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深圳部九窩建築垃圾填埋場將變鮮花谷

2020-12-04 騰訊網

報料有獎

南都深圳報料電話:0755-82121212

南都訊 記者傅靜怡城市形象的提升,在10月26日上午,深圳市政協六屆十九次常委會議「提升城市品質、建設美麗深圳「專題協商會上,也是探討的重點話題。有人提出,應當重視山竹後城市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反思,有政協委員則希望能夠「變廢為寶」,把昔日的部九窩垃圾站變成鮮花谷,還有的政協委員則提出了延緩環衛電動車車輛強制推行問題。這些問題,市城管部門一一作出了回應。

山竹過後垃圾填埋場存隱患,需進行深度技術評估

一場颱風「山竹」過後,給城市留下了不少值得思索的問題,從「萬樹倒伏」到「防災能力」方方面面都值得反思。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綜合部總經理金典琦則提到,應當藉此機會,提升城市垃圾填埋處理設施防災減災標準。

金典琦說,山竹災害給全市的垃圾填埋場造成嚴重損失,下坪、紅花嶺、老虎坑垃圾填埋場、5座垃圾焚燒廠、5座餐廚垃圾處理廠和鬱南環境園等處理設施填埋區覆蓋膜大面積的破壞,生產設施、路邊樹木、邊坡、截洪溝發生了嚴重的毀損。

據國內外垃圾填埋場事故統計,已封場的填埋場同樣存在滲濾液洩露、可燃氣爆炸等潛在事故隱患,金典琦說,深圳35處垃圾填埋場存在普遍安全風險管理形勢嚴峻。基於這一問題,建議參照下坪場做法對深圳正在運行和封場的垃圾填埋場全面進行深度技術評估,徹底、全面整治深圳垃圾填埋場的重大風險隱患,防患於未然。

另外,金典琦建議,除了垃圾填埋場的問題,還需要加強全市工程邊坡地質災害監測監控水平、推進全市沿海區域防洪潮標準全面提升、加強城市精細化應急組織管理等等,以應對極端天氣災害。

部九窩將變鮮花谷,城管局回應已經正式立項推進

同樣是垃圾填埋場,位於南山區和龍華區交界的「部九窩」建築垃圾填埋場,將煥發新生變成深圳「鮮花谷」。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陳可石,在會上談到以「世界花都」塑造未來深圳城市新形象時,就談到了部九窩的問題。

陳可石說,2016年11月原位於福田區中心公園的深圳花卉交易市場按照規劃要求有超過6000餘家商家臨時搬遷等待新的花卉交易市場的建設,而作為特大型城市深圳需要一個大型花卉交易、配送、拍賣、研發和加工製作的中心市場。

而為處理深圳市軌道交通工程的餘泥渣土,深圳市在龍華新區建設了佔地1.4平方公裡的部九窩建築垃圾受納場,佔用森林公園用地,原定於3年後封場復綠。此地塊一直在接受多部門的檢查和評估,至今為止一直處於停業狀態,未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建議在部九窩建設深圳「鮮花谷」,「鮮花谷」是「花博會」的核心載體,也是花卉主題園藝農業科技產業園區,將集合2000家花卉園藝農業科技和物流企業,形成深圳最大的花卉主題文化旅遊產業園。

對此,市城管局回應,陳可石提到的在部九窩打造深圳鮮花谷,目前市政府已經立項推進。深圳打造世界花都,需要花文化、花產業,下面會進一步做好。

環衛電動車推廣實施有難度,城管稱儘快解決充電樁問題

同樣是城市建設,深圳市政協常委朱小萍則提到「環衛電動車推廣問題」,建議延緩環衛電動車車輛強制推行及柴油車車輛強制報廢,給企業一定的過渡時期,政府加快環衛充電設施建設,逐步推進環衛電動車使用。

朱小萍說,新能源電動車推廣應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次性能源依賴,對深圳環境保護空氣品質起到關鍵性作用,然而由於推廣進度過快,相應的充電設施滯後,導致實際推廣過程中存在一定困難。據悉,深圳市城管局關於推廣深圳市純電動環衛車輛通知是文件中提出,2018年12月31日要使用純電動環衛車輛1000輛,淘汰1000輛以上,2020年底基本實現全部更換為純電動。

