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啟生物助力中國科學家發現「隱藏的蛋白質組」-美通社PR-Newswire

2020-12-01 美通社

深圳2019年8月21日 /美通社/ -- 2019年7月24日,承啟生物支持的中國科學家團隊在生物科學界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發表論文,通過自主研發的翻譯組測序技術,發現了對癌症等重大病變有重要影響的「隱藏的蛋白質組」(Hidden Proteome) -- 這些蛋白質長期以來被人們認為不會存在,所以被稱為「隱藏的蛋白質組」。

蛋白質是胺基酸形成的多肽長鏈。通常認為,至少50個胺基酸以上的為「蛋白質」,而50個胺基酸以下的為「小肽」。小肽因長度短,難以形成複雜的空間構象,只能起一些調控作用;而蛋白質較大,能生成較為精密和複雜的空間構象,便可獨立行使細胞結構、催化酶等較為複雜的功能,也能與其他蛋白質相結合,形成精密的蛋白質複合體甚至大分子機器,是生物學功能的主要執行者。

在人類基因組已知的約5萬個基因中,其中約2萬個被認為是「編碼基因」(coding genes) ,即其可以被翻譯成蛋白質;餘下3萬個左右的基因被認為是「非編碼基因」(non-coding genes) ,這些基因被認為不可能翻譯為蛋白質。

已有的報導中,除了部分非編碼基因可表達為小肽行使調控功能外,有發現個別非編碼基因(如CLUU1ESRG等)實際上能翻譯成>50胺基酸的蛋白質。若這種情況不是個案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則說明確實存在相當一部分「編碼基因」被錯誤地標註成了「非編碼基因」,這將意味著人基因組需要被系統性地重新注釋。

該問題很早就被學界所關注,但科學界一直未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傳統的蛋白質組質譜技術難以有效發現這些「隱藏的蛋白質」。2014年,人類蛋白質組草圖在Nature上發表,聲稱發現千餘個「非編碼基因」所編碼的「新蛋白質」,但隨後便被人類蛋白質組組織 (HUPO) 爆出其分析不合規範,在用較嚴格的標準進行質控後,這些所謂的「新蛋白質證據」幾乎都被認為是假陽性而不予認定。

承啟生物首席科學家、暨南大學張弓教授於2012年開發成功翻譯組測序技術 (RNC-seq),即測定翻譯中的全長mRNA。由於該項技術能準確監測翻譯過程,精度比質譜高很多,可用於指導蛋白質組學,規避上面提到的問題,因此很快被作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核心支柱之一,並在2014年被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列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首要突出貢獻。

2018年,中山大學張弩教授、暨南大學張弓教授等人便用翻譯組測序技術,發現了人細胞內8000多個環狀RNA可能翻譯出蛋白質,顛覆了「只有極少數環狀RNA才能翻譯成蛋白質」的傳統觀念,並確證了其中一個蛋白質LINC-PINT具有明確的抑癌功能,顯示了翻譯組測序技術在尋找新蛋白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而在本次發表的論文中,暨南大學何慶瑜教授、張弓教授、王通教授研究組發現了約4700個人類「非編碼基因」實際上可能翻譯成蛋白質,並提供了其中314個由長鏈非編碼RNA (lncRNA) 表達的蛋白質證據。這些蛋白質不是小肽,而是含50個胺基酸以上的蛋白質,它們能穩定存在,並可在癌症等病變中發揮重要作用。

承啟生物在該研究中提供了系統生物學數據分析,準確地預測了這些從未被人們認知的蛋白質在細胞中的定位及其可能的功能,相關結果已通過實驗被證實。

本次研究發現的大批此前不為人知的新蛋白質,大規模地校正了人類基因組中的錯誤注釋。這些新蛋白質中有不少與人類生理病理相關的重要分子,由此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人類蛋白質寶庫,為研究各種重大疾病打開了一扇大門。同時,也使得中國科學家有獨立的方法檢驗與校正人類基因組的注釋,不再依賴美國NCBI等資料庫中的注釋。

