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叫「花石鯽」卻不是鯽魚,體小好動且貪食,如今越來越少見

2020-12-05 小飛的釣魚閣

十個釣魚人九個討厭小雜魚,我也不例外,特別是夏季水溫高雜魚活性好鬧窩更嚴重,扔兩粒玉米下去它們都要啃幾下,給垂釣增添麻煩不說關鍵是嚴重影響了心情,簡直可惡。不過話又說回來,我也不是所有雜魚都討厭,比如像溪石斑我不但不討厭還非常歡迎它們來鬧窩,畢竟六七十塊一斤呢(有些地區賣到一百多)。喜歡釣溪石斑,主要是因為這種魚比較昂貴同時少見,論外觀的話它並不算太突出,而今天介紹的這種小體型魚我認為比溪石斑更有特色。

這種魚的名字叫做「花石鯽」,雖然帶有一個鯽字,可它並不是鯽魚,在知名度上和鯽魚也不是一個級別的,我相信十個釣魚人裡十個都認識鯽魚,而「花石鯽」能有一個可以叫出名來就已經不錯了。這種魚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見過,那時不知道名字,就誤認為是淡水石斑魚,那個時候我的想法是身上有斑點、又不認識的魚統統都叫石斑魚~

關於花石鯽的介紹

花石鯽的中文學名叫做華鰁,也稱黃棕魚、山鯉子,屬鯉形目,鯉科,鰁屬,是國內的原生魚種。這種魚分布廣泛,除部分高原地區外,幾乎遍布各大水系,大到江河小到湖泊池塘都有它們的身影,有些釣友就奇怪了:既然分布那麼廣泛,我咋沒見過?這個問題我暫時也回答不了,下次釣到這種魚,我可以問一問。

我之前在網上查閱資料時發現也有一些釣友曾經釣起過花石鯽,大部分是不認識的,有些則說這種魚長得像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胭脂魚在背部背鰭起點處隆起特別明顯,而花石鯽只是頭後背部微微隆起,如果非要說哪個地方像,我想大概就是兩種魚身上都有黑色條紋吧,但仔細看,胭脂魚的身上是三條黑色斑紋而花石鯽則是四條。在體型上,胭脂魚也要比花石鯽大的多,據百科描述成年胭脂魚體長最大能達1米,最大體重為30公斤,而花石鯽最大個體才20釐米,這個差距就有點大了。

還是說回花石鯽吧,這種魚幼魚比成魚的斑紋明顯,到了生殖時期體色及各鰭變成濃黑色,雄魚吻部有白色珠星、顆粒較大。上面那張圖片大概就是在生殖時期吧,誰讓他貪嘴吃我餌料呢,不過還好,後面我把它放回去了(主要是只釣到一條,連塞牙縫都不夠要去有何用)。

花石鯽喜歡待在什麼樣的地方?

前面說到這種魚分布廣泛,在江河湖泊中都能見到,主要棲息於山溪支流等河段,生活在水流緩慢的中下層水體。我查過資料,網上說這種魚對水質並沒有太多的要求,可是我每次釣到它都是在水質清澈的地方,像以前我在杭州待了五六年,那邊的大小河道從未見過此魚的身影,去湖州德清的河道、水庫垂釣過數次也都沒有釣到過,要麼是運氣太差了。

我老家這邊水質還可以,沒有大型的工廠、也沒有見到特別嚴重的汙水排放,最多就一點生活垃圾,所以這種魚還是比較多的,只是因為電魚的原因,導致這些年數量有所下降(其他魚的數量也減少了)。結合自身垂釣的經歷,我發現這種魚最喜歡待在微微有流水的亂石區,或者是水草邊上,天熱時活躍,夏秋季節釣到的概率很大,有人說這種魚喜歡群遊,但我沒有一次釣過很多條。我猜測是和個體大小有關,個體小數量就大,我釣到的幾條個頭都還行,可能喜歡吃獨食吧。

如何釣花石鯽,在魚竿、線組配置以及餌料選擇上有什麼講究?