朱小萍指出,目前生產廠家有中聯、東風,新能源噸位4.5噸以下,正常環衛車輛18噸左右,遠遠不能滿足清掃、清運所需,目前市場上為數不多可產生大噸位電動環衛車輛,深圳只有一兩輛展示的車輛,生產能力遠遠不夠,難以滿足2018年底深圳市場推廣純電動車輛1222臺龐大需求。

另外,環衛車輛充電時間需要時間比較長大概12個小時,續航能力5個小時左右,環衛班次連續作業時間需要7-8個小時,遠遠不能滿足正常作業,若採取兩班交替解決作業問題,車輛增加度又增加一倍,即使兩臺新能源車輛相當於一臺燃油車班次,無疑給環衛增加了巨大人力成本。還有一個問題,充電樁配備不太夠。所以導致續航車輛有時候作業的時候無法正常作業。還有價格比較高昂,目前正常燃油車輛在60-70萬一臺,純電動車輛200多萬左右,相差四倍。政府補貼標準24萬多,費用相差甚遠,政府補貼遠遠跟不上企業成本上漲,很大程度增加環衛企業生存壓力。

市城管部門回應,目前很多環衛車都是柴油車,這對城市汙染比較嚴重,朝電動化方向發展是必經之路,也是重要工作,今年市政府部署城管部門推動1000臺環衛電動車改造,任務非常艱巨,接下來再跟企業還要對接,實事求是解決包括充電樁不足在內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深圳將建現代化鮮花谷 選址部九窩
    原標題:部九窩垃圾填埋場將變身花谷     「我希望將部九窩垃圾填埋場改建成鮮花谷,建設深圳生態修復的樣板工程。」「市政府常務會已經正式通過推進部九窩花谷建設。」在26日市政協「提升城市品質,建設美麗深圳」專題協商會上,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慶生現場回復市政協委員陳可石的建議,贏得了政協委員們的陣陣掌聲。
  • 從侵蝕生態線的渣土山轉型為鮮花谷 是什麼改變了部九窩
    部九窩每天進入數千輛泥頭車、塵土飛揚,且鄰長嶺陂水庫,成了投訴熱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呼籲撤銷該受納場。今年2月,經市政府同意,部九窩受納場二期停止運營,啟動封場。6月初,深圳市住建局等部門透露初步計劃將部九窩建成鮮花主題市政公園,目前正進行前期調研論證。    生態線內的渣土山終於能復綠,還有望變「鮮花谷」,10年來一直備受爭議的部九窩終於傳出令周邊居民欣喜的好消息。
  • 深圳部九窩受納場二期正式關停 或變身市政公園
    原標題:部九窩受納場二期正式關停   今年正式封場覆綠   市民和代表的呼聲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在部九窩受納場一期2013年就已封場覆綠的基礎上,今年2月,經市政府同意,我市啟動部九窩受納場二期封場工作。
  • 孟曉龍調研建築垃圾填埋場選址建設情況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月15日訊(記者 張繼明)1月15日,秦州區委副書記、區長孟曉龍帶領區政府辦、發改局、住建局、自然資源分局、生態環境分局、林草局、水務局、工信局等單位負責人,就建築垃圾填埋場選址及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趙虎生一同調研。
  • 深圳有個地方叫部九窩,很快不會「土得掉渣」了
    改變發生在2018年2月5日,深圳正式啟動九窩受納場二期封場工作,目前已正式停止運營,不再受納棄土。同時,深圳住建部門和現場封場施工單位正在積極進行綠化補植及管養和永久排水設施施工。深圳市建築廢棄物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 高寒:目前部九窩受納場二期的地表面雨水,主要是通過排水溝,引入我們C2盾構區,最終通過沉澱之後再排出場外,我們可以確保二期的地表水不會進入附近水庫,也不會對附近居民飲水安全造成印影響
  • 部九窩渣土受納場已復綠 看深圳人捍衛綠水青山的故事
    近期,深圳龍華的市民留意到,原先備受爭議的部九窩餘泥渣土受納場不再塵土飛揚了,原來受納場已經關停,未來還有望建設成市政公園。何止一個部九窩,在城市的許多角落,不少深圳人明顯感受到城市的綠水青山一點點多起來。
