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廣場」是誰建的?為什麼引得野牛 赤鹿 狼和猞猁頻頻光顧?

2020-12-06 動物志

林間空地,是指森林中沒有或少有植被生長,在無雪季節能露出沙子或泥土地表的小片區域。世界各地的森林中都有許多這樣的林間空地,我們可以形象地稱其為"森林小廣場"。近日,白俄羅斯科學院的瓦迪姆西多羅維奇教授發現,這些斑塊狀分布的林間空地竟引得野牛、赤鹿(即歐洲馬鹿)、狼和歐亞猞猁等眾多大型哺乳動物頻頻光顧。

森林小廣場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能吸引眾多野獸光顧?

主要有三夥動物修建了森林小廣場。第一夥是赤鹿、駝鹿和野牛等大型有蹄動物,它們會用蹄子踩踏或用身體壓平地表的植被,以創建出一塊蚊子、蒼蠅比較少的區域,這樣飽受蚊蟲之苦的它們可以在這裡好好休息並梳理自己的毛。

第二夥是狗獾和赤狐等穴居食肉動物。它們喜歡挖洞,並在洞中生產、哺育幼仔,以躲避狼、猞猁等更高級掠食動物的傷害。它們挖洞的時候會挖開沙子和泥土,挖出一小塊裸露的地表。

第三夥廣場修建者是野豬。野豬全年以植物塊根、塊莖為重要食物來源,出於覓食目的,它們會把一些植物連根挖出來,從而破壞局部區域的植被,形成一小塊林間空地。

林間空地一旦形成,赤鹿、駝鹿、野豬和野牛就會頻頻光顧,來這裡消減蚊蟲叮咬之苦。這些大傢伙們扮演了小廣場維護者和擴建者的角色,它們或踐踏地表植物,或臥在上面休息,使地表上本就已經很稀疏的植被進一步減少,並阻止新的植被形成。久而久之,小廣場內就「寸草難生」,空地的面積也進一步擴大。

除大型野生有蹄類動物外,野兔也經常光顧林間空地,它們來這裡的主要目的是在裸地上打滾,梳理自己的毛。小型有蹄動物狍也頻繁在林間空地出沒。

像野兔和狍這類動物,它們來小廣場也是想擺脫蚊蟲叮咬。它們自身體型小,且不具備挖掘能力,對環境改造能力較差,因此它們只能"不勞而獲",沾沾大動物的光。

大量有蹄動物和野兔在林間空地裡挖掘、活動或者休憩,還有的留下了大量氣味標記。長久以往,小廣場中食草動物的氣味逐漸積累,變得非常強烈並極具多樣化。

在茂密的森林中,地表裸露的林間小廣場在視覺上非常顯眼,而且這裡有各種食草動物的強烈氣味。因此,歐洲頂級食肉動物——狼與歐亞猞猁被吸引到林間小廣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相機陷阱抓拍到的照片來看,在林間小廣場中活動的主要是幼狼,並且有專門的"狼保姆"照看。狼保姆是狼爸狼媽的上一窩小狼,是這窩小狼的兄姊。狼保姆把小狼帶到小廣場,主要是為了躲避和防範歐亞猞猁的襲擊。

狼保姆和幼狼

近些年來,納利博基森林的歐亞猞猁數量劇增,這片面積為1900平方千米的森林到去年猞猁的數量增長到了前所未有的80多隻。猞猁會主動搜捕和殺害幼狼,有時還攻擊臨產的準狼媽。在猞猁的壓力下,2016年和2017年這片森林裡很少有幼狼能活過第一年冬天,狼陷入了"繁殖瓶頸"。

狼保姆和幼狼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成年狼選擇到森林之外的森林-農田交錯區,或松樹林中繁衍後代。這些生境的共同特點是林下植被很單調,狼能發揮出體型和群體數量優勢,猞猁無法利用高度異質化的生境與狼群周旋和對抗。2018年春天僅有一個狼群的一隻公狼和兩隻母狼選擇留在這片森林裡,相片中顯示的共10隻小狼和兩名狼保姆都是這個狼群的後代。

