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邱佔祥:澠池是古中華虎和古駱駝化石的首次發現地!

2021-01-09 騰訊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邱佔祥

澠池是古中華虎和古駱駝化石的首次發現地

楊拴朝

一、歷史寫真

1918年,受聘於中國農工商部做礦業顧問的安特生,到這裡看望從事慈善事業的同鄉瑪利亞。在瑪利亞的幫助下,在澠池蘭溝發現了距今100-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遺址。之後,安特生安排僱工在這裡採集化石。1920年在蘭溝38號地點出土了一個保存比較完好的同屬於同一個體的頭骨、下牙床和第一脊椎,之後,被認定為「古中華虎」。同時出土的還有中華鼻三趾馬化石,在仰韶村附近還首次發現了古駱駝和豪豬化石。這些史無前例的大發現,促使安特生在1921年走向了仰韶村,揭開了中國田野考古的序幕,發現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

二、研究過程

(1)、關於古中華虎的研究

1924年,師丹斯基把蘭溝出土的虎化石鑑定為距今200萬年以上的虎化石,並將其命名為「中華虎」。師丹斯基在記述這個標本時認為,它兼有虎、獅和豹的特點,所以它不是虎、也不是獅也不是豹,而是一個單獨的種。芬蘭科學家在1963年和1968年兩次提到古中華虎可能就是豹的祖先。1967年,德國科學家海默著文詳細討論了這個種的性質。在很仔細地討論了每一塊骨頭的行態特徵並做出了詳細的測量和對比之後的出的結論是,它的絕大部分特徵都和虎更為接近,只是個頭比虎小,而稍大於豹者,因此應為虎的一個亞種。中國古生物學家邱佔祥對這一結論作了進一步的評價,他說,這一結論是可信的,即使它不是真正的古中華虎化石,至少它也是目前所知和虎最接近的動物,因而很可能就是虎的祖先。

澠池蘭溝古中華虎復原圖

1987年,海默在其論文《虎的發展史》中記述,關於早期虎的歷史最完整、最重要的化石,其年代已經得到鑑定,為更新世末期或上新世早期三位學者分別於1924、1934、1967年,進行了鑑定和研究。師丹斯基於1924年經該完整的頭骨標本描述為古貓類,後來的相關分析認為他是一種原始虎,具有現代虎的大部分典型特徵,經過與獅、美洲虎和豹等類群對比,它兼有美洲虎的某些特徵。同年,赫林頓在其研究的論文《虎的亞種與保護》中,採用了此說:「虎的起源中心可能是中國中東部偏南,出於現代華南虎亞種的分布範圍之內,從那裡開始,虎的分布逐漸向北(東北虎亞種)、東(印支虎亞種)、南(各島嶼亞種)擴散。甚至繞過中亞的高山通過中東到達了裏海虎的分布區。」這一觀點得到了大部分中國動物學者的認同。

後來,中國的動物學從遺傳學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為該觀點提供了遺傳學支撐。2005年,張文平等發表了研究成果,採用PCR和質粒克隆測序方法,其研究結果「支持華南虎是這三個亞種中最古老的亞種的結論」,「明確表明華南虎分布區即為世界虎分布中心的事實」。陳珉、張恩迪、李冰燈通過對虎的遺傳變異、種群結構、系統分類等保護遺傳學研究進行總結,認為「在虎的起源問題上化石證據和頭骨數據以及DNA分析都顯示這些物種起源於中國的華南地區。虎化石最早出現於200萬年以前,然而DNA的研究分析估計虎是在72000--108000年才分化出來,遠比其它貓科動物年輕,DNA的分析與化石出現年代相距甚遠。」也基本秉承了這一觀點。虎中起源於中國河南澠池的說法,已得到國內外動物學者的認可,即虎200萬年前起源於中國河南澠池。其祖先是古中華虎。

近百年來,世界各地又相繼發現了虎化石,國外出土的如印尼(爪哇、蘇門答臘)日本、俄羅斯、印度等地雖然也有虎化石發現,但數量較少,其地質年代也較晚。其中在陝西藍田公主嶺,發現了距今100萬年左右的虎化石,這個物種已和現代虎很難區分別了,在大小上比現生虎稍大。在甘肅東鄉龍擔地區出土了與澠池虎化石同時期的古中華虎化石,馬逸清、解焱等在發表的《中國虎的起源和瀕危過程的研究》中,認為三件古中華虎的出土地皆在北緯35線南北兩側和黃河河套東西拐角的兩端,這真實地表明虎是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中部的。

(2)、關於豪豬化石的研究

1923年,瑞典學者倫貝在古生物志專著《河南澠池之豪豬動物化石》,對仰韶村附近出土的豪豬類化石及相關氣候環境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他記述,此篇研究之豪豬科動物,僅有一個頭,其地質年代尚未明瞭,就同地質採集其它動物,均非標準化石也。但近觀今下等豪豬科動物,均生長於熱帶森林中,或溫溼之地,如馬來半島及附近。如是可推想中國中部,當此類豪豬動物繁殖時代,其氣候必甚溫溼,故草木繁盛,過後氣候漸變乾燥,草木漸衰,此類豪豬因此絕跡矣。

