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中國造成損失最嚴重的疾病是什麼嗎?不是醫學暫時無法攻克的癌症,而是生活中時有耳聞的中風!據統計,在中風的兩大類別中,我國的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6 倍,出血性腦卒中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 倍。
很多人認為中風主要困擾老年人群體,這也是個認知誤區,在 15到49 歲的青壯年人群中,中風是僅次於交通事故的死因,每年有近 27 萬青壯年因中風離世。因此,我們都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關於中風的知識。
中風有兩大類型,缺血性腦卒和出血性腦卒。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是血管被堵住了中風,另一種就是血管破裂導致的中風。
儘管近年醫療條件有所改善,在與110多個國家的橫向比較中,中國仍是中風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為什麼中國人最容易被中風困擾?從病因上分析,中風的主要風險因素是高血壓和高血脂。
按照美國心臟病學會的高血壓標準,中國有46.4%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將是中風和心臟病患者的後備軍。
高血壓普遍存在,原因之一是我們的飲食偏鹹。研究者發現,過多的鹽攝入,會使血壓提高5mm汞柱甚至更多。而世界上最愛吃鹽的人口,幾乎都集中於中亞和東亞地區。
中亞國家的人們極愛吃鹹,是因為長久的畜牧傳統,需要用鹽醃製肉類和奶製品,增加食物的保質期。而在中國、日本等東亞地區,則因為相反的原因愛上了吃鹽。歷史上動物食材的稀缺,使得東亞的人們依賴大豆發酵製品和味精,來為食物提供蛋白質風味。
所以,無論是醬油,黃醬、豆瓣醬、豉油還是味精、雞精,都含有很高的鹽分。大部分中國人本就有愛醬喜鹹的飲食習慣,再加上現代食品加工和快餐產業傾向用鹽保質和調味,這讓我們的鹽攝入量居高不下。
世衛組織建議每日鹽攝入量在5克以下,但據統計,中國人平均每天吃了9克鹽。所以除了少放鹽,還要少吃加工食品。
中風的另一個原因是吸菸,菸草釋放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會破壞血管,促成血栓,增加中風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項目統計,中國人對吸菸與中風關係的不知情率居世界之首。
此外,持續勞累和精神壓力也會增加中風風險。有研究顯示,當每周工作超過40小時,心腦血管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就會升高。因此司機和信息通信行業的風險最為嚴重。
還有被傳統審美看做「富態」的胖,也是中風的原因之一,特別是肚子鼓鼓的那種「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者的內臟脂肪堆積更容易滲入血管,引發腦血管疾病。
那要怎麼才算腹部肥胖呢?根據針對中國人的WGOC標準,中國成人男性腰圍≥85cm,女性腰圍≥80cm屬於中心型肥胖。
對照上面這些中風的潛在誘因,不難發現,中風離我們並不遠。不過,也不必過於慌張。現代醫學對於卒中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及足夠多的應對辦法。關鍵還在於我們能不能做出針對性的改變。
醫生介紹,如高血壓和高血脂,可以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加以扭轉;血壓血脂持續居高的患者,也可以長期服用降壓降脂藥物來控制病情。所以,正經吃藥才是正道。
現實生活中,除了中風導致的死亡,還有大量中風引起致殘、致癱的案例存在,給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痛苦。據介紹,缺血性中風佔所有中風的85%,病因是心房顫動和頸動脈狹窄所產生的血栓進入腦部,導致大腦神經缺血,繼而引發大腦功能喪失。
好消息是,關於心房顫動和頸動脈狹窄都有了成熟的治療方案。不過,我國針對缺血性中風的手術治療還有待改善。眼下,國內房顫患者採用手術治療的僅有2%左右;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的手術率也不足 10%。
有分析認為,手術率低是因為中風高危患者在病情發作前沒有劇痛症狀,患者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風後急救的重要性。中風需要在3小時內進行急救,對缺血性中風進行溶栓、取栓操作,對出血性中風進行逆轉抗凝、清除血腫處理。然而,由於患者和家屬不了解中風,僅有 16% 的缺血性中風發作患者,能在發病後 3 小時內被送到醫院。
敲黑板, 如果發現口角歪斜、吐字不清、肢體無力,若滿足其中一項,就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爭取時間。
我們對於中風的恐懼,很大程度上源自對中風預後的悲觀,中風導致的殘疾和癱瘓,任誰都難以承受。但我們也要看到,現代醫學對於卒中並不是束手無策。在實際操作中,缺血3至6小時以內,通過治療使血管再通,部分腦細胞可恢復到正常狀態;此外,一般中風病人經過系統康復治療,大部分可以做到生活自理。
相比於治療,更重要的是預防,我們需要掌握足夠的知識,需要有管理血脂、血壓和體重,改善飲食和作息的科學手段,這是我們對抗中風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