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魚是起源於江蘇省的一道著名菜品,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這道菜的形狀比較像松鼠,所以起了這個名字。說到它的起源,據史書記載,早在乾隆年間,就出現了這道菜的身影,當時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就曾經品嘗過這道經典的江蘇菜。

如今這道菜的與清朝的做法有了些許不同,古代時候,魚炸之前要裹上一層雞蛋液,而現在,大部分都是在魚的表面排上一層幹澱粉,另外,古時候的魚在炸完之後是用油和醬油接著燒制而成,可是現在的廚師們已經不這麼做了,取而代之的是在炸好的魚身上澆上事先做好的滷汁。還有就是,在造型上,如今的松鼠魚已經越來越逼真,可以說是超越了古代很長一段距離的了。

關於松鼠魚有兩種做法,我們先說第一種,準備好主料,黃魚一隻,如果沒有的話,用其他的草魚或者鯉魚代替也不是不可以。輔料就要準備上冬筍,豌豆,澱粉。調味料的話,料酒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去除魚本身的腥味,米醋,可以增加酸味,白糖,可以增加甜味,與之前的米醋共同形成酸甜的口感,醬油,增加魚的醬香味,糖色,為了提高食物的色澤和亮度。

一起準備齊全之後,開始處理黃魚,把魚處理乾淨之後,剁掉魚頭,從魚的脊梁骨的地方俠盜,片成相連的兩半,然後把這根梁骨去掉,把魚尾均等分開,讓兩片魚都保留尾巴,然後去掉魚身上的骨刺,用麥穗花刀的手法將魚切好,最後衝洗乾淨,這樣,魚的部分就處理好了。

我們再把冬筍切成丁,與豌豆一起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撈出放涼備用。把炒鍋加熱,放油,油溫升高之後,把切好的魚在澱粉中沾一下,沾滿澱粉的魚會讓麥穗的刀口儘量的張開,這個時候,提著魚尾慢慢的放進油鍋中,進行煎炸,兩面都炸成淺黃色的之後,就把魚撈出來,放到盤子裡,進行到這裡的時候,已經完成了一半了。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製作滷汁了,同樣的在炒鍋中加油,油熱之後,把料酒米醋白糖等輔料統統加進去,炒熟之後,再用水澱粉進行一個勾芡的動作,最後淋上少許的香油,提升一下香味,這樣,這道菜好不好吃的關鍵,也就是這道菜的滷汁,就做好了。趁熱把這些香濃潤滑的滷汁澆到剛才炸好的魚上面,這道菜就算完成了,喜歡吃香菜的朋友還可以在松鼠魚上撒上一些綠油油的香菜,讓這道菜顏色更加豐富鮮豔,令人垂涎。

做這道菜的時候還有一些小小的注意事項,那就是在除魚骨的時候,儘量不要把魚肉弄破,影響美觀,而且魚肉身上不能帶刺,所以去刺的時候要格外小心。還有就是用到在魚身上改刀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把魚皮改斷,否則會讓整道菜的外觀大打折扣。另外就是在魚身上拍完粉就要立刻下鍋油炸,否則放置的時間過長會因為澱粉受潮粘著魚肉上,再下鍋炸的話,就沒有好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