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提起核醫學,大家一方面覺得高大上,另一方面心裡也犯嘀咕:「核醫學檢查有輻射嗎?會傷身嗎?」因此,多少會有一些擔憂。今天,醫生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告訴你:其實過度擔憂「輻射」大可不必!
01
核醫學檢查是咋回事?
核醫學檢查是應用放射性核素髮射的射線進行顯像的檢查方式,通常採用靜脈注射或口服的方式將放射性核素引入受檢者體內,由核醫學儀器進行顯像。為了評價輻射劑量,其常用單位為毫西弗(mSv)。
02
這個標誌,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提醒大家「注意電離輻射」的標識,我們在醫療場所接受的放射性檢查,都會受到一定量的電離輻射。
其實,輻射無處不在,但這不意味著一定會對人體產生損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時每刻都會受到天然本底輻射,比如空氣、食物、水、土壤、建築材料等裡的放射性元素及宇宙射線等等。
除了天然輻射外,人工輻射中較為常見的就是醫療輻射。其實,任何一种放射性檢查,都是醫務人員遵循「正當性」原則選擇的。比如,常規的核醫學檢查產生的電離輻射劑量都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檢查的獲益遠大於損害。
03
核醫學檢查輻射有多少?
核醫學檢查主要包括SPECT/CT、PET/CT及PET/MR。
SPECT/CT檢查平均輻射劑量較低,隨著檢查儀器的發展,總有效劑量可低至4mSv。
PET/CT是相對常見的核醫學檢查項目,它可以評估不同器官的功能代謝變化,也可以進行良惡性病變的鑑別,腫瘤的分期與療效評估等,可以說是「神通廣大」。PET/CT檢查中,臨床常用的18F、68Ga等放射性核素都是短半衰期核素,分別為110分鐘和68分鐘。進入人體後,還會疊加人體代謝的生物半衰期,以18F為例:一般在兩個半衰期(4小時)後基本就可以看作對周邊沒有影響了,68Ga所需的時間更短。且PET/CT中的CT採用低劑量的定位CT,更進一步降低了輻射,檢查的有效劑量可低至11.8 mSv。
目前最「先進」的核醫學檢查儀器非PET/MR莫屬了。在PET/MR檢查中,輻射劑量由放射性核素產生,磁共振本身不產生電離輻射,且隨著技術的發展,放射性藥物注射劑量進一步減低,PET/MR的輻射劑量甚至可比PET/CT低70%以上,總體有效劑量可低於5 mSv。美國醫學物理學家協會的指導性策略指出,當有效劑量小於100 mSv時,誘發的癌症的風險極低。
目前隨著我國核醫學儀器、設備的不斷改進,放射性藥物的使用量還在進一步減少,CT的掃描參數也不斷優化,實際接受的劑量還在進一步降低。
04
做完核醫學檢查後要注意什麼?
核醫學檢查完畢後放射性顯像劑一段時間內會存在於受檢者體內,檢查完畢後短時間內可多飲水,多排尿,以加快腎臟排出放射性藥物。
同時,受檢者身體內的殘留放射性藥物會對周圍產生少許外照射輻射,可以通過縮短與他人的接觸時間、增加接觸距離進行防護。
原標題:《擔心核醫學檢查有輻射?其實大可不必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