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覺必須抓著小被子?「戀物」不是病,源頭其實是缺乏安全感

2020-12-05 荷葉媽咪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孩子個性不一樣,都有著自己的特點。但在某些方面卻是沒差別的,具有共性的。

譬如「戀物」行為。「戀物」 在狹義上來說,指人們對物質的崇拜迷戀。

貝貝3歲了,成天拿著個玩具車不放,吃飯要拿著,睡覺也要帶著。貝貝媽媽曾試圖拿走,貝貝偏不放手,勁還挺大的。貝貝媽媽怕過於使勁會傷著貝貝,也就作罷隨他了。只是有時候,看著貝貝吃飯時抓著玩具車不放的時候,頭會隱隱作痛。

健健媽媽遇到的情況比貝貝媽媽更頭痛。初始,她的兒子健健睡覺時必須抓著小被子。發展到後來不管到哪裡都要帶著小被子,吃飯也好、出外面玩也好,都得帶上。如果不帶,就鬧情緒不開心。這小被子可不比玩具車好攜帶,去哪帶到哪是個什麼事啊?健健媽媽被健健這樣一折騰,逐漸有了外出恐慌症,都有點害怕帶健健外出了。

一旦發現孩子對某種物品十分依戀,年輕的父母都會產生一種恐慌的心理,擔心孩子「戀物」的行為是一種病。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迷戀某一樣物品呢?我們一起來分析。

01.孩子為什麼會迷戀某一樣物品?

臨床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戀物情結屬於一種移情,一種情緒上的依賴。

也就是說,「戀物」不是病,年輕父母無需過於擔憂。只有當這種情緒依賴的「戀物」行為發展成一種心理障礙時,才能被稱之為一種「病」。

孩子之所以迷戀某一樣物品,源頭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特別是2歲到3歲之前的孩子,他們是非常需要安全感的。來自媽媽的擁抱、撫摸會給他們安全的感覺,讓他們不會感覺到害怕。如果媽媽不在身邊,這時如果有個時常在他身邊的物品讓他感覺到安全,他們就會把對媽媽的依戀移情到這個物品上。這樣的行為到4、5歲時會逐漸消失的。

那如果孩子戀物的行為遲遲不消失,或者程度較為嚴重,家長就需要進行適當的幹預,否則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02.孩子「戀物」會對他有什麼影響?需不需要糾正?

■孩子的「戀物」程度低,無需糾正。

孩子一般的「戀物」行為不是病,只是尋求安全感的反應。這個行為對他沒有消極的影響,相反會在他缺失「安全感」時給他帶來穩定的情緒,有利於他的心理健康。對於這種程度的「戀物」行為無需特意糾正。

■孩子的「戀物」程度較高,必須指導糾正。

如果超過4到5歲,孩子的「戀物」行為沒有逐漸弱化,程度反而變高了,行為也更誇張了的話,就必須引起父母的注意了。孩子的「戀物」程度較高,容易往心裡障礙方面發展,而後形成一種病態。所以這種程度的「戀物」行為必須給予指導糾正!

那麼,如果孩子有「戀物」行為,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從「依戀」的情緒中走向獨立呢?

03.家長如何幫孩子從「依戀」走向「獨立」

☆給孩子多一點關愛。

孩子「戀物」的關鍵是在於「安全感的缺失」。知道了這一點原因,就可以給予孩子多點關愛,補全他們心中所需的安全感,從而逐步減弱他們對「物品」的依賴。

例如:父母可以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給予孩子擁抱、撫摸,跟孩子玩遊戲等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些互動,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來源。當他們從父母這得到了足夠的安全感,自然而然地,對物品的依戀情緒就會減弱了。

☆拒絕「強制性」阻斷孩子的「戀物」行為。

孩子本就因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再強制拿走孩子依戀的「物品」,意圖阻斷孩子的「戀物」行為是錯誤的。不但不能取得想要的效果,相反地會傷害孩子的心,造成孩子孩童時的心理陰影,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家長應走迂迴線路,來達到幫助孩子戒除「戀物」的目的。

