區,接受了一對波蘭土著夫婦的幫助。1943年4月19日,席皮爾曼在那對夫婦提供的公寓窗口看到一名女子在街上奔跑,被德軍從背後一槍打倒。她軟軟地跪下,倒了下去。那天是希特勒生日的前一天。為了慶祝,黨衛軍領袖希姆萊發起一次特別行動,來掃蕩猶太區。德軍在拂曉前包圍猶太區。早晨6點鐘,2000名黨衛軍帶有坦克和快速火炮進入猶太區中心部分。6萬多名猶太人大多藏於地堡,組織了幾支獨立的猶太人遊擊隊,共約1500名,用手槍、步槍、機槍以及土製炸彈摧毀坦克,堵截企圖進入猶太區的納粹增援部隊。這就是
華沙猶太人起義。華沙城硝煙瀰漫。三周後,超過13000名猶太人死亡,三萬多人被送到死亡營。華沙猶太區被付之一炬,不復存在。波蘭夫婦前往公寓看望席皮爾曼,並告知他起義失敗了。席皮爾曼問道: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什麼?「為了有尊嚴地死去。」同時,還跟他說道:這次是你們猶太人,很快,就輪到我們做出反抗了。華沙猶太起義失敗一年後,席皮爾曼再一次失去了生存來源。因為那對冒死幫助他的夫婦被捕,一場規模更大的起義來了。
1944年8月2日,華沙地下國民軍發動了著名的
華沙起義。全城居民憑藉簡陋的武器,跟納粹德軍苦戰62天。這場起義籌備了兩年多。1942年,根據波蘭流亡政府的指示,波蘭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編為「家鄉軍」,他們或自行製造,或黑市購買,或通過拾取盟軍空投和挖出波蘭軍隊潰敗前的物資等方式獲取武器。至1944年,「家鄉軍」發展至頂峰,總人數估計超過40萬人。華沙起義時,蘇聯軍隊已逼近波蘭維斯瓦河,華沙解放只是時間問題。一位波蘭戰俘回憶道:「德國人讓所有波蘭人都去挖戰壕,以抵禦
俄羅斯人,於是所有的波蘭愛國者都明白:到了發動起義的時候了。我們計劃對德國兵繳械,並向全世界表明,波蘭不是在俄羅斯人或德國人手中,而是掌握在波蘭人手中,波蘭軍隊已做好了鬥爭準備。
如果這一計劃成功,就能在政治上迫使俄羅斯人承認自由波蘭,承認流亡政府。」這次起義,更多的目的是為了讓波蘭人自己的流亡政府獲得政治合法性。在羅曼·波蘭斯基一家遷往華沙之際,波蘭政府在德軍炮火下逃出國界,經羅馬尼亞前往巴黎,成為流亡政府。1939年9月28日,履歷豐厚的
西科爾斯基就任波蘭流亡政府總理,波蘭軍隊總司令。
1918年,波蘇戰爭爆發,蘇聯入侵波蘭。當所有人都認為蘇聯將輕易攻入華沙之際,正是西科爾斯率軍守住了華沙,並因此揚名四方。但戰後,因政治理念與當局相左,他被打入冷宮。早在二戰爆發前,西科爾斯基就寫了一部預測二戰的書,書中寫到了類似「閃電戰」的進攻方式,成為「閃電戰」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並很有先見性地預測了德國勢頭迅猛的軍國主義和西方綏靖政策的可怕後果。遺憾的是,西科爾斯基的理念被波蘭政府忽視,繼續坐自己的冷板凳。到了1938年,在所有人都看到波蘭即將遭遇危機時,他又義無反顧地返回波蘭,為自己的祖國出力。
德軍攻佔華沙後,西科爾斯基隨流亡政府一路逃亡。當德國與蘇聯正式宣戰後,又是西科爾斯基,這位親自與波蘭世仇蘇聯打過仗的總理積極維繫著波蘭與蘇聯的盟友關係。西科爾斯基,這位天才般的政治家與軍事家,出於大局,他在二戰中堅定不移地在外交政策上選擇親蘇。為此,蘇聯答應釋放25萬波蘭俘虜。但最終,只有約23萬波蘭人回到了祖國,2萬多名波蘭人不知所蹤。這兩萬多人,有不少是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軍官,也有不少極其稀缺的專業技術人才。為了查明這2萬多人的下落,流亡政府同蘇聯整整進行了24次交涉,卻從未得到過正面答覆。西科爾斯基甚至當面向史達林本人詢問這批人的下落,得到的答覆是:
他們早被釋放。至於為什麼會下落不明,我想應該是這些軍官都逃去了中國東北的偽滿洲國去了。1943年春天,隨著冰雪溶解,位於蘇聯斯摩稜斯克州的卡廷森林挖出了幾具波蘭人骸骨,一樁被人刻意掩埋的慘案重見天日。此時,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打敗,蘇軍開始反攻。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正為戰局形勢的逆轉而焦急,思索著怎樣離間盟軍。他想到了卡廷森林的那幾具波蘭人屍骨,想著這上面會不會有文章可以做。於是,戈培爾派遣工兵隊開進卡廷森林,開始挖掘。
