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這裡是Han。
好久沒空寫字,因為實在忙了。9月,是科技大廠的發布會月,我也剛好抽空看了看,我覺得要是用一個詞來解讀大家的共同布局,那就是都在解決「算力焦慮」。
下面,就讓我來給你說說。
剛剛結束的iPhone 12 缺席的蘋果發布會,最大的點是什麼?
是iPadAir用上了最強晶片A14,比最暢銷的windows筆記本快兩倍,比Android 平板電腦快3倍,比Chromebook快6倍。
A14率先使用了5納米製程技術,封裝了118億個電晶體,比7納米晶片增加了40%,其搭載的神經網絡引擎,能執行11萬億次的運算。但是,算力焦慮依然是籠罩在所有個人電腦頭上的陰雲,不分平板還是傳統PC。
終端設備的算力焦慮
算力,就是計算的能力,就是跑一個東西,電腦需要算多久。最早,圖靈破解個德軍的密碼,靠「男友機」要十幾個小時,現在一秒不到就搞定,這就是算力提升。
普通民眾對算力不足感受不太強,看視頻,玩遊戲,除了手機卡一點,沒啥大問題。但如果你是一個生產者,比如你是一個視頻或者動畫製作人員,或者,你是一個程式設計師,算力問題,能讓你頭禿。
提升電腦的算力,需要讓單一晶片承載更多的運算單元,晶片製程必須越來越精細。
平板雖然比傳統PC輕便,蘋果已經用A14吊打所有選手,下一步怎麼辦?
製程演進這個方向,不可能是無窮盡的,最終會受到物理定律的制約。就算能做出來,電腦的價格也會越來越高。
個人電腦就應該越來越小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 誕生,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ENIAC算是現代計算機的鼻祖,但是這樣的體積明顯無法給個人使用。
1971年,英特爾4004處理器正式發布,這顆晶片幾乎擁有了與ENIAC相等的算力,這使得計算機小型化成為了可能,個人電腦也在隨後誕生。當然人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從龐然大物到個人電腦只是開始。
1985年人類發明了筆記本電腦,個人電腦第一次做到了「隨走隨用」。
2007年,賈伯斯帶著iPhone重新回到了舞臺的中央,隨後推出iPad,二合一筆記本等新的形態開始出現。
時至今日,個人電腦早已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小型化與輕便化一直是人類追求的。
可是誰又能比「雲」更便攜呢?
用戶的算力使用和存儲模式正在悄然被雲計算改變,越來越多的應用和數據「上雲」,在雲端伺服器中完成計算。
雲,讓個人電腦越來越小。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晶片製程極限的壓力。
人類面臨晶片製程極限
1965年英特爾的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每兩年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會翻一番」,後來這個周期縮短到十八個月,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
半導體技術如今已經發展到5nm,距離1nm的電晶體間距極限越來越近,處理器的更新速度也開始變的緩慢。
摩爾定律描述著計算機處理器硬體的發展,然而人們發現英特爾處理器的速度每十八個月翻一番,但是微軟的作業系統等軟體應用也越做越大,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從十幾兆膨脹到現在的幾千兆。
「安迪給的都被比爾們拿走了」,這就是IT界知名的安迪比爾定律。
計算機硬體發展的腳步正在逐步放慢,而軟體的發展似乎沒有停下的意思,光線追蹤等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應用使得人們對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甚至有些需求是個人電腦的性能很難滿足的,需要工作站甚至伺服器集群。
比如視頻的渲染工作,對於這樣的需求,傳統解決方案成本十分巨大,如果花巨資購置了伺服器還要考慮擴容和閒置的問題。
異構計算是一個解決思路,讓多種晶片組合出道,比如CPU+GPU+FPGA等等。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放在雲端的,在那裡,硬體體積可以無限大,放多少晶片都OK。對單一晶片的能耗要求,也不會像個人電腦那麼高。
雲計算和電腦結合,是解決晶片製程極限的一個思路。
在2020年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發布了第一臺雲電腦「無影「,傳統PC中佔據空間的實體CPU、內存和硬碟都消失「無影」,一切工作都將在高性能、低成本的雲計算資源上進行。
從終端產品的外觀來看,「無影」足夠小巧便攜,大小和名片盒差不多,放到衣服口袋就可以攜帶。「無影」最高支持104核CPU、1.5T內存。渲染一幀高解析度動畫,普通PC機需要至少90分鐘以上,動畫工作室的專業電腦也需要40多分鐘,而無影僅需10分鐘。
迪士尼耗費巨資打造的《冰雪奇緣》,光是經典橋段「Let It Go」就熬禿了多少動畫師。有了雲電腦,這一切都可能變得更簡單。
雲電腦定義未來工作模式
疫情讓遠程工作成為必須,然後,成為常態,矽谷很多公司都要求員工在家辦公到明年夏天。其實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在家工作,效率一點都沒有下降。因為,大部分工作本來也是在雲上的代碼庫進行。
但是,某些情況下,算力焦慮讓人頭疼。比如,調試移動端App的時候。所有淘寶、微博這種用戶量上億級的APP,移動端代碼量都非常龐大,稍微改一下,要想build出一個臨時版本App測試一下,都要非常非常久,幾個小時都有可能。
所以為啥大公司程式設計師都標配MAC,疫情來襲,臺式機不能搬回家,用筆記本開發,能把人搞死。
程式設計師可能是雲電腦最友好的受眾。
在5G逐漸普及的情況下,「無影」集成了阿里雲最尖端的雲計算技術,貼合了疫情期間全球「遠程辦公」的需求。
根據統計,阿里雲目前已經覆蓋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擁有2800個CDN節點,僅僅2019年雙十一當天,雲端伺服器單日處理數據量就達到970PB。而這一次阿里雲推出的雲電腦「無影」,在某種程度上,可能終結晶片的製程難題,也將算極大解決算力壓力。
我們可以暢想一下未來雲電腦普及的場景。隨著雲計算和高速網絡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每個人都擁有一臺在雲端的「超級電腦」。
雲電腦,只需要一個很小的終端,加上隨處可見的屏幕,就可以實現真正的移動辦公。
未來,顯示器將成為公共的「基礎設施」而遍布於大街小巷中。每一家咖啡廳、圖書館,甚至公共運輸、路邊座椅上的各類屏幕只要連上這些顯示器.
我們可以在任何場所進行辦公。再進一步,手機、平板、甚至智能手錶都可以成為「無影」的輸出屏幕,在雲端,智能設備之間的距離將變得模糊,一種全新的遠程工作模式可能應運而生。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的雲電腦將不僅限於面向企業辦公,而是將個人娛樂休閒也融入其中,「雲遊戲」是一個時興已久的概念,即玩家可以在高速網絡下,實時進行在雲端高配置伺服器上運行的3A大作,遊戲體驗和本地運行沒有差別,「雲遊戲」可以讓玩家免去一直對個人電腦的配件進行更新換代的麻煩。
雲電腦替代PC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各類尖端技術協同發展的過程。從第一臺電腦的誕生到現在的輕薄本,遊戲本等,我們的個人電腦一直是跟隨者硬體的腳步在前進。
在摩爾定律放緩的今天想要保持原來發展勢必要從使用形式上進行改變,雲硬體正成為一個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