  • 部九窩受納場:壩內有個大水塘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來到西麗大磡村附近的部九窩餘泥渣土受納場。 丘陵變成黃土高坡 部九窩餘泥渣土受納場二期位於龍華新區與南山區交界、福龍路西側,2013年4月投入運營。深圳市工勘巖土集團公司負責對部九窩受納場進行安全性調查評估,其調查人員王平介紹,1#壩、2#壩、3#壩、4#壩、6#壩壩體邊坡現狀安全;5#壩壩體邊坡現狀基本安全,有臨時排水不暢問題;目前現場正抽水,抽出的水將排入沙河。「水何時排盡還不確定,要看最近是否還有降雨。」施工人員介紹。 部九窩二期工程主要是在原狀山體間進行餘泥渣土的填埋。填埋順序按照由東向西持續推進。
  • 土工膜在垃圾填埋場的應用,瀋陽大辛垃圾填埋場將穿「防臭雨衣」
    瀋陽對大辛垃圾場11.35萬平方米已填埋區域和6000平方米的滲濾液調節池進行封閉覆蓋,相當於「封印」17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臭源。瀋陽市大辛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位於瀋陽市北部瀋北新區財落鎮大辛村與郎士屯村交匯處,2003年9月正式運行,填埋處理大東區、鐵西區、皇姑區、于洪區、瀋北新區、東陵區的生活垃圾。瀋陽每日產生垃圾7200噸,大辛垃圾填埋場處理了其中的一半,另一半由老虎衝垃圾填埋場處理。
  • 垃圾填埋場的臭味就用垃圾覆膜除臭劑
    提到垃圾填埋場能想像的就是髒、亂、臭。而在現在的技術是在垃圾填埋場的表面鋪滿一種塑料的襯層也就是(覆膜),而覆膜的材質是採用專用的HDPE膜,通過焊接加固使它更穩固的鋪在垃圾上,把垃圾和空氣隔離開來,使其保持乾燥從而減輕臭氣的外散和滲透。
  • 陳腐垃圾從垃圾填埋場中挖出再處理是為什麼?有哪些好處?
    將填埋場中的陳腐垃圾挖出來焚燒處理是種合理手段還是資源浪費?陳腐垃圾指的是垃圾通過填埋處理後歷經長期自然演變的物質。通過數年的微生物菌種溶解、發酵,一般水分含量比較大,有機化合物成分很低。若想將其挖出後焚燒處理,則需採取篩分,將區分的部分可燃物用以垃圾焚燒處理,其他部分根據詳細情況進行堆肥、填埋處理、滲濾液處理等。高安屯垃圾衛生填埋場所在地的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相關的負責人先前在接受新京報訪談時曾表示:「現在朝陽區的垃圾在這裡都燒不完,還得有一部分運至市區垃圾處理設備去處理。若想將存量垃圾挖出來焚燒處理,工作量比較大。
  • 垃圾填埋場變生態風景區,中間可能只差個檢察建議
    近日,連雲港市釣魚山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通過竣工驗收,上百棵樹木扮靚荒地,與周圍山體融為一體,標誌著該垃圾填埋場被打造成生態綠地。昔日的垃圾填埋場成為賞心悅目的綠地,這一華麗轉身與連雲港海州區人民檢察院的一份檢察建議息息相關。
  • 關注: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終於成功關停!
    近日,杭州市政府門戶網站信息公開平臺領導活動版塊發布消息,市城管局黨組書記、局長李磊赴天子嶺調研零填埋工作,主要內容是座談聽取環境集團零填埋和生態治理等工作,並充分肯定環境集團為業務轉型和零填埋所做工作。而根據杭州市城市管理局公示的另一條《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完成情況》信息顯示,天子嶺垃圾填埋場已與2020年12月底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 湖南省住建廳派出專家組督查長沙地區生活垃圾填埋場問題整改銷號...
    1月8日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派出專家組對長沙市、寧鄉市、瀏陽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問題整改銷號進行現場核查。
  • 城區垃圾填埋場臭味問題,獲村民代表諒解
    建始網訊(融媒體記者萬雪芬 通訊員 陳澳飛 許珊珊)12月31日,州生態環境局建始縣分局會同縣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城市管理執法局,組織柏蠟樹社區居民代表召開關於城區垃圾填埋場臭味問題的座談會。該局分管負責人為社區居民代表詳細介紹了該局的職能職責,並對垃圾填埋場具體工作情況進行細緻說明,讓各代表對垃圾填埋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有初步感知。會後,社區居民代表到垃圾填埋場現場進行實地查看,親身感受填埋場的改善效果。「現在垃圾填埋場臭味減輕很多了,我們也清楚了整個運行情況和後期規劃,看到政府的積極解決,我們心裡也終於踏實了。」柏蠟樹社區居民代表露出欣慰的笑容說道。
