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是人體的正常需求,我們每天吃下去的食物經過腸道後,會成為糞便排出體外,但某些情況下,我們要不得已地憋住大便。
英國警察曾在一名男子體內發現毒品——他偷偷把毒品藏到了直腸內,打算矇混過關。但定罪需要證物,警察讓他把毒品拉出來。沒想到的是,他為了逃避法律制裁,在看守所裡幾乎不吃不喝,憋了整整47天的屎……
他一直不排便,警方也拿不到證據,第47天後,警方害怕他被屎憋死,只能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先把他放走。
人們不禁納悶,整整47天不大便,這真的可能嗎?他的屎都去了哪裡?
一、人真的可以這麼長時間不便便?!
上文提到的英國小夥可真算得上「神人」,正常人大概不到一周就憋不住了。那麼我們每天吃的香噴噴的食物,是怎麼變成大便的呢?
食物被吞咽後,首先要經過食管進入胃部,在胃裡停留數個小時,被初步消化、攪拌,形成食糜,排入小腸。小腸內壁有著豐富的小腸絨毛,可以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1]
經過小腸的吸收後,這些食物殘渣來到了大腸,接受「回收利用」——大腸細菌能夠分解其中的維生素,供人體吸收。最後,大腸通過蠕動,將剩餘的、毫無利用價值的殘渣匯集,形成糞便。
當糞便積攢到一定程度時,腸壁中的神經就會向大腦發射信號——該拉粑粑啦!大腦收到信號後會把指令傳遞到排便控制中樞,「屎意」油然而生。
但在環境不允許的情況下,由意識控制的高級神經中樞可以控制肛門括約肌。因此,人雖然可以暫時憋住大便的欲望,但一直憋著是十分難受的。
二、長時間憋,便便都去哪裡了?
如果很久不排便,那糞便會到哪裡去呢?會自行消失嗎?
當然不會。
匯聚在肛門附近的糞便,在受到括約肌的擠壓後,會逐漸從直腸退回到結腸,等待大腦再次釋放可以排便的信號。
大便是人體的廢棄物,含有大量的代謝廢物和毒素,如果長期不排便,毒素就會在體內積累時間過長,被腸道再次吸收。長期以往會導致精神萎靡、臉色發黃、食欲不振等問題。
此外,沒有及時排出的大便會被腸道反覆吸收,導致大便變幹變硬,難以排出,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便秘。
三、有些人想排便卻排不出
有些人不是主動想憋屎,而是想拉卻沒有便意,這就是便秘。便秘好比腸道堵車,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就可以判定為便秘。[2]
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大,作息飲食不規律,常常有便秘的困擾,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吃得太少,纖維攝入不夠,糞便就難以成形,無法隨腸道蠕動排出體外。
臨床上把便秘分為三類:
·器質性便秘,這種便秘主要由肛門本身的問題引起,如痔瘡、肛裂等肛門疾病。
·消化系統以外的疾病引起的便秘,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等,都會影響胃腸道的功能,造成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器質性疾病和其他系統慢性病的便秘,也是日常最多人所患的便秘類型。
四、如何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如果想每次大便都順暢無阻,就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還能預防痔瘡。
1.多喝水。飲水不足往往是糞便乾結的常見原因,加重便秘負擔。多喝水能夠使腸道內的水分保持充足,有利於糞便的形成和排出。
2.補充膳食纖維。蔬菜、水果和粗糧中的膳食纖維能幫助腸道蠕動,大腸中的有益細菌也以膳食纖維為食。同時少吃肉類、禽蛋類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不要只吃肉不吃菜。便秘患者忌辛辣、幹炒、油炸、燒烤的食物。
水和膳食纖維是成形的最主要因素,堪稱是「天然瀉劑」,在這兩種攝入充足的情況下,我們還要養成定期排便的習慣。
3.定時排便。老人總說早上蹲蹲坑好,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每天定時排便,久了會形成條件反射,到了時間就會產生便意,胃腸道也會出現推進性的蠕動。
我們嫌棄大便,覺得髒,但好幾天不見面,又著急地渴望它快點來。在日常生活中,排便就和吃飯睡覺一樣重要,長期的不良排便可能會導致便秘和痔瘡,因此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參考資料:
[1]人真的會被shi憋死麼?.中山六院.2020-12-21
[2]再不想遭便秘的罪,這份「防便秘指南」你100%用得上.生命時報.2016-12-0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