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大垃圾填埋場這樣來除臭:給垃圾山「穿雨衣」,滲瀝液處理後...

2020-12-03 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盛夏時節,在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時期,省會生活垃圾的處理情況引人關注。6月29日,記者前往全省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鄭州市垃圾綜合處理廠進行了實地探訪。

烈日下,40餘米高、已封蓋的巨型垃圾堆上,70餘位工人正在緊張敷設雨汙水防滲膜,給這座垃圾山穿上了一件黑色「雨衣」。施工隊隊長彭學德告訴記者,目前26萬平方米的垃圾山體,已經敷設了16萬平方米的防滲膜,工程將在一周內完工。

目前,鄭州市垃圾綜合處理廠每天處理生活垃圾5000多噸,產生的垃圾滲瀝液可達1000多噸。據介紹,垃圾滲瀝液是生活垃圾中產生的烏黑髮臭高濃度有機汙水,其汙染指標是生活汙水的幾十倍,如不進行及時處理,難聞的氣味也會影響周邊環境。

永久封閉的垃圾山會不斷產生垃圾滲瀝液和氣體。鄭州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總工荊濤告訴記者:「我們已投入4000餘萬元,對垃圾綜合處理廠進行改造,以有效減少惡臭氣體對大氣影響,使異味降至最低。」同時,穿上「雨衣」的垃圾山將大大減少雨水的滲入,最大限度降低滲瀝液的產生量。

在庫容10萬立方米的垃圾滲瀝液調節池旁,大規模的改造工程已經全面展開。工程師許先生告訴記者,在2萬平方米的調節池上將覆蓋安裝浮動膜,實現調節池的完全封閉。記者在現場看到,滲瀝液從儲存池進入膜過濾設施,最終變為透亮的清水。「這水能養金魚,活的可好了!」荊濤說,處理後的中水會在填埋廠再循環,用於清洗馬路和澆灌園林。

記者發現在已封蓋的垃圾山上都有很多管子,荊濤告訴記者,那是用來收集沼氣的管子,從垃圾山和滲瀝液調節池收集的沼氣用於發電後再造福千家萬戶,從而減少垃圾填埋氣對周邊環境產生的汙染。

沿著生產便道前行,廠區的氣味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刺鼻,也並不像別人想像的那麼髒。荊濤說,垃圾掩埋封存後,會在上面鋪上一層土,然後覆蓋上防滲膜。鄭州市政府對垃圾填埋場除臭工作高度重視,2015年以來三次增加除臭作業經費,採購國內相對較好的生物除臭劑,廠區每日進行8次除臭,2次消殺作業,確保全覆蓋、無死角。多管齊下,填埋場內臭氣濃度已大大降低。

據了解,這座垃圾綜合處理廠已運行13年,剩餘庫容僅能夠使用不足2年,明年將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鄭州市規劃建設東部、西部、南部三座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合計日處理能力約11000噸。鄭州市南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日處理能力1000噸已於2017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鄭州東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設計日處理能力4000噸,計劃2019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垃圾焚燒發電廠投入使用後,市垃圾綜合處理廠將停止垃圾進場,剩餘庫容作為焚燒飛灰填埋使用。

