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鯨、鯊魚和海豚的海洋似乎不可想像。然而,在新書《生命之海》中,海洋生物學家凱勒姆·羅伯茨警告,如果人類繼續無節制捕撈和汙染,海底世界在未來50年內將成為魚類絕跡的深淵,海洋將面目全非。
失蹤的海洋生物
稜皮龜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至今仍然生活在海中,是海底世界的龐然大物。這種海龜甲殼堅硬,可以長到3米長、2噸重。然而,在我們的下一代成年之時,這種起源古老的海龜可能已經絕種。自從1962年以來,太平洋中稜皮龜的數量大幅減少,每20隻僅有1隻存活至今。
稜皮龜家族「人丁」漸少的命運並不獨特。過去30年來,海洋生態經歷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劇烈的變化:生物種類和數目顯著減少,而人類過度捕撈正是罪魁禍首。
面臨無節制的捕撈,最先「失蹤」的是位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海底生物。如今,藍鰭金槍魚、鱈魚和智利海鱸等名貴海魚的存活數量大幅減少。在大多數海域,鯨、海豚、鯊魚、魟和海龜等大型海洋動物的數量減少了至少75%。白鰭鯊、鋸鰩和一度「普通」的鰩等物種的數量則銳減99%。
長期過度捕撈也導致人類經常食用的海魚數目大幅下降,且難以恢復到歷史高位。
以美國為例,位於其西海岸附近的皮吉特灣曾以大量三文魚洄遊著稱,但如今途經此地的三文魚群寥寥無幾。美國海域內的笛鯛、青魚和鯡魚等品種全都因過度捕撈而數量銳減。與19世紀相比,美國海域內的石斑和細鱗胡瓜魚數量也大為減少。
2010年,在美國定價的所有商業海產品中,近四分之一品種產量嚴重低於歷史水平,而原因正是過度捕撈。
21世紀到來之時,全球淺於900米的海域無不遭商業捕魚侵擾。隨著淺海魚類和大型海洋生物的數量減少,人類向海洋更深處撒下漁網。在部分海域,人類甚至開始捕撈生活在3000多米深海的海底生物。
海鮮市場如今售賣的產品看起來仍然品種繁多,但這卻難以維繫漁業的長遠發展。畜牧業發展過程中,人類善於飼養並捕食處於食物鏈中、末端的動物,如雞和牛等,而不是熊或獅子。這不無道理,因為前者更易繁衍、成熟周期短,即使被捕食也相對容易再生並維持其數量。
在海底世界,同理亦然。大型海洋生物生長時間長、繁衍年代晚,尤其是生活在海面500米以下的物種,例如智利海鱸、深海長尾鱈魚和橘刺鯛。一旦過度捕撈,它們往往難有足夠的時間繁衍培育下一代,最終導致絕種。
酸性海洋
魚類變得更小、更少之際,人類一度熟悉的海洋也變得越來越陌生。事實上,過度捕撈只是損害海洋健康的「殺手」之一,人類的其他行為威脅著海洋的脆弱生態,甚至可能令其成為一片酸海。
隨著人類活動日益頻繁,排放入地球水系的化學和工業汙染物越來越多,這些汙染物最終都進入海洋。另一方面,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也滲入深海,影響海水溫度及其含氧量,徹底改變海洋的化學成分。
這不是單純的化學變化,隨之引發的海底洋流運動模式改變,將產生更為災難性的後果,威脅整個地球生態。可以說,人類已將海洋生態逼至崩潰邊緣,令其難以自行修復或再度發育。
自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海洋已經吸收人類行為導致排放的三成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主要源自化石燃料燃燒、城市化摧毀森林和沼澤以及水泥生產。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加重了海洋的酸性。
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得不到遏制,2050年之前海洋酸度將增長1.5倍。海洋酸度在如此短時間內大幅上升,在過去6000萬年至2000萬年以來聞所未聞。「海洋酸度如今大幅增長,不僅是我們有生以來從未見過,即使在地球歷史中也頗為罕見,」英國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專家卡羅爾·特利說。
酸度提高之際,海洋還面臨「營養過剩」的危險。陸地營養大量流失,以化肥和淤泥等形式進入海洋,加上全球變暖的作用,令全球海域內出現不少營養過剩但含氧量低的「禁區」。在這裡,由於含氧量過低,普通海洋生物難以存活。這種海洋生物的「禁區」往往出現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人口密集的海岸和內陸海附近。
