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就是「打一針讓你睡一覺」?關於麻醉的十大誤解一一解密

2020-11-28 騰訊網

醉就是打一針?事實是,這一針打深了打淺了都後患無窮。麻醉就是讓你睡一覺?事實是,為了讓你睡好至少要準備數十小時……現實中,許多人對醫學麻醉都有各種誤解。3月25日至29日是第三屆「中國麻醉周」,記者近日走進解放軍第九六零醫院中心院區麻醉科,體驗麻醉醫生的工作,深度解密麻醉室的那些事。

誤解一:麻醉醫生都「話癆」

鏡頭:病人正在病房休息,穿綠色大褂的麻醉師進來,「身體怎麼樣?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用什麼藥物,病情控制如何?能否爬樓、做家務?睡覺打不打呼嚕,睡眠中有沒有憋醒過?是否抽菸喝酒……」你說你當好麻醉醫生就行了,這麼「話癆」煩不煩?

真相:術前的「話癆」很重要。如果次日做手術,當天16:00至21:00之間,麻醉師會與病人見面,主要是為了掌握患者身體狀況、麻醉耐受等情況並作出評估。通常,麻醉師看到病人第一眼,就可大致判斷病人有無氣管插管困難,如肥胖、短頸、小下頜、門齒前凸等,這些都可導致插管障礙,嚴重的會有生命危險。麻醉師的提問看似無關緊要,卻關切病人的生命安危。

誤解二:麻醉醫生愛嚇唬人

鏡頭:問完病人,麻醉師要把家屬拉到一邊,拿出一張紙來,上面有對病人麻醉的評估,告知各種風險,最後要家屬在麻醉知情同意書上簽字。麻醉醫生就會嚇唬人,還能讓人好好做個手術吧?拒不籤字行吧?

真相:「填了知情同意書,術中出現意外,並不意味著麻醉師和醫院可逃避責任。」如家屬不籤字,手術不可能開始。其實,麻醉師是在履行應有的告知義務,是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尊重。麻醉師不會誇大風險。知情同意書列舉的,是麻醉面臨的風險以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如果麻醉中醫護人員診療護理時存在過失,給病人造成人身損害或發生醫療事故,院方要承擔相應責任。

誤解三:麻醉對大腦有損害

鏡頭:「哎呀,大妹子!全麻對孩子大腦發育影響可大了,智力也會受影響,將來考學都是麻煩事……」病人家屬對麻醉常有各種擔心,其中之一就是認為麻醉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對大腦產生損害。

真相:目前的科研成果表明,全麻對3歲以上兒童和成人相對安全,如果有影響的話也只是短期的。對於3歲以下的兒童是否有不良影響,目前醫學研究尚不明確。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發生麻醉後的認知功能障礙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誤解四:酒量大會「麻不倒」

鏡頭:病人問麻醉師:「我一頓喝一斤半白酒,是不是分解酒精快,麻不倒我?」這樣的問題很多人都關心,別人打10滴能麻倒,我這酒量是不是需要20滴?或者根本「麻不倒」呢?

真相:九六零醫院麻醉科主任高成傑說,長期飲酒的人,麻醉藥用量確實會偏大。在手術中會有麻醉深度監測,能更好控制藥量,不過目前尚未聽說過有「麻不倒」的病人。

誤解五:偷偷吃點喝點沒事

鏡頭:做手術前,醫生都會告訴病人不允許吃、喝。醫生前腳剛走,病人家屬後腳就把巧克力、牛奶拿來了,「我這手術又不動在肚子上,吃點喝點有什麼?做完了又不讓吃,怎麼受得了?醫生就是嫌麻煩罷了。」

真相:麻醉師、醫生在術前訪視中,會反覆叮囑病人術前6小時禁止飲食,術前2小時內禁止飲水。但幾乎每名麻醉師都遇到過偷偷吃東西的病人,這種「偷吃」行為會危及生命,「因為在麻醉誘導和甦醒中,胃裡的食物可能會誤吸進入氣管,引發生命危險。」誤解六:麻醉師打針挺疼