據悉,為降低垃圾填埋產生的環境汙染,減少對周邊居民的生活影響,鄭州市正在編制規劃垃圾填埋場封場及生態修複方案,並儘快啟動垃圾填埋場封場工作。

相關焦點

  • 土工膜在垃圾填埋場的應用,瀋陽大辛垃圾填埋場將穿「防臭雨衣」
    瀋陽市大辛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位於瀋陽市北部瀋北新區財落鎮大辛村與郎士屯村交匯處,2003年9月正式運行,填埋處理大東區、鐵西區、皇姑區、于洪區、瀋北新區、東陵區的生活垃圾。瀋陽每日產生垃圾7200噸,大辛垃圾填埋場處理了其中的一半,另一半由老虎衝垃圾填埋場處理。
  • 垃圾填埋場變生態風景區,中間可能只差個檢察建議
    近日,連雲港市釣魚山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通過竣工驗收,上百棵樹木扮靚荒地,與周圍山體融為一體,標誌著該垃圾填埋場被打造成生態綠地。昔日的垃圾填埋場成為賞心悅目的綠地,這一華麗轉身與連雲港海州區人民檢察院的一份檢察建議息息相關。
  • 探訪日照垃圾填埋作業隊 夏天蒼蠅都能飛進嘴裡
    和垃圾打交道11年   據了解,日照市城區總人口50萬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400餘噸,如果用大卡車裝,要滿滿80卡車。每天,這些垃圾都會被及時運到位於日照市黃山的垃圾處理廠,經過無害化處理後填埋。這裡夏天推土機駕駛室裡氣溫高達40℃,就像一個蒸爐一樣,汗水夾雜著垃圾滲濾液溼透工作人員全身,黑壓壓的蒼蠅如網一般裹住他們的身體。
  • 垃圾填埋場的臭味就用垃圾覆膜除臭劑
    提到垃圾填埋場能想像的就是髒、亂、臭。而在現在的技術是在垃圾填埋場的表面鋪滿一種塑料的襯層也就是(覆膜),而覆膜的材質是採用專用的HDPE膜,通過焊接加固使它更穩固的鋪在垃圾上,把垃圾和空氣隔離開來,使其保持乾燥從而減輕臭氣的外散和滲透。
  • 陳腐垃圾從垃圾填埋場中挖出再處理是為什麼?有哪些好處?
    將填埋場中的陳腐垃圾挖出來焚燒處理是種合理手段還是資源浪費?陳腐垃圾指的是垃圾通過填埋處理後歷經長期自然演變的物質。通過數年的微生物菌種溶解、發酵,一般水分含量比較大,有機化合物成分很低。若想將其挖出後焚燒處理,則需採取篩分,將區分的部分可燃物用以垃圾焚燒處理,其他部分根據詳細情況進行堆肥、填埋處理、滲濾液處理等。高安屯垃圾衛生填埋場所在地的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相關的負責人先前在接受新京報訪談時曾表示:「現在朝陽區的垃圾在這裡都燒不完,還得有一部分運至市區垃圾處理設備去處理。若想將存量垃圾挖出來焚燒處理,工作量比較大。
  • 市城市管理局環衛處:全力做好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工作
    為保障貴港市民、遊客的環境衛生質量,市城市管理局環衛處結合工作實際,科學部署,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做好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工作。小編了解到在此期間市城市管理局環衛處組織垃圾填埋場工作專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環保督察整改工作。嚴格按照環保相關規範要求,加強整改環保督查反饋的問題,安裝在線監控設備,並與保部門聯網,實時上傳相關數據,確保滲濾液處理後尾水達標排放。
  • 關注: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終於成功關停!
    現在正在使用的是2007年5月22日投入使用的第二垃圾填埋場,填埋高程165m,庫容2189.48萬m,可填埋垃圾2388.53萬噸,預計使用年限為24.5年(2032年)作為杭州當前主要的垃圾填埋場,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承擔垃圾份額早已超過了當初預定的60%。
  • 吃掉餐廚垃圾,智能有機垃圾破碎機打通餐廚垃圾回收利用產業鏈
    廚餘垃圾佔生活垃圾的一半以上,當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之後,衛生填埋的滲瀝液產量大、堆肥則面臨產品雜質高的困難、焚燒時熱值偏低,因此廚餘垃圾分類是垃圾分類的重點。根據住建部統計數據,中國人均餐廚垃圾產生量約0.15公斤/日,以杭州980餘萬人口為單位換算下來,便是每天約1400餘噸餐廚垃圾。
  • 微菌環境告訴你,垃圾填埋場什麼最難聞?
    眾所周知,垃圾填埋場氣味非常難聞。而且長期吸入惡臭氣體對人體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都會造成傷害。那麼垃圾站裡面什麼東西產生的氣味是最難聞的?又該如何解決呢?對生活垃圾處理流程有過了解的都知道,垃圾填埋是最常用的三種方式之一。
  • 三十年天翻地覆:曾經臭烘烘的垃圾填埋場現在養起了梅花鹿
    &nbsp&nbsp&nbsp&nbsp「起初我在填埋場一期實習,當年的填埋比較粗放,填埋場像個大工地,垃圾車都是敞開式的,一邊開一邊漏,哪裡有空隙就往哪裡傾倒垃圾。」作為一名女同志,周海燕天天被臭氣包圍,與蒼蠅為伍,但她咬牙堅持了下來,在老港一待就是近30年。
  • 孟曉龍調研建築垃圾填埋場選址建設情況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月15日訊(記者 張繼明)1月15日,秦州區委副書記、區長孟曉龍帶領區政府辦、發改局、住建局、自然資源分局、生態環境分局、林草局、水務局、工信局等單位負責人,就建築垃圾填埋場選址及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趙虎生一同調研。