前面已經介紹了,這種魚個頭很小最大也就20釐米,而且嘴巴很小,所以如果你真的想釣它,建議用4.5以下的魚竿,線組0.8+0.4甚至再小一些,魚鉤最好是溪流鉤或袖鉤。我一般不會主動去釣它,所以魚鉤選在3號袖鉤或4號袖鉤,專門釣的話1號鉤就夠了。浮漂自然也是越小越好,魚竿短不用擔心拋不準,浮漂用1克以下吃鉛的足矣,調釣上應當調低釣低或調低釣高,儘量讓鉤餌貼底,方便魚進食。這種魚不需要釣特別深的水,一般兩三米左右就行了,要是釣不到估計是水裡沒有或者很少。

餌料方面建議以腥為主,花石鯽為雜食性魚種,吃底棲無脊椎動物、也吃甲殼類、藻類、以及植物碎屑。我前面說過經常在微流水的亂石區見到它們,因為流水會衝下來一些食物留在石縫裡,然後它們餓了就會去鑽石縫找吃的,事實證明它們一天到晚都在找食吃,可能找食物也是它們的樂趣之一吧。我全是用商品餌釣到的花石鯽,而且基本是用腥或腥香,果然小魚對腥更感興趣,專門垂釣這種魚建議用細膩、比重輕且有一定霧化的餌料,夏天雜魚鬧窩嚴重不想用太腥的話,可以試試藻元素,這款餌料也算是經典產品了,春夏季釣鯽魚我也經常用,還可以的。

花石鯽的觀賞價值遠高於食用價值

這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我看網上有釣友說這種魚很昂貴,賣到了百多元甚至千元?可能有的地方比較少見,物以稀為貴吧,其實很多東西的價格都是這樣炒上去的,此魚並不好吃,別看網上那些亂七八糟的介紹,網上哪種魚都是「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甚至介紹工程鯽這樣的魚都說肉質鮮美,真是無語。我覺得花石鯽你要拿來吃還不如養著做觀賞用,再放上幾條鰟鮍、寬鰭鱲、呆呆魚,也挺好看的,成本還低。

以前我們這邊的河道哪哪都能釣到花石鯽,雖然釣不多,但時不時就能碰到幾條,但近幾年少了很多,有些人說是水質變差了,但我更相信是電魚造成的,像黃尾鯝、土鯰魚、溪石斑、昂刺的數量均有所下降,前年我還在江裡釣到過赤眼虹鱒,今年別說釣到,不空軍已是萬幸了。這裡也希望各位釣友珍惜魚資源適當放流,同時愛護環境保護水資源,如果看到電工請及時舉報。

最後再簡單介紹一種與花石鯽同科同屬的魚,即小鰁

這個魚我也釣到過,但只釣到過一兩次,以前一直不知道它的名字叫什麼,發到網上也沒有得到準確的答案。這次在準備華鰁(花石鯽)的文章時查閱了不少資料,偶然間看到了黑鰭鰁、小鰁等字眼,為了不搞錯對象於是我順帶也查了黑鰭鰁、小鰁等魚種,沒想到這個叫「小鰁」的,就是我之前一直想知道名字的魚~如下圖

這種魚也被稱為荷葉魚、紅臉魚,體型比華鰁更小,一般體長5釐米即為成魚。小鰁體色黃黑相間,最具特色的就是身體一側有一條黑色條紋,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魚鰭為淡黃色、桔色,鰭上有細小的黑點。之所以將小鰁和華鰁放在一起講,不單是因為它們同科同屬,在生活環境、食性上這兩種魚也非常相近。不知道各位釣友有沒有釣到過這兩種活潑又貪食的魚呢?如果有,不妨把你的垂釣經歷分享給大家。