誰也不曾想到,這一挖,竟直接造成了波蘭與蘇聯斷交,還間接導致了一年後華沙起義的失敗,也為波蘭在二戰勝利後的五十年亡國史埋下了伏筆。越來越多的屍骨被挖出,數量遠超預期。根據遺物,死者正是波蘭流亡政府苦苦尋找了兩年多的那兩萬多名波蘭精英。戈培爾大喜過望,在挖掘工作還沒結束時,就命令柏林電臺向全世界宣傳,卡廷森林挖出了萬人坑。而這些遺體,正是蘇軍屠殺波蘭人的鐵證。因為根據解剖化驗,這些波蘭人均死於德國尚未佔領斯摩稜斯克的1939年秋天。而這些人死前,均被按照俄國人慣用的捆綁方式捆住。
蘇聯也開始宣傳造勢,一口咬定卡廷事件是德國人幹的,並發布公告,言辭強烈地譴責德國的造謠和污衊。一場曠日持久的輿論戰就此打響。
1943年10月,蘇聯奪回了斯摩稜斯克州,立即對卡廷事件進行了反調查。蘇聯得出結論,這些人並非死於1939年,而是死於德國佔領斯摩稜斯克的1941年。此外,屍體裡檢測出的子彈也證實了出自德國軍官。此時,剛剛發生的華沙猶太人起義也為蘇聯提供了輿論助力,蘇聯說道:你們剛剛將華沙猶太人隔離區夷為平地,像這樣的大屠殺,只有法西斯才做的出。
我們蘇聯人,不會,也不可能幹出這樣的事!爭論還在繼續,但真正關心真相的還是波蘭人。在戈培爾公布卡廷森林墓葬的第一時間,身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總理西科爾斯基受到了巨大衝擊,開始獨立調查卡廷慘案真相。面對德國和蘇聯兩家宣傳工具的說辭,西科爾斯基沒有選擇相信任何一方,而是邀請國際紅十字會前往卡廷調查真相。就在西科爾斯基向國際紅十字會提交書面申請的前一小時,離奇的事發生了,德國也向紅十字會提交了一份內容幾乎完全一樣的申請。這是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使得最漂亮的離間計。蘇聯抓住這件事不放,指責流亡政府附和德國人,說波蘭已經墮落到與法西斯蛇鼠一窩。在此以後,蘇聯單方面中斷了和波蘭流亡政府的盟友關係,轉而培養與扶持親蘇的波蘭傀儡政體。波蘭的命運自此掌握在蘇聯手中。
在二戰進入轉折點的關鍵時期,為了盟國利益,英美兩國試圖挽救波蘇關係,但沒有成功。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紅十字會選擇不了了之,不再調查卡廷慘案的真相。西科爾斯基沒有放棄。蘇聯同波蘭斷交後兩個月,他乘坐飛機從中東前往波蘭,調查卡廷事件。飛機在直布羅陀海峽起飛不久,就墜入水中。西科爾斯基同機上人員全部罹難。
總理的離奇死亡讓波蘭同蘇聯的關係進一步惡化。波蘭流亡政府不再信任蘇聯。時間回到華沙起義爆發的1944年,為了避免蘇聯紅軍率先攻入華沙,讓蘇聯扶持的傀儡政府獲得波蘭統治的合法性,起義軍沒有事先告知蘇軍,而是選擇獨立起事。他們唯一獲得的援助,只有英美的空頭支票。當時,在華沙的波蘭國民軍大約有5萬多人,而駐守的德軍只有2萬5千人。但這場起義終究還是失敗了。英美兩國的飛機無法飛過德國控制區,近在咫尺的蘇軍因事前未曾得知消息無法及時配合,加上剛剛經歷了白俄羅斯戰爭急需修養,蘇軍只是象徵性地空投了物資,並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援助。因孤立無援,起義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華沙起義結束後,德軍在華沙大肆縱火屠殺,整個華沙城被燒為廢墟。起義軍和平民總計26萬人喪生,70多萬居民被驅逐出城,數萬平民被送往集中營。華沙起義過後,鋼琴家席皮爾曼還獨自在滿目蒼夷的華沙城艱難求生。他活下來的唯一希望,就只剩蘇聯攻入華沙。而此時,距離蘇聯解放華沙,還有兩個多月。他又該如何求生?為了躲避德軍搜索,鋼琴家席皮爾曼開始在各個廢墟間流竄。直到德軍開始無差別燒毀,每間有人住過的建築物都被火焰燒掉。鋼琴家躲到了一間閣樓,在這兒,他撞上了一個德國軍官。聽到這話後,德國軍官把他帶到了一架鋼琴前,讓他彈奏。鋼琴家戰戰兢兢地坐下,慢慢地彈奏起來。五年了,這是他五年以來第一次彈奏鋼琴。他彈奏的,是波蘭音樂家蕭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這首曲子,藏著蕭邦對祖國的愛。