  • 設計庫容量1100萬噸 遼寧鞍山羊耳峪垃圾填埋場2020年年底封場
    北極星固廢網訊: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群眾反映強烈的羊耳峪垃圾填埋場異味擾民問題,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和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解決方案,鞍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作出批示並多次到垃圾填埋場現場調研部署工作,全力解決異味擾民問題。鞍山市住建委、市環保局、高新區等相關部門也積極行動起來,加大對垃圾場異味的治理力度。
  • 深圳部九窩建築垃圾填埋場將變鮮花谷
    山竹過後垃圾填埋場存隱患,需進行深度技術評估 一場颱風「山竹」過後,給城市留下了不少值得思索的問題,從「萬樹倒伏」到「防災能力」方方面面都值得反思。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綜合部總經理金典琦則提到,應當藉此機會,提升城市垃圾填埋處理設施防災減災標準。
  • 未來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過程處理工程
    針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文章提出了建設可持續型垃圾填埋場,推動城市生活垃圾從以往的被動處理向「資源再生和汙染防控」處理升級,通過填埋場循環利用實現土地資源節約,並基於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推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建議。一、引言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鎮化的高速推進,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已超過2×108t,而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 垃圾填埋場2個月蝶變「天鵝湖」,發生了啥?
    近年,來東洞庭湖越冬的候鳥逐年增多。周洋 攝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燕娟 通訊員 嚴尚 許琴冬日,屈原管理區東洞庭湖溼地保護區熱鬧了起來,水面上鳥鳴陣陣,數千隻天鵝在此棲息越冬,這裡成了名副其實的天鵝湖。這是嶽陽市紀檢監察機關牢記「守護好一江碧水」囑託,加強政治監督帶來的效果。
  • 城區垃圾填埋場臭味問題,獲村民代表諒解
    建始網訊(融媒體記者萬雪芬 通訊員 陳澳飛 許珊珊)12月31日,州生態環境局建始縣分局會同縣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城市管理執法局,組織柏蠟樹社區居民代表召開關於城區垃圾填埋場臭味問題的座談會。該局分管負責人為社區居民代表詳細介紹了該局的職能職責,並對垃圾填埋場具體工作情況進行細緻說明,讓各代表對垃圾填埋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有初步感知。會後,社區居民代表到垃圾填埋場現場進行實地查看,親身感受填埋場的改善效果。「現在垃圾填埋場臭味減輕很多了,我們也清楚了整個運行情況和後期規劃,看到政府的積極解決,我們心裡也終於踏實了。」柏蠟樹社區居民代表露出欣慰的笑容說道。
  • 昔日垃圾填埋場變身熱門打卡地 市民湧往武漢二妃山觀賞「網紅草」
    二妃山「網紅草」航拍。記者何曉剛 攝市民在二妃山「網紅草」景點拍照打卡。武漢晚報訊(記者明眺生)昔日垃圾填埋場,如今變成武漢最熱門的打卡地。
  • 南湖垃圾山明春花滿山
    南湖垃圾山明春花滿山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樹華、盛東)50餘米高的南湖垃圾山封場綠化工作已經開始,整個山體的綠化面積將達到13萬平方米。  南湖垃圾山坐落於南郊唐胥路北側趙各莊舊址處,承擔路南、路北兩個中心區的生活和商業垃圾處理,年處理垃圾量為28.98萬噸,總填埋量約為450萬噸,垃圾堆放高度達50餘米。經過近半年的工程施工,目前,垃圾山山頂在原有0.8米土層厚度的基礎上,增加了1米的土層,堆積了2米高的微地形,局部土層厚度達到了3.8米,已經適應各種喬木的生長。
  • 能「吃掉」塑料的毛毛蟲未來有望被用於垃圾填埋場
    據外媒報導, 能「吃掉」塑料的毛毛蟲未來有望被用於處理垃圾填埋場的廢棄物 ,儘管新的研究警告說,這對於一次性廢棄物的問題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辦法。能夠分解聚乙烯的蟲子是在幾年前首次發現的,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才開始確切地了解其發生方式,以及如何影響毛蟲的實際實施。
  • 曾經的垃圾填埋場,「搖身一變」,成為當地的「城市綠肺」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座英雄城市的後花園——園博園。02園博園是在武漢市舉行的國際園林博覽會前建成,在博覽會結束之後,因為深受市民喜愛,作為保留項目保留了下來。園博園處於武漢市礄口,總面積達到二百餘公頃,耗資到達四十億。為何花如此精力和物資打造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