鏡頭:麻醉師畢竟不是護士,這護士打針多了,扎一下感覺不到疼。在手術室裡,麻醉師打的那一針這麼疼!看來畢竟不是「專業打針」的。

真相:九六零醫院的麻醉醫師宋強說,一般是護士為病人打留置針,開放靜脈通道輸液,麻醉藥物由此輸入體內。如果術中發生危急情況,麻醉師會經這條通道給予搶救藥物、輸血補液等。麻醉師推注麻醉藥物時會問「多大年齡了」「家在哪裡」,兩三個問題後病人就睡了。這能讓病人放鬆心情,也是測試麻醉深度的方法。多數情況下並非氧氣面罩使患者麻醉,而是推入的藥物在幾秒鐘內生效了。至於病人認為麻醉師打針疼,應是在手術臺上心情緊張、焦慮的生理反應,「畢竟那一針其實是護士打的」。

誤解七:術後麻醉師就走了

鏡頭:開始手術,就是主刀醫生和助手、護士的事了,麻醉師就離開手術室走了。他留在手術裡也沒用啊,又不用他動刀。持這種想法的人有很多,認為麻醉師把人「麻倒了」就算完成任務。

真相:手術開始後,麻醉師會關注並記錄病人血壓、心率、血氧等。「全麻手術用肌松藥」,高成傑說,用肌松藥後病人呼吸肌鬆弛,自主呼吸消失。病人被麻倒後,麻醉師要在最短時間內為病人氣管插管或置入喉罩,連接呼吸機,調整呼吸參數,建立人工呼吸。氣管插管對病人是惡性刺激,易造成心率、血壓劇烈波動,增加心腦血管意外風險。麻醉師精神高度緊張,要密切觀察病人血壓、心率等並及時對症處理。全過程裡麻醉師要維持病人的麻醉深度,但不能麻太淺,可能發生術中甦醒;也不能麻太深,可能影響術後恢復。

誤解八:醒過來靠家屬「喊」

鏡頭:很多病人推出手術室後麻醉師、醫生、護士會叮囑家屬把人「喊醒」。你說醫學這麼發達了,為什麼麻醉後要靠「喊」讓人甦醒呢?

真相:手術全程中,麻醉師要根據進程調整麻醉深度。根據監護儀、麻醉機數據變動,給予升心率或降心率、升壓或降壓等血管活性藥,以維持生命體徵穩定。手術臨近結束,麻醉師會降低麻藥濃度,保證縫合後病人安全醒來,拔掉氣管插管或喉罩能恢復自主呼吸。麻醉師送病人回病房都會提醒病人2小時內不要睡覺,「是為了避免發生呼吸抑制」。而讓家屬「喊」,一來喚醒病人的自主意識,二來增加病人的親情歸屬感。

誤解九:有止疼棒不應再疼

鏡頭:幾乎所有的病人,甦醒後都會表示傷口疼痛。「不是用止疼棒了嗎?怎麼還疼?」每當護士來換針或者醫生查房,病人的家屬都有如此疑問。

真相:病人所稱的止疼棒就是鎮痛泵,是麻醉師為病人量身配製的,由病人自行選擇是否使用。鎮痛泵內的鎮痛藥物以固定速度泵入體內,當明顯疼痛時可自行按壓加藥、迅速止痛。鎮痛泵可減輕疼痛,不能消除疼痛。為減輕疼痛,多數醫院會採取多模式鎮痛,「比如髖關節置換術快結束時,由B超導引,在手術部位的神經周圍注入局部麻醉藥,阻滯神經,起到減輕甚至消除疼痛的作用。幾個小時後局麻藥效果消失,鎮痛泵會繼續發揮作用。」高成傑說。

誤解十:無痛分娩影響嬰兒健康

鏡頭:「女人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別人都能生,為什麼就你怕疼」……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生孩子忍受疼痛是天經地義,而醫院推出的無痛分娩會影響嬰兒健康。

