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醫藥教育 助力健康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28 光明數字報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披甲、逆行出徵,成為新時代最閃亮的英雄。作為醫學、藥學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健康挑戰,如何提升全社會對醫藥學重要性的認識,吸引更多優秀的人來學醫藥,提升我國的醫藥學教育水平?」來茂德是德國科學院最早的五位中國籍院士之一,曾經是浙江醫科大學和浙江大學最年輕的副校長,2013年出任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他對中國醫藥教育的認識非常深刻。

社會要重新認識醫學的重要性

    來茂德說,正所謂「大疫之中有大醫」。從古至今,任何一個國家都經歷過與傳染病的頑強鬥爭。拿我國來說,從一百多年前東北鼠疫,到2003年的SARS,再到今年的新冠病毒,都是醫護人員拼搏在最前線。在這次疫情中,醫療衛生事業最大的收穫就是整個社會的民眾對醫學在社會發展和保健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很好的認識。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成為「全民偶像」,那些馳援湖北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成為民眾心中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來茂德認為,只有醫學做強,國家才能有能力更好地服務百姓。為什麼這麼說?首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家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把武漢控制住,這正是因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醫務工作者,這些人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衝鋒在前,充分體現了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和醫護人員的職業操守。此外,非典的第一例診斷的病例是在2002年的11月14日,但直到2003年的4月16日才確定致病原為一種新的病毒,其間花費了5個多月的時間。而在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7天確定了病原,9天完成了基因組測序,19天診斷試劑盒就能夠發放下去,這離不開我國醫藥學在短短18年的飛速發展。

吸引最優秀的人來學醫

    來茂德有著多年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經驗,他認為: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我國,高等教育都已經做到了大眾化、普及化。即便如此,醫藥教育永遠都是精英教育,需要吸引最優秀的人來學醫藥。但我們國家現階段還沒有做到這一點,比如醫學和藥學在招生方面的總體吸引力還不是很強。據媒體報導,去年北方有一所學校,醫學方面的錄取分數線還不如獸醫的分數線高。

    如何吸引?來茂德認為,這需要社會與國家共同努力。從社會層面上,這幾年醫患矛盾問題不少。我們需要用法律去規範每個人的行為,這個規範是兩方面的,既包括規範病人的行為,也包括規範醫生的行為。醫生要尊重病人,如果醫生有不良的行為需要接受法律的處置。病人對醫生有意見,正確的措施是選擇去「告」,而不是去「鬧」。如果病人有違法行為,同樣也要受到法律制裁。只有用法律去規範,醫生才能感受到職業的獲得感、安全感。

    從國家層面上,首先要增加醫生數量。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我國每千人的醫生數是2.59,護士數是2.94,超過了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與德國、奧地利的每千人醫生數4人相比,我們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千人醫生數量也要與此相適應,以滿足百姓的需求。

    同時,還需要調整醫務人員的結構。一是調整城鄉醫務人員的結構,二是要調整醫院內部科室人員的結構。我國農村每千人醫生數是1.8,大概是城市的45%,連一半都不到,高水平的醫生都集中在城市裡的三甲醫院。這種差別與我們國家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社會結構是有關係的。醫院內部科室人員的結構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各專業醫生的結構比例失調,我們缺兒科、精神科、病理科、康復科等方面的醫生,感染科醫生也不足。此外,公共衛生醫生數量少、流失嚴重,這與社會大環境以及職業待遇和獲得感有關。

    如何解決醫生數量少、結構不平衡的問題?來茂德有兩點建議:一是擴大綜合性大學醫學生的招生數量,特別是那些受之前大學合併影響,合併了許多優秀醫學專科學校的綜合性大學;二是針對部分學科醫生的缺乏,國家可以通過政策去引導學生,採取「大醫學小專科」的方式,醫學生先接受系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習,在畢業之後再選擇專攻的科室從事醫學工作。

如何將醫學教育做得更好

    來茂德說,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絕不會是人類面臨的最後挑戰,因而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將醫學教育做得更好。他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1.學制。醫學生的學制長且不統一,比如有3年的大專、5年的本科,前幾年還有過7年制的碩士,現在有8年制的博士等等。希望能夠從國家層面統一醫學生的學制時長,目前醫學界達成的共識是以5年制為基礎,畢業以後加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之後再加3年的專科醫生培養。

    2.培養的針對性。醫療是一個系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醫學專業,另一類是醫學相關專業,例如護士、呼吸治療師、放射科技師等。我們不僅需要培養看病的醫生,還要培養操作各類醫學儀器的技師。比如這次疫情期間大家經常聽到的人工心肺機ECMO(體外膜氧合),這類機器可以培養專門的技師去操作,以輔助醫生的治療。

