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2月11日報導:東海之濱,申城東首,一個叫做老港鎮的地方,在過去三十多年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這裡,上海城投老港生態環保基地默默承擔著上海市區70%以上生活垃圾的處置工作,營運至今累計填埋處置生活廢棄物9000餘萬噸,相當於為每個市民處置生活垃圾3.8噸。
    然而,過去人們提到老港,總和髒亂差聯繫到一塊兒。老港職工下班擠公交,因為衣服上帶有垃圾異味,四周總會自發形成一個直徑一米的真空圈。隨著管理理念的提升、處置技術的飛躍、垃圾分類的貫徹,如今的老港搖身一變,成為上海市花園單位,這裡甚至還生長著長頸鹿、孔雀,白鷺、野鴨、雉雞等候鳥也在此落腳。
    生態苑裡孔雀開屏
    12月11日,老港又翻開了新篇章。當天上午,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城投老港公司」)正式揭牌。作為老港基地統一管理的實際主體,城投老港公司將在城投集團的統籌安排下,提升老港基地生態環境質量和全市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水平,促進資源化利用,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昔:蒼蠅沾在頭髮上還和人搶飯吃
    今:填埋場像公園住著孔雀梅花鹿
    1991年7月,現在的全國勞模周海燕,當年還只是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上海小姑娘。環境工程科班出生的她服從分配,被安排到老港工作。她清楚地記得,報到那天是周五,老港很偏很荒涼,沒有公交車,也沒有辦公樓,大家只能在臨時板房裡工作。
    「起初我在填埋場一期實習,當年的填埋比較粗放,填埋場像個大工地,垃圾車都是敞開式的,一邊開一邊漏,哪裡有空隙就往哪裡傾倒垃圾。」作為一名女同志,周海燕天天被臭氣包圍,與蒼蠅為伍,但她咬牙堅持了下來,在老港一待就是近30年。
    周海燕記得,以前身上穿著白大褂招蒼蠅叮,白大褂變成「黑大褂」。吃飯也要狼吞虎咽,因為蒼蠅和人搶飯吃。上海市「十佳城市美容師」衛益民,在老港工作35年了,他說:「以前我們男青年談朋友去約會,頭上噴了摩絲,結果一回到老港,蒼蠅沾滿頭。治蒼蠅是當時的一大難題!」為此,老港還發動了「滅蠅運動」,滅蠅班的科學滅蠅法獲得了國家發明獎,並經常被請到外省指導滅蠅工作。
    以前簡易填埋的場景
    現在來老港工作或參觀的人已經很難想像當年的場景了。老港一二三期填埋場於2009年4月完成歷史使命,累計填埋2808萬噸生活垃圾,現已完成封場修復,覆土種植綠化。2013年、2018年先後投產的老港綜合填埋場一期、二期庫區,已停止原生生活垃圾的填埋,僅保留應急填埋功能。
    在生活垃圾填埋場一二三期內唯一沒有填過生活垃圾的兩個單元,城投環境老港公司特意保留其原生態,建設了白鷺綠島、曲橋風荷、烏篷聽雨等生態塘景觀。現在,還有一群梅花鹿和孔雀和諧地生活在這裡,要知道,這些動物對自然環境的要求極高。
    而在填埋場西側是一片全長3700米,佔地104.4公頃的防護林帶,甄選了對臭氣有一定吸附作用、適合特殊立地條件生長的樹種。現在的老港基地內,公益林面積多達7683畝,綠化面積10平方公裡,覆蓋率接近70%,相當於5個世紀公園的面積。
    棲息在老港的梅花鹿
    「現在的老港,環境比以前好多了。」周海燕說,「有時工作累了,在基地走走,會覺得自己在逛郊野公園。」這位堅韌不拔的女同志跟著老港一起成長,現為上海城投環境老港處置公司總工程師,先後被評為建設部勞模、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並擁有以她名字命名的海燕固廢治理創新工作室。
    生態苑一景——鳳頸花海
    昔:垃圾爆棚碼頭連站腳的地方都沒
    今:全球最大規模垃圾焚燒電廠建成
    上海環境集團再生能源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老港分公司總經理朱四六是個直言快語的人,坐在嶄新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項目會議室裡,他毫不諱言當年來老港時的不情願:「那是2015年,我聽說自己調到老港工作,嘴上沒說什麼,其實心裡一萬個不樂意。」開車來上班的第一天,朱四六就在老港迷路了,他看著車窗外,心想:「這地方,我一定幹不下去。」