(3)、關於古駱駝化石的研究

1926年,師丹斯基把在仰韶村附近發現的古駱駝化石進行研究,並在古生物志上發表專著《河南澠池之駱駝化石》。他將其命名為中國之駱駝化石,屬第三紀之上上新統,而為舊大陸最古之駱駝類化石,其骨骼等均與現在之駱駝較大也。

澠池仰韶村古駱駝復原圖

三、求證結論

關於澠池這些古生物化石歷史資料,是繼發現上河曙猿考古歷史之後又陸續發現的,為證實這些考古成果及重要意義。筆者於2017年12月6日,與時任澠池縣文化廣電與新聞出版局負責人王風林、澠池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李瑞舟一起來到北京,在中國社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拜訪了該所原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學家邱佔祥教授。

邱佔祥教授時年82歲,依然精神矍鑠,現在還堅持上班,老驥伏櫪,孜孜不倦的從事研究工作。說明來意,邱佔祥教授高興地說,澠池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有始新世的化石遺址和三趾馬化石遺址,我所歷代的工作者在那裡都作了大量工作,有很多的學術成果出來。當談到「中華虎」化石時,邱佔祥教授說:澠池蘭溝是在中國最早發現的三趾馬遺址之一,這個地區也是古中華虎和古駱駝化石的首次發現地。經國內外相關專家研究認定,古中華虎或是現代虎的直系祖先。

聆聽邱佔祥院士對澠池古生物化石如此詳實的解讀,我們異常興奮!這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澠池古生物化石的價值和地位。近百年來,這些接踵而至的重大發現,都在仰韶這片沃土之上,無疑又為澠池增添了一張重量級的文化名片!同時,這些考古成果也將為澠池的古地質地貌、氣候變遷以及歷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參考資料:

1、邱佔祥《虎年談虎的起源》,大自然1998年第1期;

2、馬逸清《虎從哪裡起源?》 ,大自然2010年第5期;

3、馬逸清、解焱《中國虎的起源和瀕危過程的研究》,野生動物2010年第5期;

4、曹志紅《虎種中國起源說的學術史》,文教資料2015年第26期;

5、倫貝《河南澠池之豪豬動物化石》1923年12月,古生物志丙種第1號第3冊;