【作者簡介】:小飛,一個90後釣魚愛好者,希望用文字記錄垂釣的美好、把心得留給需要幫助的人,歡迎漁友們關注

相關焦點

  • 野生土鯽、工程鯽、黃金鯽等鯽魚!你認識幾種?
    土鯽體形細長,個頭小,嘴巴細小,多呈金黃色(水質不同有區別),魚身側線只有28個側線點非常清晰,從側線數只有28匹魚鱗,魚鱗細小。土鯽魚的背是青黑或黃色、腹部是白色,尾鰭薄而顏色較身體顏色淺,烹煮後魚肉呈淡紅色;魚唇非常薄,鰓殼上少肉或無肉;頭部較圓且小,魚頭和魚身的過渡處非常平滑,不會出現魚身較突出現象。土鯽魚的生命力較強,離水後一時半會不容易死。
  • 鯽魚,曾經公認的淡水美味,為什麼越來越不好吃了?
    不過,不論哪種說法,都不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地位特殊的鯉魚和鯽魚。鯉魚的生世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了,今天來了解同樣非常有名,非常家常,同樣存在感也在逐漸降低的鯽魚。一,小小的美味,鯽魚鯽魚,又叫鯽瓜子、鯽殼魚、河鯽魚、土鯽魚、喜頭魚等等。它是龐大的鯉形目家族成員,鯉科鯽屬。所以鯽魚和鯉魚很像,但鯽魚個頭比鯉魚要小很多。
  • 這種頭短體肥的白鯽,是不是野生鯽魚?一次能釣十斤左右
    每一片水域裡的魚,都有著不同的當地叫法,大家熟知的鯽魚,在本地叫鯽瓜子,而其他的地方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叫法,有叫月鯽仔、細頭、鮒魚、寒鮒的,還有叫鯽皮子、肚米魚、草魚板子、巢魚、鯽拐子、刀子魚的,叫法可謂五花八門,各有特點和來由。
  • 每天釣魚 各種鯽魚種類你都認識嗎?以後釣到鯽魚自己識別品種
    高背鯽三、銀鯽:銀鯽的體形及體色與普通鯽魚極相似,但身體比普通鯽魚顯著地高且寬,體長為體高的1.9-2.4倍;體色較深匹魚鱗; 魚身偏; 腹腔內腸子細長; 野性大; 肉身緊;土鯽魚」體形細長,偏;魚的背是青黑或黃色、腹部是白色,尾鰭薄而顏色較身體顏色淺,烹煮後魚肉呈淡紅色;魚唇非常薄,鰓殼上少肉或無肉;頭部較圓且小,魚頭和魚身的過渡處非常平滑,不會出現魚身較突出現象。
  • 曾經有「神龍之說」的金鯽,如今為何身價大跌?
    金鯽和其它野生鯽魚相差不大,除了魚鰭的形態有所變化和外表顏色比較豔麗外,體型依然保持著原有的紡錐形,背鰭完整,尾鰭保持單頁。神龍之說講到養草金魚,想必有些養魚愛好者會笑「草金太常見,不值錢」,別的魚是按條賣它是按斤稱的。可是你要知道,當年草金曾經被奉為是神龍的化身。
  • 金魚的由來,從古代出現到現如今風靡全球,它是如何一步步轉變的
    文中的赤鱗魚就是鯽魚的變異種,並非一般自然界中,體色呈灰青色,兩側為上黑下白,腹部銀白色,而是黑色素消失後被紅,黃色素取代,俗稱金鯽的基因突變,這是最早記錄金魚變種的記錄在自然界中野生的金鯽因為需要攝食和躲避,所以需要遊動速度較快的放錐形身體,而現今的金魚品種雖然都出自於野生的鯽魚,但卻和野生鯽魚相去甚遠,在人為環境中金魚有了充足的食物,不需要躲避天敵
  • 你們都知道嗎,其實鯽魚是分為好幾個品種的!
