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經驗》是陳丹青對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畫作進行解說和點評的一本書,這本書通篇看下來,最大的感覺就是隔行如隔山。通常,一般人對一幅畫也就是感覺好看不好看、畫得像不像,但作為畫家來說,他要表達的絕不僅僅是這些東西,同時,作為看畫的人,也應該學會從一幅畫中看到更多的信息,繼而,再將這些信息組合起來,去嘗試理解、感受這些信息所要表達的內容。
看過這本書後,我個人對繪畫有了那麼一點點的了解。比如繪畫從教堂畫到宮廷畫再到後來的普通人物畫,這應該是繪畫的一個發展史,而這一個發展史應該是繪畫這個行業發展從神到人、從貴族到平民的一個演化過程。
而這個從神到人、從貴族到平民的演化過程應該是由兩個原因構成的,一個原因受是繪畫這個行業的外部環境影響,另一個原因是受到畫師本身的理念及又不斷突破原有理念的影響。
繪畫的外部環境最早可以說是一個買方市場,這大概是受當時經濟的原因吧。因為,一幅畫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而這些時間和精力對於畫師來說就以金錢來反映其價值。同時,在當年顏料可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便宜,必須先要自己研磨、調製,其後,還要用豬尿泡存貯,使用起來很是不方便。
正國為以上的種種原因,所以在當時也只有教堂、宮廷這些地方才有實力、有閒情來消費一幅繪畫,因為有教堂、宮廷要買畫,所以就產生了教堂畫、宮廷畫,而這些畫作的內容也多是已預定的命題畫,如一些宗教故事畫、一些皇室事件畫、一些貴族肖像畫等。
所以那時的畫師是沒有多少的個人創作空間的,沒辦法,畫師也只能是把個人的想法、理念溶進某一幅命題畫中,但這些隱秘溶進去的東西,怕也只有真正懂畫的人才看得出來,一般人就無此能力了。
一幅繪畫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導致了當時的繪畫是一個以貴族消費為主的買方市場,而顏料製做及存貯的不易,又導致了當時的繪畫多以室內畫為主,這些客觀現實的存在,也限制了繪畫的發展。
後來,隨著錫管顏料的發明,顏料的貯存不再是問題,於是畫師們由室內走向了室外,他們也更自由了,畫師眼中看到了更多的東西,畫師們畫出了他們所看到的東西,於是畫的內容也不再是宗教故事或貴族畫像,而是多了對普通平民、風景、事件等的描繪。
突破了原材料的限制,畫師們有了更多的自由,他們可以隨時畫出自己看到的東西,可以隨意表達自己的觀念,於是,以往的繪畫標準及規則被不斷打破,又不斷重建。所以,之後什麼印象派、野獸派等等畫派就是繪畫藝術的不斷突破,也是畫師個人理念的不斷突破。
對這本書的另一個理解就是知道了一幅畫可能就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如果說我們寫作是用文字來來描述一段歷史、一個故事,那麼畫師卻是用畫面來描繪一段歷史、一個故事,而畫面的背景、人物的動作都是在告訴你這個故事的內容。
也就是說,一幅畫裡面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內容,而畫師就是要用畫面來引導看畫的人不斷地發現這些信息,反之,看畫的人則需要將這些信息進行拼湊、連接,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信息鏈,當然,這也需要看畫的人要有一定的知識累積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