譬如健健媽媽遇到的難題,可以採取溫和的、巧妙一點的方式來解決。家長可以把這塊小棉被從中裁剪出一小塊,然後縫製好給孩子帶著。如果孩子經常帶著易髒,可以多縫製一塊備用。等孩子有了可依賴的物品,情緒穩定了,才可以慢慢幫助孩子糾正這個行為。

☆多備幾個不同物品給孩子,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戀物」多是對某一個特定物品的依戀。家長應該多準備幾個不同的物品給孩子,讓孩子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一旦孩子選擇了不是平日裡經常陪伴在旁的物品時,家長就需要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增強他對新物品的興趣,從而擺脫對舊物品的「依戀」。

當孩子對新物品產生興趣後,切不可一直讓這個新物品陪著他,而應適時再拋出更新的物品,再次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經過多次訓練與糾正後,相信孩子會很好地戒除「依戀」走向獨立的。

☆給孩子定個規則,讓孩子養成「獨立」習慣

當孩子「戀物」時,家長應跟孩子溝通,並給孩子定個「時間」規則和玩耍範圍。規定只有睡覺的時候才可以帶上「物品」,其他時間都把「物品」鎖箱底,讓孩子拿不到。如果孩子在非睡眠時間吵鬧著要玩這個「物品」時,可告訴他現在不是睡覺時間不能玩。如果孩子堅持,則不可用強硬態度拒絕孩子。可以婉轉地告訴他:好吧,那你乖乖到床上去吧,我會把你要的「物品」安全地帶到你面前哦!

當孩子熟悉了這個規則後,不用父母強調,他都會自覺地等待到睡眠時間才會索要「物品」了。從而,孩子就能改變之前那不管做什麼都要帶著「陪伴物」的行為了。

◇◇◇◇

孩子「戀物」本就不是病,不過是「安全感的缺失」罷了。不僅孩子,不少成年人也會有「戀物」情結。譬如遊泳冠軍傅園慧身上一直掛著那根紅繩子,就是可以讓她緩解壓力產生安全感的「物品」。家長適時引導,不讓其發展成心裡障礙就可以了。

今日話題:您的孩子有「戀物」行為嗎?您是如何指導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的?歡迎留言討論。

