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蟲——科學家探尋衰老之謎的理想模型

2021-01-11 生物谷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人會變得越來越衰弱,很多生理機能逐漸衰退,運動功能也不例外。當我們想辦法延伸生命長度的同時,當然還希望身體保持活力,最好既長壽又強健。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者在模式動物中找到了與衰老和運動功能衰退有關的重要分子,幹預之後可以促進動物健碩又長壽。研究人員還發現,類似的分子信號通路可能也在衰老的哺乳動物中發揮作用。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以劉劍峰教授和許獻忠(Shawn Xu)教授合作領銜的研究團隊採用秀麗隱杆線蟲作為研究衰老和長壽的模型系統。這種結構簡單、體長只有1~2毫米的小蟲蟲雖然只能活三周左右,但它們同樣會表現出顯著的衰老特徵,並且模式與很多其他動物很相似。「我們之前觀察到,漸漸衰老的線蟲也會逐漸失去生理功能,」許獻忠教授介紹,「從成年期中期開始,它們的運動功能就逐步變差。」正因為如此,小小線蟲成為科學家們探尋衰老之謎的理想模型。

運動能力的下降,與神經肌肉接頭——運動神經和肌肉組織之間的連接——很有關係。要想延緩或減輕機體運動功能的老化,可以如何在這一層面進行幹預呢?研究人員找到一種分子,可以調節運動神經和肌肉細胞的交流。這種分子屬於一類「慢波鉀通道家族」,簡稱為SLO-1,能抑制神經元的活動,使神經元發送到肌肉組織的信號減慢,並降低肌肉的運動功能。

當研究人員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減少線蟲運動神經元上的SLO-1,很高興地發現線蟲運動能力的衰退速度沒那麼快了,更出乎意料的是,它們的壽命也延長了!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令人驚喜的結果,研究人員還用一種阻滯劑來幹預SLO-1,結果同樣在「中老年線蟲」身上達到了改善運動神經系統和更加長壽的兩大功效。

「如果不能更加強健,光是延長壽命不能算作理想情況。而我們發現,這兩種幹預措施都能同時改善兩個參數,讓線蟲們更健康、更長壽。」許獻忠教授說。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幹預的時機也對動物運動功能和壽命有很大影響。如果是在線蟲的生命早期操縱SOL-1,線蟲的壽命沒有提高,反而還對幼蟲的運動功能有不利的影響。而如果是在線蟲的「中年」將SLO-1阻斷,它們的運動功能和壽命都得到了提高。

