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孩子個性不一樣,都有著自己的特點。但在某些方面卻是沒差別的,具有共性的。
譬如「戀物」行為。「戀物」 在狹義上來說,指人們對物質的崇拜迷戀。
貝貝3歲了,成天拿著個玩具車不放,吃飯要拿著,睡覺也要帶著。貝貝媽媽曾試圖拿走,貝貝偏不放手,勁還挺大的。貝貝媽媽怕過於使勁會傷著貝貝,也就作罷隨他了。只是有時候,看著貝貝吃飯時抓著玩具車不放的時候,頭會隱隱作痛。
健健媽媽遇到的情況比貝貝媽媽更頭痛。初始,她的兒子健健睡覺時必須抓著小被子。發展到後來不管到哪裡都要帶著小被子,吃飯也好、出外面玩也好,都得帶上。如果不帶,就鬧情緒不開心。這小被子可不比玩具車好攜帶,去哪帶到哪是個什麼事啊?健健媽媽被健健這樣一折騰,逐漸有了外出恐慌症,都有點害怕帶健健外出了。
一旦發現孩子對某種物品十分依戀,年輕的父母都會產生一種恐慌的心理,擔心孩子「戀物」的行為是一種病。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迷戀某一樣物品呢?我們一起來分析。
01.孩子為什麼會迷戀某一樣物品?
臨床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戀物情結屬於一種移情,一種情緒上的依賴。
也就是說,「戀物」不是病,年輕父母無需過於擔憂。只有當這種情緒依賴的「戀物」行為發展成一種心理障礙時,才能被稱之為一種「病」。
孩子之所以迷戀某一樣物品,源頭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特別是2歲到3歲之前的孩子,他們是非常需要安全感的。來自媽媽的擁抱、撫摸會給他們安全的感覺,讓他們不會感覺到害怕。如果媽媽不在身邊,這時如果有個時常在他身邊的物品讓他感覺到安全,他們就會把對媽媽的依戀移情到這個物品上。這樣的行為到4、5歲時會逐漸消失的。
那如果孩子戀物的行為遲遲不消失,或者程度較為嚴重,家長就需要進行適當的幹預,否則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02.孩子「戀物」會對他有什麼影響?需不需要糾正?
■孩子的「戀物」程度低,無需糾正。
孩子一般的「戀物」行為不是病,只是尋求安全感的反應。這個行為對他沒有消極的影響,相反會在他缺失「安全感」時給他帶來穩定的情緒,有利於他的心理健康。對於這種程度的「戀物」行為無需特意糾正。
■孩子的「戀物」程度較高,必須指導糾正。
如果超過4到5歲,孩子的「戀物」行為沒有逐漸弱化,程度反而變高了,行為也更誇張了的話,就必須引起父母的注意了。孩子的「戀物」程度較高,容易往心裡障礙方面發展,而後形成一種病態。所以這種程度的「戀物」行為必須給予指導糾正!
那麼,如果孩子有「戀物」行為,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從「依戀」的情緒中走向獨立呢?
03.家長如何幫孩子從「依戀」走向「獨立」
☆給孩子多一點關愛。
孩子「戀物」的關鍵是在於「安全感的缺失」。知道了這一點原因,就可以給予孩子多點關愛,補全他們心中所需的安全感,從而逐步減弱他們對「物品」的依賴。
例如:父母可以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給予孩子擁抱、撫摸,跟孩子玩遊戲等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些互動,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來源。當他們從父母這得到了足夠的安全感,自然而然地,對物品的依戀情緒就會減弱了。
☆拒絕「強制性」阻斷孩子的「戀物」行為。
孩子本就因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再強制拿走孩子依戀的「物品」,意圖阻斷孩子的「戀物」行為是錯誤的。不但不能取得想要的效果,相反地會傷害孩子的心,造成孩子孩童時的心理陰影,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家長應走迂迴線路,來達到幫助孩子戒除「戀物」的目的。
譬如健健媽媽遇到的難題,可以採取溫和的、巧妙一點的方式來解決。家長可以把這塊小棉被從中裁剪出一小塊,然後縫製好給孩子帶著。如果孩子經常帶著易髒,可以多縫製一塊備用。等孩子有了可依賴的物品,情緒穩定了,才可以慢慢幫助孩子糾正這個行為。
☆多備幾個不同物品給孩子,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戀物」多是對某一個特定物品的依戀。家長應該多準備幾個不同的物品給孩子,讓孩子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一旦孩子選擇了不是平日裡經常陪伴在旁的物品時,家長就需要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增強他對新物品的興趣,從而擺脫對舊物品的「依戀」。
當孩子對新物品產生興趣後,切不可一直讓這個新物品陪著他,而應適時再拋出更新的物品,再次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經過多次訓練與糾正後,相信孩子會很好地戒除「依戀」走向獨立的。
☆給孩子定個規則,讓孩子養成「獨立」習慣
當孩子「戀物」時,家長應跟孩子溝通,並給孩子定個「時間」規則和玩耍範圍。規定只有睡覺的時候才可以帶上「物品」,其他時間都把「物品」鎖箱底,讓孩子拿不到。如果孩子在非睡眠時間吵鬧著要玩這個「物品」時,可告訴他現在不是睡覺時間不能玩。如果孩子堅持,則不可用強硬態度拒絕孩子。可以婉轉地告訴他:好吧,那你乖乖到床上去吧,我會把你要的「物品」安全地帶到你面前哦!
當孩子熟悉了這個規則後,不用父母強調,他都會自覺地等待到睡眠時間才會索要「物品」了。從而,孩子就能改變之前那不管做什麼都要帶著「陪伴物」的行為了。
◇◇◇◇
孩子「戀物」本就不是病,不過是「安全感的缺失」罷了。不僅孩子,不少成年人也會有「戀物」情結。譬如遊泳冠軍傅園慧身上一直掛著那根紅繩子,就是可以讓她緩解壓力產生安全感的「物品」。家長適時引導,不讓其發展成心裡障礙就可以了。
今日話題:您的孩子有「戀物」行為嗎?您是如何指導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的?歡迎留言討論。
————————
聽荷葉媽咪講述育兒故事,分享育兒知識,和寶寶一起快樂成長。
育兒不易,希望我的點滴經驗能幫助你們在育兒的路上不迷茫。
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