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就是打一針?事實是,這一針打深了打淺了都後患無窮。麻醉就是讓你睡一覺?事實是,為了讓你睡好至少要準備數十小時……現實中,許多人對醫學麻醉都有各種誤解。3月25日至29日是第三屆「中國麻醉周」,記者近日走進解放軍第九六零醫院中心院區麻醉科,體驗麻醉醫生的工作,深度解密麻醉室的那些事。
誤解一:麻醉醫生都「話癆」
鏡頭:病人正在病房休息,穿綠色大褂的麻醉師進來,「身體怎麼樣?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用什麼藥物,病情控制如何?能否爬樓、做家務?睡覺打不打呼嚕,睡眠中有沒有憋醒過?是否抽菸喝酒……」你說你當好麻醉醫生就行了,這麼「話癆」煩不煩?
真相:術前的「話癆」很重要。如果次日做手術,當天16:00至21:00之間,麻醉師會與病人見面,主要是為了掌握患者身體狀況、麻醉耐受等情況並作出評估。通常,麻醉師看到病人第一眼,就可大致判斷病人有無氣管插管困難,如肥胖、短頸、小下頜、門齒前凸等,這些都可導致插管障礙,嚴重的會有生命危險。麻醉師的提問看似無關緊要,卻關切病人的生命安危。
誤解二:麻醉醫生愛嚇唬人
鏡頭:問完病人,麻醉師要把家屬拉到一邊,拿出一張紙來,上面有對病人麻醉的評估,告知各種風險,最後要家屬在麻醉知情同意書上簽字。麻醉醫生就會嚇唬人,還能讓人好好做個手術吧?拒不籤字行吧?
真相:「填了知情同意書,術中出現意外,並不意味著麻醉師和醫院可逃避責任。」如家屬不籤字,手術不可能開始。其實,麻醉師是在履行應有的告知義務,是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尊重。麻醉師不會誇大風險。知情同意書列舉的,是麻醉面臨的風險以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如果麻醉中醫護人員診療護理時存在過失,給病人造成人身損害或發生醫療事故,院方要承擔相應責任。
誤解三:麻醉對大腦有損害
鏡頭:「哎呀,大妹子!全麻對孩子大腦發育影響可大了,智力也會受影響,將來考學都是麻煩事……」病人家屬對麻醉常有各種擔心,其中之一就是認為麻醉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對大腦產生損害。
真相:目前的科研成果表明,全麻對3歲以上兒童和成人相對安全,如果有影響的話也只是短期的。對於3歲以下的兒童是否有不良影響,目前醫學研究尚不明確。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發生麻醉後的認知功能障礙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誤解四:酒量大會「麻不倒」
鏡頭:病人問麻醉師:「我一頓喝一斤半白酒,是不是分解酒精快,麻不倒我?」這樣的問題很多人都關心,別人打10滴能麻倒,我這酒量是不是需要20滴?或者根本「麻不倒」呢?
真相:九六零醫院麻醉科主任高成傑說,長期飲酒的人,麻醉藥用量確實會偏大。在手術中會有麻醉深度監測,能更好控制藥量,不過目前尚未聽說過有「麻不倒」的病人。
誤解五:偷偷吃點喝點沒事
鏡頭:做手術前,醫生都會告訴病人不允許吃、喝。醫生前腳剛走,病人家屬後腳就把巧克力、牛奶拿來了,「我這手術又不動在肚子上,吃點喝點有什麼?做完了又不讓吃,怎麼受得了?醫生就是嫌麻煩罷了。」
真相:麻醉師、醫生在術前訪視中,會反覆叮囑病人術前6小時禁止飲食,術前2小時內禁止飲水。但幾乎每名麻醉師都遇到過偷偷吃東西的病人,這種「偷吃」行為會危及生命,「因為在麻醉誘導和甦醒中,胃裡的食物可能會誤吸進入氣管,引發生命危險。」誤解六:麻醉師打針挺疼
鏡頭:麻醉師畢竟不是護士,這護士打針多了,扎一下感覺不到疼。在手術室裡,麻醉師打的那一針這麼疼!看來畢竟不是「專業打針」的。
