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學家:人類活動將使海洋面目全非

2020-11-28 東方網

  沒有鯨、鯊魚和海豚的海洋似乎不可想像。然而,在新書《生命之海》中,海洋生物學家凱勒姆·羅伯茨警告,如果人類繼續無節制捕撈和汙染,海底世界在未來50年內將成為魚類絕跡的深淵,海洋將面目全非。

  失蹤的海洋生物

  稜皮龜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至今仍然生活在海中,是海底世界的龐然大物。這種海龜甲殼堅硬,可以長到3米長、2噸重。然而,在我們的下一代成年之時,這種起源古老的海龜可能已經絕種。自從1962年以來,太平洋中稜皮龜的數量大幅減少,每20隻僅有1隻存活至今。

  稜皮龜家族「人丁」漸少的命運並不獨特。過去30年來,海洋生態經歷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劇烈的變化:生物種類和數目顯著減少,而人類過度捕撈正是罪魁禍首。

  面臨無節制的捕撈,最先「失蹤」的是位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海底生物。如今,藍鰭金槍魚、鱈魚和智利海鱸等名貴海魚的存活數量大幅減少。在大多數海域,鯨、海豚、鯊魚、魟和海龜等大型海洋動物的數量減少了至少75%。白鰭鯊、鋸鰩和一度「普通」的鰩等物種的數量則銳減99%。

  長期過度捕撈也導致人類經常食用的海魚數目大幅下降,且難以恢復到歷史高位。

  以美國為例,位於其西海岸附近的皮吉特灣曾以大量三文魚洄遊著稱,但如今途經此地的三文魚群寥寥無幾。美國海域內的笛鯛、青魚和鯡魚等品種全都因過度捕撈而數量銳減。與19世紀相比,美國海域內的石斑和細鱗胡瓜魚數量也大為減少。

  2010年,在美國定價的所有商業海產品中,近四分之一品種產量嚴重低於歷史水平,而原因正是過度捕撈。

  21世紀到來之時,全球淺於900米的海域無不遭商業捕魚侵擾。隨著淺海魚類和大型海洋生物的數量減少,人類向海洋更深處撒下漁網。在部分海域,人類甚至開始捕撈生活在3000多米深海的海底生物。

  海鮮市場如今售賣的產品看起來仍然品種繁多,但這卻難以維繫漁業的長遠發展。畜牧業發展過程中,人類善於飼養並捕食處於食物鏈中、末端的動物,如雞和牛等,而不是熊或獅子。這不無道理,因為前者更易繁衍、成熟周期短,即使被捕食也相對容易再生並維持其數量。

  在海底世界,同理亦然。大型海洋生物生長時間長、繁衍年代晚,尤其是生活在海面500米以下的物種,例如智利海鱸、深海長尾鱈魚和橘刺鯛。一旦過度捕撈,它們往往難有足夠的時間繁衍培育下一代,最終導致絕種。

  酸性海洋

  魚類變得更小、更少之際,人類一度熟悉的海洋也變得越來越陌生。事實上,過度捕撈只是損害海洋健康的「殺手」之一,人類的其他行為威脅著海洋的脆弱生態,甚至可能令其成為一片酸海。

  隨著人類活動日益頻繁,排放入地球水系的化學和工業汙染物越來越多,這些汙染物最終都進入海洋。另一方面,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也滲入深海,影響海水溫度及其含氧量,徹底改變海洋的化學成分。

  這不是單純的化學變化,隨之引發的海底洋流運動模式改變,將產生更為災難性的後果,威脅整個地球生態。可以說,人類已將海洋生態逼至崩潰邊緣,令其難以自行修復或再度發育。

  自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海洋已經吸收人類行為導致排放的三成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主要源自化石燃料燃燒、城市化摧毀森林和沼澤以及水泥生產。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加重了海洋的酸性。

  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得不到遏制,2050年之前海洋酸度將增長1.5倍。海洋酸度在如此短時間內大幅上升,在過去6000萬年至2000萬年以來聞所未聞。「海洋酸度如今大幅增長,不僅是我們有生以來從未見過,即使在地球歷史中也頗為罕見,」英國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專家卡羅爾·特利說。

  酸度提高之際,海洋還面臨「營養過剩」的危險。陸地營養大量流失,以化肥和淤泥等形式進入海洋,加上全球變暖的作用,令全球海域內出現不少營養過剩但含氧量低的「禁區」。在這裡,由於含氧量過低,普通海洋生物難以存活。這種海洋生物的「禁區」往往出現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人口密集的海岸和內陸海附近。