狼保姆和幼狼

狼保姆把幼狼帶到林間小廣場可能也是基於相同原因,在這裡幼狼不容易走丟,猞猁也無法潛伏在暗處伺機殺害落單的幼狼。這種應對猞猁的策略是否有效還是未知數,2018年已經結束了,有關這窩狼崽命運的中期報告已經出爐,動物志一直在關注,待有最終結果將第一時間分享給讀者。

猞猁

如果狼以為猞猁不會在林間空地出沒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猞猁不喜歡開闊地,因此從不走出森林,但並不介意出入森林內的小片林間空地。猞猁來這裡也許是為豐富而多樣的獵物所吸引,也許只是覺得沙灘上的"天然床墊"睡覺很舒服,還有可能是來曬太陽的。

猞猁

相機陷阱抓拍到了那麼多相片,猞猁是唯一一種敢在各種動物川流不息的林間小廣場中,大搖大擺地側躺著睡覺的動物。睡姿中都流露著自信,不愧是當地的獸中之王。

猞猁

林間小廣場是森林棲息地中的"地標性建築",而且有眾多獵物頻繁出沒,因此狼和猞猁皆視其為"兵家必爭之地",它們競相留下自己的氣味向同類和對方示威,形成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

猞猁

棕熊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在納利博基森林絕跡了,本世紀初才又被重新引進。作為歐洲最大的食肉動物同時也是雜食性的食肉動物,棕熊一向以愛搞事情著稱,這麼熱鬧的林間空地自然也少不了棕熊的身影。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蹤跡都會吸引棕熊前來,前者是棕熊的潛在獵物,後者是為棕熊提供美餐的"施主"。