————————

聽荷葉媽咪講述育兒故事,分享育兒知識,和寶寶一起快樂成長。

育兒不易,希望我的點滴經驗能幫助你們在育兒的路上不迷茫。

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同學不免有點擔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樣正常嗎?其實,同學家的孩子戀物習慣很多小孩子都有。最容易讓寶寶產生依戀是一些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小被子、小毯子、小枕頭、媽媽的乳房、頭髮、指頭、拳頭以及玩具、奶瓶等。
  • 歐陽妮妮「小怪癖」,一條被子「盤」了24年,每天聞著才能入睡
    有一次兩姐妹在錄一個視頻的時候就彼此爆料說過自己的小怪癖。 雖然兩姐妹現在都是女明星。,但是當他們說到自己的小怪癖時,網友們卻有一點驚訝。歐陽妮妮自己在視頻中公開說到自己的小怪癖,就是走在哪裡都要拿著一條小被子。因為這條小被子從小就跟著她,小被子能夠給她很大的安全感。
  • 娃就愛抱著小毯子睡,這般「戀物」要管嗎?
    其實,很多家長跟達媽反映過這個問題。不過,孩子們各有所愛,有的得聞著枕巾的氣味,有的離不開一個玩偶,有的必須摸著寶寶的乳房或耳朵才能睡……其實啊,對於寶寶來說,這些個心頭愛都是「媽媽替代品」,在幼兒心理學上就叫做「過渡性客體」。而可以寶寶這一行為可以稱之為「戀物」。
  • 今日神評論:寶寶發現被子被洗了
    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網友的精彩評論,快來看一看~點評「小被子」的:@與韻共舞 : 由於工作原因從三個月起就和孩子分開了,我家孩子戀小被子,我知道她戀的是被子上的味道,那本該是媽媽的味道,我用了六年的時間才讓孩子戀上我。@軍羽燕 : 我家寶寶也是,沒有他的小被子不睡覺的。所以去奶奶家,出門玩都會帶上他的被子。被子不可以放進柜子裡。
  • 歐陽妮妮一被子「盤」24年,天天聞著入睡,網友:我家娃也一樣
    導語有一個普遍現象,現在很多孩子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把精神寄托在一件物品上,這件物品將伴隨著孩子長大,可能是她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愛不釋手,不能脫離它的存在。這件物品可能是一個睡覺喜歡抱的布娃娃,一條洗澡不脫身的毛巾,一件經常穿戴的衣服,或者是一件睡覺必備的被子……這些物品孩子對它們情有獨鍾,可以說愛到瘋狂的地步,人們稱這為"戀物怪癖。"
  • 歐陽妮妮「盤」了24年的被子,髒了爛了也不嫌棄,網友:是啥怪癖
    很多人都知道歐陽娜娜還有一個姐姐和妹妹,三姐妹關係很好,姐姐歐陽妮妮顏值不輸妹妹,但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怪癖」,還因此被妹妹嘲笑。在姐姐歐陽妮妮的vlog中,三姐妹難得一起出鏡回答網友的問題,當問到「你的怪癖是什麼」的時候,歐陽妮妮說自己有一條從小到大一直蓋的被子,這條「盤」了24年的被子她每天都要帶著,髒了爛洞也不嫌棄,要抱著才能入睡。
  • 看《阿文的小毯子》,輕鬆解決孩子的戀物習慣
    我是一位幼師媽媽,在幼兒園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孩子必須要帶著某樣物品,有布娃娃、有小被子、有小玩具、有小水杯等等等等。這些孩子可能不但是上學要帶,可能去任何地方都離不開他們最愛的物品。在家長眼裡可能不能理解,但其實這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通過家長正確的引導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 喜歡夾被子睡覺的女人有情況 缺乏安全感的女生都這樣?
    夾被子睡覺其實也代表了沒有安全感,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有益健康:放鬆腿部保護腰椎。當人進入睡眠狀態,睡姿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身體會自動調整,直到調整倒一個最舒服,最適合自己的姿勢。
  • 為何睡覺會不自覺夾被子? 真的是因為缺少安全感?
    為何睡覺會不自覺夾被子? 真的是因為缺少安全感?時間:2018-05-04 12:44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何睡覺會不自覺夾被子? 真的是因為缺少安全感?
  • 如何讓寶貝有安全感,發現舔被子的習慣,大家是不是很犯愁
    如何讓寶貝有安全感,發現舔被子的習慣,大家是不是很犯愁導讀:簡而言之,爸爸的榜樣力量是無限的,此外,找到一個大膽的伴侶也有利於孩子們模仿和學習。兩人都說「什麼樣的父母帶出什麼樣的孩子」,自信和大膽的父母自然可以養成一個自信而大膽的孩子。我現在擔心的是,孩子大膽,冒險,並且願意挑戰是一件好事,但不要變得傲慢,畢竟安全是第一位的。這種依戀在孩子心中的作用是什麼?我曾經對小米在睡覺前舔被子的習慣感到非常內疚。我不知道她是否應該改變她。而且是否要改變,如何改變,如何使她在一系列問題後入睡,需要認真思考。
  • 歐陽妮妮有一條「蓋」了24年的被子,沒Ta睡不著,網友:碎了三觀
