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門上「福」字不宜倒貼
在我國民俗傳統中,倒貼「福」字主要在兩個地方:一個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由於這兩處的東西要從裡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裡的福氣倒掉,便巧用「倒」的諧音字「到」,倒貼福字。用「福至」來抵消「福去」,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另一個地方是在屋內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柜子裡。
至於大門上的「福」字從來都是正貼。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
年夜飯不能吃光光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合家歡」,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也是全年吃的時間最長的一頓飯,全家圍坐在一起共進晚餐,辭舊歲。
年夜飯的菜餚繁簡是以自家的經濟條件而定的,但仍有較為固定的套子和路數,如按尊長老幼入座,不能說不吉利的話語,不準打罵孩子等等。
在菜餚上盡最大努力而使其豐富,寧可將其剩下,為的是取「頓頓有餘」、「年年有餘」的口彩,使人有充足感,預示全年豐衣足食,席間還要多說吉利話,以圖皆大歡喜。值得一提的是,年夜飯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魚,年年有「魚」,一年有「餘」,圖個吉祥,圖個喜慶。
燃放爆竹原為驅鬼
爆竹的起源很早,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南朝時期就有詳細的記載。
梁代的《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這是最早關於「爆竹」的說法。人們最早燃爆竹是為了驅除妖魔鬼怪,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人們在春節期間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都是為了祈求平安而進行的。
唐初,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火藥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竹」。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