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 記者 劉藝】疲憊、乏味,不安、焦慮……,位於城市「中心」的我們,生活節奏加速,競爭激烈,時常出現負面情緒,而以焦慮症、抑鬱症的為代表的心理問題也走進大眾視野。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心理健康,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的升級,消費者為心理健康服務類產品的付費意願日漸增強,催生了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持續增長,資本紛紛進入賽道。
心理健康市場需求持續擴大
「近年來,我國居民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的人群逐漸增加,民眾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常繼樂此前在新聞發布會中指出,「根據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的患病率達到2.1%,焦慮障礙的患病率是4.98%,抑鬱症和焦慮症這兩個患病率接近7%。」
「親子關係、伴侶關係、學業壓力,為最常見的情緒煩惱,無論白領、公務員還是家庭主婦,各行各業都會有存在情緒煩惱。」 多年從事心理健康行業的張德芬空間合伙人兼CEO盧熠翎認為心理健康問題和情緒煩惱存在於不同年齡段和職業中。
(張德芬空間合伙人兼CEO 盧熠翎)
面對這些心理健康問題,盧熠翎認為消費者獲取心理健康相關服務需求不斷增長,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空間巨大,根據多年從業經驗,30歲至50歲的女性面對情緒煩惱,有更強的意願尋找解決方案,並願為心理健康服務付費。
隨之而來的是心理健康行業規模的持續擴大,據公開信息顯示,全球2020年心理健康領域發生51起融資事件,累計融資10.48億美元,同比增加76%;而單筆融資平均融資金額已達2054萬美元,約2019年的2倍。 近五年,心理健康市場蓬勃發展,融資總額持續增加。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有超10萬家名稱或經營範圍含「心理諮詢」的相關企業。
玩法眾多,商業模式多樣化
一般而言,健康服務模式的玩家,根據業務購買的對象分為to B型和to C型,目前國內市場以to C型企業為主,主要有線上與線下心理諮詢、線上心理教育平臺、社群、電商等多樣化服務模式。
眾所周知,以往心理諮詢者大多通過精神病專科醫院和公立醫院裡的精神專科就醫,但是受到機構選擇、區域等因素限制。基於此,以安肯醫療、泊恩醫療為代表的企業,開啟連鎖的商業模式,從而打造精神心理連鎖門診,建立品牌效益。
而伴隨著「網際網路+」模式的普及,以壹心理為代表的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將線下的心理諮詢搬到線上平臺,從而節省租金、人力、維護等成本費用,同時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線上心理課程、心理測試等新型模式的商業化模式也在不斷出現。
面對輕量級心理知識普及需求的旺盛,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代表的心理健康類媒體平臺雨後春筍般的成長,成為人們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途徑。以張德芬空間為例,已打造平臺矩陣,全網用戶突破1500萬,包含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FM、荔枝FM音頻類平臺,抖音、快手視頻類平臺。
商業模式逐漸成熟和升級,部分企業開始挖掘心理健康行業相關的市場。張德芬空間CMO於琳琳介紹道:「張德芬空間希望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提高大眾接受度。搭建了新媒體矩陣號、電商平臺『遇薦生活館』、線上線下課程『時空心靈學院』多條業務線,根據張德芬個人IP衍生內容和商品兩大板塊:包括書籍、話劇以及自有產品研發精油、水晶、服飾等。」
「心理健康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內容。內容是觀點價值觀的輸出,它能夠影響到大眾。所以未來的張德芬空間不僅是一個多元化、生態化的垂直平臺,也會變成的更加開放化,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一起樹立權威心理領域IP。」於琳琳說道。
(張德芬空間 CMO 於琳琳)
行業痛點凸顯,人才缺口難題待解
心理健康市場發展空間巨大,然而,我國在心理講師方面仍存在缺口,面臨缺乏講師能力的訓練、缺少專業選擇方向的判斷、更缺少就業平臺和專業導師指導的現狀。
同時,心理諮詢行業缺乏科學的準入標準,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自2017年人社部將心理諮詢師證書從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移除的,職業資格考試在全國範圍內取消。短時間內,心理諮詢師沒有統一的權威資格認證。
消費者在需求與獲取諮詢服務之間也存在不對等現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共同發布的《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有74%的受訪者選擇了「不便利」,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與目前能夠提供給民眾的心理健康服務之間的差距很大。
對於心理健康市場現狀,盧熠翎認為心理講師派別、技術方法等不一會造成消費者選擇的困惑,因此需培養出一批專業技能過硬、同時熱愛心理教育行業的講師們,培育人才已經迫在眉睫,為心理健康講師提供施展平臺也極為重要。
在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盧熠翎稱,「我們希望每位心理教育講師和愛好者都能發揮價值,張德芬空間推出講師選拔培訓計劃,『螢火蟲計劃』預計於三年內培養出1000名選拔專業知識紮實、熱愛心理教育行業的心理教育工作講師,為行業服務。」 盧熠翎表示,對心理健康行業未來發展仍然充滿期許,並為之努力。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