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演員3》作為一檔專業考驗演員演技的綜藝節目,繼《演員請就位》結束之後上線,本就是備受爭議。
不少觀眾已經預判了這檔綜藝節目的最終結果,很有可能會像前者一樣,讓大多數愛豆被保送,節目的話題度和噱頭遠遠超過了對演技考量的本質。
很顯然《我就是演員3》在邀請的嘉賓中,也延續了類似的配置。
除了我們熟悉的一些演技派以外,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跨界的嘉賓,不單單是愛豆,還有一些歌手也出現在節目中。
章子怡和郝蕾等一眾導師對這些跨界的藝人,並非是一味的鼓勵和支持,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金莎和金子涵的表現,就成為了導師釋放不滿情緒的導火索。
章子怡的疑問同樣是觀眾對這類節目的質疑,為什麼一定都要當演員呢?
行業亂象被點破,真正想做演員的有幾個?
在演員這個行業中,一些歌手唱而優則演,哪怕是在節目中受到章子怡質疑的金莎,早前也曾經出演過《神話》和《十八歲的天空》這樣的熱播劇。而如今愛豆踏足演員這一行業的,更是數不勝數。
為什麼一定要做演員?因為他們看中了這是一塊「肥肉」,相較於靠著吃年輕飯的偶像事業來說,演員幾乎是長線發展的最佳選擇。
即便是不再年輕也有一些適合年齡階段的角色,但是一旦沒有提前轉型,30+的年紀就會讓自己的偶像事業進入暮年。
不少愛豆之所以選擇轉型成為演員,並不是因為真正熱愛這一職業,而是希望為自己的將來找一條退路。與其說做演員是他們的心之所向,倒不如說這是他們無法抵抗年齡增長的無奈之選。
而選擇登上《我就是演員》這個舞臺,無論是一些愛豆或是歌手,都僅僅是為了增加曝光度。
比如從一出場就因為軋著兩部綜藝而被批評的李汶翰,在《追光吧哥哥》中繼續做愛豆搞唱跳,又在《我就是演員》的舞臺上露臉。
他的演技停留在一個連模仿都模仿不好的階段,在經過導師們的指導之後,他演繹的小片段更是讓人尷尬至極。
對於李汶翰來說,在節目中的話題能給他帶來的流量,就足以讓更多人認識到他,而對於演技是否需要更多的改進,他不想也不需要把資深演員的建議聽進去。
同樣是轉型的金莎,因為《三十而已》這一片段的表現差強人意,引起章子怡和郝蕾等導師的不滿,相比起來她有一定的演技經驗,但是臺詞毫無感情,更像是純粹的背誦。
單單是看近段時間金莎的動態就不難明白,從《乘風破浪的姐姐》到《女兒們的戀愛》,再到如今《我就是演員》,她的方向更多是要向一個綜藝咖發展。
而非希望成為專業的演員。畢竟《乘風破浪的姐姐》以唱跳為主,而《女兒們的戀愛》則是情感類節目,《我就是演員》或許也只是金莎一次露臉的綜藝選擇。
章子怡點破了演員行業中跨界的亂象,人人都想要在這一行業中分一杯羹,但是真正想做一個好演員的人卻並不多。
要給新演員機會,也要有限定的門檻
其實章子怡指責金莎和李汶翰等人跨界,雖然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但是章子怡本身也曾經做過《中國最強音》的導師,也出過音樂類的單曲。
在專業歌手看來章子怡也同樣是在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可以說章子怡這樣的行為或多或少有些打臉。
不過章子怡對跨界的態度並不是完全的反對,她的鋒芒和批評更像是針對那些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藝人。
在演藝圈中也有許多歌手和愛豆轉型之後做演員也十分成功,這其中就有章子怡提到的易烊千璽,他既具備流量又具備人氣,但是也有絕對的實力。
而促成大眾對於易烊千璽這位愛豆出身的藝人有如此評價的,也是因為他演藝成果的表現。
能夠拿得出手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演員的門面,易烊千璽從《長安十二時辰》到《少年的你》都給出了精彩的表現。
單從作品質量評判,大眾也就自然而然能夠拋開他愛豆的這一身份。
再加上易烊千璽在這之後選擇進入專業的表演類院校學習,更是讓大家看到了他堅定表演的這份決心。
而放在綜藝舞臺上,馬嘉祺和謝可寅的片段《少年的你》有真實的情感流露,從最終呈現的結果來看,這一短片就有足夠的說服力,能夠讓觀眾看到他們做演員的潛在能力。
作為導師的這些資深演員們,也希望給這些年輕的演員更多的機會,只是這樣的機會要建立在他們有真正實力的基礎之上。
如今中國的影視行業逐漸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在這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是流量為王。
哪怕是一些好的作品,也跟隨大流,拋開一部作品以質量為主的基本標準,將話題和流量擺在第一位。
只要有足夠的粉絲基礎或是人氣越高越好,就能夠做演員。
這才導致了演員這一行業的門檻消失不見,人人都認為自己能夠做演員。
但是依託人氣支撐起的位置依然是曇花一現的,沒有足夠的能力,機會也必然不會始終垂青於他們。
流水的頂流終究是比不過鐵打的實力派啊。
缺乏對職業的敬畏心,演員不是靠臉吃飯
演員這一行業需要敬畏心,哪怕是一些跨界的演員,如梅豔芳,周迅等人,也同樣在天分加成的情況下,對每一個角色都付出更多的努力,絕非是憑藉能力和決心以外的其他做到這樣的成績。
然而如今行業亂象導致除專業演員之外還有不少非專業的人進入到這一領域中,這其中就包括一些因為顏值在網絡上走紅的帥哥美女。
比如費啟明和黃燦燦,在不少影視劇中都有露面,甚至角色幾乎都是主角。有演技沒演技,人氣再高他們最初轉型時的作品也會備受大家詬病。
黃燦燦在電影《泡沫之夏》中就因為誇張的演技而讓不少觀眾感到十分尷尬,而費啟鳴也並非是一帆風順,試鏡《我在未來等你》時,就因為網紅的身份而被原著作者劉同兩次拒絕。
愛豆出身的鹿晗,以頂流身份進軍影視圈,同樣因為《上海堡壘》被批的體無完膚,如果認為觀眾只看臉,那就大錯特錯了。
不過相較於最初進入這一行業,很多跨界的藝人在劇中的表現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樣的轉變無疑是他們逐漸放下自己過去的身份,而潛心在演員行業中修煉的結果。
如章子怡所言,表演需要天賦,但是也有郝蕾現身說法,自己就是接演了不少爛片,但是逐漸成為被認可的演技派。
只有對表演葆有敬畏心,同時也有在這一行做出彩的決心,才能真正以演員身份立足。
如果想要徹底的跨界,那麼自然是受歡迎的,曾經在《奇葩說》上因為毒舌而出名的範恬恬。
如今則要專心實現自己的演員夢,在早前《我就是演員》的舞臺上,也讓觀眾看到了她這份決心。
沒有一把抓,希望所有的資源都能夠握在手裡,這本身就是跨界最基本的選擇。
章子怡說做演員確實不難,但是想演好戲是真的非常難。
當下中國影視行業欠缺的並不是想要轉型的愛豆和歌手,而是像張頌文,郝蕾這樣堅持演藝事業,對表演懷揣敬畏之心的人。
演戲不是無奈之下的規劃,沒有熱愛也一樣會像偶像事業一樣轉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