真相:很多醫院的婦產科都推行了舒適化醫療,進行分娩鎮痛等。「去年一名產婦強烈要求無痛分娩,遭到其母親反對,擔心『上了麻醉沒有力氣生孩子了』。最終在產婦堅持下,使用分娩鎮痛,順利娩出嬰兒。」無痛分娩只阻斷痛覺,不影響運動,更不會影響生孩子時用力。使用的麻醉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微乎其微。

據悉,九六零醫院開放有17個手術間,平均日承接四臺手術,不到20名麻醉師每天最多完成60臺手術。多數麻醉師完成工作都到了晚上,訪視第二天手術的病人後才結束一天工作。記者採訪的22日8:20,麻醉科交班結束,20名麻醉師前往各自的手術間,他們需要在幾分鐘內完成抽取配製約10種麻醉及搶救藥物,並要準備呼吸管路、連接監護設備…… (記者杜林 昀勍)

(杜林 昀勍)

相關焦點

  • 揭秘手術室裡的麻醉醫生,可不止是打一針那麼簡單
    「不用緊張哈,你的手術很快,睡一覺醒來就結束了」「呀,你跟你妻子一個姓氏呀。」手術室裡,已經有8年工作經驗的麻醉科醫生王衛萍,一邊詢問著常規問題,一邊跟患者開玩笑,因為她曾試過躺在這張手術臺上是什麼感覺,也因此知道每一位躺下的患者有多麼不安,會用「閒聊」的方式分散注意力,用輕鬆的語氣給患者信心。
  • 麻醉真是「打一針、睡一覺」那麼簡單嗎?無痛、安全、舒適為患者首選
    交匯點訊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麻醉不止「打一針」那麼簡單。11月21日上午,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麻醉科主辦的第五屆中大論壇-麻醉與神經科學分論壇暨中大醫院麻醉科省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在南京舉行。論壇主席、中大醫院麻醉科主任孫杰指出,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舒適化醫療的要求越來越高,無痛、安全、舒適成為患者的首選。
  • 麻醉就是「打一針」?專家指出:舒適化醫療才是新趨勢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麻醉不止「打一針」那麼簡單。11月21日上午,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麻醉科主辦的第五屆中大論壇-麻醉與神經科學分論壇暨中大醫院麻醉科省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在南京舉行。如今,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使用的新型的麻醉藥物以及最新麻醉管理方法,使麻醉安全有了保障,讓患者在麻醉後恢復更快,同時患者家屬的理念也發生明顯轉變,大家都希望老人能過一個有質量、有尊嚴的晚年生活。合理處理麻醉術前、術中、術後各種突發情況,是保證高齡患者健康的首要措施。
  • 麻醉安全嗎?
    如果您的親人做過手術,問他做手術的時候怕不怕,他說睡一覺手術就好了,都不知道手術是怎麼做的,問起打麻醉是什麼感覺,回答都是打了一針就睡過去了。那麼,在麻醉的時候,它安全嗎?任何麻醉都不會100%的安全,因為麻醉藥不僅會讓人睡著和不讓病人感到疼痛,也會干擾正常的功能,比如心跳,血壓,呼吸等,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患者可能要承受伴隨麻醉而來的負面影響,比如說麻醉過程中發生意外,導致呼吸和循環功能障礙,造成腦細胞不同程度的缺氧,從而影響腦功能,很多病人以為麻醉的風險都是麻醉藥物和醫生的操作惹的禍,但事實恰恰相反,在手術麻醉過程中,這兩種因素所引起的麻醉風險並不多
  • 整形手術採取哪種麻醉方式