    3.知識範圍。嚴格來說,醫學是「人學」,「人學」對人文關懷有很高的要求。醫學生除了醫學本身的知識外,還需要學習社會學、藝術學、經濟學、衛生學和法學,學習醫學發展史和醫學倫理學,知悉基因治療、基因編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倫理邊界和法律法規。

    4.實踐。醫學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是現在的醫學生畢業後並不能很快上手術臺,因此必須投入很多資金為學生提供培訓的基地。不僅如此,普通病人去醫院看病時,他們從心理上不願意讓一個初出茅廬的醫學生來為自己「把脈問診」。培養一個醫生不容易,更需加大對於醫學生培養的投入。

    5.名醫。做醫生最基本的就是給病人看病,想要成為名醫還要多做研究、發論文,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兩者兼顧,我們培養的醫生大多數應該是為老百姓看病的醫生,因此醫生的評價和職稱晉升的條件一定要與之相匹配。

    (本報記者 鄭晉鳴)

相關焦點

  • 西部高校的「黑駿馬」-光明日報-光明網
    【首屆「招辦主任光明大直播」】    賀蘭山色青嵯峨,長風蕩雲生翠波。6月23日上午8點,光明日報、光明網首屆「招辦主任光明大直播」走進寧夏大學,在招辦主任羅進德帶領下,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高玉琢、數學統計學院副院長劉國軍、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倪剛、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張波、後勤集團副總經理馬彥峰等與廣大網友實時互動,介紹了寧夏大學學科建設及辦學情況。直播的觀看量達17.7萬,點讚數7.9萬,互動留言量719條。
  • 光明網社會責任報告(2019年度)
    20餘年來,光明網延伸和發揮光明日報的核心價值和傳統優勢,在新媒體領域開拓創新,形成了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5、主動宣介,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  光明網不斷壯大海外社交媒體陣地建設,並積極與捷克《文學報》、塞爾維亞《政治報》、土耳其《光明報》和泰國沙炎叻報業開展合作,著力提高對外傳播能力,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截至2019年底,光明日報臉書粉絲497.2萬、光明網臉書粉絲207.3萬、光明日報推特粉絲24.2萬。
  •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宮頸健康教育委員會在京成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規劃綱要》,2020年12月26日,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宮頸健康教育委員會在北京舉行了成立大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趙健教授擔任首屆主任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黃正明會長、王仁傑副會長、賈萬年副會長、原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原常務副會長、婦科腫瘤專家曹澤毅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王平副院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周應芳教授出席此次成立大會並致辭,200多位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參加了此次大會。
  •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向第一健康報導發來感謝信
    聚焦健康中國協會(第一健康報導北京 編輯部)今天,2020年12月28日,距2021年新年鐘聲敲響還差4天之際,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向第一健康報導全體編輯記者發來感謝信。第一健康報導全體編輯記者和網絡技術人員,秉承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真實、客觀、公正、高效」的工作原則,堅持「傳播正能量,創造新價值」的健康傳媒輿論導向,通過對我會大量的宣傳報導,多角度、全方位呈現了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有責任、敢擔當的工作業績,傳播了我會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品牌形象,在大衛生大醫療大健康領域引起了極大反響。
  • 水杉的遐想-光明日報-光明網
    書中的14篇文章分別發表在當時的上海《大公報》、南京《中央日報》和《科學時代》《科學大眾》《讀書通訊》《科學》《科學世界》等報紙雜誌上。     看了這本小冊子,我才知道,水杉與銀杏一樣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他的發現曾多麼的轟動。我這才知道,水杉是一種極不普通極不平常的樹,它可是植物界的大熊貓啊!
  • 第五屆中國醫療質量提升大會、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院管理專業委員...
    12月26日,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主辦,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共同承辦的「第五屆中國醫療質量提升大會、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2020)年會暨能力登峰工程·醫院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會」在齊齊哈爾召開。
  • 助力「健康中國2030」 益生菌健康科普公益行動啟動
    光明網訊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指出,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對家庭和社會都負有健康責任。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 復寶醫藥攜手夕陽秀 為健康快車「全民眼健康」事業加油
    為此,在「全國愛眼日」到來之際,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與深圳復寶醫藥有限公司、北京夕陽秀中老年文化事業發展基金會等共同舉辦「健康中國,關愛眼睛」 關注眼健康系列公益活動,與國內知名眼科專家,眾多愛心人士、企業共同倡導全民愛眼,助力攻堅扶貧。
  • -光明日報-光明網
