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在《史記》中這樣描述周朝變更的一個時期:「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是說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的能力、威望、統治力逐漸下降,諸侯國之間開始強國吞併弱國,政權也由周天子號令變向了諸侯國自己說了算。
對於不太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們來說,烽火戲諸侯進而平王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都只是被當做一件事情的轉折點,如同西漢與東漢,如同西晉與東晉,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其實不然,任何一個朝代這樣的變化都比不上周朝,只有這個朝代的本質改變最為其大。今天我們就借太史公這一句話來聊一聊西周與東周的區別。
人們了解的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的滅亡也是片面的,可這只是其中一個導火索。夏商周上古三代均為分封制,但只是周王朝讓其更加成熟完善,人們今天就只記住了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啟繼位以後各部落內部的凝聚力更強了,部落間的隔閡和衝突也就更多了,而隨之就誕生了「方伯」。在史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方伯」即為一個部族、一方諸侯的首領,部落內部的政權就由他把持。進入周以前華夏部落並沒有實現名義上的一統,所以方伯(即各地方老大)佔山為王,行使一方權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待歷史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不能簡單的說是因為褒姒紅顏禍水,或者說一笑傾國才導致西周的滅亡。最根本的原因是申侯因為女兒被廢之事心中記恨,就和犬戎勾結以至於後來到了誰也掌控不了的地步,再加上各自諸侯國內部有一定的軍隊自主權和土地管轄權,到周天子最後也使喚不動的地步。這時候充滿智慧的一些諸侯國國君便送周王室的另一個孩子東遷洛邑,這才有了東周。
從烽火戲諸侯,我們可以看到先秦文化中的信義問題,周天子為了逗大家玩,失信於天下,導致真正的敵人來犯時無人前來救援(狼來了的故事估計就是以它為原型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王室的信譽以及尊嚴,為以後諸侯國不聽宗主國的號令,肆意發展軍隊,相互吞併埋下了不小的禍根。
想當初武王伐紂,振臂一呼,虎賁三千,前來跟隨的諸侯國有數百個,在鎬京(陝西西安)建立政權,關中土地肥沃,綿延千裡,那是何等的威風!為了獎賞有功之臣,他將宗族子弟分封至自己的周邊,非姬姓臣子分封到的地方就遠一些,為的就是讓自己的親信宗族離得更近一些,異性臣民則為了周王室而戍守邊疆,或繼續開疆拓土。
平王東遷至洛邑以後,周天子在各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土地面積極其狹小,軍隊實力有限,可以想像連自己東遷都是靠人家護送的,以後還怎麼使喚人家呢?從此宗主國和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似乎就互換了,有一種風水輪流轉、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意思,人們常說的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就證明了東周的弱小。當周王室的信譽和實力、威望、號召力都不及以前之時,諸侯國一代代傳下去時血緣關係也越來越疏遠,相互攻伐,自然就沒人聽其號令了,周朝的滅亡、政由方伯自然也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在周人看來,夏商以來的東方就是方國林立,一方方伯即是一方諸侯,方伯即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主宰,而天子或者國王不過是諸多方伯共同認可的共主。這種政治架構更多的類似於部落管理模式,相比周人的政令自天子出就要粗糙得多。當年夏商時代的國君們,往往有遷徙都城的事情,除了因為自然災難,可能方伯政治也是重要原因。夏商以來的國君們,包括殷高宗、殷紂王等都頻繁開展對東方方伯之國的戰爭,就說明共主與方伯之間並沒有達成充分的共識,夏商時代依靠的更多是武力,但在精神文明上就沒有進步。
周人的嫡長子繼承制和分封制度,共同維繫著這種政治體制的穩固。到東周即春秋戰國時代,政治發展趨勢顯然是在倒退。西周與東周最大的區別也就顯現出來了,與其說東周還屬於周,倒不如說東周的建立只是讓天下看起來有一個共主罷了,是對夏商方伯舊制的重演,天下儼然從平王東遷那一刻起就已經改朝換代進入亂世了,周天子只有一個名分而已。