6、師丹斯基《河南澠池之駱駝類化石》,1926年5月,古生物志丙種第2號第4冊。

更多新

《夢裡趙溝》張明亮 攝

每日一語: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第1071期

總策劃:範關群 策 劃: 馬 平 統 籌:韓 鵬

審 核:姚 軼 編 輯: 李 陽 校 對:春濤

相關焦點

  • 來自遠古的百獸之王——古中華虎
    虎是亞洲特有的動物,也是現存貓科動物中最強有力的。到現在人們還沒有在亞洲以外的地區發現過虎的化石。第一個古中華虎化石在1920年發現與河南省,瑞典古生物學家丹斯基經研究後認為它兼有豹、虎、獅的特點,所以與豹、虎、獅都不同,而是一個獨立的種,於是將其命名為古中華虎。
  • 消失的史前猛獸——古中華虎,它是不是老虎?
    到目前為止,亞洲以外地區還沒有發現老虎化石。現代老虎物種非常罕見。我們習慣說東北虎、裏海虎和華南虎實際上是虎種的亞種,而不是獨立的物種。1920年在河南省發現了第一個古中華虎化石。瑞典古生物學家丹斯基經過研究認為,它兼有豹、虎、獅的特徵,卻與豹、虎、獅不同。它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因此被命名為古中華虎。
  • 熱河生物群:發現最完整的古哺乳動物化石一一張和獸
    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引起中中外科學家的注意,199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次在遼西地區組織開展大規模野外發掘,此後每年定期發掘,發現了大量古鳥類和帶羽毛恐龍、古哺乳動物等珍貴脊椎動物化石。
  • 烏倫古河流域發現多種犬熊科化石
    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支研究團隊,對近20年來在烏倫古河哈拉瑪蓋組發現的大量化石材料進行了詳細研究對比,確認其中有十幾枚牙齒和一些足部骨骼屬於犬熊科。  此次發現的犬熊科化石總計至少有5種,包括烏倫古犬熊、波西米亞澤犬熊相似種、赫氏澤犬熊親近種、澤犬熊和哲氏戈壁犬。此外還有一個可能屬於犬熊科但未能鑑定的標本。
  • ...據悉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金龍魚化石最完整骨骼標本
    最完整金龍魚化石 據悉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金龍魚化石最完整骨骼標本時間:2017-11-07 17:11   來源:騰訊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最完整金龍魚化石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金龍魚化石最完整骨骼標本 6日獲悉,繼松滋古猴之後,松滋化石標本再獲重大發現,古生物學家在當地發現迄今世界上最完整的金龍魚化石骨骼標本
  • 澠池現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 竟是人類遠祖起源地
    4月19日,國內30多家媒體記者齊聚澠池縣南村鄉任村上河,見證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和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立碑儀式。「過去一百年間,中外科學家在這裡發現的包括曙猿化石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化石之多,在中國尚屬首次,是中始新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化石點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人類遠祖起源地之一。」
  • 中國境內真實的史前神秘猛獸:古西伯利亞虎
    邱佔祥(1998)認為,在我國已經發現的化石中,時代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古中華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無效種 古中華虎 這個種是1924年瑞典古生物學家Zdansky所建,標本是一個保存比較完好的屬於同一個體的頭骨、下牙床和一個寰椎(即第一頸椎),化石是當時在我國政丨府任礦業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Anderson於1920年在河南澠池蘭溝第三十八地點發現的
  • 講座|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化石背後的故事
    近日,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博士做客廣州學而優書店,圍繞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年度視覺獎的獲獎圖書《聽化石的故事》,帶領我們走近中國古動物館最具代表性的化石標本,揭秘數億年的化石背後的生物演化歷史,以及關於這些化石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和王原本人校核並授權發布。
  • 萬餘年前大象曾生活在信陽 息縣發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菱齒象化石
    「這次無意中發現的大象化石,在同類中是較為完整的,復原後有望在息縣向公眾展示。」昨日,信陽市息縣文物局局長孟凡拿著中科院的鑑定報告激動地告訴記者。數天前,該縣送檢的一份化石樣本,被中科院專業機構鑑定為「更新世晚期淮河古菱齒象化石」。目前,息縣文物部門正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溝通,擬進行搶救性發掘便於科學研究。
  • 中外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古鳥類雛鳥標本
    光明日報北京6月8日電 記者晉浩天8日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悉,來自中國、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標本。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等學者共同完成。研究論文日前發表於國際知名地學刊物《岡瓦納研究》。  2016年,邢立達團隊就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
  •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繪圖室:為化石造像,做科學成就的...
    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古蛋白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饒慧芸、劉金毅和張馳,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楊益民、哥本哈根大學教授Westbury以及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邵慶豐合作,報導了首例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並通過系統發育分析,探討了東亞斑鬣狗化石的分類及其與非洲現生種之間可能的基因交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
  • 亞洲首次發現,也是在中國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據報導: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李永項團隊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山羊寨發現6種蛇類化石,距今大約20-2.2萬年,屬於中、晚更新世;其中的「毒蛇」——亞洲蝮化石,是在亞洲首次被發現,也是在中國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 《科學報導》:新研究報導了首例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
    《科學報導》:新研究報導了首例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饒慧芸博士、劉金毅研究員和張馳副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楊益民教授、哥本哈根大學Westbury教授以及南京師範大學邵慶豐副教授合作,報導了首例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並通過系統發育分析,探討了東亞斑鬣狗化石的分類及其與非洲現生種之間可能的基因交流。
  • 探秘中國古動物館:那些不可思議的遠古生物
    ……2013年,國內外紛紛報導了一項重大古生物新發現: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雲南曲靖4億多年前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塊保存完好的古魚化石,這種魚被命名為「初始全頜魚」。它的名字來源於它有一套完整的上下頜骨,又因為它的頜骨結構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因此被稱為「初始」。一些媒體誇張地報導說:擁有「人臉」的魚類祖先終於找到了。
  • 張瀰漫:摘得「女性諾貝爾科學獎」的古魚類學家
    在這份名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張彌曼女士赫然在列,成為第六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女科學家。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設立於1998年,是全世界唯一一項只針對女科學家的獎項,每年只有5個名額,被譽為「女性的諾貝爾科學獎」。
  • 大白鯊的古繁育場所首次被發現
    化石大白鯊牙齒的重建圖與現生大白鯊的牙齒。這樣的繁育場所對於維持穩定和可持續的種群規模至關重要:不僅直接影響了種群的空間分布,還是物種生存和進化成功的保障。因此,研究人員近年來加強了對繁育場所的研究,以便通過適當的保護措施減緩鯊魚數量的減少。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Jaime Villafaña解釋說:「我們對大白鯊的繁殖地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對化石種的繁育場所更是一無所知。」
  • 中國發現中新世犬熊屬新種 考證歐亞生物遠古交流頻繁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江左其杲博士研究團隊根據產自寧夏同心地區野狐狸圈子溝一件犬熊類的上頜化石,研究發現並確定了中新世(2300萬-530萬年前)時期犬熊屬的一個新種,以為中國新生代哺乳動物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古生物學家邱佔祥院士名字命名為佔祥犬熊。
  •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
    在這個2.3萬平方米的博物館裡,有3萬多件化石標本,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分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年代跨度三千萬年到兩百萬年之間。  「大家好,歡迎您走進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今天就讓我們在這有限的空間裡來重塑哺乳動物進化和絕滅的悲壯歷程,了解這些動物群的無限魅力,經歷和政的滄海桑田……」虎文花是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講解員,已經在博物館工作了近14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