有人也許會著急地問,知道了這種分子影響線蟲的健康長壽,可是和我們人類有什麼關係啊?其實,這項研究值得關注的一點是,SLO-1通道是在演化上比較保守的一種分子,也就是說它在許多物種中都存在,因此研究人員找到的這個分子靶點很可能成為重要的線索,接下來就可以在其他更複雜、壽命更長的生物上繼續研究它對衰老的作用。或許將來我們就有可能通過藥物或基因操縱的方式來達成健康長壽的心願,活蹦亂跳活到老!(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線蟲研究如何幫助解讀人類衰老的奧秘?
    因為壽命較短(2-3周)及能作為現成的遺傳研究工具,秀麗隱杆線蟲常常是一種調查機體衰老的最佳生物模型,其擁有和人類非常相似的多種核心代謝通路和關鍵的因素,這些因素在決定線蟲壽命上扮演著關鍵角色。研究者Janna Hastings表示,想要充分發揮線蟲作為一種研究工具的一個主要障礙就是缺乏統一的模型來理解線蟲機體的代謝模式,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發起了一項全球合作,將線蟲代謝通路的現有信息和互相衝突的信息協調成為一種單一的社區一致性模型進行研究。
  • 科學家利用鱂魚研究人類衰老—新聞—科學網
    利用鱂魚研究衰老並不是新想法。20世紀末期,科學家曾利用生命周期為14個月的貢氏圓尾鱂研究衰老。但是考慮到當時可獲取的技術,他們只能對衰老特徵作出最基本的描述。當Cellerino遇到藍綠鱂魚之後,他碰到了很好的時機和運氣:分子分析的進步已經為建立相關模型以及研究衰老背後的機制奠定了良好基礎。
  • 中國科學家初步解開雄性生殖衰老之謎,神「藥」讓小鼠抗衰老
    生命個體為什麼會衰老?不同生物為什麼衰老的速度不同?這是人類有思考以來不能迴避的問題。佛曰人生苦,衰老七之二;莊子感夏蟲,今生不語冰。古今中外,多少至聖賢哲,為生命的奇妙而讚嘆;同時也為生命無奈的老去而感傷。時光冉冉,轉眼到了二十一世紀。
  • 生物物理所提出氧化還原應激反應能力的下降是衰老的本質特徵
    該論文首次通過比較年輕和衰老線蟲及細胞對氧化還原刺激的不同反應,提出了氧化還原應激反應能力(Redox-stress Response Capacity,RRC)新概念,並證明這種動態反應能力的下降是衰老的一個本質特徵。  衰老與氧化還原密切相關。傳統的自由基衰老學說認為氧化應激是對細胞的一種損害,是導致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
  • 外媒:非洲鱂魚為人類如何延緩衰老提供線索
    參考消息網2月24日報導英媒稱,研究人員說,非洲青鱂魚給其發育過程按下暫停鍵的奇異能力可能會對人類衰老產生有趣影響。據信,進化出這種現象是對環境中的季節性變化——例如池塘乾涸——或突然出現的給這些生物帶來風險的挑戰等壓力的應對之道。換句話說,滯育使動物能暫停其發育或出生,直到條件得到改善。就非洲青鱂魚而言,這意味著胚胎能夠暫停發育數月甚至數年——比它們成年後大約4到6個月的壽命還長。科學家說,這一特性很可能與乾旱有關。
  • 省科學院動物所在衰老生物學領域發表繁殖與死亡相關性的論文
    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環境昆蟲研究中心孟翔副研究員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傑出教授James R.
  • 科學家揭示「刺蝟基因」功能的階梯式演化
    (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脊椎動物器官結構的複雜程度,可謂現存生物之最,其中樞神經系統的起源與進化一直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 科學家揭開貓比狗長壽之謎
    科學家稱,貓的「長壽之道」可能與它們傲慢、獨居的性格有關。狗是群居動物,而貓喜歡獨自生活,從而切斷了傳播疾病的可能性。生物學家史蒂夫-奧斯塔德(Steve Austad)是一位馴獅專家,他說:「一種獲得大量支持的衰老進化理論表明,動物生活在安全狀態下壽命更長。貓的獨居生活習性與狗完全不同,它們的生活密度較低,有助於避免感染其它傳染性疾病。同時,貓比狗擁有更多的天然防禦措施。」
  • 蒙古死亡之蟲存在之謎
    一個英國科學家小組計劃到「死亡之蟲」出沒最頻繁的地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科學探險,試圖揭開這個自然之謎。如果有朝一日經過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那麼你一定要小心腳下,因為沙土下面很可能潛伏著一種非常恐怖的怪物。這種怪物十分可怕,很多當地人甚至沒有膽子提它的名字。只把它稱作「死亡之蟲」。
  • 路痴的福音——探尋海龜長距離導航之謎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就算將海龜放在非常偏僻的角落,它仍然能夠準確無誤地找到家的方向。海龜是如何確定方向的?這讓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科學家認為,海龜是靠感知地球的磁場來辨認方向。我們知道,地球上是存在磁場的。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就是靠地磁場來工作的。海龜應該也是如此。可問題依然未解。其實,地磁場在經度和緯度上的變化是有區別的。