一曲結束,德國軍官滿臉驚訝,他問席皮爾曼是不是猶太人。他沒有回答。軍官沒有為難他,只是轉身離開。從那天起,這名德國軍官開始給鋼琴家偷偷送吃的。不久,蘇軍反攻華沙,德軍要撤退了。臨走前,軍官最後一次給鋼琴家送食物,並告訴他,戰爭就要結束了。鋼琴家等到了那一天,德國軍官卻被抓進了戰俘營。1952年,鋼琴家席皮爾曼多次斡旋失敗,曾在戰爭中庇護他的德國軍官死於蘇聯戰俘營。2000年,席皮爾曼逝世。他沒能看到那部由他真實經歷改編的電影。而拍攝這部電影的羅曼·波蘭斯基,在戰後進入了波蘭羅茲電影學院學習電影。幾部短片過後,他開始在電影領域大放異彩。1966年,製片人將一位名叫沙朗塔特的女演員推薦給了已經小有名氣的波蘭斯基,希望能給她安排一個角色。波蘭斯基望著面容姣好的塔特,心裡暗暗想著,「不如我給她安排另一個角色?」「她是唯一讓我感到快樂的女子。然而,作為一名現實主義者,我十分恐懼戀情的幸福美好終究不能地久天長。」當時的波蘭斯基未曾想到,自己說的這番話竟會一語成讖。波蘭斯基與塔特婚後不久,他的新電影《羅斯瑪麗的嬰兒》上映。這部反映邪教組織的電影上映後,一舉挽回了派拉蒙公司的經濟困局,也讓這對新婚夫妻的生活變得奢侈了許多,搬進了位於好萊塢的一處奢華的豪宅。據說,在電影上映的第一個星期,波蘭斯基就收到了一份200萬美元的廣告邀約。一夜之間,波蘭斯基成為了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大人物,受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追捧。這裡面,有最具權勢的大製片人,有聞名世界的大明星,也有懷著明星夢的青年男女。而在聲色犬馬的好萊塢,除了這些光鮮亮麗的大人物,還活躍著一夥舉止怪異的年輕人。他們穿著奇裝異服,嘴裡唱著重金屬樂,吸食著毒品,聚集於此,並組成了一個組織:
曼森家族。曼森家族是由一群崇拜查爾斯曼森的人組成的極端組織,成員多為年輕富有的中產女性。一個曾是曼森家族的少年說:曼森很愛我們,我們也愛他。他會給我們寫歌,為我們演唱。查爾斯·曼森,在他32歲的時候,人生有一半時間都在監獄中度過。在監獄裡,他認識了一群吸食毒品,卻又酷愛搖滾樂的獄友。在這些人的影響下,曼森對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整天抱著吉他不離手。出獄後,他來到了舊金山。此時的舊金山街頭,隨處可見身著奇裝異服的嬉皮士。同他一樣,這些嬉皮士酷愛搖滾樂。
曼森在這兒找到了從未有過的歸屬感,開始在這些人聚集的地方唱歌、演講。很快,他的身邊聚攏了一批年輕人。在夥伴的讚揚下,曼森開始對自己的音樂天賦產生了誤解。他開始不斷給一個叫梅爾切的音樂製作人寄自己的歌,希望梅爾切能給自己製作音樂唱片。梅爾切拒絕了多次,最後,曼森抱著吉他前往梅爾切位於好萊塢比弗利山莊的豪宅,請求梅爾切再聽一次他的演唱。梅爾切直截了當地拒絕了這個請求,還隨口對臨走的曼森抱怨了一句:「現在只要抱著個吉他的人,就敢說自己是搞音樂的。」曼森抱著滿腔怒火,離開了梅爾森的家。出版音樂唱片的希望破滅,他在舊金山一處廢棄農場裡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和三十多名同夥過上了群居生活。曼森家族的性質由此發生了改變。他開始給自己的同伴洗腦,說世界末日即將到來,將披頭四樂隊包裝成上帝派到人間的使者,而他自己則是耶穌轉世。他們將通過歌曲,預示一場革命風暴的到來。1968年8月8日晚上,4個曼森家族的成員開車駛向了比弗利山莊。臨出發前,曼森向成員下達了命令:
務必對屋內的人,進行一場大清洗。曼森不知道的是,此時,這所豪宅的主人不再是音樂製作人梅切爾,而是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命運的傳奇與荒誕在波蘭斯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位在二戰期間艱難求生的波蘭籍猶太人,剛剛拍攝了一部揭露邪教的電影,藉由一個奇妙的巧合,本該在太平盛世極享榮耀的他,
卻被邪教組織親手締造了人生的第二個夢魘。8月8日這天,塔特邀請了4位朋友來自家豪宅共度周末。當天夜裡,一男三女翻過欄柵,直奔波蘭斯基的家門。他們砍斷了牆上的電話線,然後打破玻璃門闖了進去。躺在客廳沙發上的朋友率先遭殃。