就這樣,森林中零星分布的林間小廣場中各種野獸你來我往,越來越熱鬧了。

相關焦點

  • 無虎豹下已成王,敢主動獵殺狼的猞猁,在森林裡究竟有多恐怖?
    ,就同時生活著歐洲狼和歐亞猞猁,歐洲狼會成為歐亞猞猁的捕殺對象。除了歐亞猞猁之外,其他的猞猁戰鬥力也是剛剛的,比如說短尾貓,在這4個物種中,短尾貓是最小的,即使是雄性,它的平均重量也只有9.6公斤,短尾貓也是長得最像貓的猞猁。
  • 幼狼成長三大威脅:遭父母遺棄,被猞猁捕殺,被有蹄動物傷害
    研究人員觀察了160個狼窩,發現過6個這樣的"混合窩",裡邊的小幼仔和大幼仔分別有3隻和4隻、4隻和1隻、5隻和1隻、3隻和2隻、7隻和1隻、5隻和4隻。如果大、小幼仔差的過大,大幼仔會欺負小幼仔,有時甚至會導致小幼仔死亡。研究人員發現過兩次這種情況,有一次窩裡有2隻還活著的小幼仔、2隻已經死了的小幼仔和4隻活著的大幼仔;另一次是窩裡有3隻還活著的小幼仔、2隻已經死了的小幼仔和4隻活著的大幼仔。
  • 拋開數量談競爭力是耍流氓,用模型推演虎豹、虎狼、狼猞猁的競爭
    ,而豹主要吃白斑鹿、赤麂和猴子,互不影響。泰國森林裡缺乏白斑鹿大小的中型鹿類,虎、豹都以大型的水鹿和小型的赤麂為主食,飲食生態位高度重疊。因此,科學家對花豹在會卡肯公園對老虎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表達了擔憂。
  • 歐亞猞猁與狼獾誰怕誰?動物學家實拍猞猁打跑狼獾
    然而,動物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當發現猞猁獵物,狼獾常常將肉咬下來運回貯藏場所,並在鹿屍和貯藏場所之間來回跑,短時間內就能轉移大量的肉。這種策略使狼獾獲取了更多肉,同時最大限度避免了與猞猁直接衝突的風險。猞猁與狼獾,誰怕誰?前面我們講到,狼獾和猞猁同域棲息但不存在相互迴避。
  • 山中無老虎,誰來稱大王?棕熊、狼、猞猁和狼獾上演四強爭霸!
    棕熊只有在初冬和春天的時候吃肉比較多,目的是補充蛋白質,主要通過食腐獲得,這個時候狼和猞猁都深受其害。在北美的研究表明,成年公棕熊幾乎100%能搶到狼群的獵物,即便面對十幾隻的大狼群。至於小狼群,母熊甚至亞成年棕熊就能得手。歐亞的狼群體型和規模均遜於北美,棕熊搶食更容易。
  • 狼見了都要繞道走,猞猁是狼的天敵嗎?大多數幼狼死亡與猞猁有關
    比較常見的天敵關係的例子諸如:噬菌體和細菌,貓和老鼠,亞洲大黃蜂和蜜蜂,雕鴞與野兔,前者都是後者的天敵。猞猁和狼的關係很顯然,猞猁和狼並不是天敵的關係,它們的關係確切的應該屬於類似於獅子和鬣狗之間世仇關係。狼是森林中最強悍的群居社會性食肉動物,它們等級分明,分工協作,捕食風格彪悍。而猞猁則是獨居食肉動物,它們是獨來獨往的刺客型食肉動物。
  • 被稱為高效「屠狼機器」的猞猁,究竟有多兇猛?
    正因為如此,和猞猁領地有所交集的狼,成了它們的「嘴下冤魂」。 猞猁 在我們的認識裡,狼通常是群居活動。然而狼其實是既能夠獨居,又可以群居。在食物豐沛的季節,即使是獨狼也能夠獲得充足的獵物,而且相比於團隊行動而言,獨居的捕獵效率更高,獲得的能量更多,所以每到食物豐盛的季節,狼會傾向於獨居活動。
  • 為什麼猞猁會被稱為狼的天敵呢?老農:你可能不知道它另一個名字
    猞猁這種動物,一聽名字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種兇狠的動物,我們有時候還會看到猞猁追擊狼的畫面,有人就說猞猁是狼的天敵。這句話要是被生活經驗豐富的老農聽到,可能就會被笑話了:你可能不知道它的另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就是山貓,聽到這個名字也很難會把山貓和狼的天敵聯想到一起,那為什麼猞猁會被稱為狼的天敵呢?剛才也提到了,猞猁實際上就是貓的一種,因為它的體型比普通的貓要大,所以被稱為是山貓。猞猁是獨居動物,個頭不算特別大但是卻十分兇猛,而且猞猁屬於食肉動物,因此它的食物種類很多,也可以說是許多動物的天敵。不過說它是狼的天敵可就大錯特錯了。
  • 猞猁能打贏狼嗎?在白俄羅斯一森林裡,歐亞猞猁大殺四方
    世界上被稱為猞猁的貓科動物有三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伊比利亞猞猁,短尾貓雖然屬於猞猁屬,但是在叫法上,人們通常不會將其說成是猞猁。 在猞猁屬四種動物裡面,歐亞猞猁是最大的,戰鬥力也是最強悍的,所以說如果有哪一種猞猁能與狼一較高下的話,那最有可能的就是歐亞猞猁了。
  • 山中無老虎,野豬、狼、猞猁、熊等誰能稱霸王?
    除了狼之外,豹子、熊以及猞猁等都可以以體型較小的野豬為食。狼和猞猁能取代老虎的位置嗎既然雜食動物野豬無法取代老虎的生態位,那猞猁和狼能取代嗎?狼屬於群居生物,通常情況下,狼群可以依靠團隊協作的能力來獵殺體型較大的有蹄類生物,比如:鹿、野豬等。
