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第十六屆「上譯」杯翻譯競賽頒獎典禮在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舉行。翻譯競賽始創於2004年,由上海翻譯家協會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聯合發起,旨在推進我國翻譯事業發展,發現和培養更多翻譯新人。翻譯競賽曾先后冠名為「CASIO」杯、「滬江」杯。今年是翻譯競賽的第16年,為保持賽事穩定性,今年起,翻譯競賽更名為「上譯」杯翻譯競賽。
女性參賽者高達八成,自由譯者已經成為翻譯隊伍中的主力軍
本屆競賽英語組原文選自美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艾略特溫伯格的散文集《漩渦》。據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外國文藝》雜誌主編黃昱寧現場介紹,這部散文集主要收錄了溫伯格的文學散文、人物傳記以及對中國文學的評論,題材包羅宇宙萬象,行文犀利從容、幽默風趣。選文評述了美國詩人查爾斯雷茲尼科夫的生平與創作。雷茲尼科夫於1894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這位一生從未離開過美國的詩人在世時的大部分詩集都是自費出版,詩歌主題多關乎猶太人、美國和城市,他與另外兩位詩人共同創立了「客觀主義」詩歌流派。儘管雷茲尼科夫一生幾乎都籍籍無名,但他完美精湛的詩藝得到了後世詩歌界的承認。
英語組獲獎選手領獎。本文圖片 上海譯文出版社提供
法文組原文選自法國十九世紀女作家,著名的沙龍女主人康斯坦絲德薩爾姆夫人的《二十四小時之書》。這部書信體小說匿名出版於1824年,後收入薩爾姆夫人全集,2007年由腓比斯出版社重新單獨出版,是薩爾姆夫人唯一一部小說。小說由四十四封書簡構成,講述了一個女人音樂會散場之後,因未婚夫不辭而別產生猜忌,墜入不眠之夜,於是一氣呵成給他寫了44封信,信中充滿了焦慮、不安,以及由嫉妒引發的想像。競賽原文選自小說的開頭,通過這一部分,讀者已經能對作品的整體風格感同身受。
翻譯競賽截稿後,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稿件如期而至,共有1342人參賽。經過評選,最終41位選手獲獎,兩個語組一等獎均空缺。
從選手們的性別來看,女性依然是絕對主力,佔參賽選手的80%。年齡分布上,「90後」選手是中流砥柱,所佔比例超七成,其次是「80後」和「70後」選手,「00後」的翻譯新秀數量穩步增長,有近80人。從選手的職業身份來看,高校學生仍為參賽的一大群體,其次分別為教育工作者、自由職業者、職業譯者,以及來自政府部門、文化產業、醫療、金融等多個領域的選手。從參賽地區來看,國內上海的選手數量最多,共200餘人,其次為安徽和江蘇兩省,港澳臺地區亦有10餘位選手參賽,海外有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近30份稿件。從獲獎的情況來看,自由譯者已經成為翻譯隊伍中的主力軍。在獲獎的41名選手中共有9位為自由譯者,佔據近四分之一的席位。與往屆相比,上海本地獲獎選手也明顯增加。
嘉賓、評委及獲獎選手合影
。
堅守翻譯原則,讓讀者做自己的福爾摩斯
頒獎儀式後,英語組獲獎代表汪淑慧講述了她與「上譯」杯翻譯競賽的獨特緣分。她說:「從臺下走到臺上,對我個人來說是個很漫長的過程,算起來,離我首次參加這個比賽大約有十幾個年頭了。剛開始的幾屆,因為自己的能力限制,雖然比賽不收費,但我也實在沒有辦法提交自己的譯文。在我參加過的幾屆中,我很幸運地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別獲得過第六屆和第七屆英語組的優勝獎。」
談及翻譯心得,汪淑慧說:「大家的翻譯背後都有自己的翻譯原則在作指導,而我談及此,第一反應脫口而出的,還是嚴復的『三字經』:『信』、『達』、『雅』,這是我學習翻譯課時接觸的第一個翻譯原則。但我更多執行他的前兩個要求『信』和『達』,作者想表達什麼,就儘量替他說什麼,有時『達』我也刻意地不去做到,如果作者就是要含糊其辭呢?至於『雅』,如果作者就是想要『俗』,那『雅』也不能做。我個人理解的翻譯就如同進入一個犯罪現場,真實地還原現場,儘量不增不減,讓讀者做自己的福爾摩斯。」
法語組獲獎選手領獎。
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袁筱一作為法語組評委代表,對本次比賽的法語組參賽作品進行點評,並帶來「譯可譯,非常譯」的翻譯講座。講座中她談到:「我們在進行文學翻譯時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從文學翻譯的角度上說,文學翻譯是無定本的,沒有一種翻譯一定是最好的,永遠會有人進行重譯。當你走上這條道路時不用害怕,你只是眾多翻譯可能方案中的一個。」
沒有一種絕對的標準並不意味著翻譯沒有原則。對此,袁筱一分享了一件自己在翻譯上的軼事。「2018年時,我曾翻譯過蕾拉斯利瑪尼《溫柔之歌》,這部譯作獲得了當年的傅雷翻譯獎。當時,斯利瑪尼本人來到中國,在我們二人還未見面之前,有很多人開玩笑地對她說,這個譯文翻譯的比你寫的還要好,後來斯利瑪尼對我說,他們都說你譯的非常好,比我寫的還要好。我對她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是我翻譯的失敗,而不是翻譯的成功。這件事當然只是個笑話,當中有很多誤傳的成分,但實際上,我們在翻譯時要考慮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之所以翻譯是翻譯,而不是原創,是因為它有它自身的原則。」她笑談道。
「譯者要忠實,忠實的程度也同原文的空間有關。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莎士比亞,這句話可能是成立的,這與莎士比亞作品給人的空間有關。作為一個合格的譯者,他要了解整個的寫作背景、原作的文體、所有的寫作相關,這些都是幫助譯者切入和構築原文的重要因素。」 她說。
袁筱一引入了一個重要概念:譯者的立場,她說「不同的譯者有不同的選擇,在收到的所有參賽譯文中,參賽者對同一篇原文的翻譯都顯現出了不同立場,無論是在詞彙、句式還是在特定的表達上都有體現。但了解原作是譯者必須要做的,如果對原作不能很好把握,那就是譯者隨心所欲的創造。對於文學翻譯來說,翻譯後的作品也不能丟失其文學性,文章的意向、節奏、文本的氣勢,文體的一貫性都是重要的考察標準,從譯者的角度,有沒有對異於漢語的某些元素加以維護,也是一個考量方面。」
該活動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上海翻譯家協會、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誌承辦,卡西歐(中國)貿易有限公司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