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裡的女博士——石嫣 | 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2020-11-29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編者按】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是中國大地滄桑巨變的40年,也是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的40年。伴隨改革開放腳步成長起來的人們,被時代推動,亦推動時代。作為改革開放事業的擔當者、親歷者、傳承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出一個個「中國夢」的生動樣本。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聯合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創作中心重磅推出系列人物報導,為你捕捉新時代下鮮活多彩的中國面孔,帶你一起感受中國發展的蓬勃動力和人們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逐。


       我叫石嫣,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畢業。在過去的十年之間,是一個「新型職業農民」,也就是「新農人」

  有人會問,什麼是「新農人」

  我的導師溫鐵軍說過:「農業不是簡單的經濟,也不是簡單的生產。農業是文化,它是一個萬年的人類生存方式的演進。」溫老師的理念對我後來做農業、做事也有很大的影響。我想做的「新農人」,簡言之,就是希望能夠重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我出生在城市,學的是農村發展專業,讀碩士之前都沒怎麼去過農村。碩士第一年,我去山東萊州的一個村莊調研,看到農村很多的問題例如農業環境汙染的問題,還有就是鄉村年輕勞力流失的問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看到農村人情味特別濃,每次到農村都會感覺特別踏實這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

  後來我的導師溫鐵軍在北京郊區鳳凰嶺腳下申請了一塊試驗田,開辦一個生態農場,我毫不猶豫就申請加入,因為從那時起,我想做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近十年間,我們一直致力於構建一個大平臺,組成「生態種植聯盟」。目前,這個聯盟已有近千名「新農人」加入。我們自己的「新農人」團隊也有二十多人了,他們來自物理、計算機、建築等各個領域,平均年齡只有25歲。

  我們在北京順義郊區租種了350畝土地,用有機的方式種植蔬菜、水果。讓生產者、消費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食物,讓生產者有一個不錯的收入——這就是我們建立「生態種植聯盟」的初衷和願景。

  有機農業,並不是說回歸到幾千年前的那個農耕方式,更多的是強調最大利用自然給予我們的資源,減少對於不可再生能源依賴。我們的農業是生態農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通有機的耕作方式,生產健康的食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特別是城市裡的中等收入群體,對於更健康的食材的需求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最近幾年,很流行購買國外進口的食物,無論是奶粉還是大米,但在我看來,其實最好的食物一定是最新鮮的,一定是在我們國內

  我們農場現在已經持續地為北京的八百多個家庭提供蔬菜,淨化了五百多畝的土地一個孩子,可能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吃我們農場的菜這讓我很驕傲

  「新農人」,他一定是主動地選擇在鄉村生活和工作。和過去我們的農民被動從事農業相比,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變革。

  個小夥伴叫唐亮,在我們這裡工作了兩年,回到四川,做了一個自己的家庭農場把他原來在外地打工的家人重新招回到家裡來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新農人」。「新農人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群人。

  過去的發展過程中,土地、資金、勞動力,都是流向城市,現在我們要鄉村振興,就要讓這三個要素都要回流。我們主動地選擇農業,就是希望能改變社會對農民農業的看法。不僅僅是通過做農民來養活自己,也希望能夠在土壤改良、種子培育、肥料施用,或是銷售方式上,對其他從業者有所幫助。

  

  農業對於我來說,就是一輩子的事業和生活。

  編者手記: 

        2008年 石嫣讀博士期間到美國農場學習實踐

   2009年 石嫣回國開始創辦生態農場

   2018年 石嫣在國際社會生態農業CSA大會上當選聯合主席

  「新農人」的能量有多大?石嫣和她的夥伴們正身體力行地證明:腳下這片土地是樸素的、原始的,也可以是與時俱進的、充滿潛力的。

  在食品安全、飲食質量被高度關注的當下,卻鮮少有人真正願意回歸土地,潛心務農。因為想要「重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石嫣和她的「新農人」夥伴們,選擇了這條少有人走的路。其中的辛苦、波折,自不必說。更值得被尊重的,是她們在這片土地牢牢紮根的勇氣。

  進入專題,了解更多>>

  我們正年輕——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編輯/張明瑋)