    彼時,上海垃圾量陡增,一方面是由於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種一次性消耗品多了;另一方面,上海正在大力拆違整治,垃圾產生量巨大。「最高峰的時候,送到我們這來的垃圾一天有1.2萬噸,散裝碼頭堆滿了垃圾,散發著異味,連立足之地都沒,工人們只能沒日沒夜地清運處置。」最艱難的階段,朱四六和同事們挺住了。
    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如今,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項目為實現上海市生活垃圾「零填埋」提供了設施保障。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項目,也就是俗稱的「垃圾焚燒廠」。垃圾焚燒處理,是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的途徑之一,佔地少、處理周期短、無害化程度高,且產生的熱量可作能源利用,是最有效的垃圾處理手段。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位於老港固廢綜合處理基地東南角,分為一期和二期。一期工程日處理生活垃圾3000噸,年處理生活垃圾100萬噸,配置4條處理規模為750噸/日的焚燒線,設2臺30MW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二期工程在一期北側,因比鄰東海,依水而建,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水藍寶盒」,在去年國慶前夕完成滿負荷試運移交投產。二期工程佔地283畝,建設規模為日處理焚燒生活垃圾6000噸,是目前全球投產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電廠。
    一晃五年過去,朱四六早就不再懷疑自己來老港的決定,每當有參觀者來老港學習取經,他都自豪地介紹:「我們的一期和二期擁有12條世界先進水平的生活垃圾焚燒線,每天消納上海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近萬噸,相當於全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航拍視角的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每天,來自市區的幹垃圾由專用貨櫃船舶和車輛運至廠內,經卸料平臺將垃圾卸入垃圾倉內。經過5到7天貯存發酵,垃圾抓斗起重機將發酵好的垃圾送入焚燒爐,經過乾燥、焚燒,燃燒後產生的廢渣排入渣坑,隨後外運再利用。而焚燒爐產生的850-1200℃高溫煙氣,通過餘熱鍋爐進行換熱,將水加熱為過熱蒸汽,過熱蒸汽推動汽輪機做功,帶動發電機發電。換熱降溫後的煙氣,經煙氣淨化系統脫酸、除塵、去除重金屬、二噁英等有害物質後,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排入大氣。
    隨著二期工程的八爐三機全部移交生產,老港基地零填埋的全量焚燒要求得以實現。接下去擺在朱四六和同事們案頭上的課題,將是如何持續改進生產工藝,從而實現超低排放的遠大目標。
    綠色老港生態數字平臺
    今年上海「四分類」垃圾實現「三增一減」目標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成效顯著,垃圾分類逐步成為引領低碳生活的新時尚。記者從市綠化市容局獲悉,今年上海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建成,市民分類習慣初步養成,居住區和單位分類達標率雙雙達到95%。幹垃圾焚燒和溼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從2018年的15250噸/日上升到26095噸/日,今年可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年1-11月,四分類垃圾量與2019年相比,可回收物回收量6198噸/日,增長53%;有害垃圾分出量2.6噸/日,增加3.3倍;溼垃圾分出量9428噸/日,增長27%;幹垃圾處置量14178噸/日,下降20%。垃圾分類實效趨於穩定,「四分類」垃圾實現「三增一減」(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溼垃圾分出量增長,幹垃圾處置量減少)目標。
    老港基地的沙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