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實,於詩歌翻譯意味著什麼

2020-12-04 潤界本地化

自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提出「譯事三難,即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也!顧信也,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達、雅"便作為一般翻譯的標準,指導翻譯人員的工作,對於文學翻譯而言,翻譯的要求更高,也就是"文學翻譯是一門藝術"。而詩詞作為文學作品中的最高形式,進行翻譯便已面臨極大的挑戰,更不必說堅持翻譯的忠實性。

忠實性,指的是用目標語言表達源語言時,保持與原文的對等,其一是形式上的忠實,也就是從形式上考慮,為了使目標語言與源語言的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詞詞對應,結構、比喻與原作相似。其二便是意義上的忠實,也就是譯文的思想內容與原文一致,不會出現增刪更改的現象。

然而在實際的翻譯中,忠實可以作為翻譯的一項原則,但是過分苛求絕對的忠實是不可能實現的,任何的翻譯都會與原文存在差異,尤其是詩歌翻譯。這是由於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各個語種都在包括語音、拼寫、語法等多個方面的差異性,其次包括用詞、比喻、聯想等多種語言方式和習慣的不同,使得翻譯時很難將原文所表達的內容、思想、感情在譯文信息中完全的表達。

其次,由於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於某些事物的看法存在差異,從而導致翻譯內容的偏差和不忠實。例如紅色在中國寓意著吉祥熱鬧,但在西方則代表著血腥暴力。同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於個人性格和心理的薰陶也有所影響,中國人大多趨向於委婉細膩,而西方大多直率奔放,如此進行翻譯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茅盾說過:「文學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象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對於文學作品進行藝術性的翻譯,就必須考慮如何用本國語言來表達原文風格,而詩詞精煉集中的語言表達形式,對語言藝術有著極高的要求,這就需要譯者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善於用同樣精煉、富於藝術性的詞彙表達詩詞中的韻文形式,因此就詩詞本身的特點而言,進行絕對忠實的翻譯也存在著難度。

此外,詩詞包含著引人入勝的藝術感,單純的進行意譯是不夠的,其中包含的情感、意境、風格等都是詩歌獨特的美。因此是忠於原文還是譯者再創造,擺脫原文語言形式的束縛,追求詩歌的再創造,一直都存在著爭議,畢竟擺脫原文形式和意義的束縛,那翻譯出來的作品,與作者傳達的思想是否有所差異。但過分的追求忠實,對於是詩歌翻譯而言,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