相關焦點

  • 石嫣和她的小毛驢農場
    去年,石嫣這個中國人民大學的女博士告別「小資」生活,到美國明尼蘇達州西南部的農場裡當了半年農民,親身體驗美國農場的經營模式,也去尋找令她困惑的問題的答案。除了來自父親的督促,從沒幹過農活的李女士對種菜也很上心,「周三太熱了,我怕新移植的生菜活不了,晚上下班還來給澆了一次水」。因為農場也下了班,李女士說她沒找到工具,於是她還打算買一套農具放在車裡備著,方便隨時使用。幹完自己地裡的活兒,李女士到張先生地裡幫忙,她和張太太是表姐妹,倆人一邊鋤草一邊聊各自孩子的教育,其樂融融。臨近中午,農場熱鬧起來,帶小孩兒的客戶們紛紛舉家前來。
  • 石嫣:快樂的小毛驢
    解說:11月26號這一天,記者慕名來到了位於北六環邊上,鳳凰嶺山腳下的小毛驢市民農員,他的園主不是普通的農民,而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女博士,她叫石嫣,伴隨著拖拉機的轟鳴聲,記者走進了農場,看到了傳說中的博士園主。石嫣很瘦,梳著一個馬尾辮,背著一個雙肩包,她首先向記者介紹了農場的布局。
  • 石嫣的農業新冒險
    作為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當時還是在校博士生的石嫣,一手把北京西郊鳳凰嶺下的一塊20畝荒地,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的農場——小毛驢市民農園。在「小毛驢」,城市人出資劃下一塊地,自己或者找人種菜,得到更安全的蔬菜水果。
  • 石嫣:建設 CSA農場,實現「永續農業夢」
    石嫣今年34歲,「80後」的她在2008年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飛到美國去「務農」,專門研究一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她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直接把健康菜送到社區居民家裡。
  • 人大博士石嫣是如何打造國內首家「社區支持」農場的?
    ——訪小毛驢農場CEO石嫣》) 石嫣,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她於2008年4月16日飛赴美利堅深造,卻沒進校門,而是來到了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名叫「地升農場」(Earthrise Farm)的農場,專門研究一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由此開始了她為期6個月的「洋插隊」農耕生活。她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直接把健康菜送到社區居民家裡。
  • 清華女博士回鄉養豬,11年收入破800萬,還創立中國首個CSA農場
    所以在社會的發展下,很多農村孩子把「走出農村到城市」當做是自己的目標,因為城市裡有更多的資源,也有更多的機會。但是有這樣一個人,她正好和別人的想法反過來,她本身出身於城市家庭,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並且考取了博士,但是畢業後,他沒有選擇在城市中發展,而是毅然決然的回到鄉下養豬。這個人就是石嫣,她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從小就成績優異,展現出了遠超同齡人的能力。
  • 北京順義的這處農場吸引姚晨帶兒子來摘黃瓜,這是它的獨特之處
    石嫣告訴封面新聞(thecover.cn),她在信中向汪洋副總理介紹了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社區支持農業)在中國的發展經歷,當下知識青年回到鄉村建設的情況,以及她對現代農業的思考、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本世紀初,石嫣從美國學習時帶回來一種新農業組織方式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社區支持農業)。
  • 她是清華博士後,在北京郊區辦農場,竟做成了國內休閒農業產業樣板間!
    這是80後女博士、分享收穫農場負責人石嫣的日常工作。用石嫣自己的話說,是做個「新農人」。 「後來剛好有個可以去美國農場實習的機會,我就想著先將困惑放一放。」2008年,博士在讀的石嫣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州開始半年的務農生活。 在美國實習期間,石嫣除了跟著農場主下地幹活,還考察調研了周邊其他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農場,學習國外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
  • 案例|博士生留學美國,今成CSA農場創始人,她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在「最累的一天」,石嫣不停地用沾滿泥土的雙手扒開腳下的黑土地,把溫室裡的菜苗移栽進去,當最後一棵栽好後,白嫩的雙手已被曬黑。農場的除草任務量大且全部靠人工完成,石嫣蹲在地裡,頂著烈日,汗流浹背,雙手不時被渾身帶刺的雜草扎傷。
  • 中國社區支持農業有哪些玩家?有人年入千萬
    4、國家扶持小農戶 中國農業的基本面還是小農戶,所謂合作社就是小農戶間的合作,家庭農場就是小農戶生產的專業化和經營化。 為了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國2018年將針對小農生產研究制定專門的扶持政策意見。
  • 農業新玩法|社區支持農業正當時(附4個案例)
    2007年的美國農業部的統計資料顯示,美國已有3852家農場採用社區支持型模式開展生產。新華社在對社區支持農業的報導中提到「一家名叫LocalHarvest的農業研究組織說,其資料庫裡登記的社區支持農業農場超過2500個,2008年新增557個,且增加的速度還在加快"。美國社區支持農業模式是農場。
  • 鄭毓秀:中國首位女博士、中國首位女性律師和首位女性法院院長
    他們牢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個字,陸續接受"新思想"的洗禮,為換來祖國的新光明,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樣的愛國志士,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他們,他們的事跡也會永遠被歷史所銘記。 豫劇《花木蘭》唱得好:"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個時代,不止是許多熱血男兒保家衛國,許多支持"新思想"的女性也站了出來,企圖挽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祖國。
  • 農發學院青協組織同學赴「小毛驢」農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為了讓同學們更多的了解農村,更好地認識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具體情況,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4月28日至4月30日,農發學院青協組織十二位同學赴「小毛驢」農場開展了為期三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小毛驢農場位於北京西郊著名自然風景區鳳凰嶺山腳下,是北京市海澱區政府、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和北京博瑞鴻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產學研基地。
  • 《射鵰》"老帶新"圈粉 青春面孔重塑時代記憶
    網友「外賣小弟」留言道:「看老戲骨的戲就是安心,但同樣期待老戲骨與新面孔的對手戲。」小鮮肉新面孔重塑時代記憶都說薑是老的辣,但別忘了初生牛犢不怕虎。不難看出,該劇的「靖蓉康慈」四位主角並非時下熱門的人氣小生小花,也並非出品公司自家藝人,而是真正根據劇中人物形象來選角的。
  • 外媒年度圖片裡的"中國面孔"
    從四川的「萌翻」大熊貓到河南的「蒙面」鴕鳥,從福建的颱風「尼伯特」到浙江的洶湧「錢江潮」,從上海的流淚體操小女孩到福建的被卡洗衣機男子……過去的三百多個日子裡,
  • 農場主高調打假有機農產品 成兄弟農場「公敵」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原標題:有機農場裡的「堂吉訶德」  在食品安全問題積重難返之時,有機農業被視為潛力無窮的金礦。然而,市場上的有機農產品魚龍混雜、真假難辨,行業內又缺乏自律和監管,於是,農場主自發打假,在有機農產品市場的一池深水中激起千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