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人生之船,可裝載下一生的痛苦嗎

2021-01-10 中國科技新聞網

如果人生不是痛苦(災難),我們存在的目的就必然完全失敗。而事實上,世界不能不是痛苦,存在不能不是失敗。既然世界到處充滿著痛苦,人從生命的欲望中產生痛苦,痛苦既與生命不能分離,那麼我們若把痛苦看作一種偶然和無目的事,人的荒謬也就莫過如此了。當我們面臨各種不幸和悲慘的遭遇而急於得到安慰時,只要觀察一下他人的不幸和悲慘的遭遇——他人的不幸和遭遇往往超過我們——就行。我們很少聽人說「我比你快樂」,卻常聽人說「我的遭遇實際比你還要悲慘」。人人都樂於作如是說,對每一外在不幸和內在困擾最有成效的慰藉辦法,就是去發現那些比我們更不幸的人。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可做到這一點。這就說明人類的心態是多麼悲慘了。

痛苦,對有意識的自然界,即進入到動物的生命時,就容易發現。人們不難看出動物生存的痛苦了。而在人類的生活中,由於人類所具有的清醒的意識,上述的一切表現得最為清楚。這是因為,意志的外在現象越是趨於完美,其表現出的痛苦就日益顯著。智慧愈發達,痛苦的程度就愈高,彼此之間成正比例。

人的一切欲望的根源在於需要和缺乏,也即在於痛苦。因而,人生來就是痛苦的,其本性逃不出痛苦之潭。假若人可以輕易地獲得滿足,即消除他的可欲之物,那麼,隨著他欲求的對象的消失,可怕的空虛和無聊就乘機而入。

這就是說,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成為他難以忍受的煎熬。由此看來,人生,像鐘擺一樣逡巡於痛苦和無聊之間。人在根本上看,不過是活脫脫的一團欲望和需要,是各種需要的凝聚體。人帶著一身欲望和需要,在這個世界上孑然前行。

萬物由天而定,而唯有人自身的欲望和匱乏,是他唾手可取的東西。因此,人活一世,日益操持於欲望需求之中,終日奔走於優慮煩惱之途,誠惶誠恐地為其生存殫精竭慮。

舉凡人生,空虛無聊。這就說明,人這種在根本上並不互助互愛的生物,為什麼居然會喜愛社交之根源所在。精神上的空虛無聊是上流社會之通病;而市井小民,除了精神空虛無聊外,便是物質的貧乏了。究其根本,舉凡人生,皆消耗殆盡於欲望和達到欲望這兩者之間。  

不是慾念、需求以新的形態義重新燃起,就是寂寞、空虛、無聊這些東西迎頭襲來。所謂幸福的人生歷程,即是讓欲望和滿足彼此消長、交替出現的間隔,調整在不太長不太短的時間內,使二者各自產生的痛苦、貧乏和無聊減小到最低限度。

人生,即拋擲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人們可以在理論上,把人生看作是由三個基本因素作為其端點的。

第一是強有力的意志和激情。這主要表現於史詩和戲劇所描繪的那些偉大歷史人物身上。

第二是純粹的認知,即對理念的領悟。這一點的前提條件在於讓認知擺脫對意志的依附。這就是天才的生活。

第三種是由極度的意志麻木和與意志相聯繫的「認知」的麻木而產生的那種空泛的遐想或使生命僵滯的空虛無聊。實質上,是彈精竭慮、永不復返地死死追逐著一些芝麻大小的瑣事。一方面,大多數人的生活從外表看來是那樣的缺乏生機、毫無意義;一方面,他們內心又是何等的空虛,其頭腦又是何等的愚笨、遲鈍。

人生就像一些低劣的商品,總在外表包上一點光彩的東西。舉凡痛苦,總想掩飾;凡是出風頭的、光彩的事,都要拿出來張揚一番。人們越是內心不踏實,就越想在別人眼中被看作很充實。