相關焦點

  • 王家新在讀 |除「忠實」之外,翻譯得富有創造性
    我一直感到自己需要重返中外古典,這並非為了什麼「守成」。讀了奧維德,就理解了曼德爾施塔姆為什麼會說他自己「誕生於羅馬」,為什麼會聲稱「古典詩歌是革命的詩歌。」2.閱讀次數最多的書是哪本?當然,問題更在於怎樣達到這種忠實可信:有那種亦步亦趨的、字面意義上的所謂忠實,但也有一種通過「背叛」達到的忠實,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更高的忠實」,那是卓越的、偉大的翻譯所達到的境界。只不過直到目前,有些人對「忠實」的理解仍是那樣陳腐和死板,或者說,他們對翻譯的認識仍停留在那樣一個最初級的階段。
  • 從翻譯的「忠實」對象理解「忠實」原則
    從翻譯的「忠實」對象理解「忠實」原則 2018年05月25日 17:08 來源:《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作者:吳燕 胡愛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柳向陽:「斜槓青年」的詩歌翻譯之旅
    在豆瓣等論壇上,大段大段的中英對照的詩歌翻譯,都是柳向陽做的。格麗克的兩本中文詩歌集,柳向陽是主要翻譯者。他成了很多人眼中最了解這位神秘女詩人的那個人。一天接受了好幾場採訪,柳向陽對自己的「爆紅」有點意外,他笑著感嘆:「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他用王維的詩句來形容自己15年翻譯格麗克的詩的境遇。
  • 審美忠實:不可叛逆的文學翻譯之重
    上面所以說這許多,也是因為同我的翻譯理念和翻譯策略有關。我的翻譯理念——如果說我有這勞什子的話——主要是對中國、中國讀者負責,即要首先確認自己的翻譯能給中國讀者、中國文化以至中國社會帶來什麼。借用周作人的兄長魯迅的話,就是要看自己是像普羅米修斯那樣為中國竊得火種,還是別的什麼。這樣,所採取的翻譯策略,勢必與周作人相反,即要儘可能消除「澀味」,也就是消除日譯漢特有的翻譯腔(「和臭」)。
  • 分享|許淵衝的詩歌翻譯之美
    Hello,我是Iris.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優秀的翻譯家——許淵衝其實很多人都不了解許淵衝先生,他是一位出色的翻譯家,由他翻譯的中國古詩,可以達到人詩和一的境界。今天我帶領大家欣賞一首由許老翻譯的詩。1.把「欲」翻譯為「foresee「 將風擬人化,使詩句更生動形象。2.把「積雨」翻譯為「endless songs sung by rain」「雨作的歌聲「 是不是感到一絲活潑可愛。
  • 「上譯」杯翻譯競賽八成為女性,自由譯者成獲獎主力軍
    12月9日下午,第十六屆「上譯」杯翻譯競賽頒獎典禮在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舉行。翻譯競賽始創於2004年,由上海翻譯家協會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聯合發起,旨在推進我國翻譯事業發展,發現和培養更多翻譯新人。翻譯競賽曾先后冠名為「CASIO」杯、「滬江」杯。
  • 走近俄羅斯詩歌中的「紫羅蘭」——丘特切夫詩歌漫談
    1月15日(周五)19:00,本書譯者朱憲生,翻譯家鄭體武,詩人木葉,將來到思南書局·詩歌店,與讀者們一起誦讀丘特切夫的詩歌,走近俄羅斯詩歌中的「紫羅蘭」。 線下活動,坐席有限,請讀者預約報名。鄭體武,文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俄語翻譯家。曾獲普希金文學獎和普希金獎章。
  • 走出雨巷的戴望舒,在詩歌翻譯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快樂的死者》 為這單調的震撼所搖,我好像 什麼地方有人匆忙把棺材釘…… 給誰?——昨天是夏,今天秋已臨降!
  • 趙麗宏詩集《疼痛》被翻譯成波斯語出版,中國當代詩歌首次走進伊朗
    (朱寧/攝)  在4月24日德黑蘭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系列活動中,中國詩人趙麗宏的詩集《疼痛》作為中伊出版合作第一期成果隆重揭幕,這是中國當代詩歌第一次被翻譯成波斯語並出版,伊朗這個詩人輩出的國度第一次走進了一位當代中國詩人。
  • 【偏見】翻譯的問題就是存在的問題
    橋,是「跨越」的象徵,正若翻譯對於「巴別塔」。9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舉辦了「詩人作為譯者」中外詩人座談會。各國「詩人作為譯者」的詩人們,講述了詩歌翻譯在各國發展的現狀,以及全球化下超越詩歌翻譯的跨文化交流。以下為搜狐文化獨家報導:
  • 詩經《碩鼠》:究竟是指什麼品種的老鼠?怎麼翻譯,代表著什麼?