真相:九六零醫院的麻醉醫師宋強說,一般是護士為病人打留置針,開放靜脈通道輸液,麻醉藥物由此輸入體內。如果術中發生危急情況,麻醉師會經這條通道給予搶救藥物、輸血補液等。麻醉師推注麻醉藥物時會問「多大年齡了」「家在哪裡」,兩三個問題後病人就睡了。這能讓病人放鬆心情,也是測試麻醉深度的方法。多數情況下並非氧氣面罩使患者麻醉,而是推入的藥物在幾秒鐘內生效了。至於病人認為麻醉師打針疼,應是在手術臺上心情緊張、焦慮的生理反應,「畢竟那一針其實是護士打的」。
誤解七:術後麻醉師就走了
鏡頭:開始手術,就是主刀醫生和助手、護士的事了,麻醉師就離開手術室走了。他留在手術裡也沒用啊,又不用他動刀。持這種想法的人有很多,認為麻醉師把人「麻倒了」就算完成任務。
真相:手術開始後,麻醉師會關注並記錄病人血壓、心率、血氧等。「全麻手術用肌松藥」,高成傑說,用肌松藥後病人呼吸肌鬆弛,自主呼吸消失。病人被麻倒後,麻醉師要在最短時間內為病人氣管插管或置入喉罩,連接呼吸機,調整呼吸參數,建立人工呼吸。氣管插管對病人是惡性刺激,易造成心率、血壓劇烈波動,增加心腦血管意外風險。麻醉師精神高度緊張,要密切觀察病人血壓、心率等並及時對症處理。全過程裡麻醉師要維持病人的麻醉深度,但不能麻太淺,可能發生術中甦醒;也不能麻太深,可能影響術後恢復。
誤解八:醒過來靠家屬「喊」
鏡頭:很多病人推出手術室後麻醉師、醫生、護士會叮囑家屬把人「喊醒」。你說醫學這麼發達了,為什麼麻醉後要靠「喊」讓人甦醒呢?
真相:手術全程中,麻醉師要根據進程調整麻醉深度。根據監護儀、麻醉機數據變動,給予升心率或降心率、升壓或降壓等血管活性藥,以維持生命體徵穩定。手術臨近結束,麻醉師會降低麻藥濃度,保證縫合後病人安全醒來,拔掉氣管插管或喉罩能恢復自主呼吸。麻醉師送病人回病房都會提醒病人2小時內不要睡覺,「是為了避免發生呼吸抑制」。而讓家屬「喊」,一來喚醒病人的自主意識,二來增加病人的親情歸屬感。
誤解九:有止疼棒不應再疼
鏡頭:幾乎所有的病人,甦醒後都會表示傷口疼痛。「不是用止疼棒了嗎?怎麼還疼?」每當護士來換針或者醫生查房,病人的家屬都有如此疑問。
真相:病人所稱的止疼棒就是鎮痛泵,是麻醉師為病人量身配製的,由病人自行選擇是否使用。鎮痛泵內的鎮痛藥物以固定速度泵入體內,當明顯疼痛時可自行按壓加藥、迅速止痛。鎮痛泵可減輕疼痛,不能消除疼痛。為減輕疼痛,多數醫院會採取多模式鎮痛,「比如髖關節置換術快結束時,由B超導引,在手術部位的神經周圍注入局部麻醉藥,阻滯神經,起到減輕甚至消除疼痛的作用。幾個小時後局麻藥效果消失,鎮痛泵會繼續發揮作用。」高成傑說。
誤解十:無痛分娩影響嬰兒健康
鏡頭:「女人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別人都能生,為什麼就你怕疼」……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生孩子忍受疼痛是天經地義,而醫院推出的無痛分娩會影響嬰兒健康。
真相:很多醫院的婦產科都推行了舒適化醫療,進行分娩鎮痛等。「去年一名產婦強烈要求無痛分娩,遭到其母親反對,擔心『上了麻醉沒有力氣生孩子了』。最終在產婦堅持下,使用分娩鎮痛,順利娩出嬰兒。」無痛分娩只阻斷痛覺,不影響運動,更不會影響生孩子時用力。使用的麻醉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微乎其微。
據悉,九六零醫院開放有17個手術間,平均日承接四臺手術,不到20名麻醉師每天最多完成60臺手術。多數麻醉師完成工作都到了晚上,訪視第二天手術的病人後才結束一天工作。記者採訪的22日8:20,麻醉科交班結束,20名麻醉師前往各自的手術間,他們需要在幾分鐘內完成抽取配製約10種麻醉及搶救藥物,並要準備呼吸管路、連接監護設備…… (記者杜林 昀勍)
(杜林 昀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