  • 體型雖小,卻成「屠狼高手」,歐亞猞猁成了新晉的「森林之王」
    在納利波基森林中,有一種叫猞猁的貓科動物,在溫暖季節時,專門屠殺幼狼和獨狼,其中在2017年的時候,猞猁屠殺狼幼崽的死亡率高達96%,這個數據相當的可怕,而且猞猁在納利波基森林中對狼群的捕殺還在停滯不前。
  • 比特犬能否「秒殺」體型相近的猞猁?為什麼?
    先說答案:無論是什麼樣的比特犬都沒有實力「秒殺」一隻成年的猞猁,而且猞猁有較大的勝率殺死比特犬。有人說:比特犬被稱為「犬界戰神」,它可以放倒任何同體型下的狗,為什麼打不過猞猁呢?下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獵豹和歐亞猞猁誰怕誰?
    獵豹和歐亞猞猁同屬貓科,獵豹雖然體型大,但硬體比一般貓科差得多。而猞猁雖然強悍,但體型畢竟小。下面試著分析一下吧。歐亞猞猁硬體測算以成年雄獸為準,獵豹的平均體重為46千克,猞猁為23千克,正好大一半。可見,獵豹和猞猁幾乎吃一樣大小的獵物,只是一個吃羚羊一個吃鹿。它們主要是狩獵方式不同,獵豹是追捕型獵手,而猞猁是伏擊型獵手。若考慮獵手自身體重,猞猁獵殺大獵物的能力遠勝獵豹。猞猁捕獵獵豬具有很強的搏鬥性質,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一下。
  • 猞猁能大肆捕殺狼幼崽,竟與狼父母的「不負責任」有關?
    其實力堪稱中小型貓科動物的「戰力天花板」,它的體重在18-30千克左右,受限於體型,不能像虎豹一樣捕食大型獵物,但狩獵一些中小型鹿類、野豬,是沒太大問題的。在白俄羅斯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及北部的帕齊爾森林,就同時生活著歐洲狼和歐亞猞猁,經白俄羅斯科學院專家們的研究發現,事實恰恰與網絡文學相反,狼群不僅沒能壓制住猞猁,甚至反被猞猁壓制,尤其是狼幼崽,被猞猁大肆捕殺。
  • 森林中的「小猛獸」-歐亞猞猁
    猁 在中文世界中一般直接稱猞猁,是一種中型貓科動物,通常出沒於森林中。它們有著廣泛的分布,從西歐延伸成俄羅斯和中亞,在中國多見於新疆、甘肅、四川、陝西、青藏高原以及東北地區。,身上或深或淺點綴著深色斑點或者小條紋。
  • 「生態系統工程師」:野牛,消失六千多年後重新走回英國北部林區
    波蘭比亞洛維薩原始森林中的低地歐洲野牛它們是與曾經漫遊於古代英國的現已滅絕的草原野牛路透社/彼得 · 安德魯斯據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稱,一群野牛將在 6,000 年來首次在英格蘭南部被釋放,以幫助恢復古老的棲息地及其周圍的野生動物生態。
  • 當狼和猞猁相遇,會是誰更勝一籌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狼,犬科之王,是典型的食物鏈次級掠食者,外形和豺和狗相似,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通常群體行為。猞猁,貓科動物,外形長得像貓,但是個頭比貓大得多了。不畏嚴寒,喜歡獨居。
  • 幼狼死亡率高達96%,狼為了對付猞猁只好拼了,集合成大群……
    現在證據已經越來越明顯,當森林裡的猞猁變得越來越多的時候,當地狼群會陷入一個"繁殖陷阱",種群增長進入一個瓶頸期。狼之所以受到猞猁這麼大的影響是由它們撫養幼仔的方式決定的。狼爸和狼媽需要外出覓食,它們會將幼狼獨自留在狼窩裡很長時間,這個時候幼狼非常容易被猞猁殺死。由於猞猁大量屠殺幼狼,納利博基森林裡的狼種群不再是依靠它們的繁殖維持,而是依靠一些個體從森林邊緣的森林-農田交錯區遷入維持。
  • 猞猁體型比較巨大,連狼見了都要叫大哥,在森林裡究竟有多恐怖?
    這種動物的體型雖然不大,但是卻是非常危險的,猞猁就是這一種危險的動物,雖然說它的主食是兔子,但是對於其他的一些肉食動物,他們也並不是不會攻擊,甚至他還有攻擊狼的時候。再加上自然界的一些天災,也並不保證每年都會有這麼多的兔子,所以關於一些小型的動物,他們也會採取捕殺的措施,而猞猁之所以讓狼也叫大哥,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會主動的殺狼,從1997年的事件調查來看,猞猁殺琅就有16起。
  • 貓科、犬科與鼬科動物之間的較量,漁貂殺猞猁,猞猁殺狼
    世界上野生動物那麼多,但是在大多數人心中,最關注的還是貓科、犬科,其次是鼬科,究其原因無非就是這幾類的動物通常自帶話題,能夠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而關注度最大的一面,幾乎都是關於貓科、犬科、鼬科誰最強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