「黏稠物崛起」
酸性海洋並非死海一片。化學成分變化將徹底改變海洋面貌,令諸如水母之類的「黏稠物」得以大行其道。
海洋酸度升高,將直接威脅有碳酸鹽甲殼的海洋生物生存。這類生物,例如浮遊生物,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生產者」。它們不僅是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還能產生大量氧氣。浮遊生物數量減少,將導致沉入深海的有機物殘骸銳減,而這正是深海生物賴以為生的食物來源。
不少海洋生物絕跡之時,水母卻會迎來生長高峰。在營養過剩的汙染海域,水母因為養料充足蓬勃生長,短時間內即可成年,迅速擴散至更廣闊的海域。在地中海國家摩納哥、愛爾蘭三文魚養殖場、美國馬裡蘭州海岸以及日本和印度等地,近年來均有大規模「水母爆發」,傷及遊人和漁民。
更糟的是,本應獵食水母的海洋生物難以在汙染海域存活,它們的後代要經歷從卵到幼體的漫長發育,成年之後才能捕食,卻往往在這之前就淪為水母的食物。水母帝國在海洋崛起,出現了捕食者反被吞噬的怪現象。美國海洋學者安德魯·巴昆如是比喻:這就好比在陸地上,斑馬和羚羊大肆捕食幼獅和未成年的獵豹。
即使食物短缺,也難以逆轉水母擴散的狂潮。它們總能縮小體積、耐心蟄伏,待海水中營養成分升高後繼續擴張。因此,除非海水中的營養物質長期大幅降低,否則無法根除水母之害。
寒武紀遺留化石顯示,早在5.5億年前,地球海洋曾為水母壟斷,別無其他生命形態。如今,水母、細菌和海藻等凝膠類生物在海洋瘋狂生長的景象被形容為「黏稠物崛起」。這象徵著海洋生態重回到多細胞生物出現以前的原始年代。
簡單算術
拯救海洋也許並不難,少吃海魚、限制捕撈是人類校正錯誤的第一步。對此,總有人反對說,全世界有這麼多張嘴要喂,限制捕撈不現實。然而,簡單的算術即可證明,減少捕撈其實能帶來更大經濟效益。
假設海洋中有100萬條魚,每年捕撈總量的20%可保證漁業資源永不枯竭,這樣每年漁業可收穫20萬條魚。然而,如果願意花些功夫改善海洋漁業資源,比如將其總量提升到500萬條魚,那麼按同樣比例捕撈每年可收穫100萬條魚。
這就好比銀行存款,在利息不變的前提下增加本金,收益自然成倍增長。此外,海洋漁業資源總量豐富,意味著更容易捕魚,因此可大幅節約漁船和燃料所佔成本。
少捕撈卻能多收穫,這聽上去不可思議。然而,世界銀行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印證了上述理論的可行性。該報告估算,如果對當前的捕撈行為予以限制,海洋漁業資源的產出將增加四成。
在美國海域,通過限制捕撈來促進魚類數目增長,已有實例。由於引入限制捕撈等措施,阿拉斯加鮭魚至今仍保持相當數量,巖魚和條紋石鮨這兩種魚的數目近來也有恢復性增長。
對於普通人,要想拯救海洋其實更容易,即少吃海鮮,特別是那些遭到過度捕撈或以破壞性方式捕獲的海產品。龍蝦、扇貝、歐鰈和鱈魚等生活在海底深處,通常動用拖網和挖掘機才能捕撈到,對海底生態毀壞嚴重。
若要吃海鮮,選擇那些位於食物鏈末端的小魚小蝦,例如鳳尾魚、鯡魚和沙丁魚,儘量避免食用智利海鱸、劍魚和金槍魚等大型掠食者。如果實在難以戒掉金槍魚,也儘量選擇食用杆釣而非網撈的。(袁原)
相關連結:「移動基線」症狀
《生命之海》一書預言,如果人類繼續當前的捕撈力度,未來40年到50年內魚類將在海底絕跡。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原因之一是人類談及海洋生態問題所表現出的「移動基線」症狀。
這種症狀是指隨著時間推移,人們接受某些事物或現象的基準隨之改變。就海洋生物銳減而言,年輕一代往往表現得更為不屑,認為老一代所描述的海洋物產豐富的景象不過是懷舊之談。人們如今難以想像沒有魚類的海洋,但在「移動基線」作用下,未來幾代人或許對此完全不以為然。
利用佛羅裡達州門羅縣圖書館發現的一組檔案圖片,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洛倫·麥克倫詹展示了「移動基線」如何發揮作用。這組圖片是一家海釣旅遊公司於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期間在當地海島基韋斯特附近拍攝的一系列照片,記錄了出海釣魚的收穫情景。
在那些50年代的照片中,釣客們收穫頗豐,大都是石斑王和鯊魚這樣的大型動物,個頭甚至比人還大。往後幾年的照片中,遊客們釣到的魚越來越小,瘦小的笛鯛和石鱸取代了原來的石斑和鯊魚。即使如此,如今來海釣的遊客依然玩得盡興,因為他們對海洋中發生的變化全無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