人們已愚不可及之極,每每把他人對己之見奉為圭臬,並把這視作目的而拼命追逐。實質上,在所有文字中,虛榮的本意原不過是空洞與無聊。   


相關焦點

  • 哲學大師叔本華,孤僻一生,品味這10句哲理名言,醍醐灌頂
    叔本華被譽為人類發展中閃耀的恆星,他一生充滿著痛苦與孤單,這也造就了他的悲觀主義,創造出他獨特的哲學觀點。1788年2月22日,叔本華降生,今天是他232年誕辰,就用他最為經典的10句話來紀念這位德國著名哲學家吧!叔本華家庭優越,品質卓越超群,他不需要為生活低頭奔波。
  • 黑格爾和叔本華之爭
    叔本華和黑格爾同是18世紀偉大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是黑格爾之後最早對黑格爾哲學進行批判的哲學家之一。從一個外行人的角度來看,很難評價二者孰優孰劣,那麼就來說說二者的不同之處吧。黑格爾哲學有征服一切的雄心壯志,並且試圖徹底解決一切問題。一方面,從黑格爾哲學中可以引出民主自由思想,從另一方面,黑格爾又十分專制保守。作為普魯士國師的黑格爾,就想利用容克貴族的力量靠戰爭徹底統一德意志。
  • 叔本華經典語錄,句句蘊含人生哲理(深度好文)
    一方面是由於一切事物都在充滿變化,我們的運氣隨時都會變動;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判定事情對自己是好是壞之時,我們易於受到欺騙。——叔本華2. 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不應該看他擁有多少高興的事,而應該看他是否正為一些小事煩惱著。只有幸福的人,才會把無關痛癢的小事掛在心上。那些經歷著大災難的人是無暇顧及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後,人們才會發現它們曾經存在。——叔本華3.
  • 【書單】從叔本華讀到巴迪歐,你或許可以過好這一生
    每一件事情的發生,構成我們人生的總和;每一個單個時刻的幸福,會構成整個人生的幸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必須思考自己如何過好這一生。在以下的書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每個哲學家來說,幸福人生的答案不盡相似。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相信禁慾與克制,他認為智識豐富、內心富有的人不會想要從外界獲得什麼;而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則發現,在他減少對自己的過分關注以後,更加熱愛生活了。
  • 檢書丨從叔本華讀到巴迪歐,你或許可以過好這一生
    每一件事情的發生,構成我們人生的總和;每一個單個時刻的幸福,會構成整個人生的幸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必須思考自己如何過好這一生。 在以下的書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每個哲學家來說,幸福人生的答案不盡相似。
  •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看懂這三點,如大徹大悟,幸福其實很簡單
    《人生的智慧》一書是由偉大的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所作。在書中作者以格言的方式為自己對人生中的財富、名聲、健康以及為人處世所應遵循的原則等問題的看法娓娓道來,通透明了。如他在書中闡述,我們感到痛苦,是內心欲望所致,而我們每個人擁有的時間卻是有限的。
  • 從叔本華這5句經典名言看清人生的本質
    亞瑟·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以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聞名。他贊成悲觀的哲學主義,把生命視為不幸的,無意義的,充滿痛苦的,與東方的思想相呼應,特別是印度教的和佛教。他將對人生痛苦的拯救寄託於對美的沉思,對人的同情,對欲望的控制。在此精選叔本華5句經典名言進行解讀,一起探尋並揭開人生的本質。
  • 叔本華關於性格與人生的10句精闢名言(解析)
    德國偉大哲學家、思想家,唯意志論和現代悲觀主義哲學的開創者叔本華,是現代哲學不可繞過的「高峰」,對尼採哲學、維根斯坦哲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叔本華關於性格、關於人生的如下10句精闢名言,可以說是一句頂一萬句,如今讓不少人聽來都感覺受益良多。1.一個人會在細節小事上疏於防備,從而表露出自己的性格。
  • 屈原式的殉國還是叔本華悲觀主義,王國維為什麼自殺
    陳寅恪感嘆的不僅是王國維,也是他自己自道其懷借題發揮,以表現他對中國文化的赤子之心,王國維的痛苦也就是陳寅恪的痛苦。陳寅恪曾為王國維寫過兩句詩: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後來被溥儀授意可「著在紫禁城騎馬」時,王國維還跟摯友羅振玉寫信說「內廷雖至二品,亦有不得者」,若在承平年代,是「特之又特矣」,「報稱之艱,公將何以教之?」胡適回憶王國維說:「他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實際上,王國維是一個「老實得像一根火腿」般的人。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在《附錄與補遺》的《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認為,決定凡人命運。欣賞一段摘自:《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比起從沒真正體驗過貧窮的人來,那些經歷過匱乏的害怕貧窮,也更容易鋪張浪費。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對未來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節制。乍看之下貧窮似乎並不是太可怕。