  • 《細胞》子刊:α-酮戊二酸可延長小鼠壽命最多20%,減少衰老相關...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衰老,啊,衰老10個奇點糕有時候覺得,目睹自己漸漸老去,其實也是一件挺殘酷的事情。即使沒有患上什麼可怕的疾病,從走路一陣風到顫顫巍巍,從才思敏捷到記不起過往,這樣的對比也有點兒難受。
  • 世界三大未解之謎,科學家們尚未公布的秘密
    世界上三大未解之謎,科學家尚未透露的秘密文|小娃講故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世界和人類本身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不確定性。近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越來越站不住腳,人們開始懷疑人類是否已經從猿進化而來。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這些年來猿類沒有進化?
  • Nature:科學家闡明雌雄線蟲大腦發育初期的差異機制
    Hillaire-Clarke博士表示,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並沒有太多關注性別對生物醫學很多研究領域所帶來的影響,而本文研究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性別到底如何影響大腦的神經連接性。在雄性或雌性的線蟲(漂亮新小杆線蟲或秀麗隱杆線蟲)機體中往往存在少量的不同性別所特殊的神經元,而其餘的神經元在兩性線蟲大腦中均存在,儘管雄性和雌性線蟲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模式並不相同,而如今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揭示了其大腦中神經元布線圖形成的分子機制。
  • ...的「心」密碼,「Deep Longevity」發表全球首個AI心理衰老時鐘
    科學家們正在發現心理年齡與壽命之間的關係。 舉例來說,生活中接觸到的百歲老人,通常給人一種和藹、開朗、豁達的印象。那麼,這種社會心態與長壽之間是直接相關的嗎?心理衰老與壽命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 今日,總部位於中國香港的長壽醫學初創企業「Deep Longevity」,發表了全球首個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心理衰老時鐘,對衰老背景下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分析和詮釋。
  • 探秘6個稀有的未解之謎,無頭公雞還能存活?
    閃電衰老之謎----一名越南年輕女子阮時芳在一次吃海鮮過敏,當時23歲,在短時間內驟老了50歲。阮時芳稱,雖然衰老影響了她的臉及全身的皮膚,但並沒有影響頭髮、牙齒、眼睛以及頭腦。有專家認為,阮時芳的這種情況屬於脂肪代謝障礙,這種病症極為罕見,全球大約只有2000人患有此病。
  • 我國科學家破解雜種優勢之謎
    今天(8日)凌晨1點,《自然》在線刊發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韓斌研究組、黃學輝研究組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楊仕華研究組取得的一項突破性成果,破解了水稻雜種優勢的基因之謎。 人們很早就發現,就算兩株產量很高的水稻進行雜交,他們的後代也會出現產量株型不一。科學家們開始思考,這一定和基因的變異有關,究竟是哪些基因在發揮作用呢?
  • 中英科學家揭開寒武紀節肢動物食性之謎
    日前,中英科學家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刺狀納羅蟲化石進行了精細的、三維的形態學觀察,揭開了寒武紀節肢動物食性之謎,表明5億多年前的海洋已有高度複雜、高度進化的生態系統。 刺狀納羅蟲是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最早被報導的兩個物種之一,是澄江生物群的標誌性化石。
  • 秀麗隱杆線蟲為人類抗衰老帶來新希望,VRK-1蛋白是關鍵!
    (C.elegans)是一種僅1.5毫米長的線蟲,是分子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模式生物。近期,有研究人員通過改變秀麗隱杆線蟲細胞中一種蛋白質的活性,達到了延長其壽命的效果。 秀麗隱杆線蟲和人類有很多相同的基因,且壽命較短,一般只有2周左右,其短期內的壽命變化,可作為人類抗衰老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
  • 科學家揭開螞蟻種群社會性形成之謎—新聞—科學網
    6個以上就出現分工
  • 中外科學家揭示北極熊適應北極極地氣候之謎
    中外科學家完整解讀了北極熊基因組,揭示了北極熊適應北極極地氣候之謎。9日,最新成果以封面故事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科學家對北極熊和棕熊進行比較基因組分析發現,與它的近親棕熊的分化不到50萬年,從進化的尺度說相當短。人類約在五百萬年前與其近親黑猩猩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