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動-定序貫範氏八法」是範冠傑教授開創性提出的中醫理論。團隊多年的研究及實踐,成書《哲學中醫—「動-定序貫範氏八法」與中醫臨床思維》,運用哲學來解讀中醫,通過中醫來驗證哲學。通過本專欄定期文章的推送,希望讓中醫從業者開拓思維,提高臨床水平。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大科主任,學術帶頭人 範冠傑
01. 時代需求下的中醫理論創新與發展
在現代科學高度發達的背景之下,中醫理論要取得突破性發展,必須從「現象的描述和猜測性思辨」中走出,必須對中醫理論的籠統性與模糊性進行必要的整理與優化,也就是要從哲學層面上實現突破,進而指導理論、臨床上的新進展。
哲學上「整體恆動」的觀點,是指事物總是處於變化之中,應以動態的眼光看待事物。疾病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其特點是動態的、演變的、發展的;而在疾病發展的某些階段,具有相對穩定性。具體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疾病的「整體恆動」有規律可循,因而整個治療過程是連貫、有序和系統的,從而體現了中醫理論核心——整體恆動觀和辨證論治的精神。
《哲學中醫》提出了「脈證—核心病機—主症—治法—藥串」有序的臨床辨證規律,既整體把握疾病發展規律,又動態把握病證演變,序貫治之。「動-定序貫範氏八法」是基於哲學思維的中醫診治方法,所謂「動」,意在改變、變化,強調打破固定思維,靈活動態地看待問題;所謂「定」,是與「動」相對應,意即固定、不變,即把握事物的規律性。
02. 運用「動「動-定序貫範氏八法」治療肥胖T2DM患者體會
劉某,男,33 歲,因「口乾、多食「口乾、多食3個月」入院,診斷為T2DM,外院口服多種西藥,症狀無緩解,血糖控制欠佳。初診時患者心情抑鬱、口乾不欲飲、易疲倦,納欠佳,眠差,體型偏胖,舌偏紅,苔薄黃,舌根偏厚膩,脈弦滑。心肺腹查體無異常。近期空腹血糖7~8mmol/L。中醫辨證為溼熱內蘊,肝氣鬱結,運用清熱化溼運脾,兼疏肝理氣,酌加養肝陰之品。處方用:蒼朮,黃柏,薏苡仁,車前草,綿茵陳,柴胡,白芍,牡丹皮,薄荷,五指毛桃,生地黃,地骨皮,葛根,甘草。西藥方面,二甲雙胍緩釋片減量;囑患者加強飲食運動治療。
2周後複診:患者血糖明顯下降,訴易疲倦,舌偏紅,苔少,脈弦。考慮患者血糖控制可,甚至偶有低血糖發生,囑停用西藥,僅以飲食運動加中藥治療。考慮氣虛較前加重,予前方基礎上加倍五指毛桃、生地黃用量。
此後患者堅持規律就診,根據患者出現的不同兼夾證加以靈活辨證施治,使得患者血糖控制達標、心情逐漸舒暢,囑患者改每日1劑中藥為每2日1劑。
體會
該青年患者從血糖控制欠佳,到逐漸控制達標,整體身心狀況得到改善,其治療方案經歷了「西藥降糖逐漸停藥純中藥治療逐漸減少中藥劑量」的過程。臨證施治中,範教授在病因上更加強調飲食不節、情志不暢、久坐少動等因素;在病機方面,認為由於時代、環境的變遷,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及體質的改變,「陰虛燥熱」並非消渴病唯一病機,跳出了傳統醫家論治消渴動輒言必「陰虛燥熱」、治以「滋陰清熱」之窠臼。
因此,範教授從患者形體、生活習慣、心理及舌脈分析,從脾、肝論治,認為脾肝功能失調在本病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指出其辨證為溼熱內蘊,肝氣鬱結,運用「動-定序貫八法」辨治消渴病的主要藥串,如溼熱內蘊藥串:蒼朮,黃柏,薏苡仁,車前草,綿茵陳;肝氣鬱結藥串:柴胡、白芍、薄荷、牡丹皮;辨證使用氣陰兩虛藥串:五指毛桃(因溼熱為主,黃芪易為五指毛桃)、生地黃、地骨皮。在病情穩定後,繼續根據患者症狀及舌脈的變化靈活辨證,並關注患者的情志因素,通過減少關注血糖變化來減輕消渴病患者心理壓力。
在本案例的辨治,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動態把握核心病機,靈活選用與主證相對應的藥串或靈活加減化裁整方,不拘泥於經方、成方,正所謂法古不泥古,「動」「定」效益彰。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哲學中醫—「動-定序貫範氏八法」與中醫臨床思維》一書,就是運用古今中外各種主流的哲學思維方式,探討中醫理論的重塑和構建,是中醫理論突破的全新嘗試,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鮮活範例。《哲學中醫》理論來源於臨床,又高於臨床,並指導臨床運用,本書系統闡述了範冠傑教授的臨床醫學思想,也是範教授臨床經驗之總結。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 唐鹹玉
編輯:楊曉雁 責編:宋莉萍
【來源:廣東省中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