  「黏稠物崛起」

  酸性海洋並非死海一片。化學成分變化將徹底改變海洋面貌,令諸如水母之類的「黏稠物」得以大行其道。

  海洋酸度升高,將直接威脅有碳酸鹽甲殼的海洋生物生存。這類生物,例如浮遊生物,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生產者」。它們不僅是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還能產生大量氧氣。浮遊生物數量減少,將導致沉入深海的有機物殘骸銳減,而這正是深海生物賴以為生的食物來源。

  不少海洋生物絕跡之時,水母卻會迎來生長高峰。在營養過剩的汙染海域,水母因為養料充足蓬勃生長,短時間內即可成年,迅速擴散至更廣闊的海域。在地中海國家摩納哥、愛爾蘭三文魚養殖場、美國馬裡蘭州海岸以及日本和印度等地,近年來均有大規模「水母爆發」,傷及遊人和漁民。

  更糟的是,本應獵食水母的海洋生物難以在汙染海域存活,它們的後代要經歷從卵到幼體的漫長發育,成年之後才能捕食,卻往往在這之前就淪為水母的食物。水母帝國在海洋崛起,出現了捕食者反被吞噬的怪現象。美國海洋學者安德魯·巴昆如是比喻:這就好比在陸地上,斑馬和羚羊大肆捕食幼獅和未成年的獵豹。

  即使食物短缺,也難以逆轉水母擴散的狂潮。它們總能縮小體積、耐心蟄伏,待海水中營養成分升高後繼續擴張。因此,除非海水中的營養物質長期大幅降低,否則無法根除水母之害。

  寒武紀遺留化石顯示,早在5.5億年前,地球海洋曾為水母壟斷,別無其他生命形態。如今,水母、細菌和海藻等凝膠類生物在海洋瘋狂生長的景象被形容為「黏稠物崛起」。這象徵著海洋生態重回到多細胞生物出現以前的原始年代。

  簡單算術

  拯救海洋也許並不難,少吃海魚、限制捕撈是人類校正錯誤的第一步。對此,總有人反對說,全世界有這麼多張嘴要喂,限制捕撈不現實。然而,簡單的算術即可證明,減少捕撈其實能帶來更大經濟效益。

  假設海洋中有100萬條魚,每年捕撈總量的20%可保證漁業資源永不枯竭,這樣每年漁業可收穫20萬條魚。然而,如果願意花些功夫改善海洋漁業資源,比如將其總量提升到500萬條魚,那麼按同樣比例捕撈每年可收穫100萬條魚。

  這就好比銀行存款,在利息不變的前提下增加本金,收益自然成倍增長。此外,海洋漁業資源總量豐富,意味著更容易捕魚,因此可大幅節約漁船和燃料所佔成本。

  少捕撈卻能多收穫,這聽上去不可思議。然而,世界銀行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印證了上述理論的可行性。該報告估算,如果對當前的捕撈行為予以限制,海洋漁業資源的產出將增加四成。

  在美國海域,通過限制捕撈來促進魚類數目增長,已有實例。由於引入限制捕撈等措施,阿拉斯加鮭魚至今仍保持相當數量,巖魚和條紋石鮨這兩種魚的數目近來也有恢復性增長。

  對於普通人,要想拯救海洋其實更容易,即少吃海鮮,特別是那些遭到過度捕撈或以破壞性方式捕獲的海產品。龍蝦、扇貝、歐鰈和鱈魚等生活在海底深處,通常動用拖網和挖掘機才能捕撈到,對海底生態毀壞嚴重。

  若要吃海鮮,選擇那些位於食物鏈末端的小魚小蝦,例如鳳尾魚、鯡魚和沙丁魚,儘量避免食用智利海鱸、劍魚和金槍魚等大型掠食者。如果實在難以戒掉金槍魚,也儘量選擇食用杆釣而非網撈的。(袁原)

  相關連結:「移動基線」症狀

  《生命之海》一書預言,如果人類繼續當前的捕撈力度,未來40年到50年內魚類將在海底絕跡。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原因之一是人類談及海洋生態問題所表現出的「移動基線」症狀。

  這種症狀是指隨著時間推移,人們接受某些事物或現象的基準隨之改變。就海洋生物銳減而言,年輕一代往往表現得更為不屑,認為老一代所描述的海洋物產豐富的景象不過是懷舊之談。人們如今難以想像沒有魚類的海洋,但在「移動基線」作用下,未來幾代人或許對此完全不以為然。

  利用佛羅裡達州門羅縣圖書館發現的一組檔案圖片,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洛倫·麥克倫詹展示了「移動基線」如何發揮作用。這組圖片是一家海釣旅遊公司於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期間在當地海島基韋斯特附近拍攝的一系列照片,記錄了出海釣魚的收穫情景。

  在那些50年代的照片中,釣客們收穫頗豐,大都是石斑王和鯊魚這樣的大型動物,個頭甚至比人還大。往後幾年的照片中,遊客們釣到的魚越來越小,瘦小的笛鯛和石鱸取代了原來的石斑和鯊魚。即使如此,如今來海釣的遊客依然玩得盡興,因為他們對海洋中發生的變化全無知曉。

