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盛夏時節,在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時期,省會生活垃圾的處理情況引人關注。6月29日,記者前往全省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鄭州市垃圾綜合處理廠進行了實地探訪。
烈日下,40餘米高、已封蓋的巨型垃圾堆上,70餘位工人正在緊張敷設雨汙水防滲膜,給這座垃圾山穿上了一件黑色「雨衣」。施工隊隊長彭學德告訴記者,目前26萬平方米的垃圾山體,已經敷設了16萬平方米的防滲膜,工程將在一周內完工。
目前,鄭州市垃圾綜合處理廠每天處理生活垃圾5000多噸,產生的垃圾滲瀝液可達1000多噸。據介紹,垃圾滲瀝液是生活垃圾中產生的烏黑髮臭高濃度有機汙水,其汙染指標是生活汙水的幾十倍,如不進行及時處理,難聞的氣味也會影響周邊環境。
永久封閉的垃圾山會不斷產生垃圾滲瀝液和氣體。鄭州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總工荊濤告訴記者:「我們已投入4000餘萬元,對垃圾綜合處理廠進行改造,以有效減少惡臭氣體對大氣影響,使異味降至最低。」同時,穿上「雨衣」的垃圾山將大大減少雨水的滲入,最大限度降低滲瀝液的產生量。
在庫容10萬立方米的垃圾滲瀝液調節池旁,大規模的改造工程已經全面展開。工程師許先生告訴記者,在2萬平方米的調節池上將覆蓋安裝浮動膜,實現調節池的完全封閉。記者在現場看到,滲瀝液從儲存池進入膜過濾設施,最終變為透亮的清水。「這水能養金魚,活的可好了!」荊濤說,處理後的中水會在填埋廠再循環,用於清洗馬路和澆灌園林。
記者發現在已封蓋的垃圾山上都有很多管子,荊濤告訴記者,那是用來收集沼氣的管子,從垃圾山和滲瀝液調節池收集的沼氣用於發電後再造福千家萬戶,從而減少垃圾填埋氣對周邊環境產生的汙染。
沿著生產便道前行,廠區的氣味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刺鼻,也並不像別人想像的那麼髒。荊濤說,垃圾掩埋封存後,會在上面鋪上一層土,然後覆蓋上防滲膜。鄭州市政府對垃圾填埋場除臭工作高度重視,2015年以來三次增加除臭作業經費,採購國內相對較好的生物除臭劑,廠區每日進行8次除臭,2次消殺作業,確保全覆蓋、無死角。多管齊下,填埋場內臭氣濃度已大大降低。
據了解,這座垃圾綜合處理廠已運行13年,剩餘庫容僅能夠使用不足2年,明年將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鄭州市規劃建設東部、西部、南部三座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合計日處理能力約11000噸。鄭州市南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日處理能力1000噸已於2017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鄭州東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設計日處理能力4000噸,計劃2019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垃圾焚燒發電廠投入使用後,市垃圾綜合處理廠將停止垃圾進場,剩餘庫容作為焚燒飛灰填埋使用。
據悉,為降低垃圾填埋產生的環境汙染,減少對周邊居民的生活影響,鄭州市正在編制規劃垃圾填埋場封場及生態修複方案,並儘快啟動垃圾填埋場封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