    其實鯽魚也是分很多種的,經過多年來的人工養殖和培育,鯽魚的種類越來越多,就比如說我們見到的身體呈黃色的金魚,它就是由鯽魚所產生的其中一種魚類。那麼現在大家都很好奇鯽魚的品種到底都是有哪一些品?下面我給簡單的給大家說一下鯽魚都有哪品種,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這種魚很像鯽魚,但它卻是外來魚種,在南方很常見,有釣友認識嗎
    提到鯽魚這個魚種,小編相信每一位釣魚人,對它都比較熟悉吧。鯽魚作為一種雜食性的魚種,同時它們有著較強的生存能力,因此在國內大部分地方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小編相信,不少釣魚人第一次接觸釣魚的時候,就是從釣鯽魚開始的吧。並且在日常的垂釣過程中,鯽魚也是主要的垂釣目標魚。
  • 鯽魚習性與基本釣法
    釣鯽主要以釣底為主。但在養殖塘中由於餵飼料的習慣,以及密度大時,特別是小鯽魚,也會習慣性上浮搶食。 (2)文靜而膽小,食性雜,葷素都吃,以葷為主,四季尋食。 膽小是魚類的共性,而鯽魚尤其膽小,害怕驚擾,大鯽魚更甚。鯽魚性情溫順、文靜,警覺性很高。
  • 釣獲:鯽魚,翹嘴,荷花鯉,土鯪,黑魚,石鯪,青梢等11種魚
    昨天在野盤小群一頓討論,邢總說帶去惠州水口段。水深3-6米,輕微走水,可玩長尺!立馬翻看天氣預報,暴雨?管不了這麼多了,只要不是狂風都不怕,風裡雨裡河邊等你!釣魚人起早貪黑,下高速找了個店隨便整點,填填肚子!這一路風雨一路晴間的天氣,到地方,還是老樣子,先搭釣臺長尺?找找看,哈哈哈哈哈還是有幾把長尺,糾結三秒,還是耍18。這天黑黑估計要下雨,21下雨沒得操作。
  • 深圳觀瀾湖裡出現許多「駝背魚」,有人稱是泰國鯽魚
    魚背高高聳起,這是鯽魚嗎?據稱,這位深圳的釣魚人釣起好幾條這種「駝背魚」,釣起第一條的時候他還很驚奇,以為是少見的變異。(接連釣起數條,都是這種駝背魚)然而連續釣起幾條這種外形奇特的怪魚,他感覺有些不對勁了,這肯定不是平常大家熟悉的「土鯽魚」,而是一種新物種。這些背部高高聳起,魚身粗短的「怪魚」,到底是什麼魚?
  • 山上這種植物,人稱「石壁虎」,非常的珍貴,如今很少見了
    非常感謝各位能在百忙之中點開這篇文章,首先,小編在這裡要祝願大家生活愉快工作順利!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山上這種植物,人稱「石壁虎」,非常的珍貴,如今很少見了在農村的野外,植物非常的多,只要走出家門,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
  • 石爬子魚野生狀態下生長緩慢,現在賣千元一斤的價格
    第二種:石爬子魚石爬子魚是一種生活在一個山區以及溪流裡的淡水魚,喜歡通過水流比較湍急石塊底質的溪流。 魚的頭比魚的身體寬大成,嘴上長鬚,沒有鱗片的棕色背鰭很硬,不熟悉的人把它誤認為是一條黃色的鮭魚。石爬蟲喜歡躺在水底的巖石上,把肚子貼在巖石上爬。石爬子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風味和牡蠣可媲美,因此成為獵物的對象,在石爬子魚野生狀態下生長緩慢,現在賣千元一斤的價格。