    目前國家非常重視字體智慧財產權保護,字體各版權方也正在積極與國家相關部門商議打擊盜版的工作。」    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漢字字形信息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所長周建寶表示,目前國內字體行業盜版猖獗,但由於計算機中文字庫屬於相對新興的版權保護客體,缺少保護的法律細則,不同法院對字庫侵權案件的判決不僅不統一,甚至相互矛盾,致使字庫廠商維權困難。
  • 輝瑞中國與阿里健康宣布合作——拓展抗感染和皮膚專科領域,助力...
    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輝瑞中國與阿里健康宣布共同籤署了合作協議。輝瑞生物製藥集團中國區業務優化與創新負責人寶華、輝瑞生物製藥集團中國區抗感染業務總經理楊蓓和阿里健康自營業務負責人劉恆浩共同出席並籤署了合作協議。籤約後,雙方將在抗感染領域和皮科領域進行更緊密的合作,為患者提供更專業、更全面、更便捷、個性化的網際網路醫藥健康服務,助力提升專科診療水平及患者的依從性。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包括嬰幼兒和兒童。
  • 光明日報:菱角
    採菱歸 張金泉\繪 二○一五年,位於浙江嘉興南湖附近的油車港鎮獲「中國菱鄉」稱號,當地農民畫家張金泉創作了一幅頗具江南水鄉濃鬱生活情趣的農民畫
  • 對中國必須給予讚揚-光明日報-光明網
    【特別關注】    在日前泰國外國記者俱樂部舉行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專題記者會上,與會的世界衛生組織駐泰國代表丹尼爾和泰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長卡宗薩充分肯定中國對疫情的應對。    加拿大裔的丹尼爾非常讚賞中國對抗疫情的開放態度。
  • 光明乳業掀起新「鈣」念潮流,守護國人骨力健康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隨著現代化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國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鈣作為人體基礎營養成分也備受重視,但中國人的鈣攝入量卻是全球倒數第六。光明乳業洞察現今國人飲食結構,針對中國消費者的鈣需求推出新品優加益固牛奶。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強調的是再現、模仿、寫實。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藝術注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
  • 全國首個央地共建電競互娛平臺《雲數光明遊戲》重磅啟動
    雲南網訊近日,雲南廣電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光明網傳媒有限公司、雲南廣電網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光明數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舉行了雲南廣電網絡集團與光明網戰略合作座談會暨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四方將依託5G技術發展趨勢,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共同探索新時代文化互娛產品業態,並聯合推出地方大型綠色棋牌遊戲平臺《雲數光明遊戲》及其系列休閒遊戲,打造具備行業領導力的國家級文化互動娛樂平臺。該平臺將是全國電競互娛融合首個央地國企共建平臺。光明網總裁、總編輯楊谷、雲南廣電網絡集團董事長和向東、光明數據總經理李黎君、雲廣數據董事長張芮寧代表四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光明大直播走進武漢大學等5所高校-光明日報-光明網
    【2019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    6月16日,「2019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全媒體團隊走進武漢大學等五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首創經、法、管融通教育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招辦主任周堯介紹,在全國高校中首創「經濟學通論」「法學通論」和「管理學通論」三門必修通識課程,開設司法會計、法經濟學、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經濟偵查等極具特色的交叉課程,有力推動法學與經濟學的交叉與融合。
  • 應對疫情創新模式 泰州中國醫藥城攜手火石創造「雲招商」
    來源:經濟日報招商政策「雲發布」、多個項目「雲籤約」……記者6月23日在江蘇泰州中國醫藥城主辦、火石創造承辦的中國醫藥城線上招商推介會上獲悉,中國醫藥城力爭用最專業化的服務,助力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跑出醫藥城加速度。
  • 輝瑞中國與京東健康宣布戰略合作——為患者帶來更便捷、多樣化...
    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輝瑞中國與京東健康宣布共同籤署了戰略合作。輝瑞生物製藥集團中國區業務優化與創新負責人寶華、輝瑞生物製藥集團中國區疫苗銷售負責人陳元鴻和京東健康醫藥總經理兼戰略和投資負責人金恩林、京東健康消費醫療總經理王宇方共同出席並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籤約後,輝瑞將整合自身醫藥及健康管理的相關業務與京東健康旗下京東網際網路醫院、京東大藥房等線上服務進行深入合作,通過強大的區域覆蓋網絡,服務更多有需要的用戶。
  • 《林徽因》:探索中國歌劇新樣式-光明日報-光明網
    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創演的歌劇《林徽因》在籌備兩年後終於與觀眾見面了,其新穎的戲劇結構布局與多元音樂手法,將中國歌劇的樣式進行了新穎的探索,將西方音樂體裁進行了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融會與彰顯。
  • 青山留下一首歌(報告文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故事】    方璇是個美麗的姑娘。父親方彥給女兒講了一個歌星的故事,教育她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沒想到勵志故事讓方璇迷上這位明星。房間貼滿明星的照片,時不時寫點心情日記對偶像訴說。    2009年高考,方璇沒考上理想中的大學,想復讀,要考到北京去,離明星近一點。父母沒答應。    方璇走進了湖南中醫藥大學校園。大學不僅讓方璇懂得了古希臘醫生的誓言,更懂得了,實現個人目標要與追求宏大的中國夢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