    很多求美者,在做出「整形」決定前,一定會做許多的「功課」,唯獨對整形手術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卻知之甚少,那就是麻醉。近年來有媒體也曝出一些因整形手術而意外死亡案例,大多數都是因為麻醉環節而出了問題。麻醉是由藥物或其他方法產生的一種中樞神經和(或)周圍神經系統的可逆性功能抑制,這種抑制的特點主要是感覺特別是痛覺的喪失。「麻醉」本身真的很複雜的醫學學科,本身也是一種有創的醫療行為,也確實客觀存在著一定風險。在麻醉的過程中,麻醉醫師的工作不僅僅是解決疼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醫生解讀麻醉那些事:全麻讓人變傻?這種說法不靠譜
    ■天府早報記者段禎小孩能不能做麻醉?局麻比全麻風險小?麻醉之後人會傻?小到拔牙,大到心臟搭橋,人的一生中總會經歷幾次麻醉,但提到麻醉,大多數人的解讀是,「打一針,舒服睡一覺」,但麻醉醫師幹的活,真不是打一針這麼簡單。3月27日至4月2日是「中國麻醉周」,近日,四川省醫學會麻醉分學會·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開展了麻醉門診開放日,為大眾解讀麻醉那些事兒。
  • 麻醉不止「打一針」那麼簡單 無痛、安全、舒適為患者首選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麻醉不止「打一針」那麼簡單。11月21日上午,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麻醉科主辦的第五屆中大論壇-麻醉與神經科學分論壇暨中大醫院麻醉科省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在南京舉行。如今,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使用的新型的麻醉藥物以及最新麻醉管理方法,使麻醉安全有了保障,讓患者在麻醉後恢復更快,同時患者家屬的理念也發生明顯轉變,大家都希望老人能過一個有質量、有尊嚴的晚年生活。合理處理麻醉術前、術中、術後各種突發情況,是保證高齡患者健康的首要措施。
  • 德州市立醫院:精準麻醉引領舒適醫療,安全無痛護航患者健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良 通訊員 張瀟然對於麻醉科醫生,可能不少人會存在這樣的誤解——「打一針,睡一覺」。但你不知道的是,手術一開始,麻醉醫生便要一直守護在患者身旁,確保氧氣供給、心血管系統穩定等,並隨時準備處理特殊情況。無論是術前、術中、術後,都需要麻醉醫生的全程護航,他們不僅要看著病人「睡著」,也要寸步不離等病人甦醒。
  • 做手術需麻醉 全麻、局麻、半麻你了解嗎?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楊濤說,麻醉醫生給病人選擇麻醉方式有個原則,那就是能夠用簡單的,就不需要用複雜的。如磕破了頭,裂了個大口子,醫生要縫合傷口,可就算要縫上十來針,也只需局部使用麻醉藥物進行表麵皮膚的浸潤即可,無需用到全麻。  醫生必須根據病人病情及手術性質來考慮麻醉方式。
  • 麻醉是怎麼回事
    說到麻醉,很多人都覺得並不陌生。但他們還是會有麻醉會使人變笨、麻醉會影響健康等錯誤認識。說到底,還是因為對麻醉不夠了解。那麼,麻醉到底是怎麼回事?它是如何達到「麻醉」目的的呢?首先,我們應明確:麻醉是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體或局部暫時失去感覺,以達到無痛的目的。
  • 手術中生命的守護神,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麻醉醫生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讓患者平穩度過危險的手術期,他們幫患者克服恐懼,能談笑自如地「刮骨療傷」,這就是一直在背後默默工作的麻醉醫生,「好的手術功勞一半該歸麻醉醫師」早已是業內的共識。今天,我們就邀請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黨支部書記、日間手術中心主任韓雪萍,作客健康大河南演播室,請他給我們聊聊麻醉的相關知識。