  • 這種野生淡水魚,被視為珍貴魚品,市面上少見,曾賣到上千元一斤
    我們都知道,魚一般是在水中遊來遊去的,但是有種魚就不一樣,它喜歡把窩建在石頭下面,平時也都是爬在水裡的石頭上生活,捕食時,就以扁平的腹部和口胸的腹面爬附於石頭上,用匍匐的方式移動。這種魚就是石爬魚,學名石爬鮡,當地人也叫它石爬子魚、石巴魚,是極品野生淡水魚類,目前被視為珍貴魚品。
  • 釣到「它」堪比過年,最大有100多斤重,醃臘魚是一絕,如今少見
    導讀:釣到「它」堪比過年,最大有100多斤重,醃臘魚是一絕,如今少見文/農夫也瘋狂南方的人無法理解,為何北方人在冬天的時候要曬幾百斤的白菜。北方人也無法理解,南方人為什麼要把年豬殺掉之後,全部用來醃製臘肉,吃新鮮的肉不香嗎?
  • 白鯽和黑鯽
    於是一個蘿蔔只用半截,覺得可惜,今天特意用白鯽魚滾蘿蔔湯,依然鮮美。只可惜白鯽刺多,我刀功不好,不會起骨,只能喝湯,魚身放棄。 有高手會起白鯽魚骨,順魚背一刀下去,整個骨架便連根拔起,切雙飛片,用來滾鯽魚粥,那是夜宵無比的享受,再來一個幹炒牛河,魚粥鮮甜,河粉爽口,是夜裡寫稿的人幾欲擲筆下樓大快朵頤的想法。 說來奇怪,我老家以前是沒有白鯽的。
  • 泰國彩虹鯽,形似國產小䰾,發色鮮豔漂亮
    我國有800多種原生魚,跟國外撞臉的有很多,像小䰾這種精緻的小魚,在國外也有長相相似的親戚,它是彩虹鯽。由於當地捕魚的人比較少,所以不管巨鯰還是彩虹鯽,都可以相對自由地繁衍。湄公河裡生物繁多,危險跟機遇並存,像彩虹鯽這種小魚必定處於生物鏈底層,所以它的有時候很容易緊張,養在魚缸裡要避免它跳缸。
  • 連貓都不吃的「非洲鯽」,為何能「泛濫」廣州河道?
    鯽魚,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種,雖然很普通卻非常受追捧,尤其是野生的大板鯽,但野釣很難遇到大板鯽。 由於資源匱乏,別說大板鯽了,就連小鯽魚都不一定有保證,但在廣州的河道裡「非洲鯽」非常好釣,半天就能釣一桶,簡直都快泛濫了!
  • 羅非魚和鯽魚有什麼關係?它是怎麼來到我國的?
    ▲羅非魚羅非魚為什麼叫「非洲鯽魚」?首先,羅非魚是一種原產非洲淡水水域的一種魚,其次,羅非魚與鯽魚的外觀有些相似之處,比如二者體型大小都比較接近(最大也就30公分左右),而且它們的頭部都比較小,身體比較的扁寬,並且它們都屬於雜食性的魚類等等。
  • 被「忽視」的長江石扁頭,偶爾有人釣起,卻被錯當成黃顙魚
    鯉魚、草魚、鯽魚等常見魚種,大多數人都很熟悉,不會搞錯,尤其是釣魚愛好者,對它們的體型特徵如數家珍,熟悉無比。然而,一些不太常常能碰見的魚,許多人因為對它不夠熟悉,總是會將其錯認。比如長江裡有一種神奇的「小鯰魚」——石扁頭,就常常被人「忽視」,錯認其他魚種……幾天前,有湖北荊州一位釣魚愛好者,發給長江君一條「怪魚」的圖片,體色青黃,魚頭扁平,魚眼凸出,看起來頗為古怪。這條魚有將近40公分,是這位釣魚人在長江一條支流夜釣時釣起來的,他一開始以為這是條少見的「大黃辣丁」,然而仔細觀看,卻發現這條魚模樣奇怪,竟是從未見過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