    文丨曹鏡明題丨詩經《碩鼠》:究竟是指什麼品種的老鼠?怎麼翻譯,代表著什麼?鼠年說鼠:《碩鼠》不如《官倉鼠》,興亡都是百姓苦!一方面憑藉其成熟的創作技巧,引領後代的一個流派的詩歌創作;另一方面也憑藉著獨到的立意,廣受後人的喜愛,即便是如今也被收錄至小學課本之中,那就是《國風丶魏風丶碩鼠》一詩,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那麼不知道大家在學習和閱讀《碩鼠》這首詩的時候,有沒有產生這樣一種獵奇心理——碩鼠,碩鼠,究竟是什麼鼠?
  • 詩歌翻譯:七夕古詩詞譯成英文,竟是這麼美!
    詩歌翻譯:七夕古詩詞譯成英文,竟是這麼美!晴朗的夏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相傳啊,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就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農曆七月初七,也就是今年的8月7日,一年一度的七夕就要到了。
  • 日本人用英文翻譯的李白詩歌,看到最後一首時我沉默了
    第一首《靜夜思》的英文翻譯或許還算差強人意,但《贈內》卻因為引用了典故,更為含蓄,用英文直譯就會出現了似是而非的尷尬情況。贈汪倫原文:《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除了葷段子翻譯傳神,中國翻譯軟體到底能和谷歌競爭什麼?
    而且如果一味強調本地段子翻譯準,就好比問對方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說法,沒什麼實際價值。下面從技術本質角度來談一談。翻譯有多重要巴別塔的典故傳了不知道多少遍,可見翻譯應該是個普世的工作。相比段子,我更想把技術人的想法「翻譯」出來,談談國內各翻譯巨頭到底在和谷歌比拼什麼。誇張點說,「翻譯」是人類信息文明的一切。
  •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教孩子們寫詩,他的心暖了  本報記者 路豔霞  「一棵樹不是詩,但它在風中抖動樹葉瑟瑟作響的時候,或者秋風一吹黃葉紛紛飄落的時候,這就是詩。詩就是靈動的東西、鮮活的東西,是你能感覺到它的生命存在的東西。」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
  • 但丁詩歌獎得主謝達科娃:詩人中的微笑天使
    《微笑天使》浮雕像2013年1月13日,俄羅斯詩人奧爾嘉·亞歷山大羅夫娜·謝達科娃獲得了義大利但丁國際詩歌獎,再次得到國際詩歌界的肯定,這無疑有助於提高詩人的國際知名度。1983年她獲得安德列·別雷獎,1995年獲得羅馬歐洲詩歌獎,1998年獲得梵蒂岡弗·索洛維約夫「歐洲基督之根」獎,2003年獲得索忍尼辛獎。或許是童年印象的關係,她喜歡中國古典哲學,喜歡老子、莊子,喜歡李白的詩歌,喜歡中國的繪畫與書法。1988年她創作了組詩《中國行》,仿佛看著畫上的楊柳、河水與船,再次神遊中國。
  • 北島談寫詩和翻譯區別:前者是主人 後者是奴隸
    青閱讀: 西川談到這本書的意義的時候說:「孩子最初接觸的是什麼樣的詩,這不僅是詩歌的問題 ,也是教育的問題。」通過這本書,您希望當今的孩子接受的是什麼詩歌教育?   北島:早在2011年香港國際詩歌活動中,我就表達了對現行教育制度的擔憂:我們整個教育系統奠基於西方的工具理性……難道我們真希望子孫後代成為只懂專業知識的準機器人嗎?或許詩歌可與主流教育體系抗衡。
  • 「褲襠入詩」失落詩歌文明
    (12月19日觀察者網)  對於這句詩,鄭振鐸先生是這樣的翻譯的,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把它浩翰的面具揭下了。它變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恆的接吻。兩者比較,天壤之別。鄭先生的翻譯,讓人沉思,讓人優美;馮先生的翻譯,讓人浮躁,讓人庸俗,甚至可以說低俗。  那麼,是不是鄭振鐸先生翻譯的不符合願意,馮唐先生翻譯的更符合願意呢?
  • 梅下:詩歌是一束光
    覺得寫詩歌很聖神,是與上帝的對話。 看到喜歡的詩,還經常摘抄在筆記本上,自己也捯飭過幾首,但不敢拿出來。一是無人指路無法著筆,二是那時很單純,沒有什麼經歷,不善思考,也沒有生活沉澱,文字很蒼白。模仿寫,更會蒼白。 然後工作、結婚生子。繁雜的生活瑣事已經忘記了曾經對詩歌的喜歡。長期三點一線的生活,身心疲憊。
  • 《吉狄馬加的詩歌與世界》首發搶眼
    四川出版亮相北京圖書訂貨會 《吉狄馬加的詩歌與世界》首發搶眼   1月11日,2018年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首日,由新華文軒旗下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吉狄馬加的詩歌與世界》,在北京國際展覽館1號館的四川出版展廳舉行了新書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