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天津塘沽發生大爆炸,消防員這一群體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最美的逆行者」道出消防戰士在畏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勇精神。
成為一個消防員需要什麼樣的品質,《桂林晚報》記者走進了消防員的生活,聽他們講述24小時隨時待命、奔赴大大小小災難現場的經歷。
黃子權今年27歲,在秀峰大隊特勤中隊擔任中隊長助理,至今已經8個年頭了。
消防員必須24小時隨時待命,一有情況就要隨時出動。「日常訓練必不可少,有時周末不用訓練,但也要原地休息,隨時可能會有任務。」黃子權說,年夜飯都是跟戰友們吃的。「在別人都放假的節日裡更加不能休息,過年的時候全體消防戰士都會進入戰備狀態。」
(這樣危險的場面,每位消防員都會經歷)
何駿奎2012年從廣西民族大學畢業,學播音主持的他沒有選擇與專業相關的工作,而是參加了大學生入警考試。
經過努力,他成功通過了筆試、面試和體能測試,最終被錄用。2012年7月,何駿奎前往廣東消防總隊培訓基地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培訓,軍隊的生活讓他感到很充實,除了日常的隊列,他還要學習消防業務與技能。
從廣東回來後,他輾轉了柳州、玉林和南寧多地的消防隊實習,九個月後,他回到了桂林。「現在我被調到了雁山中隊擔任副中隊長,指揮員也是要一同參與滅火、搶險工作的。」何駿奎說,「指揮員不能光『指揮』戰士頂在前面。在危險面前指揮員從不會對戰士們說『給我上』,而會說『跟我上』。」
黃子權工作這些年,大大小小的救援經歷過不少,每次救援成功他都會感到很自豪。
2012年5月,堯山纜車停滯,70多名遊客被困,當時他是救援隊伍中的一員。「我自己帶了一隊去救援,有些纜車離地面很高,給救援增加了難度,但是經過了5個小時左右的救援,被困人員全部救出。」黃子權說,「當時被困的還有外國友人、港澳同胞,將他們救下以後,他們一直在道謝。」
(每次救援成功,消防員的心中就充滿自豪)
何駿奎進入消防部隊這幾年,時常會收到群眾發來的感謝簡訊,他會將這些簡訊保存下來,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
今年5月連續暴雨,由於上遊洩洪,一名14歲的小孩走在一條小溪邊時,被突如其來的洪水困在了一棵樹上。晚上9點,兩輛消防車趕到事故現場附近,由於天黑和暴雨,路面根本看不清,他們也不清楚事故地點具體在哪,只能緩慢前進。
「當時那條小溪變得比江水還急,小溪兩岸起碼有500米寬,我們走的路也被淹了,隨時有可能陷進去。」何駿奎說,「到達事故現場已經10點多了,小孩已經被困了快四個小時。」
消防車離那棵樹大約30米,只能由一名水性好的消防戰士穿著救生衣,綁著繩子過去,另外的人在另一邊拉。「那名戰士到樹邊的時候,發現樹上盤著很多毒蛇,他只能小心翼翼地把小孩救下來。」
經過了兩個多小時的救援,消防戰士們終於將小孩救了回來。「將小孩安頓好後,他的父親一個勁道謝,其實救了人,我們自己也很激動。」何駿奎說。
在救援過程中,消防員往往會經曆命懸一線的場面,他們必須克服自己的恐懼。
何駿奎回憶,去年12月他參加過一次讓他記憶深刻的救援。當時連續暴雨,兩名工人在修水庫時,突然遇到山體滑坡,山上的石頭將一名工人完全掩埋,另一名工人的下半身被巖石壓住。
接到報警後,他們派了兩輛消防車出動,由於事故地點在山區,消防車無法開入,消防員們只能扛著器材,徒步3公裡,才到達事故現場。根據判斷,被掩埋的工人已經無生還可能,由於工地上的工人沒有抽水的意識,另一名工人的部分身體已經被水淹了,十分虛弱。
「現場無法用器材搬石頭,我們就只能用手來挖,當時頭頂就是石頭,很有可能二次塌方,但是生命就在我們眼前,我們沒有退路,只有救人。」最終他們將壓在工人身上的石塊搬開,但是這名工人是還是在消防員的懷裡斷了氣息。
「看著一條鮮活的生命在眼前逝去,真的很難過,只能自責」,何駿奎說道,「當時真的已經盡力了,回到隊裡還是找了一些老同志傾訴,在他們的幫助下才慢慢調整好心態。」
(救援間隙就地消息的消防員,讓人心疼)
作為八年的老兵,黃子權也會有壓力。「很多情況下,消防車是無法開入山區的,我們就要借群眾的車進入,在路上就會耽誤時間。有一次在南邊山一輛大貨車翻入山溝,有人被壓住,就是因為消防車開不進去,耽誤了救援時間,被壓的人在回來的途中就死亡了。」
黃子權說,救援中遇到被困人員命在一線,心情會十分低落,這時,看著被困人員期盼的眼神,心裡會很著急,會產生壓力,影響判斷。「越是這種情況,越要冷靜,才能最快、最安全的將被困者救出」。
《桂林晚報》記者周紹瑜 見習記者林揚
配圖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