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區南邵四合新村的張氏名山堂中醫門診部,有一位擅長骨傷正骨的張海濤大夫,他是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祖傳張氏正骨」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
「祖傳張氏正骨」的正骨手法將外用膏藥和夾板相結合,特色鮮明,療效明顯,實用性強,在民間正骨醫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2007年,經過專家論證,「祖傳張氏正骨」項目入選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耳濡目染 接手祖業
正骨,中醫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療骨折、脫臼等疾病,是古代醫學「三科」之一。「正」字在此指整治因骨關節損傷使肢體變形復原位的一門技術。
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想把正骨醫術學好、學精,不僅需要經驗的積累,還需要傳承人會武術。
張氏祖傳正骨從1885年開始流傳至今。張海濤自打記事兒起,就跟隨爺爺張名山學習正骨手法,爺爺在診所給病人看病,張海濤就站在旁邊看。爺爺進城出診,都不忘帶上張海濤。後來,張名山還引導張海濤在自己身上練習正骨手法。在家庭的影響下,張海濤逐漸參與治療,直到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真正從父輩那裡接手診所。治好的病人越來越多,來找張海濤看病的患者也逐漸多起來了。
有人說,從小接觸中醫的人往往會走極端,不接受一切西醫的理論和方法。但張海濤卻不是這樣,在他的診所裡,X光機是必備品。再加上妻子以前在手術室工作的經驗,如今的祖傳張氏正骨不光是傳統的「夾板」固定、正骨按摩、外用膏藥了,張海濤經常依據病情配合X光片為患者治療,這也是第四代傳承人的一個創新之處。
夫唱婦隨 傳承技術
骨折病人往往是突發的,為了及時患者治療,張海濤往往是24小時工作。不知從何時起,張海濤給患者看病時,身邊多了個「助手」——他的愛人李潔。上世紀90年代初,張海濤和李潔結婚。李潔在醫院手術室工作,接觸的都是西醫,此前對正骨手法不以為然,直到近距離接觸了張海濤為人治療的過程,才漸漸改變了態度。為了支持張海濤的工作,李潔辭去了工作,和張海濤共同打理診所。
為了更好地把祖傳張氏正骨傳承下去,張海濤將診所從交通閉塞的馬池口樓梓莊村搬到了四通八達的南邵大橋四合新村,從單一的中醫骨科發展成為包括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放射科、中西藥房、針灸理療等在內的門診部。擴建這家700平方米的中醫門診部,張海濤一家可以說傾盡所有,李潔卻毫無怨言。
「我也想把這張氏正骨更好地傳承下去,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當然需要付出很多:房子是租的,新買的X光機一個就30多萬,我把多年的積蓄都拿出來,還要貸一些款。但我覺得人活著不能只為了錢。如果能把技術學到手,那就是無價之寶,而且可以把我的兒子、女兒培養起來,讓張氏正骨的路越走越寬。」
兒女有望 延續絕學
說到傳承,張海濤有意從小培養他的女兒和兒子作為第五代傳承人,想把自己的正骨手法延續下去。現如今,張海濤的女兒張鴻揚已大學畢業,她放棄了很好的工作機會,選擇在診所裡為父母幫忙,掛號、抓藥、分診、諮詢服務,她樣樣精通。她說,這可能就是從小的耳濡目染,加上她是祖傳張氏正骨的傳人,無形中肩上就扛起了一份責任。
「從我出生起就在接觸這些技術,這是一點一滴地融入到自己血液裡的。雖然說現在我的技術還沒有爸爸專業,但要是有病人來諮詢,也能回答得有模有樣。」
除了女兒張鴻揚,兒子張鴻正也是張海濤的一個希望。今年16歲的他被同學們稱為「小張醫生」。
「我從小就受到我父親的薰陶,經常看他給別人看病,也慢慢對張氏正骨有了興趣。平時要是在學校,同學有受傷什麼的,第一個都是問我能不能弄。有時給同學揉完,他覺得好點兒了,我就特別高興」,張鴻正說。
或許是因為一份責任
張海濤再難也願意堅持下去
或許是因為一份信任
李潔再苦也願意陪伴左右
或許是因為一種習慣
子女再累也願意留在診所幫忙
或許,這就是對傳承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