  • 建築垃圾往哪兒倒?
    建築垃圾亟待再生利用建築垃圾是看不見的金礦。據了解,目前針對建築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在國內不少城市已經出現。一些地勢平坦城市,由於缺少相應的填埋場所,所以二次利用顯得尤為迫切。「大量建築垃圾產生,絕大部分被直接運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建築垃圾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有害重金屬元素還會給土壤和地下水帶來汙染。」
  • 微菌環境告訴你,垃圾填埋場什麼最難聞?
    眾所周知,垃圾填埋場氣味非常難聞。而且長期吸入惡臭氣體對人體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都會造成傷害。那麼垃圾站裡面什麼東西產生的氣味是最難聞的?又該如何解決呢?對生活垃圾處理流程有過了解的都知道,垃圾填埋是最常用的三種方式之一。
  • 設計庫容量1100萬噸 遼寧鞍山羊耳峪垃圾填埋場2020年年底封場
    北極星固廢網訊: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群眾反映強烈的羊耳峪垃圾填埋場異味擾民問題,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和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解決方案,鞍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作出批示並多次到垃圾填埋場現場調研部署工作,全力解決異味擾民問題。鞍山市住建委、市環保局、高新區等相關部門也積極行動起來,加大對垃圾場異味的治理力度。
  • 小小黑水虻來幫忙 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一旁一箱箱方方正正碼成兩人高的塑料箱裡,成千上萬的黑水虻貪婪地進食這些經過處理的餐廚垃圾。別看這些不起眼的小蟲,它們可是處理餐廚垃圾的高手,能將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在惠州,以往經收集的餐廚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一樣運到填埋場填埋,而從今年11月底開始,市環衛事務中心啟動餐廚垃圾專項處理資源化利用項目試點工作,餐廚垃圾處理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河南最大垃圾填埋場這樣來除臭:給垃圾山「穿雨衣」,滲瀝液處理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盛夏時節,在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時期,省會生活垃圾的處理情況引人關注。6月29日,記者前往全省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鄭州市垃圾綜合處理廠進行了實地探訪。烈日下,40餘米高、已封蓋的巨型垃圾堆上,70餘位工人正在緊張敷設雨汙水防滲膜,給這座垃圾山穿上了一件黑色「雨衣」。施工隊隊長彭學德告訴記者,目前26萬平方米的垃圾山體,已經敷設了16萬平方米的防滲膜,工程將在一周內完工。目前,鄭州市垃圾綜合處理廠每天處理生活垃圾5000多噸,產生的垃圾滲瀝液可達1000多噸。
  • 垃圾填埋場2個月蝶變「天鵝湖」,發生了啥?
    去年9月,市紀委監委將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分為11個課題,每個課題由一名班子成員帶隊,歷時3個月,行程上萬公裡,形成11份調研報告,梳理出問題清單163個。其中,交辦給屈原管理區的24個突出問題,就包括橫港垃圾填埋場的汙染整治。「垃圾填埋場建了15年,生活垃圾就地腐爛,滲濾液直排地下,前幾年開始散發臭味,鄉親們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