    歐陽娜娜後來解釋,這個Ta,是一條能夠帶給她安全感的小被子,雖然被子比較舊了,但歐陽妮妮對總是愛不釋手,不管在任何地方,她都會帶著這個有特殊意義的被子。如果沒有它,歐陽妮妮就會感到彷徨,沒有安全感,根本難以入睡。
  • 《阿文的小毯子》:了解「過渡性客體」,懂得孩子「戀物」心理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一個小孩都有一件十分依賴的東西,有的是毯子,有的是布偶,這件東西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最明顯的便是在孩子們要睡覺的時候,必須有這件東西的陪伴,而有些孩子甚至連吃飯玩耍都一定要帶著它。很多寶媽對於孩子對這些非生命體的依賴感到十分的擔憂,擔心孩子過分依賴非生命體而影響了正常親密關係的建立。其實孩子所依賴的這一件非生命體對於他們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 睡覺時摸枕頭,依賴性的摸被子邊角,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不要忽視
    睡覺愛摸枕頭,依賴性的摸被子邊角,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不要忽視我有一個習慣,就是睡覺的時候喜歡摸著枕巾,到高中住宿的時候把家裡自己的枕巾帶到學校。同學們問我為什麼要用自己的,我說一種習慣。其實並不是沒有它就不行,只不過會失眠,會感覺很難過。
  • 「娃睡覺喜歡抓我頭髮」,睡覺喜歡摸媽媽,是在表達「另類飢餓」
    寶寶睡覺一定要抓媽媽頭髮糖媽高中同學春柳,如今是一個5歲孩子的寶媽。總是三句話離不開她家兒子。前段時間,在微信上閒聊,她說出了最近的擔憂:我覺得再這麼下去,我早晚要禿頭!後來聽到她吐槽才知道,她兒子睡覺前總是要抓住她的頭髮才能入睡,有的時候自己不小心跟著睡著了,兒子一個翻身,就會抓掉她好多根頭髮。春柳本來產後頭髮就「不富裕」,如今兒子這個睡覺「怪癖」,對於她本就稀少的頭髮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記得有一次他媽媽想要改掉他隨時帶布偶小豬的習慣,就把布偶小豬藏了起來,結果那一天孩子一直撕心裂肺地哭,整棟樓都是他的哭聲。其實孩子對布偶小豬的依賴,與《阿文的小毯子》這個故事裡的阿文一樣,是一種戀物行為。關於《阿文的小毯子》《阿文的小毯子》故事很簡單:一隻小老鼠——阿文,無論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小毯子。
  • 歐陽妮妮一床被子曾盤了27年,關於孩子的戀物癖,挖掘需求是關鍵
    前段時間歐陽娜娜的姐姐歐陽妮妮,就因為一床盤了27年的被子而引發熱議,同樣是戀物癖的一種體現。而面對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其實不能說是疾病,關鍵在於家長如何疏導。當時父母經常要外出工作,沒有什麼時間陪伴孩子,有時候還是老人家來幫忙照顧的。所以,小莫經常就是自己一個人和布娃娃在玩。對於小莫來說,這個布娃娃有著非同反響的意義。
  • 歐陽妮妮從小「盤」到大的被子,每天聞著入睡,壞了髒了也不嫌棄
    文丨艾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戀物其實很多人都存在,只不過所依戀的物品不同,程度輕重不同,這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依賴。很多孩子都有戀物的習慣,一般他(她)們比較喜歡洋娃娃、被子之類的東西,每天入睡都要抱著,好像少了它自己就無法安心入睡,心理就會感到莫名的恐慌。
  • 孩子喜歡聞被子、抱玩偶才睡覺……這些是有毛病嗎?醫生告訴你
    臨近開學,卷媽開始給女兒小卷妹調整作息,晚上九點半的時候就梳洗完畢,把孩子趕上床開始準備睡覺。卷妹:「媽媽,我的理察呢。」小卷妹一爬上了床就像是條件反射一樣馬上尋找她的毛絨兔——理察。一時沒有找到的她似乎有些焦躁起來。
  • 孩子摸乳房、依戀毛巾、抱毛絨玩具?恭喜你,你的孩子正走向獨立
    跟我家孩子一樣,身邊的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的「怪癖」,有的孩子喜歡摸著媽媽的乳房睡覺,有的孩子非要摸著媽媽的長頭條睡覺,有的孩子對毛絨玩具情有獨衷,我還認識一個朋友,她家的孩子五歲了還蓋著嬰兒時蓋的被子,原因是孩子不讓換,換成別的被子就大哭大鬧。
  • 怎麼都丟不掉的毛絨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為背後的小心思您知道嗎
    如果不去及早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不是長大後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呢?其實大家只要細心觀察,有類似行為的孩子很多,甚至有些孩子長大了,這種「戀物」的習慣還是改不掉。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遊泳健將傅園慧,在參加綜藝節目的時候,身上總是有一根紅繩,據說她睡覺啊出門啊都必須帶著這跟紅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