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地鐵時代,已經到來。地鐵1號線,作為廈門市軌道交通線網修建的第一條線路,標誌著一個城市軌道交通從無到有的轉變。
而這背後,是無數地鐵人辛勤地為之付出。廈門軌道集團高級項目經理張文輝,便是其中一員。三年多時間裡,他在自己負責的10多公裡地鐵工程,來來回回不知道走了多少趟。
張文輝很幽默,他給記者舉了一個很接地氣的例子:「看朋友圈運動就知道了,地鐵人的步數都很高,我每天最少10000步起,兩三萬步是常態,很多時候我都是佔據朋友圈的封面。」
忙完了地鐵1號線,張文輝又轉戰到地鐵3號線,每天往返於島內和翔安。「開車經過海堤,看著地鐵從身邊飛馳而過,心情還是挺激動的。希望我們地鐵人的付出能讓城市的交通越來越便捷。」
每天下隧道檢查運動量佔朋友圈封面
時間回到2014年4月,地鐵1號線正式開工。從這一天起的無數個夜晚,從塘邊站到杏錦路站10多公裡的路段,時常能見張文輝的身影。
輪到他值班,晚上七點多,吃過晚飯,他戴上安全帽、穿上雨靴、拿著手電筒就下了隧道,檢查重點工點。
從豎井下到地下30米,有10層樓那麼高,張文輝一個點一個點挨著走,一個晚上光豎井就要上上下下五六趟,回到家已經是凌晨兩三點了。
張文輝給記者算了一下:從2014年4月開工到2016年5月軌通,一共25個月,以平均每天走2個豎井算,一個月就走60個豎井,兩年多下來就走了1500個。豎井一來一回,相當於20層樓,走1500個豎井就是30000層樓,也就是9萬米。「地鐵人在朋友圈的步數都很高,很多時候我都是佔據朋友圈的封面。」張文輝負責的高高區間,還有一段下穿鐵路段的55米雙線,因隧道地質為上軟下硬的地層,遇水易軟化,地下水豐富,鐵路範圍無法降水施工,只能依靠採取洞內引排水和注漿加固措施。
「工期很緊,經常要熬通宵。為確保2015年2月4日福廈鐵路動車進島和廈門火車站春運,那段時間吃住都在工地,晚上就住在工地板房。」張文輝說,「終於在2015年1月底前,完成了該段鐵路正下方隧道二次襯砌,從而保障了動車按期安全運營的預期目標。」
協調交通疏解保證市民路面通行
張文輝是江西人,修過地鐵、建過公路,也打過隧道。2012年2月初,從廈門軌道交通集團成立之初他就來到廈門,成為工程部的一員。
2013年10月土建施工招標後,他成為軌道1號線項目經理,主要負責地鐵1號線土建三標段塘邊站-杏錦路站地鐵建設管理,協調徵地拆遷、綠化遷移、管線遷改、交通疏解、圍擋施工都要管。
「地鐵開工前要籌劃的工作很多,前前後後準備了兩年,單單是市民看得到的交通疏解就是個大項目。」張文輝說,為儘可能減少車站建設對道路資源的佔用,大部分位於十字路口的車站採用「明挖法結合局部蓋挖」的施工方法,在十字路口利用較短的時間建設完成蓋板,恢復既有的交通,以減輕對現有交通的影響。
與此同時,為了保障市區主幹道的交通出行,還有部分車站採用半蓋挖施工法,這比明挖車站施工期長6個月以上。
張文輝介紹,半鋪蓋法就是在地鐵工地上方做一個蓋板,供機動車通行。同時地鐵也在蓋板下緊張地進行施工。通過這種方式,在道路比較緊湊路段可以讓出約兩個半車道的道路資源,緩解施工對交通帶來的壓力。
地質條件複雜管線就有二十幾種
曾有專家認為,廈門的地質環境不宜建設地鐵。早在初期設計評審中,廈門地鐵1號線就被全國各地專家打上「最難」標籤——是目前國內已建和在建地質條件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的地鐵項目之一。「地下多花崗巖,時不時還碰到孤石,地下水位也較高,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地下管網也複雜,管線遷改涉及電力、汙水、自來水、中水、原水、電信、移動、聯通、鐵通、廣電及部隊通信光纜、110監控、燃氣、氮氣、交通信號、路燈照明等七大類,產權單位涉及十幾家,共二十幾種管線。」張文輝說,最難的是,地鐵1號線穿越老城區,得保護好周邊的建築,保護好名木古樹。
有一次上午,高殿站出島方向側的基坑圍護結構樁間出現突水流泥的緊急情況。「我接到通知後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一邊組織搶險一邊報修,還協調交警部門組織警力協助現場交通布控。」張文輝說。
經過1天1夜的緊張處置,樁間流水流泥得到了有效控制,基坑監測數據趨於平穩,交通恢復了正常通行。「手機都是24小時開機,一旦遇到應急搶險、流水流泥、隧道小塌方,都要馬上趕過去,現場辦公,有時忙完都是第二天早上了,就直接去單位上班。」張文輝說,也正是憑藉這股韌勁和堅持,使得廈門地鐵1號線歷時近四年建成,全面展示了「廈門速度」。
驗收地鐵沿軌道徒步走15公裡
從2014年4月1日廈門地鐵1號線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到洞通、軌通、電通等,再到體驗式運行、通車試運營,每個重要節點張文輝都有參與。「看著地鐵1號線從無到有一點一滴做起來,很感慨。」張文輝說。
2017年9月,地鐵1號線驗收,張文輝也參與其中。「分組左、右線一起驗收,全程徒步走,我這組從鎮海路起點一直走到跨海高架上,15公裡,從早上8點走到下午3點,走到SM回到路面,吃了份快餐。」
地鐵跑圖期間,張文輝第一次坐上了廈門地鐵1號線。從起點鎮海路站,途經文園路、嘉禾路出島;在高集海堤、集杏海堤探出地面,以高架和地面方式跨海;過海後又重新鑽入地下,沿杏錦路、集美大道,最終到達終點巖內站。全長30.3公裡,共設24個站點。其中,地下站23座,高架站1座。「地鐵經過自己參建的那段時,感覺很親切。」張文輝說,尤其是經過跨海段,從窗外望去,風景極好,碧海藍天、風景如畫,能看到天的廣闊、海的無垠、橋的壯美,還有集美嘉庚樓群和廈門灣的夕陽。(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通訊員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