相關焦點

  • 大型海洋動物瀕臨滅絕:誰之過—新聞—科學網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了一篇來自史丹福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稱在現代海洋中,大型海洋動物面臨滅絕的風險比小型海洋動物更大,這很可能是人類捕魚活動造成的
  • 海洋生物學家去各地魚類市場探索研究
    海洋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捕捉特定種類的鯊魚的機會相當渺茫,這種鯊魚從未被科學家所描述,並且棲息地範圍未知。與海洋生物學家相比,陸地上的科學家擁有更多的工具來發現新物種,追蹤種群數量,並且通常了解生態系統如何運作和隨時間變化。這些荒地工具包括衛星圖像,頭髮障礙分析,相機陷阱,糞便研究,以及在某些情況下跟蹤個體動物並記錄其行為的能力。海洋帶來了許多額外的挑戰,但世界上的水鄉也為知道如何尋找它們的科學家提供了大量的秘密。
  • 鯨魚,這些海洋巨人,它們會影響人類文明的歷史嗎?
    專家們宣布2030年將是全球溫室效應最致命的一年,但是如果他們幫助了我們,這個災難將不會發生鯨魚,這些海洋巨人卻能夠大幅降低甚至阻止大氣中溫室氣體的積累,它們會影響人類文明的歷史嗎?將碳沉積到系統中,自然界中地球底部有巨大的碳儲量,但自從工業革命起,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導致的大氣層內二氧化碳濃度由280ppm上升至400ppm近代隨著人口增長,相應的二氧化碳的進一步排放加劇了氣候變化,同時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比如太陽活動,地球火山運動,海洋運動和人類活動等在太陽系中,火星和金星也有溫室效應。
  • 「人類為什麼不吃塑膠袋」之後,泰國再推感人海洋動物保護廣告
    Kasetsart大學的一位海洋生物學家和講師解釋,是這些袋子讓鯨魚不可能再吃任何有營養食物。 這則消息發布後,一位推特用戶用泰語寫道:「我為這隻沒有做錯任何事但卻不得不承受人類行為後果的鯨魚感到遺憾。」
  • 英專家預言全球變暖,海陸生物百年後將面目全非,水母能吃下海豚
    據英國《每日星報》10月12日報導,英國明星探險家史蒂夫 · 巴克沙爾(Steve Backshall)預言,若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未來一百年內將對海洋和陸地生物造成悲劇性災難>五種野生動物插圖生動直觀地向人們展示,動物如何為適應未來的惡劣自然環境而進化得面目全非
  • 水母在人為破壞的海洋環境中也能茁壯蓬勃成長
    水母在地球上的生存時間比我們更長,據信它們在海洋中漫遊了近6億年但是,從過度捕魚到塑料廢物再到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已經創造了一種環境,使他們更加在家中生活。 根據聯合國將於周三發布的一份報告草案,水母的擴散可能導致一些觀察家稱之為海洋的「水母化」,而海洋正面臨著深刻的變化。 Sorbonne大學的法國海洋生物學家Fabien Lombard專門研究浮遊生物和水母的生態,不會走那麼遠。
  • 為什麼海洋哺乳類的潛水冠軍會死於潛水病?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鯨長時間深潛是為了覓食,能夠避免「減壓病」是因為下潛至1000米水深時,前肺部會本能地萎陷,可防止壓縮氧由肺部進入血液。  近20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鯨的死亡與人類的聲吶試驗有關。2000年,美國海軍宣布,他們的聲吶試驗導致6隻柯氏喙鯨在巴哈馬群島的海灘上擱淺。從那時開始,至少有5次鯨在聲吶測試點附近的海灘上擱淺而亡的記錄。
  • 海洋變成荒漠 人類將會怎樣?[1]- 中國在線
    繼聯合國將1998年定為國際海洋年之後,今年海洋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全球漁場一大半已經耗盡,另有1/3已經枯竭。關鍵性海洋環境——例如海草、紅樹林和珊瑚礁——估計有30%~35%已被毀壞。塑料廢棄物不斷造成海洋生物死亡,來自陸地的汙染導致大片近岸水體幾乎無氧。不僅如此,化石燃料的更多燃用也在影響全球氣候,致使海面升溫,海平面升高,海洋酸度提高,而我們對各種後果只是剛剛開始認識。」
  • 因疫情人類減少海上活動 稀有海洋生物重現瓜納巴拉灣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鎖海灘和海上運動80多天後,近日巴西海洋生物學家在巴西裡約熱內盧附近的瓜納巴拉灣海底發現了很多幾十年未見的稀有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學家在瓜納巴拉灣海底拍攝到了色彩斑斕的海洋生物種群,其中有黃色的海綿,粉紅色的飛魚,橙色的海星,藍色的螃蟹,黑色條紋的神仙魚。長期對瓜納巴拉灣海洋生物進行監測的生物學家指出,在過去三十年中很少有機會同時見到這樣豐富的海洋生物。