相關焦點

  • Azura Consulting 任命艾裡-阿維達為執行長-美通社PR-Newswire
    (圖片:http://photos.prnewswire.com/prnh/20120608/537555 ) 阿維達先生目前是以色列鑽石行業協會集團公司 (Israel Diamond Institute Group of Companies) 的董事總經理,他還是一名以色列前外交官,曾在卡達酋長國執行以色列外交任務,
  • IPO訓練營-美通社PR-Newswire
    網秦科技財務長  -  * Don DurfeeChina Bureau Chief of Thomson Reuters湯森路透中國分社社長  -  *
  • 港人喜歡快餐式戀愛,每人平均擁有7段以上戀情 | 美通社頭條
    2017.12.28 星期四60%單身港人跨年孤單最易回憶純愛國際婚戀交友 app SweetRing 針對香港用戶進行「戀愛經驗」調查發現初戀無限美,只是不長久?SweetRing 調查發現,80%港人都是獻出初吻後才與初戀對像交往,但也因第一次戀愛,雙方沒經驗摩擦多,交往時間幾乎只有半年。調查顯示,港人分手主因無外乎是價值觀、個性的不同,但在20~28歲這段年齡中,卻有人表示因為想要「享受新鮮感」,因此向對方提出分手。
  • BD(中國)-伯豪生物單細胞研究聯合實驗室助力單細胞多組學研究
    2019年10月18日-中國上海,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伯豪生物」)攜手BD(中國)(以下簡稱「BD」)成立BD(中國)-伯豪生物單細胞研究聯合實驗室,並成功舉行了揭牌儀式和單細胞測序前沿技術應用交流會。
  • 日科學家發現可抑制基因組損傷的蛋白質
    據新華社10月15日消息,日本科學家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網絡版的論文說,他們經動物實驗發現,人類以及許多動物體內都有的Zuc蛋白質在抑制轉位子造成的基因組損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於解開不孕症發病的機制。
  • 被科學家發現隱藏在馬裡亞納海溝的7種罕見生物
    位於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海洋裡最深的海溝,其深度距離海平面大約有11034米左右,這個深度已經超過了陸地的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因此,馬裡亞納海溝也成為了科學家最喜歡探究的地點,畢竟在這樣神秘的深海下面,蘊藏著到底有哪些生物,這的確需要人類的破解,而在近些年,科學家也的確成功地發現了許多極其罕見的生物,也證明了這裡是有生物可以存活的,那麼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
  • 拯救中國虎國際基金會慶祝3隻稀有華南虎的誕生
    動物園出生的母虎「麥當娜」於2004年由中國運至南非,然後在中國虎項目佔地300平方千米的保護區進行「野化」。 (圖標:http://photos.prnewswire.com/prnh/20140612/691143-a )(圖片:http://photos.prnewswire.com/prnh/20140612/691143-b ) 這些幼崽在未受看管的情況下出生,出生環境與隨後將被放歸到中國自然放養的野生保護區的環境相同。中國華南虎是中國文化的象徵。
  • AGC Biologics生產新獲批基因藥物-美通社PR-Newswire
    西雅圖2021年1月5日 /美通社/ -- 全球領先的生物製藥合同開發和製造組織(CDMO)AGC Biologics是Libmeldy™的第一家製造商。Libmeldy™是Orchard Therapeutics的產品,最近獲歐盟委員會(EC)批准用於符合條件的早發性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MLD)患者的一次性治療。
  • 企業介紹-大展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Achievo-美通社PR-Newswire
    Achievo融合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的管理精英和IT人才,在多個技術領域發揮出他們的卓著經驗。在Java/J2EE,XML,.NET 框架和伺服器等技術領域,在Oracle,DB2和MySQL資料庫方面,正在表現出其優勢。Achievo幫助公司和政府迅速縮減成本,通過軟體開發、質量保證和測試服務使其有效地完成他們的長期關鍵任務應用。
  • PNAS:華人科學家參與組蛋白去甲基化研究
    生物谷報導:來自美Jewish國立醫療研究中心(National  Jewish  Medical  and  Research  Center),中國農業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霍華德休斯醫學院,清華大學與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Molecular
  • 蛋白質組學:照亮基因組外的星空,解碼生命系統的建構原理