  • 病人全身麻醉後啥感覺? 年輕麻醉醫生親身體驗並記錄
    原標題:病人全身麻醉後啥感覺?年輕麻醉醫生親身體驗並記錄 對話麻醉師 書本上學再多病人心理學 也不如「全麻」一次感同身受 更懂患者的託付: 「我的命交給你了」 在體驗的同時,他想到了自己為那些打過麻醉的人,特別是有的患者麻醉臨睡過去的眼神告訴醫生:「我的命託付給你了」。
  • 央視記者調查報告:索命麻醉—你不知道的關於一線醫生的真相
    人家跑長途的四個小時還要休息一下,你看我們沒明沒夜連軸轉---"吳輝是所在醫院的第一個研究生,也是第一個博士生,科室對他比較重視,排給他的也是高危手術居多。做這種手術,麻醉醫生的心理壓力非常大。徐慧認為,長期過勞、心理壓力大,是導致丈夫吳輝死亡的主要原因。"還有,他從小的夢想就是穿個白大褂,很有職業榮譽感。
  • 一天24臺手術「累暈」麻醉醫生,大醫院麻醉科很缺人
    很多人都以為麻醉僅僅是打一針,實際上麻醉不僅僅是一門讓人「睡著的藝術」,更蘊含了豐富的醫學知識。麻醉醫生不僅是讓病人「睡著」,更要保證病人手術後能安全地醒過來。  3月27日至4月2日,中華醫學會麻醉專業委員會舉辦「中國麻醉周」宣傳活動,以增加大眾對麻醉和麻醉醫生的正確認識。
  • 全身麻醉就是人死過一回?麻醉時身體經歷了什麼
    1.心率、血壓變得緩慢  你知道嗎,你在麻醉的過程中你的正常血壓和心率是十分的緩慢的,在藥物的作用下心臟的功能性都會減弱。  2.自主呼吸消失  在麻醉的過程中,你的自主呼吸是消失的,你不需要自己的呼吸來維持生命體徵,都是通過呼吸機幫助你呼吸。
  • 健康貓潔牙麻醉死亡
    ,這個貓的麻醉風險是1級,最低級別的。這種貓,麻醉死亡的風險非常非常低。之前我的文章中寫過,美國歐洲的寵物醫院中,麻醉死亡率是0.15%。這裡面包括重症的。如果是ASA1級的,我想這個比例會非常非常低。但是,這個貓,據說維持麻醉都沒用上就掛了。 醫院的解釋是麻藥過敏。我之前關於麻醉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雖然理論上可能出現麻藥過敏,但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那,我們看一下麻醉方案。
  • 要不要麻醉?
    要不要麻醉?第三、心臟支架需麻醉嗎?心臟支架需要麻醉!但和傳統外科手術的麻醉不一樣。外科手術要麼全麻,也就是整個手術過程,患者處於無知覺狀態,也不會有任何痛苦。外科手術要麼局麻,也就是身體的某一部分處於無知覺狀態,患者沒有疼痛痛苦。心臟支架手術的麻醉,就是打一小針皮膚麻醉,目的是為了上述切口時,減輕患者疼痛;以及減輕疼痛造成患者血管痙攣,為下一步導管操作準備。
  • 半麻是什麼麻醉
    在手術之前需要打麻醉,麻醉是用麻醉藥物使開刀部位暫時失去感覺,病人在開刀的時候不覺得痛,才能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大家應該聽說過打麻醉有打半麻的,說是腰以下麻醉,腰以上是正常的,而且還是在腰背後打針,感覺很痛,會害怕手術。今天,我來向大家解釋什麼是半麻。
  • 很多人覺得麻醉是小事,但貓咪因麻醉死亡的數量遠高於手術失誤
    有人認為絕育麻醉是小事,沒必要做一大堆的檢查,更多的人覺得很多檢查都是為了賺錢,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個小小的風險就可以讓貓咪永遠離開你。1、基礎檢查(體溫、心率和血壓等)2、血常規必須做。醫生通過解讀血常規化驗數據,可以初步確定貓咪的狀況。
  • 剖宮產「腰麻」有沒有危險,這一針可不好打
    首先,我們來談談腰麻怎麼打?腰麻的打法,專業上術語叫做「腰麻的穿刺」,雖然只有一針,但是這一針可是要經過人體9個不同韌度的組織!即使是穿刺經驗豐富的高年資醫生,也不能保證一定能穿刺到位,更不敢說一針到位,特別是肥胖的孕婦,由於腰部脂肪沉積,腰椎代償性前凸,甚至局部水腫,腰部的體表標誌難以摸清,造成定位困難,甚至需要超聲引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