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嬰兒降生,被聯合國象徵性地認定為是地球上第50億個人,並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億大關。1990年,聯合國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非洲人口增長迅猛 各國面臨糧食安全挑戰
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長,會帶來哪些挑戰呢?除了就業、健康、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在非洲一些國家,糧食短缺是不爭的事實。聯合國最近發布了《世界人口展望報告》稱: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將達到110億,未來30年將增加20億人口。人口的快速增長,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糧食缺口有多少?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面臨「嚴重飢餓」的人當中,主要分布在剛果(金)、衣索比亞、奈及利亞、令蒲隆地、蘇丹和辛巴威等國家。目前這些國家除了靠糧食援助,還有的主要從他國進口。有專家就表示,非洲每年要花費約350億美元進口食品;但如果將投資到資源產業和用於進口食物的錢投資到農業產業化發展,將帶來更持續的收益,可幫助非洲大量農民脫貧,同時減少對食品進口的依賴。
就在最近,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網友紛紛點讚中國專家和中國農業技術。中國長期援助非洲,在非洲推廣雜交水稻就是為了提高各國的糧食生產能力,保證糧食安全。
中國和非洲農業援助和合作發展情況如何?央視新聞記者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坦尚尼亞和烏幹達展開調研採訪。
中國專家把雜交水稻栽到了非洲
想要在非洲種植雜交水稻,難度一點也不小。以馬達加斯加為例,這裡氣候條件複雜,近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集中了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高原、半乾旱四種氣候。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指導下,來自中國的農業專家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多個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高產雜交水稻品種,最近的一次測產數據讓當地農業部長呂西安·拉那利維魯感到不可思議。因為推廣中國的雜交水稻,當地稻米的產量提高了3到4倍。
視頻:空中俯瞰馬達加斯加栽植水稻
坦尚尼亞:小技術贏來大產量
同樣的農業創新還發生在坦尚尼亞。六七月正是當地玉米收穫的季節,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專家來到農田實地走訪,對當地農民技術指導。這已經是中國農業大學「玉米密植增產技術」在坦尚尼亞推廣示範的第八年。目前這項技術在坦尚尼亞的千戶萬畝土地上推廣,每年糧食增產2倍多。
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團隊指導當地群眾栽植玉米
烏幹達政府希望告別進口稻米 實現農業產業化
有專家指出,發展非洲農業的關鍵在於產業化,產業化最重要的是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業產品附加值,從而有盈餘來實現農業產業化,讓農民接觸到更好的農業科技和農產品品種。目前一些中國企業已經瞄準非洲農業市場,投資農業,延長糧食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價值。
東非高原烏幹達,一年分為旱季和雨季,光照充足,在當地稻米種植被認為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產業,一些中國企業在烏幹達栽植萬畝水稻,並對當地民眾進行技能培訓,帶動當地民眾就業增收。
烏幹達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長文森特對記者說,烏幹達從中國得到更好的農業科技和高質量的種子,同中國合作得到了很多好處。中國的技師訓練烏幹達的農民,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得到了交流,收穫是巨大的。他還告訴記者,他們要推廣這種中國企業的產業化模式,從此告別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進口糧食的情況。
烏幹達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長文森特接受央視新聞記者採訪
視頻:烏幹達中國企業建設的農業園
記者手記
記者在非洲調研採訪時,不少非洲官員和農民都向記者表示,非洲應該學習中國的農業發展模式,加大對農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讓小戶農民能夠接觸到農業技術和大量的政府投資。而中國的技術、中國智慧,與世界共享,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幫助廣大非洲國家增加了糧食自給能力,更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增添了中國貢獻。(記者 馬培敏)
央視新聞客戶端學習強國號2019年7月11日
責任編輯:劉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