    2003年10月,由我國領銜、先後11個國家參與的「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全面啟動實施。該計劃是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中第一個人體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計劃,是中國科學家倡導和領銜的第一個國際大型合作計劃。「從HLPP的提出、論證再到研究工作的展開,歷時十餘年之久。這是『大科學計劃』的一次意義非凡的中國實踐。」賀福初說。
  • 科學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二元蛋白質
    科學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二元蛋白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32:56 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和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manuel Derivery團隊合作研發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二元蛋白質二級結構
  • 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發布 吳言攝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難以估量。據介紹,原生生物分布極為廣泛,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存在。
  • 高通驍龍助力首屆中國野生生物視頻年賽
    青海玉樹捕獵的藏狐、白馬雪山嬉戲的萌猴……這一幕幕充滿生命力的景象,是高通驍龍智慧型手機記錄下的"多彩中國"。12月26日,中國野生生物視頻年賽頒獎典禮舉行,作為年賽的獨家影像技術支持,高通驍龍"上天入地",用科技的力量,展現全民影像時代純粹、生動、壯麗的自然與生命之美。
  • 首張人類蛋白質組測序草圖繪成
    首張人類蛋白質組測序草圖繪成 2020-10-21 01:40:34   能為個體化醫學和疾病新療法提供更多關鍵信息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9日報導,在人類基因組圖譜(人類生命的基因「藍圖」)發布20年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宣布,他們繪製出了人類蛋白質組首張測序草圖,有望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生命並治療疾病。
  • 發現生命之美 首屆全國青少年生物多樣性挑戰賽在黃山開幕
    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少年,在科學家的帶領下,齊聚黃山,變身小小昆蟲學家,準備接受科考的技能競技「比武」。今天,第一屆全國青少年生物多樣性挑戰賽在黃山風景區開幕。記者了解到,首屆挑戰賽的主題為「無脊椎動物——昆蟲之美」,4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及黃山市相關部門的代表共同參加了啟動儀式。
  • 首屆中國昆蟲基因組學及國際「5000種昆蟲基因組」計劃
    隨著測序技術的飛速發展,生命科學的「組學時代」已經來臨。全基因組測序、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以及功能基因組學等平臺技術的建立也將使古老的昆蟲學研究綻放新彩。目前,已有30 餘種昆蟲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被解譯,大量昆蟲物種的轉錄組數據被陸續釋放。
  • 完善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美科學家解鳥喙形狀成因
    就像因蘋果落地啟發牛頓提出物理學定律一樣,鳴鳥對於達爾文提出進化生物理論具有同樣意義。1835年,達爾文在考察Galapagos島的時候,對於島上鳴鳥的喙具有多樣性的形狀和大小深感迷惑。他發現,每一種鳴鳥的喙都似乎專門於特定任務,諸如有的鳥喙適於擊碎種子外殼,有的鳥喙則適合吸食花蜜,也就是說,每一種鳥喙的形狀完全適合於它所食用的食物。
  • 大有用處,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
    太棒啦,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科學家合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它在高溫下非常小且穩定。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光化學與光生物科學》上,這種蛋白質具有螢光顯微鏡的前景,這項技術被用於癌症、傳染病和器官發育等方面的研究。螢光顯微鏡是研究活體組織的一種方法,它依賴於誘導發光。在特定波長雷射照射下,一些蛋白質會發出不同波長的光。這種誘導的「輝光」可以用一種特殊的顯微鏡來分析。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將這種螢光蛋白附加到其他蛋白上,使後者在顯微鏡下可見,並觀察它們在細胞中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