  • 海洋生物學家在塑料碎片上發現了長相可愛小章魚
    今年 8 月,夏威夷公園的海洋生物學家們,在一塊漂浮的塑料碎片上發現了一隻微小的頭足類動物。值得慶幸的是,這只可愛的小章魚遇到了對了人,最終被研究人員安全地放歸了大海。當時團隊正在進行珊瑚礁的監測任務,但在拾取幾塊漂浮的海洋塑料碎片時,萬萬沒想到還有這樣的偶遇。
  • 美海洋生物學家謝座頭鯨救命之恩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娜恩·豪澤上傳一段視頻到社交媒體網站,展示一頭座頭鯨保護她免遭鯊魚傷害。雖然無人知道鯨魚的「動機」,豪澤打心底感謝它救命之恩。  豪澤告訴《波特蘭新聞先驅報》,她去年10月在庫克群島海底考察時,發現一頭座頭鯨先輕輕碰碰她,然後似乎用頭推開她。
  •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時間:2016-04-15 13:3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它們一被吞掉就會變成糊狀物 在科考船Skookum發出的隆隆聲中,Jennifer Purcell專注地盯著這艘船緩緩地將
  • 劉敏:熱愛海洋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編者按:  廈門大學教授、海洋生物學家劉敏,在第一季《科學隊長》中擔任海洋生物板塊的主講人。談起加入科學隊長、向小朋友們傳遞海洋知識的初衷,劉敏說是為了正確地引導孩子們,從小告訴他們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以及傳達保護海洋的意識。她認為,這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 在地球活了4億年,如今生物學家告知人類:鯊魚已「功能性滅絕」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古生物幾乎都已經滅絕了,現代人類只能通過化石去了解它們。但實際上目前地球上還存在著許多古老的「活化石」,例如國寶熊貓、有上億年歷史的娃娃魚和銀杏樹等等。在海洋中,有一種動物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它雖然沒有引起全人類的重視,但現在生存狀況並不樂觀,這種動物就是鯊魚。
  • 呼喚"乘風破浪的少年",一起探秘海洋!
    2021年寒假  萬舜匯·誠毅科技探索中心  精心為孩子們打造  主題為  「乘風破浪的少年們」  三天兩夜科學營會活動  本次科學營會活動將以孩子們最喜歡的「海洋」為切入點,通過三天兩夜的科學營會活動,帶領孩子們暢遊科技世界與海洋王國
  • 吃水母不僅能保護海洋,順便還能減肥
    全球海洋濫捕的問題造成近年來魚類資源枯竭,許多瀕危魚種出現滅絕危機。澳大利亞海洋生物學家 Lisa-Ann Gershwin 就提出論點,認為人類應該增加全球水母(海蜇)的消費量,因為這不但能保護瀕危魚類還起到維護海洋的作用。
  • 環保科普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1971年秋季,海洋生物學家Ed Carpenter首次注意到在棕色馬尾藻墊中漂浮著一些奇特的白色斑點。經過一番調查,他發現那是一小塊塑料。這一發現使人震驚,因為這意味著距離大陸有550英裡的大西洋中部,可能已被成千上萬的破碎塑料顆粒佔領。
  • 這種生物97%都是水,沒有任何營養,在海洋中卻十分搶手
    科學家們將地球誕生開始,一直到6億年之前的這段時間,稱作前寒武紀,如今地球上出現的大量生物,如果追根溯源一定要為它們找到一個祖先,基本上都是從5.4億年之前的寒武紀開始的,而我們本文中的主角——水母,則來自於前寒武紀。通過化石,科學家們發現早在6.5億年之前,水母就已經出現在海洋之中了。
  • 最新雷射掃描技術:海洋中最怪異的生物,現以「驚人的」細節呈現
    長久以來,深深的海洋底層的奇異生活,對人類的觀看、學習和研究來講,一直是一個挑戰,海底生物生活在漆黑的黑暗中、冰冷的溫度裡、以及承受巨大的壓力。自然選擇的結果使這些生物身體部位奇特、結構雜亂無章。按照人類標準,這些生物儼然猶如外星生物。
  •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Jeff Wildermuth 在科考船Skookum發出的隆隆聲中,Jennifer Purcell專注地盯著這艘船緩緩地將3米長的浮遊生物網拉出美國華盛頓州奧林比亞附近的普吉特海灣。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將大多數職業生涯鎖定在尋找資金以及讓海洋研究人員相信水母也值得關注的「戰鬥」上。但她並不走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