文章共計1.5w字,比較長,可以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血鑽故事後回復 波蘭 即可閱讀全文。
掃二維碼關注 血鑽故事
回復 波蘭 即可閱讀全文
上面的文章,來自血鑽故事(ID:xuezuangushi),這個號的內容堪稱深度硬核,因為他每寫一篇文章,參考十幾本書是常事:
因為文章的信息量爆表,經常有讀者表示,通過血鑽故事的一篇文章,幾乎了解完了一個國家的前世今生。
這類「血鑽國族史」的內容也是血鑽故事的招牌,對俄羅斯、德國、英國、韓國、沙特、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巴西、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歷史本質的解讀已經出品,掃碼關注血鑽故事,回復 國族史 即可閱讀。
掃二維碼關注 血鑽故事
回復 國族史 即可閱讀
如果你對這類內容感興趣,下邊這些血鑽故事的文章,一定也是你的菜:
韓國生死錄
國家的建立,往往伴隨著血與火。但很少有一個國家像韓國這樣,它崛起的第一桶金,沾滿了勞工的血淚;它的總統之位,仿佛中了詛咒,刺殺、政變、復仇輪番上演。
軍政與民主的兩桿旗幟交替舞動,一隻名為「財閥」的大手翻雲覆雨,半部韓國史,一本生死錄,在瘮人的槍聲與悽厲的呼喊中,樸正熙、金大中、盧武鉉、樸槿惠、文在寅……這些日後決定韓國命運的人,在名不見經傳時就已一一登場。
掃二維碼關注 血鑽故事
回復 韓國 即可閱讀
俄羅斯安魂曲:寡頭帝國(上、下)
談到俄羅斯,我們想到的或許是曾經的蘇聯,或許是「戰鬥民族」的稱謂,但這些都不是俄羅斯的本質。
俄羅斯政治的真相就兩個字:寡頭。
赫赫有名的「七大寡頭」在蘇聯解體後,借著「市場化」之風迅速起家,擁立葉爾欽,把持俄羅斯的媒體、銀行、礦產等命脈,以資本操控政治,但在普京上臺後則被一一扳倒,最終被政治反噬。
但新寡頭又出現了,只不過,他們向普京俯首聽命。
俄羅斯總統與寡頭之間的恩怨故事,是一場大戲,權力與金錢的博弈碰撞,歷史與現實的交錯迴響,合奏出一支俄羅斯安魂曲,至今未到終章。
掃二維碼關注 血鑽故事
回復 俄羅斯 即可閱讀
盧安達真相:大屠殺的白人見證者
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是哪個?
你一定猜不到,是盧安達。
然而,這個正在起飛的非洲國家,就在26年前,卻發生過一場人類歷史上最讓人痛心的慘劇,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樁被聯合國宣布為「反人類罪」的種族清洗罪行——盧安達大屠殺。
三個多月,80多萬人,被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用最原始野蠻的方式,一刀刀砍死。
這背後的根由,除了盧安達國內的民族問題,還有一些西方國家的挑撥煽動。
不過,在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中,同樣有著善良的人們,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人之為人的高貴。
這篇《盧安達真相》,據說看哭了很多人。
掃二維碼關注 血鑽故事
回復 盧安達 即可閱讀
沙特的血王冠
沙特有三樣東西最不缺:石油,美元,王子。
據說,沙特現在至少有5000名王子。如果你是個男人,生在沙特王室,陪伴你的就是派對、美女、豪車。但如果你是女人,哪怕生在沙特王室,一旦違背了這個國家極端保守的文化,就會活生生被石塊砸死。
沙特有句諺語:團結堂兄弟打外人,團結親兄弟打堂兄弟。
遊牧部落的思維,至今刻在沙特的文化裡。而一次次的權力更迭,讓王冠都沾滿了鮮血。
而且,沙特還被比喻為恐怖主義的經紀人。自己不登臺,但是所有的穆斯林世界裡的恐怖主義分子都和沙特有關係。
哪怕有再多錢,這也是一個奇葩的國家。沙特的故事,讓人大開眼界,也讓人大跌眼鏡。
掃二維碼關注 血鑽故事
回復 沙特 即可閱讀
血鑽故事,專注寫作深度歷史內容
在波詭雲譎的歷史中,叩問人性
關注血鑽故事,帶你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