  • 周國平談勵志類書籍:基本上是垃圾,曾做客樊登讀書聊尼採叔本華
    (「大師」演講畫面,其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也是網紅)周國平曾做客樊登讀書聊尼採叔本華我們樊登讀書在不久前《作者光臨》欄目請到了周國平老師,周老師攜帶其翻譯的哲學新書《悲劇的誕生》對話樊登老師,其實聊到尼採和叔本華,周國平這樣說:叔本華是徹底悲觀,叔本華還不是懷疑,他就是對人生意義是完全否定的,人生根本就沒有意義。
  • 看人生參考書:解讀幸福與痛苦,如何看待自身與他人、孤獨與財富
    大周末的,看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沏杯茶,沐浴在窗外照進來的暖暖陽光,來吧和我一起思考下人生。「幸福」與「痛苦」之間的關係: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有欲望。欲望越多就越痛苦。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減少痛苦。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只有痛苦是真實的。
  • 蕩除濁氣,帶來清新的人生智慧!讀《人生的智慧》
    至於哲學,「現代悲觀主義」的創始人叔本華,當年並沒看過他的書,也沒了解過他的學說。隨著認知的擴張(其實是歲月的打磨),明白喜、怒、哀、樂、怨本就是人生常態,世間萬象。你對「悲」不認可,可「悲」就在那裡,你對「樂」孜孜以求,可「樂」也不一定在那裡,難道這就是「悲觀主義」?不全是!
  •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為什麼有「厭女症」
    叔本華是19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看叔本華的著作,能寫出如此悲觀的文字,他本人一定是個悲觀主義者吧?其實,叔本華是悲觀的,但同時也是樂觀的。他看透了人生的同時,也很熱愛生活、樂觀向上。他一生有「厭女症」,終身未婚,也無固定情人。
  • 叔本華:一個人如果不提升自己,即便富有也只是時間的小偷
    對人間的苦難甚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觀帶有強烈的悲觀主義傾向。致力於哲學家柏拉圖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視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他的一生並不得志,在去世前幾年獲得聲譽以前,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並帶點神經質。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為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
  • 尼採:叔本華為什麼被時代給遺棄了?
    歷史證明,他們母子都是預言家,現在叔本華母親的書已基本絕跡,而當時叔本華的著作真的進了破爛倉庫。他在29歲出版的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又成了滯銷書,叔本華在《序言》裡,既帶自嘲又有幾分苦澀地勸慰那些花錢的買書人,讀不懂沒關係,起碼這本書「可以填補他的圖書室裡空著的角落,書既裝訂整潔,放在那兒總還相當漂亮。要不然,他還有博學的女朋友,也可把此書送到她的梳妝檯或茶桌上去。」
  • 生命是用痛苦來結束痛苦
    你當初就不應該生我,你生我時和我商量了嗎?看似有點無釐頭,但也真實地反映了一部分人對於自己活著的辛酸艱難、親情撕裂!原生家庭或是後天的一些因素,導致一些人婚姻情感失敗,債務陷入無底洞等等,被逼入絕境和絕望,生無可戀,活著沒意思,只能依靠通過消滅肉體來達成精神的死亡,以此來擺脫心理難以負重的痛苦。對他們而言,死亡是解除絕望最佳方案,所謂的一了百了!
  • 我們的《人生第一次》,平淡而有意義的一生,才是心之所向
    該片一共分為十二集,從出生、上學、長大、當兵、上班、結婚、進城、買房、相守、退休、養老、告別這十二個方面來講述人生的不同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能夠引起觀眾的極大共鳴。雖然看的是別人的故事,但好像演的是自己的人生。小王在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完全不敢一口氣將十二集看完,因為每一集小王都能看得涕泗橫流。是因為小王的淚點低嗎?
  •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十句名言,句句深奧,你能悟透嗎?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首先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追求寧靜和閒暇,亦即爭取得到一種安靜、簡譜和儘量不受騷擾的生活。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
  • 家族這條忒修斯之船
    在中國古人眼裡,個體生命只是家族生命鏈條裡的一環,是負責傳遞香火的載體,最重要的責任就是點亮"下一盞燈"(傳宗接代),如果沒有完成點亮下一盞燈的任務,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失敗。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即便過繼一個,也要延續家族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