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提出「譯事三難,即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也!顧信也,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達、雅"便作為一般翻譯的標準,指導翻譯人員的工作,對於文學翻譯而言,翻譯的要求更高,也就是"文學翻譯是一門藝術"。而詩詞作為文學作品中的最高形式,進行翻譯便已面臨極大的挑戰,更不必說堅持翻譯的忠實性。
忠實性,指的是用目標語言表達源語言時,保持與原文的對等,其一是形式上的忠實,也就是從形式上考慮,為了使目標語言與源語言的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詞詞對應,結構、比喻與原作相似。其二便是意義上的忠實,也就是譯文的思想內容與原文一致,不會出現增刪更改的現象。
然而在實際的翻譯中,忠實可以作為翻譯的一項原則,但是過分苛求絕對的忠實是不可能實現的,任何的翻譯都會與原文存在差異,尤其是詩歌翻譯。這是由於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各個語種都在包括語音、拼寫、語法等多個方面的差異性,其次包括用詞、比喻、聯想等多種語言方式和習慣的不同,使得翻譯時很難將原文所表達的內容、思想、感情在譯文信息中完全的表達。
其次,由於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於某些事物的看法存在差異,從而導致翻譯內容的偏差和不忠實。例如紅色在中國寓意著吉祥熱鬧,但在西方則代表著血腥暴力。同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於個人性格和心理的薰陶也有所影響,中國人大多趨向於委婉細膩,而西方大多直率奔放,如此進行翻譯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茅盾說過:「文學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象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對於文學作品進行藝術性的翻譯,就必須考慮如何用本國語言來表達原文風格,而詩詞精煉集中的語言表達形式,對語言藝術有著極高的要求,這就需要譯者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善於用同樣精煉、富於藝術性的詞彙表達詩詞中的韻文形式,因此就詩詞本身的特點而言,進行絕對忠實的翻譯也存在著難度。
此外,詩詞包含著引人入勝的藝術感,單純的進行意譯是不夠的,其中包含的情感、意境、風格等都是詩歌獨特的美。因此是忠於原文還是譯者再創造,擺脫原文語言形式的束縛,追求詩歌的再創造,一直都存在著爭議,畢竟擺脫原文形式和意義的束縛,那翻譯出來的作品,與作者傳達的思想是否有所差異。但過分的追求忠實,對於是詩歌翻譯而言,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